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究竟孰强孰弱?有何不同呢?

苍耳子 2023-07-26 05:33:24

看过《郑和下西洋》电视剧或者动画片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从首次航行到结束,一共航行了七次,至今仍为不少人津津乐道;而对于郑氏(郑芝龙父子)舰队,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人们却关注甚少。

其实在明代,虽有海禁为国策,但仍然是先后出现两支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强大舰队,他们就是:明前期的郑和舰队和明晚期的郑氏(郑芝龙父子)舰队。

他们究竟孰强孰弱呢 有何异同呢

你可能就会说,他两个各有所长,但郑和舰队是明朝皇帝本人的,而非明政府的! 而郑氏舰队则明确无疑地先后掌握于海商兼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及其子郑成功之手。

是的,你可谓是抓住了核心,他们确实是各有所长,但是正是因为所在权的这种差异也决定了两大舰队迥然不同的特征。

今天,就和叮当猫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的根本动因应当是,靠非正常途径取得皇位的明成祖急于提高个人声望,而其方式则是通过向边远地区炫耀财富、文明和武力,招徕“蛮夷”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这个目标无疑达到了,郑和舰队下西洋,是中国王朝国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儒家封贡体制扩展到遥远的海洋世界:受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亚非国家来华使节不断,其频繁程度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所罕见。

郑和而本为海商、海盗首领的郑芝龙,维持一支庞大舰队,原本就是为了掌控利润巨大的海上贸易。他以商贸所得之利供养这支舰队,又以舰队维持海上秩序与来势汹汹的荷人展开贸易权和制海权的角逐,屡屡获胜,是名符其实的"南海王”。郑成功舰队在继续控制中国海的同时,坚持十余年的抗清斗争,最后驱逐荷兰殖民势力,收复台湾,建立复明基地,从而奠定了郑成功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史载,郑和舰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动”。这支庞大的舰队,经常拥有各种技术人员、水手、士兵二万七千多人。郑和同时,郑和舰队还以价值无比的中国丝绸、瓷器、药材、工艺品、金属器物等赐予西洋地区的土王们,换回的却是当地的土特产、动植物等。《明史》“郑和传”末尾说他"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这些价值极高的赐品和舰队的巨额开销都来自明朝国库或直接向民间强征而来。如果仅从这种意义上讲,郑和舰队七下西洋可谓劳民伤财。而郑氏舰队脱胎于海盗舰队,其活动范围当未出中国海。但由于郑芝龙杰出的领导才能,郑氏舰队一开始就显示出强大的实力。据荷兰人称,郑芝龙早在归附明朝前,即拥有战船一千余艘,逼得一向在中国沿海耀武扬威的荷兰战舰不敢在中国海岸露面。1628年,郑氏舰队加入明水师;1633年,郑氏舰队再次重创来犯的荷人舰队,更提高了其称雄中国海的威望,以至“八闽以芝龙为长城”。在经费上,郑芝龙降明后,以福建海防官的身份征收原有的“水饷”作为维持舰队的重要经济来源。郑成功《明季北略》称,“自郑芝龙就抚后,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郑成功舰队对商船的征税也是如此,根据他给居留日本的同母弟七左卫门的信可知,郑成功控制中国海时,往东洋(日本)贸易的船只,大船一条每年纳饷银2100两,小船500两;至于往南洋、西洋的饷银当与此相当。郑成功

