汉朝是个令人向往的朝代。明君名将,英雄辈出,开疆拓土,封侯立业。汉朝的历史,也特别喜欢读,因为读起来很少会感到压抑,太多的让人振奋。汉“寇可往、吾亦可往”,“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俱是汉家臣妾”,“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才是我大汉男儿该说的话!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令人神往。即使到了帝国末期,献帝时,国家内部已经四分五裂,各地割据政权对周边外族仍能保持高压,势若击卵:曹操灭乌桓、压匈奴,诸葛征南蛮,孙权灭山越,都没费什么劲。霍去病封狼居胥汉朝为什么能这么强大 有人说, 汉朝明君多!高、文、景、武、昭、宣、元、光武、明、章、和,四百多年,明君辈出,即使末朝献帝,也很聪明,读过三国的人, 谁敢说献帝笨 奈何大势已去!还有人说, 汉朝名将多!韩信、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马援、窦固、班超、陈汤、虞翊……这些肯定都对,但不是重点。我觉得,汉之所以强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全民皆兵的国策。这项国策,使每一位壮丁,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军事训练,学到最基本的军事常识。汉朝时期的每个成年男子,都要轮番承担三种兵役:卫士、戍卒、民兵。卫士-帝国中央军汉朝中央军,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是皇宫卫队;北军是帝都卫戍部队。南北军合计约七万人左右。由各地壮丁轮流服役。在中央军服役是极其优待的,平时吃的穿的,中央政府免费供给,来回差旅也由政府负担,初到及服役期满,皇帝备酒席款待,有时皇帝甚至亲自临席以示优宠。这个,常读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就不再多说。戍卒-帝国边防军所谓戍卒,就是边防军。每个成年男子,包括丞相、百官的儿子, 都有义务为国守边。并且,来回的差旅费用、戍边吃穿用度都是自己承担!戍期多长呢 3天!这个戍边3天, 其实是从周朝一直沿袭下来的制度。周朝时候的各个诸侯国, 都很小,国境也很近,所以戍边三天很方便。到了汉朝, 疆域庞大,内地到边关,路途迢迢,这个政策显然已经不适用了, 但是汉朝一直没改,为什么呢 边防军守边的,经常打仗,是要死人的,用内地来的三天一换的菜鸟显然不行,需要的是职业军人!再说,南北气候、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差异巨大,异地服役,生病也不可避免。所以汉朝重新设计了这个制度,让内地人出钱(西汉时是一百钱一天,计三百钱),政府用这个钱, 在边区雇佣壮丁服役。边区壮丁有可观的收入,愿意长期服役,也就成了职业军人,战力也有很大提高。民兵-帝国后备军汉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各郡有太守,也有督尉。督尉,就是专门负责地方军事的。汉制规定,凡属壮丁, 每年秋季农忙过后, 都要集中参加秋演,进行专业化训练,为期一个月。秋演结束要进行一次检阅,名为“督试”,考核训练成果。各郡的秋演,结合地方的地理形势,分别训练各兵种。如北方边地,一般是车骑(车兵和骑兵);中原内地, 一般是材官(步兵);南方, 一般都是楼船(水师)。汉武帝伐朝鲜,楼船将军杨扑水师立就;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战船两千,水兵无数,这些都和平时重视民兵的训练分不开的!汉帝国民兵的数量非常巨大。并且, 地方民兵的战力,也不可小觑。举个例子。戾太子刘据起兵时,由于北军首领任安拒绝参加, 手上无兵,就打开长安武库,强行武装了长安平民,就靠这些强行武装起来的民兵, 竟然与丞相率领的中央禁军大战整整五日!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全民皆兵的政策, 使整个汉朝民风剽悍,全民尚武,是汉朝保持强大四百年的最根本原因!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中国古代的边患基本上都来自北方草原,衡量一个王朝是强是弱,只需要查查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绩就行了。历史上辉煌的王朝,往往都以强大的武力压制住了草原民族的南下势头,比如汉、唐;相对孱弱的王朝,几乎都饱受草原民族的欺凌,比如五代、两宋。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以掠食为生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不肯与农耕民族一起愉快地玩耍。而自然条件的恶劣,让困苦的他们对富庶邻居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渴望。
对付这个穷横的北邻,最提气的朝代是西汉。
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匈奴
经过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决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土崩瓦解。公元前58年,匈奴五单于争立,陷入内部分裂。一番打打杀杀后,郅支单于胜出,占据漠北王廷,其弟呼韩邪单于南下投靠汉朝,并在汉军帮助下将郅支远远地撵到西边的中亚地区。
对于呼韩邪依附汉朝,匈奴贵族们并非心甘情愿。一些大臣曾劝呼韩邪说:匈奴之俗,本来崇尚勇武而羞于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如果臣服于汉朝,不仅羞辱了先辈单于的威名,今后草原部落小兄弟们谁还跟你混啊?
