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打了胜仗还要签条约、付赔款?且看檀渊之盟

金樱子 2023-07-26 05:32:59

公元1004年,北宋和辽国在澶州城周边爆发了战役,最终因为真宗帝的御驾亲征,北宋军队大胜。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和辽国依然签订了澶渊之盟的协订。很多人不明白北宋为什么会这么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公元1004年,辽国骑兵先锋部队多次袭扰北宋边境,但是,这些骑兵遇见宋军往往是不进行作战,便随即脱离宋军控制沿线。北宋地图很明显,这是辽国骑兵正在侦查北宋北方边境的防御设施,他们势必在策划一场巨大的军事行动。果不其然,在深秋时节(辽军袭击一般选择秋冬季节,因为北方天气转寒,他们需要从宋朝城池掠夺可以供给年末消费的食物、布匹等。毕竟是游牧部落,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发展体系。只有以战养战,才能维持辽国政权的运转),辽军兵团便果断南侵。不过,作为当朝宰相的寇准早就料到辽军的进攻态势。在君臣商议之际,寇准认为只有依靠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才能激发前线将士的战斗力,也能够震慑辽军。最终,在高琼和寇准的联名上奏下,真宗帝才不情愿地前往澶州前线。寇准影视形象那么,为何寇准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澶州城的地理位置,澶州城位于黄河岸边,因为是北宋北方边境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宋廷便在黄河南、北岸各建一座城池,由此提高澶州前线的整体防御能力。只要真宗帝御驾亲征,便可稳定南、北岸将士的军心,由此便可以将辽国大军挡在国门之外。最终,真宗帝抵达前线后,戍卫的宋军作战信心大增,宋军随即顽强抵抗辽军的多波次进攻,辽军在攻城战中损失惨重。辽国兵力本来就捉襟见肘,眼见这种囧境,辽国首先提出和议,宋朝也随即派遣使者前往辽军大营接受议和。澶渊之盟画像最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宋朝承诺每年向辽国供绢20万匹、银10万两。其实,寇准心中还有一个提议,希望辽国将幽州还给宋朝,只要占据幽州,宋军便可以将边境战线推进至燕山。由此,宋朝的战略纵深也相对延长,有助于宋军的后期的反攻作战。但是,真宗帝却不以为然,他更希望直接用钱推进和平,也不奢求夺回幽州。据相关史料,北宋的年财政收入维持在2000万左右,对于30万的和谈款来说,真宗自认为也非常划算。毕竟,能够用这样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和平,也有利于帮助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不失为一场划算的买卖。澶渊之盟前的战斗所以说,即使宋朝胜利了,但是辽国在没有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势必再次南侵,并且宋朝也不是每一次御驾亲征就能胜利(宋军的战斗力也相对较低)。所以说,这种胜利带来的和平成果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选择这种合约,也是北宋政权的一种“明智”选择罢了。其实,我们仔细想谁愿意一辈子打仗呢 即使是游牧部落起家的辽国,他们也希望能够完善自己的国家体系,而不是一直靠征战存活,毕竟军队战斗力以及后备兵源都需要社会经济做支撑。如此来说,澶渊之盟不能算是宋朝的卖国契约,而是维持两国和平的一种工具。所以,在澶渊之盟签订后的这种情况下,中原地区又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和稳定。今日趣问

现代人写票据、签合同等的数字金额需要大写,那么你知道这一规定的起源吗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此问详情小编稍后会在留言区分享给大家。旨在与大家交流学习)。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就必须考察澶渊之盟签订前宋辽双方的历史状况、发展态势,以及签订后对宋辽两国产生什么影响。

在澶渊之战后,作为获胜方的宋真宗为何还要送钱给辽国?

? 首先回答,澶渊之盟的确是北宋在军事上占得先机的条件下,签订的一份城下之盟。不过,究竟是不是不利于北宋,还是值得商榷的,历史并无定论。?

? 一来,北宋只是战场稍微占优而已,并非是明显的军事优势;二来,澶渊之盟虽说有点小窝囊,小郁闷,但却算不上是屈辱性条约。

? 接下来,我就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 赵匡胤在建立北宋之初,北方还一直盘踞着辽国政权,而且两国长期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其中,双方最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上,谁也不肯让步。

?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主要是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具体包括燕(幽)、蓟、瀛、应、朔、莫、檀、顺、儒、妫、武、新、涿、蔚、寰、云等地,一共有十六个州,又称为“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于大分裂和大乱争的阶段,各地的割据称帝者比比皆是,到处都是皇帝。其中,后晋的皇帝石敬瑭,他为了获得辽国对自己的支持,竟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了契丹。


