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宰相与丞相傻傻分不清?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过山龙 2023-07-26 05:33:47

古人常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将入相”,“相”作为文官的顶点,一直是无数古人追逐的梦想。在各种历史剧里,能够被称为“丞相”或“宰相”的人无一不是位高权重之辈。说起丞相和宰相,平时很多读者傻傻分不清,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都把它们当成一回事,其实这两者代表的含义并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丞相”和“宰相”的异同吧。丞相是官职丞相是一种官职,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们为了方便管理治下的领土,设立了“相国”一职,选拨有能力的人帮助自己处理政事,而丞相则是相国的副手,协助相国工作,也就是给相国打下手。秦国东陵出土的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相”最开始的意思是指“辅助工作的人”,顾名思义“相国”就是指辅助治理国家的人,而“丞”同样有辅佐的含义,不过通常用于官职,指代作为副手的官吏。最早有关丞相的史册记载出自《史记·秦本纪》,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疾以智慧闻名于天下,“智囊”这个词语就是根据他的典故演变出来的。而甘茂出身秦国贵族,十二岁拜相的甘罗便是他的后人。不过自权相吕不韦乱政之后,相国一职长年空置,作为副手的丞相逐渐变得重要起来,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设左右丞相,丞相制真正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光彩。史记秦本纪汉朝初期沿袭秦制,采用的却是先秦时期的相国制度,不过之后丞相很快就取代了相国的位置,汉武帝时期丞相就被列入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治国,直到汉哀帝时期,改丞相为大司马,这一官职名称才暂时消失历史中。到了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再次提出设立丞相一职,由他本人兼任,因此在各种史书或历史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曹操被称为“曹丞相”。在曹操统领朝纲时,丞相需要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在吏治上,丞相负责举荐任用人才,考核赏罚,影响官员的升迁贬谪;在法律上,律令法规和相关刑狱事务虽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这些官员都归属丞相管辖,丞相有权主管律令刑事;在户籍上,全国的档案资料和书籍文件都要收归丞相府保存;在军事上,丞相也承担了一定责任,可以指挥军队,安排边防,地方上若发生叛乱,丞相可以派遣属官前去平叛。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说国家的军政大权都握在丞相一人手中,也正是因为曹操的权势滔天,在他的影响下,丞相也成为了百官之长,代表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巅峰。后来的丞相们虽然不复曹操那样掌握国家命脉,也不一定是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也同样肩负重任,地位举足轻重,称一句“国之栋梁,朝堂柱石”也不为过。在这之后,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丞相一职时有时无。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有过丞相,不过蜀汉政权存在时间不长。东晋初期也曾设过丞相,北朝也有过一段丞相执政的时期,不过丞相存在的时期都很短暂。唐朝采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其中并没有丞相这个职位,后来唐玄宗曾设过左右丞相,但玄宗之后又恢复了旧制。宋朝时期的官吏体制臃肿,更加没有丞相这种集中了大量权力的官职,直到南宋孝宗皇帝时期,才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不过这也只是改了个名字。唐玄宗

史书中虽然有关于丞相的记载,但与只是断断续续的出现,丞相这一官职实际存在的时间相较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并不算长。但自“九品官人法”的官阶划分制度出现后,在这近千年断断续续的丞相职位传承中,丞相一职最低也是从二品的大员,更多时候是一品重臣。南宋灭亡后,元朝吸纳了中原的文化制度,在常设丞相一职,位居一品。之后明朝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职位,“丞相”这个官职才正式从历史舞台退下。宰相是一种俗称宰相并没具体指代某一种官职,任何辅佐君王并掌握朝堂最高权力的人都可以称为宰相。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商汤以伊尹为相,治大国如烹小鲜,而周武王任用周公旦为太宰,于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伊尹和周公都是辅佐王朝建立,帮助君主治理天下的人杰,因此后人将“太宰”和“相”这两个职位结合起来,创造了“宰相”这个词。宰相一词的由来

虽然伊尹和周公是“宰相”一词的起源,他们生前做的事也和宰相承担的责任差不多,但在他们那个时代还没有“宰相”的概念,通常人们提起最早的宰相时,大多数人想到都是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主之位的管仲。齐桓公元年,管仲被举荐为相国。用人不疑的齐桓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对管仲放权,而管仲也不负重托,成功将齐桓公送上了霸主之位,而管仲也被后人称为“华夏第一相”。“宰相”一词用来指总揽政务辅佐君王的人,最早出自《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管仲所处的年代和韩非子不算太远,纵然“宰相”一词可能还未流传开来,但类似的概念已经有了,因此后世通常将管仲当作宰相的代表性人物。不过严格来说,伊尹和周公也符合宰相的定义。韩非子

基本上历朝历代的最高行政长官都能被称为宰相,其具体职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相国便是人们通常所指的宰相。随着时代更替,宰相的正式官名有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值得一提的是,宰相并不定只有一个人。比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权力职能分散到多位臣子身上,使其之间相互制衡。唐朝中书省的主官为中书令,门下省的主官为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舍人、门下侍郎是宰相。甚至只要有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头衔,都能被称为宰相。结语丞相是一个具体官职,在不同朝代的职能不同,不一定是地位最高的官员。而宰相是人们的一种俗称,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在有些时代这种最高官员不止一个人,因此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因此,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不是一回事,切勿傻傻分不清。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中国古代丞相与宰相的区别。?

1、通常宰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2、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领导。
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3、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

相信大家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中都听说过?丞相?和?宰相?这两个官职的,这两个官职在古代的官场中都是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存在,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丞相是一个已经固定了的官职,而宰相并不是。宰相?这个是对皇上之下权力最大的人的称呼,就比如现在的总统一样,而丞相这个官职地位是要比宰相低一些的。

但是在历史上有人虽然官职是丞相,但是他的权力却远远高于丞相应该有的,也就是说他已经做到了?宰相?这个地步,就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等等,秦朝的李斯和赵高等等。实际上?丞相?这个称呼是在三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当时是作为文武百官之首存在的。虽然在三国时期之前也有权力相当于丞相的,但是称呼却不是?丞相?,就比如在先秦的时候,?相邦?就是相当于之后的?丞相?,还有就是在西汉时期的?相国?也是和?丞相?一样的。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皇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曾经将?丞相?这个官职给废除过,比如在唐朝、宋朝和明朝的时候?丞相?都被废除过,但是宰相这个官职却是一直存在的。而?宰相?这个称呼的由来最早是出现在商朝,当时王室要举行祭祀活动,而在祭祀活动中要杀牛,因为杀牛这件事要地位很高的人来进行,所以这人也被叫做?主宰?,而辅佐帝王的人就被叫做?宰相?。

到了夏朝的时候?巫史?就相当于宰相,而到了西周时?公卿?是和宰相一样的,只是称呼不一样。随着朝代的更替,对于?宰相?这个官职的定义也发生了改变,到了西汉的时候,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变得多了起来,比如?大司徒?、?中书令?等等,所以说?宰相?这个官职不是固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1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