可见,郑氏舰队基本上是以商养军,维持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必须指出,郑氏向商船抽重税是建立在其能以强大舰队维护海上贸易秩序的基础上的,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是强盛中的农业王朝积极开展的和平外交,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确立了中国主导下西洋地区的国际和平。明成祖以后,宣宗皇帝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即下令严禁船只出海航行,停止所有建造远洋帆船及修缮的工作,违反者都被处死。郑和到明宪宗时,这位皇帝想效仿先帝招徕远夷,下诏索要郑和出使水程图,遭到臣下坚决反对,深受皇帝器重的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刘大夏藏匿所有旧档,并慷慨陈词:“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从同样重视朝贡礼制的官僚集团中郁积的这股深厚怨恨可以看出,郑和舰队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超出了具体负责保障的明朝政府的忍受限度,强大的郑和舰队就这样辉煌于一时,不到30年,也消失于一时。庞大的舰船长期停泊于港口,任其朽烂!给历史留下无尽的惆怅和遗憾。郑氏舰队以商养军,以军护商,走出了一条类似于西方近代化海军的发展之路。在当时海上霸主荷兰殖民势力大举东来的情况下,无论在与殖民势力的商业竞争上,还是在反击殖民势力的海盗式进犯、维护沿海安全上,郑芝龙海上力量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可惜,郑氏舰队只能存在于王朝交替之时,却不能见容于一统王朝。郑成功郑成功重新组织起郑氏舰队后,在以主力抗清的同时,也仍然控制着中国海。郑成功舰队的声势甚至超过其父之时,如郑成功曾迫使抢劫中国商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赔偿损失,命令占据台湾的荷兰人不得与西班牙人贸易,使西方殖民者敢怒而不敢言。后来,郑成功北伐失利,又以这支舰队东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势力,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明朝的这两大舰队分别出现于由所谓“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开启的海洋世纪到来之前和初期,它们的不同集中体现在是否与海外贸易发生密切关联上。郑和舰队单纯地按皇帝指令行事,不计经济成本,反而极力打压民间海外贸易势力,以维护朝贡贸易的权威。郑氏舰队在郑芝龙时以谋取海上贸易之利为主导,在郑成功时以抗清复明为指针;其共同点在于,郑氏舰队既以海上贸易之利为维持舰队的重要经费来源,又注重维护海上贸易秩序,走的是一条近代海军成长的一般道路。它们要么为处于权力顶端的皇帝个人所有,要么为处于封建政权边缘的郑芝龙(郑芝龙为明朝立下大功,他本人也积极向官僚阶层靠拢,但并不顺利)所有,都不曾属于政府,且与政府矛盾重重,故都不仅难以长期存在,而且都未能对国家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像西方舰队那样深刻的影响。郑芝龙

郑成功舰队无疑是忠于明朝的舰队,但这个明朝早已灭亡。郑氏舰队能成为明郑,却始终未能成为清郑,并不是清政府与郑成功谈判无诚意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恰恰存在于上述两大舰队不可调和的差异之中:郑和舰队体现了传统农业王朝帝王的绝对权威,其七下西洋是国势兴旺下皇帝个人奇想的实践;而郑氏舰队则反映了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受世界商业浪潮冲击而在农业帝国边缘地区的生长和壮大。封建政府无法阻止帝王实现其浪漫遐想,却绝对不能容忍一个与农业社会关系不大却冲击农业社会秩序的海上力量的存在,这是由其根本制度和体制决定的。施琅

清初施琅统一台湾后的强大舰队基本是郑氏舰队的老底子,但施琅虽功高盖世,贵为靖海侯,却为朝臣所忌,差点落得与郑芝龙同样的下场(后者长期被软禁于京城)。康熙帝信任施琅,主张开海,但在盛世海患暂时“消失”的情况下,一个强大舰队不仅非农业王朝所必需,而且难以为农业王朝控制,只能使其将帅招致更大更多的猜忌。郑芝龙面对再次蓬勃发展的中国海外贸易,靖海侯施琅主动提出消极限制人民出海的建议,而不能像郑氏那样以强大舰队去积极地维护海上贸易秩序从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这就使完成统一大业后的中国舰队只能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为“重防其出”(海)。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和和郑成功两人是一个人吗?郑和与郑成功两人是什么关系?