呼韩邪其实根本没有选择:要么死于兄弟之手,要么紧抱汉朝大腿。对他来说,生存的欲望远远强于无谓的名节。何况只要人在,就保不准哪天会咸鱼翻身。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入塞,到长安朝拜汉宣帝。汉宣帝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尊宠,拜见时不必称名字,赐给他的礼物清单足够开一家大超市:
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矢四发,?り渤狄怀耍?袄找痪撸?硎?迤ィ?平鸲?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锦绣、绮?、杂帛八千匹,絮六千斤。
呼韩邪收下礼单,又提出一个要求:“愿留居幕南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
幕南,就是漠南,即今天内蒙古一带。多年来匈奴人被汉军打得不敢在水草风美的漠南放羊,逃到荒芜的漠北戈壁滩上喝凉风啃沙子。现在呼韩邪提出南下放羊,无非是想改善居住条件,找的理由比较好笑,竟然是替汉朝守护边防要地“受降城”。
沉浸在“万国来朝”荣耀里的汉宣帝大度地答应了,还派高昌侯董忠等人率一万六千骑兵护送他,“助诛不服”,还前后送给他粮米三万四千斛,救济匈奴部落。
这个时候的呼韩邪还太虚弱,汉朝需要他这面旗帜,招降更多的匈奴人,来对冲死硬到底的郅支单于。
公元前33年,经过十多年休养生息,特别是死对头郅支单于脑袋已经被陈汤挂到长安后,匈奴的唯一领袖呼韩邪再度来朝,请求做汉朝的女婿。
这时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汉元帝,没品位的汉元帝娶了王政君,却将中国四大美女中有“落雁”之誉的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此,草原多了座“青冢”,中原少了个红颜。
有落雁美誉的王昭君
当了新女婿,呼韩邪似乎很感动,提出要以实际行动报答老丈人:从上谷(今张家口宣化区)一直到敦煌的数千里边防线,都让我来承担吧,汉朝可以撤销驻军,“以休天子之民。”
汉元帝一听挺开心,裁撤边塞,这一年下来得省多少银子啊!他找来群臣一商量,也是一片赞同声,什么以夷制夷了,什么省心省力了,总之这事忒便利了。
有个小郎中名叫侯应,站出来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共十项:
一,与汉接壤的北方草原,草木茂盛,多禽兽,而且地形复杂,是军事要地。当年匈奴冒顿单于就凭借这些资源为害中原,这简直就是匈奴的鱼米之乡。匈奴失去阴山后,“过之未尝不哭也”。现在要放弃这块地盘,是资敌行为;
二,未开化民族的特性,强盛了就骄狂,困顿了就卑顺,古人说安不忘危,不能只看眼前的热乎劲儿;
三,纵然呼韩邪是真心想替汉朝出力,但他能保证手下人都安分守己?他死后又当如何呢?
四,即使在中原地区,皇帝也要通过建设军事关隘来控制各地诸侯,驻军要塞不单是为防备匈奴,也是防止逃亡反叛之人;
五,边境地区各民族杂处,经常会出现民族矛盾,如果没有军事存在,恐怕会逐渐产生叛乱事件;
六,很多士兵多年征战,有的留在边地或西域未还,他们的子孙中如果有贫困者跑出塞外投亲靠友,会造成人口流失;
七,边境一带官府的奴婢生活很困苦,想逃亡的人很多,如果没有驻军巡逻,还不都逃到草原上放羊去?
八,内地的盗贼和犯法者被追捕,没了边关,恐怕都会往北边跑,到时候就没法控制了;
九,边防城垣,自战国以来数百年,花费的工夫和物力不可胜数,如果废弃,一旦形势有变,这可不是说修就能马上修好的;
十,如果把看家护院靠给匈奴人,那么他们自以为有大功,必然索求无度,稍不能满足他们的心意,就会心生埋怨,后果难测。
边塞一旦放弃,就是这般模样
汉元帝审美品位虽差,政治嗅觉倒还算灵敏。听了侯应的十条理由,吓出一身冷汗,立即下令:这事不准再讨论了!
怕呼韩邪多心,汉元帝特意派人跟他解释:贤婿一番好意,我心领了,但在边境驻军,不只是为了防备敌国,还能有效防止那些盗贼流窜作案,万一有盗贼跑到草原上偷牛偷羊就不好了,就算偷些花花草草也会伤了咱两家的和气??
呼韩邪也不傻,立即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哦,原来如此啊,我辫子长见识短,都听老丈人的。
子曾经曰过,君子当安平之世,刀剑不离身。居安思危的大汉王朝,终两汉之世,北方的草原民族再也未能搅起风浪。“国恒以弱亡,而汉独以强亡”,两汉之亡,都是亡于内部权力争夺,但就对外政策和对外战绩而言,汉王朝无疑最成功,没有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0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