? 历史发展到后周时期,开始向北方用兵,终于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最南面的瀛州莫州两地。不过,就在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时,却突然亡故了。

? 就在柴荣过世后,掌握实权的赵匡胤突然发动了陈桥兵变,一举夺得了国家政权,建立了北宋。至此,五代十国的乱局宣告结束,中国正式拉开两宋的历史。

? 对于幽云十六州,新生的北宋赵氏政权,继续加强军事攻势,继续加强了对瀛州和莫州控制。受此影响,北宋和辽国的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张。

? 在宋太宗登基后,他趁辽国新君初立之际,政局尚不稳固,立即就兵分三路大举挥兵北伐,企图全部收回被辽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史称为“雍熙北伐”

? 北伐在开始时非常顺利,三路大军先后收复了不少的失地。不过,随着西路军和东路军的相继失利,宋军的形势急转直下,攻守彻底易势。不得以,宋太宗只得下令全线后撤,返回宋境。


? 在撤退途中,西路军的主帅潘美指挥出现失当,使得负责断后的杨业部队陷入辽军的重重围困之中。在因伤被俘后,杨业视死如归,终于绝食身亡,始终都没有向契丹低头屈服。

? 关于这段可歌可泣和可敬可叹的历史,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杨家将”故事的真实历史来源。不过,潘美虽然指挥失误,但并非小说故事中的卖国贼。

? 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政权彻底暴露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短板和政治上的软弱。

? 从此,北宋开始对辽国心存畏惧之心,开始将自己主动进攻的态势转变成了被动的防御,执行所谓的“守内虚外”国策。而与之相反,辽国却开始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甚至想要消灭北宋政权。

? 1004年时,萧太后带着小皇帝辽圣宗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

? 消息传来,宋真宗非常担心害怕,甚至还萌生了南迁国都的念头。但,在一大帮坚决的主战派鼓动之下,比如寇准等人,宋真宗还是硬着头皮抵达了澶州,进行阵前的督战。

? 澶州位于今天河南的濮阳一带,毗邻北宋的国都东京,位置十分关键。一旦澶州失陷,那国都东京完全无险可守,必然危在旦夕,难以守卫。

? 双方开战不久,上天就眷顾了北宋一次。辽军的主将萧挞凛,竟然在混战中被流失射杀了,导致了辽军的士气大挫。?

? 此外,比主将阵亡更要命的是,因为辽军南下推进的过快、过顺,背后尚有好多的重要州县和城池,依然还在北宋军队的手中。说白了,辽军一路南下,主要以穿越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全部占领。


? 辽国认为战局必然会一帆风顺,谁曾想到,在澶州却遭遇了北宋的顽强抵抗。于是,辽军陷入尴尬了,向前攻击不顺,迟迟没有进展;向后又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必须小心提防。


? 但是,北宋的优势也就仅此而已,并没有多么明显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辽国提出媾和,而北宋的真宗 皇帝也乐得见坡下驴,立即就同意了。


? 起先,辽国还要求北宋将当年后周夺回的瀛州和莫州两地归还,对此北宋当然不能同意。不过,北宋却同意每年支付岁币,双方达成了一种和解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一、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各自后撤;


二、北宋每年送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三、北宋和辽开展双边互市贸易。


? 关于澶渊之盟,后世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很多人认为,之前的杨家将舍身为国,而今的宋真宗却贪生怕死,接受城下之盟。


? 一句话,有人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好像就跟满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似的,都属于一种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


? 可是,实话实说,澶渊之盟的签订果真如此不堪和如此屈辱吗?文史不假个人倒不这么认为,对此保留自己的意见。


? 条约中提到的“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听起来的确数量不菲。但是,这对于北宋来说真的就好比九牛一毛,完全没有压力。


? 当时北宋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一亿人左右,耕地面积也在七亿亩以上。而且,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财政收入充盈,每年都在数千万两到一亿两之间。


? 建国之初,因为与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甚至是局部的战争,每年战争支出的费用就在白银三千万两以上。通过条约,能用区区的十万两白银,换来一个休战的局面,再不用劳民伤财,再不用兴师动众。非常划算,不是吗?


? 更重要的是,合约中还约定双方开展互市贸易。可问题是,辽国除了能提供一些牛羊和马匹以外,什么都没有。


? 于是乎,通过这次合约规定,双边贸易简直就是北宋在一边倒的赚取白银。这个赚取的白银数量,比起每年支付的岁币,简直是大幅度的贸易顺差。宋朝赚大发了!