我想很多人现在都有着非常大的疑问,对于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伟大的历史人物郑和与郑成功,其实对于他们两个人的疑问已经由来已久了,因为两个人都姓郑,于是很多人都感觉两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就算不是同一个人是不是也是有什么关系。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

郑和和郑成功两人是一个人吗?



郑和与郑成功都是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过这两个人根本是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人物,郑和是朱棣时期最得宠的太监,与他有关的事迹就是闻名今外的郑和七下西洋了,并且郑和原名姓马不姓郑;而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是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抗的民族英雄,两人并不是指的同一个人。

郑和资料介绍: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成功资料介绍: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郑和与郑成功两人是什么关系?

郑和与郑成功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彪炳千秋、名垂千史的英雄人物,是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杰出人物。他们所建的旷世奇功: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光复台湾?一直为史学家所津津乐道,为中华民族所万世景仰。历史就有那么巧,两个人都姓郑,都是明朝人。



一个处于明朝初年,处于封建历史上的?盛世?;一个则处于明朝的末年,经历明亡清初时代。两人都深得当时的皇帝的信任,并且都由皇帝赐姓,郑和这个?郑?姓是永乐皇帝所赐予的。而郑成功也得到皇帝赐姓的殊荣,不过给他赐姓的是南明三个小皇帝中的隆武皇帝,他本姓郑,皇帝却赐他姓国姓?朱?,叫朱成功,又称?国姓爷?。但在历史上还是叫他郑成功或?国姓爷?而不叫朱成功。他们都是传奇人物,都是英雄人物。

郑和是明朝前期朱棣时代的人,而郑成功是明朝后期南明时代的人。郑和与郑成功除了都是中国籍,还有都是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之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更谈不上是同一个人了。

郑和与郑成功两人的共同点介绍:

都属于明朝

郑和是明朝早期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

都被明朝皇帝赐姓

郑和原姓马,被赐姓郑

郑成功被赐姓朱,被称为?国姓爷?

都是舰队统帅

郑和带领的舰队算是使节团

郑成功带领的是海军

都和外国人打过交道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权倾一世,为何迅速衰败?父子二人的经历怎样呢?

爱新觉罗?玄烨在成功统一台湾之后,给国姓爷郑成功先生题挽联?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海外有孤忠?,寥寥数字,完整地概括了郑成功的一生,同时也可见康熙皇帝作为政治家的胸怀,因为这个?孤忠?的国姓爷忠的不是他的大清,相反他就是生来给大清朝找不痛快的。

郑成功同志可是实打实的中日混血儿,并且他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那么在明末那个禁海的年代,他怎么就成了混血儿了呢,这要归功于他父亲郑芝龙的传奇。

郑芝龙,小名一官,年少时迫于生计艰难,下南洋至马尼拉谋生,颇具语言天赋的他很快便精通卢西塔语和葡萄牙语,他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名字,名曰尼古拉?一官。

他的舅舅所干的行当是当时国家禁止但能获得暴利的海外贸易,鉴于一官的精明强干,很快成为舅父的得力助手,后来他又傍上了当时资本雄厚的海商李旦的大腿,并颇得赏识,成功成为李旦的义子,由此一官声名鹊起,常年往来于越南、中国、日本之间,家资巨万。

在日本期间,他得到了田川昱皇的千金田川松的青睐,并结百年之好,于1624年生下长子郑森,即后来的郑成功。

郑芝龙的好运好好没有结束,他的义父李旦去世后,了无牵挂,他自然承袭了义父的事业,成为航海界巨无霸。

郑芝龙多年发展下,其海上实力已经发展到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地步,他的航海集团成为自郑和下西洋之后整个中国海域内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郑芝龙旗下拥有超过3000多艘大小舰只的超级船队,军力高达二十万人之巨,就连当时在全世界横着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都在1633年被郑芝龙杀的大败亏输,可见郑大老板的实力。

