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美文分享

凌泉 2023-07-26 12:36:16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此夜,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此夜,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了酒令填了新词。 此夜,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此夜,可能是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 蓦然回首,人散了,才从惘然中逼出一股强烈的追忆,扑捉住几度留痕。聚、散,散、聚,真折煞人了。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最早是在80年代的《读者文摘》(《读者》更名前)上读到这段文字,看到《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漫画。那种意境,用现在的话说,走心。

有的话,你看一遍就记在了脑海中;有的画,你看一眼就印在了心里。“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即是。

我早已找不到当年的那本《读者文摘》,却记得这段话,网上搜来,以飨各位。

—— 注

据说董桥对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画特别喜欢,得不到丰先生的原件,就让朋友临摹了一幅,赏玩。

董桥说:《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宋代谢无逸《千秋岁》词句,郑振铎说他看这幅画比读那首词印象深……那首词真是平平,稍稍可读的不外‘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山翠’,幸好收尾一句‘人散后’救了满纸烂调,丰先生慧眼,只挑那十个字题画。”

董桥是吟风弄月的大家,自然是别具慧眼。他觉得丰先生的此幅作品月亮画得静好,可喜,朴实里透着温馨。

——来自网络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谢谢你来这里

如果喜欢分享给朋友吧~~

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什么意思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意思是客人走了后,只剩下天上的一钩新月。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丰子恺所作的漫画。画中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廊上是卷上的竹帘,廊下有木桌茶具,画面大片留白,一弯浅浅的月芽高挂,题款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这幅漫画表达了小杨柳屋友人相聚后的心境。新月升空,友人尽散,清幽的夜色,清雅的房舍,清静的心境如泠泠的古琴声在画幅间流淌。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堂号缘缘堂,笔名“TK”),法号婴行,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石门湾),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请结合漫画标题“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充分展开想象,写一篇不多余350字的作文。

北京散记 初到八达岭,便陷入重叠的浓翠中了,车在道上行,两旁全是高大的山脊,比起绍兴的山,这里的确巍峨得多。 终于,长城出现了,蜿蜒于浓翠中的长城曲曲折折地引伸,引发众多豪杰的千古遐思。 八达岭长城是居庸关的北口,东门曰“北门锁铜”...

『静夜心城』“一钩新月天如水”

『1』

“一钩新月天如水。”

如是词句,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但也考验人的想象力。

变为画作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则是 丰子恺 先生的漫画创作作品,似乎让人更为具象地想象了。

该怎样 “自我” 地去理解呢?

『2』

还是先来明确出处。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是出自北宋文学家 谢逸 (1068-1113)的夏季避暑词 《千秋岁?咏夏景》 的。有版本写为 “一钩淡月天如水” 。丰先生作此画是在1925年,若改 “淡” 为 “新” 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时,不正是追求“旧中国”变为“新中国”的前夜吗?

“一钩新月” 似乎是过去与现在常见的,至少每月一次,但 “天如水” 往往是人所漠视或不见之的——只是见“月”,而忘记了“天”。该是这样判断一下吧?

『3』

“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

明川 先生演绎此画作的思想内涵时如此发问。我想,即便是 数学博士 ,怕也没有计算过这个问题吧? 天文学博士 又会怎么说呢?

对这 “一钩新月天如水” 的 夜 ,明川先生作了四个拟设: “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狂歌乱舞,换来一身倦意,却是喜悦盈盈”。 对照一下,自己有过,或者喜欢哪一种呢?

“但,谁会就在当下记取了这聚的欢愉,作日后散的印证?” 这个问题好,问得好!——考验能力的一问!没有 “聚的欢愉” 的记写,如谢逸词,何来日后 “散的印证” ?这个哲学,要好好想想!

“聚、散,聚、散,真折煞人了。” 更要认真仔细地琢磨琢磨了!

『4』

我观丰先生此画,最让我忆起故乡的老屋——坐西面东的老屋和院子。

幼时的夏季避暑,奶奶常在老屋院子地上置一凉席,奶奶摇着扇子坐着,我躺在席子上,听她讲“穿树叶”(原始)时代的故事慢慢地,就看到了 “一钩新月天如水” 了!那时的夜天,也真是 “如水” !

而今呢?确也真是 “人散后” 了——自然经济的树落不见了,乡村里也大多 “格力空调” 了。

『5』

“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明川先生这样说。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避暑纳凉的静夜群聚不是很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