? 澶渊之盟后,一直到宋徽宗末年辽国灭亡,宋辽两国间基本上维系了百年的和平,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过。


? 期间,双方仅互使就达到了三百八十余次,这还是有史料记载的正式外交互访。甚至于,当辽圣宗得知宋真宗驾崩的消息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 随着西夏的崛起,李元昊公然登基称帝对抗北宋,导致宋夏战争爆发,前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中,北宋军队几乎全部败北。

? 为了安定北境,也为了拉拢辽国共同对付西夏,宋仁宗同意增加每年给辽国的金帛数量,史称“重熙增币”,基本上是对澶渊之盟的加强2.0版。

? 此后,疲于两线作战的西夏只能选择求和,李元昊在内外交困之下,只得取消帝号,宣布退位。同时,他还向宋辽两国同时称臣。

? ?个人认为,澶渊之盟虽属于城下之盟,但它却避免了宋辽两国的长期战争,维系了双方百年的和平局面。


? 最重要的一点,宋辽两国在和平期间,各自都获得了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频繁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内各民族间的大融合。

专家说宋辽檀渊之盟并不坏,那此条约真的很好吗?

曾经看央视9套纪录频道的节目,北大历史系一赵姓副教授在《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节目中说,北宋和辽朝签订的条约《檀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檀渊之盟》本来是一个以割地、赔款为主要内容的屈辱条约,怎么会是一个不那么坏的条约呢?



然而,一个几乎十战九输的国家,在战争中以较小的代价,换取百年的和平,国家免受兴兵之累,老百姓免受涂炭之苦,就这一点来说,《澶渊之盟》确实不是那么坏的条约。因此,在下也支持赵教授的这个观点,原因如下。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国20万大军南下侵略宋朝,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城下,作为宰相,寇准极力劝说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虽不太愿意,但最后还是亲征了,并亲自登上澶州北城督战,顿时士气大振,人人冲锋陷阵,个个奋勇杀敌,宋军还用飞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挞览,重创辽军士气,在这一有利时机下,宋真宗派大臣曹利用出使辽营,与辽兵实际统帅萧太后谈判,萧太后担心僵持下去于己不利,便与宋朝在澶州签订了停战协定,史称《澶渊之盟》。

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确定“扬文抑武”的国策后,经过宋太宗时代,到达宋真宗时代,国策的弊端就已经开始显现。最明显的,就是宋朝到了这个时候,哪怕是在战争中,已经不再有大将涌现出来,主持战事的,大都是文臣,澶州之战就是如此,这么一场宋朝抵抗辽军的惊天大战,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只知道寇准的功劳,在战场上将军们是如何指挥、如何浴血奋战、将军们有什么具体的战略决策、战斗细节,在史料中,几乎看不到蛛丝马迹,看不到任何让人感受到震惊的战争场面,和将军御敌制胜的勇猛和谋略。



虽然,在澶州之战的记载中,曾经出现过老将军高琼的名字,但之所以出现高琼的名字,并不是因为他作战勇敢,谋略超群,而是他帮助寇准去说服宋真宗亲征,表示皇帝可以放心亲征,他们会全力死战,确保皇帝亲征而去、全身而回,是帮助寇准的说客,是从侧面突出寇准功绩的一个辅助而已,最后战争的功劳,都是寇准的,将军和勇士们都成了炮灰,名字都没留下一个,更别说留名千古了。

这说明宋朝到了这个时候,重文轻武的效果已经达到,就是武将们再也没有兵变的可能了,将从中御,文臣管制武将,武将夺权的危险得以全部化解。只是,武将不能夺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不良后果,那就是战场上再也没有振臂一呼、杀声震天的武将的豪气了,武将被扬文抑武政策和喋喋不休的文官压制得低声下气,战场上那些将领们,就不可能再有死战,或战死的勇气了。

既不能出名将,便不能出劲旅,所以,每有战争爆发,十战九败。因此,既然在皇帝的亲征下取得个小胜利,让辽国入侵的势头受挫,乘这个机会签订一个赔钱消灾、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也不失一种相对较好的结局。所以,赵教授说《澶渊之盟》并不是那么坏的条约,是符合当时军队现状和战斗实际的。



也确实,自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和辽国近百年时间内,双方友好,没有战争,这给无论是辽国,还是宋朝,都带来了休养生息和经济发展,于老百姓而言,更是善莫大焉!唯一的遗憾是,《澶渊之盟》开了花钱买和平的恶例,以后遇到外族入侵打不赢的时候,就不仅仅是花钱了,还有割地、称臣,牺牲的是国格尊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1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