明朝于1644年灭亡之后,郑芝龙于1645年扶立唐王朱聿键为皇帝,意图抵抗清军南下,然而清军南下之势不可阻挡,在清军攻破南京之后,一路南下,势如破竹,郑芝龙对战局心灰意冷,居然走上了投降清廷的路,但是他的儿子郑成功不愧是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汉子,绝不屈膝请降,决意抗清到底,至此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分道扬镳。

郑芝龙投降清廷后,本来清廷指望郑芝龙劝降郑成功,然而没有任何效果,非但如此郑成功居然成功由南向北进攻,给清朝以巨大打击,清廷震怒之下,将郑芝龙圈禁。

后郑成功的北伐遇到巨大困难,不得已退兵厦门,北伐失败后郑成功势力大损,为了给自己找一个稳定的根据地,也为了抗清大业,郑成功决意驱逐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将台湾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于是郑成功于1661年发起对台湾的进攻,并取得成功。

但不幸的是,当年清廷彻底对郑芝龙失去耐心,也对郑成功投诚不抱任何希望,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掉郑芝龙,并十分不厚道地挖了郑家祖坟。

听闻此噩耗,郑成功在急怒交加之下病故。

明代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东非、红海。[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2],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3]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有未被抹杀干净的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4-6];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政治方面
加强边防
永乐帝在位24年间,中国西北部的蒙古旧部继续对明朝产生危机,永
郑和
乐帝还亲征几次,并在最后一次征途中去世。所以,有人认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是为安定海外,使永乐没有后顾之忧,以利明朝专注防御北方之乱。
但此说不可能成立,因为当时海外诸国武力都不强,没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说是,下西洋是为控制遗存在中南亚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国。这也不可能,因在永乐年初,此国之可汗死亡,对明朝已没有威胁。
郑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战役,其一为帮助某一小国政权转换,一为某国想偷袭郑和船队,一为海盗集团,三者都是小战役(下篇会再详述)。有人依此视为郑和下西洋有当“国际警察“之作用。但这些只是顺途发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动机或目的。郑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略者剿灭之,由是海清宁,番人仰赖者“,可证实此言。
皇位继承
朱棣
燕王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最后攻下国都应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不知所踪。明成祖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但对于建文帝的失踪及其遗臣逃散各地可能仍有挂怀。明朝历史文献里,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没有被烧死,而逃亡海外之传言,甚至有说出家于二十年后,返北京之故事。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的主因为寻找建文帝。但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可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之方法,而绝大多数学者已不相信此说,但历史小说常常为了戏剧化,尚强调此可能。
明成祖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另一方面,明成祖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外交方面
西洋各国对于郑和庞大百艘巨舶及数万兵士,浩浩荡荡迫临其海域,当然会有小巫见大巫,战战兢兢之感。所以“扬威跃武“作为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并被绝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为海外展示国力,对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费那么大的经费及军力呢?故“扬威跃武“不可能是永乐帝的“终极“目的。
其实,郑和的宝船每次都载了许多宝物,送给每一个访国之国王,做为“礼物“。并且许多国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了其国之特产珍奇,返回明都进贡。这些外国使者来中国后,过些时间要郑和船送他们返国,并带回更多的“礼物“。所以永乐年间,海外朝贡国家由洪武帝年间之几国,增至30余国。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7]永乐死后,下西洋事停止六、七年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国来朝贡,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这共28年间七下西洋,等于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两年,故约有一半年月,郑和船队络绎不绝之中国至西洋之间。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呢?

贸易方面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永乐年间确也利用郑和下西洋之官船,载运这些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所以下西洋当然有某程度中外两方贸易作用。但若贸易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宝船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万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设法用最少的船员,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间做为载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润。郑和船队与一船商船队是背道而驰的。故学界所习用“朝贡贸易”“厚往薄来“为郑和下西洋动机之说,是把“贸易“重要性过于夸大了。

文化方面
原为中国东南沿海区的妈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对郑和下西洋人员是很重要的。因为访问西洋各国有七次之多,妈祖信仰也借助此航行,传播到南洋诸国。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响至今的。但这些相互海事与宗教信仰之发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动机。

条件编辑
大明混一图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明成祖朱棣进一步对外扩展海外贸易,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
中国古代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永乐帝明成祖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8],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地方支持:江苏、福建等提供的支持
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
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武职簿》来看,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别的影响: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厉行禁止民间海商“片板不许下海”[9]。在梁启超看来,“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明宣德六年(1431年),地处福建的小城福建福州长乐县骤然喧哗起来。一支两百多只船、两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南下,泊在县城西边的太平港。[10]福建长乐县是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开洋之地,当年庞大舰队屡此驻扎于此,伺风下海。这里不仅有郑和当年亲自竖立、保存完好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而且有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十洋街”。明后期“倭患”的严重更促使人们纪念和崇拜与海洋相关的神癨,将郑和塑像供奉在寺庙中,合乎一般民间造神过程的。
永乐帝即位当年,他就调浙江、福建、湖广等五省府县优秀造船工匠四百余户来南京龙江造船,他动员全国造船力量,要造出比曾在印度洋上航行的元船更大的远洋巨舶,其中,供正副使乘坐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当属15世纪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南京龙江造船厂遗址现有郑和宝船模型一座。
造这么巨大的船,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以“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
永乐年间,郑和船队每到一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除了建立藩属关系之外,郑和还奉命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饱受强国欺凌的满刺加国,就是在郑和的帮助下获得独立的。
事实上,与贡品相较,“际天极地皆王臣”的满足感才是皇帝更看重的东西。明成祖在位时,郑和每次下西洋,随船队来中国的各国贡使、国王等都大量增加。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
这么多国家乐于朝贡是有原因的。朝廷在接受香料、珍奇等贡物后,按“赏赐厚宜”的原则予以赏赐。赏赐物品与贡品的差价一般在1至20倍左右。比如,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每百斤值1两,但作为“贡品”,明朝政府给予每百斤20两。
具体赏给了巫宝赤纳什么物品已不可考,但明朝政府一贯大方,却是事实。赐给各国国王、王族丝绸、瓷器等物品,丝绸动辄数千匹,“永乐间多给铜钱”。1405年赐给日本国王铜钱150万枚,次年又赏赐1500万枚,王妃500万枚。以致于一段时间内,日本甚至自己不铸铜钱,以永乐铜钱作为通行日本的货币。
赏赐之外,招待贡使也是一项巨大开支。完成繁杂的朝贡手续,往往需要很多时日,而沿途往返的车船住宿均由政府承担,另外还给银锭作为车马费。于是,许多贡使和大批随从,一边从容处理自家的贸易,一边乐不思蜀地等待。巫宝赤纳在中国待了大半年时间,便逢上郑和出航。有的贡使为了搭乘免费的宝船回国,甚至一等就是三年。
宣德七年(1432年)七月初八,郑和船队抵达满刺加国,先送巫宝赤纳回国复命,然后前往暹罗国宣读明宣宗的敕书,告诫其“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具体如何交涉不得而知,但郑和往返满刺加和暹罗两国之间,忙了一个多月才调解妥当。
八月十八日,船队到达苏门答剌,然后去阿鲁、那故儿、黎代、南渤利等国访问。前几次下西洋,郑和已在这些国家举行过封王仪式,赐其国王或酋长玺书、彩币、御窑瓷器等物。
朝贡贸易
事实上,郑和船队,又名取宝船,他所率领的部属,本就是押送朝廷物资的军队,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宝物”,运回国之后,主要是供皇帝和贵族享受。这些宝物,并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

巨型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肯定派
郑和下西洋船只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右图为按照当年郑和船队中的中号宝船尺度设计建造的仿古宝船,展示于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船长63.25米、船宽13.8米,6桅8帆,排水量约1300吨。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抄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目的编辑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明成祖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明成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明成祖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
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11]
⒌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1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