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用人之道

槐米 2023-07-26 04:58:28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当时在文家市,他就说退往湘南,避实就虚,找一个远点的地方、安全的地方,咱们先把这支队伍保住,这是毛泽东的理念。他不知道往哪儿去,就说我们的前进方向是保密的,当兵的不许问,跟着我走。然后就钻山沟。

士兵心想往哪儿走又不告诉我,所以就逃跑、开小差,越逃越多。

等走到了莲花县,江西省委给毛泽东送信,说你再往前走,前面有井冈山,有个土匪袁文才,当过半年共产党。你知道有袁文才,也不知道井冈山上不上得去,所以还是不能说,还是跟着走。结果这队伍就到了崩溃边缘,走到三湾,当天晚上都想逃跑。

毛泽东知道,这支队伍很难带了。第二天早晨开会,第一缩编,第二支部建在连上,第三把离心离德的那些军官解职,编到军官队,把余洒度他们全都撤了职。这样一来毛泽东把这支队伍给稳定住了。

而且他给了一笔遣散经费。谁想走,领几块钱就走,那几块钱其实也不少了。

够回家了。

毛主席用这样的方法,筛选出了一批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你如果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你就会怀疑,就不知道往哪儿去。

三湾改编使毛泽东确立了一条终生的用人原则,就是首先要厚重,忠诚老实、立场坚定、关键时刻不叛变不动摇。没有这一条,再有才的人他也不用。

毛泽东到了延安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跟井冈山的同志们合影,照片叫《井冈山的同志们》。

后来选用干部时,他会询问你是哪年来的、跟过谁、逃跑过没有、被捕过没有,根据他的经历,毛泽东会对他做一个判断。

这后来就成为毛泽东终生的用人原则。

刘邦与项羽的用人之道

? 刘邦项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虽然他们的出身不同,来历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历史长河中被记录下来的人。他们的身世不同,但是不代表他们的成就就一定不一样。

? ? 从性格上来说,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而刘邦,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这个就能看出两人的区别。一个,只愿意听从自己的意愿,不顾别人的感受。一个是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虚心学习。

?刘邦对人才的运用是有有奖有罚,奖罚分明,那时候的人根据不同的利益随便投靠,。刘邦在控制这些人才方面煞费苦心。刘邦对人才的运用有如下原则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均放手使用,使其有发挥的余地(如韩信)刘邦对有可能坐大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刘邦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加以控制。(怀疑萧何,收韩信兵权)在各大势力安插自己的人马 ,为自己通风报信。

? ? 你有功,就应该奖赏,封官。这是一直是项羽用人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引的很多能人来投靠他。这种核心思想是她出生以来自带,也有可能是家庭所培养出来的。现在,有很少的人会看出这一点,而大多数看到的只是他凶残,昏庸。忽视了他这一点。我觉得也许是司马迁,写《史记》时对项羽的资料太少了,所以,我对项羽的用人之道是很难看全的。(我觉得)

? 他俩的用人之道,不同,但是他用人时都有,短处。你看项羽就不善于用小人,他觉得这种东西,太下三滥,我才不用。直接拉出去斩掉。第二,项羽个人能力太强,不会多发展发展属下的能力。他一个人,就能打十个,他就觉得,好了好了,我无敌,你们随便怎么打。第三,他不会怎样拉拢人才。他觉得,我就这样,你爱来不来。

? ? 刘邦,他在历史上,我们都觉得这个人的用人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其实他也有短处的。第一,多疑。他总是想来想去,这个人是不是要害我,不对。坐我边上的这个人怎么一直盯着我呢?等等。

?这些就是他们用人之道的利与弊,不管怎样,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痕迹,都值得我们学习。不过弊就不用学了,主要学利。学习用人,对以后的自己也会有帮助的。

《用人之道》

2021.2.24?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用人之道》(解读论语第359天)

日经第696篇(微子第十八)

经典原文: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这一段是讲周公(武王的弟弟),训示自己儿子伯禽的话,是周公的家训。虽然是家训,同时也适用于任何的团体领导者。

伯禽被武王封为鲁国的国君,所以,鲁国是周公之后。

施通弛,有弃忘、遗弃,忘失,忘掉,疏远等意思。

不施其亲,是周公的第一条家训。也就是说,不能跟自己的亲族疏远。有了孝心,才能有忠心。

上对天子(周天子)要忠心耿耿,下对自己的团队要带领好,把国家治理好。

第二条家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就是不要让大臣报怨不被重用、不被任用的意思。

要懂得善用人才,有识才之智,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

要是不会识人,人才不去用他,庸才反而去用他,那就让人才不服,会生怨。当然圣贤是不会生怨的,这些都是凡人。

那有才华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清高的心理,你不用他,他会觉得有不平。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团队和睦了,才能办大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如果觉察别人有毛病,那我们不要去看对方的毛病,只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用人之道。

对方有毛病习气,我们看清楚后,自己不用就行。

能这样做,大家就都会服你,那你就可以成为领袖人物。

第三条家训: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弃,这是厚道,有情义。

朋友之道都希望友谊长久,除非对方犯了非常重大的过错,而不肯悔改,实在没办法,因为不能影响整个团队,只好把对方遗弃。只要对方肯改、肯回头,还是要给予机会。

也就是说,老朋友如果没有恶逆的大罪大过,就不要轻易遗弃他们。

第四条家训是:无求备于一人。一个人的才能都是有限的,用人办事,不能要求方方面面都是圆满周全的,这是不可能的。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才怎么来的?是你这个领导人造就出来的。

不求全责备,就是不要求他人每一件事都是专家,那么他人就愿意来给你服务。

宽以待人,就能得众。当领导的要把事情办妥,手下没有兵怎么行?!

治国也好,经营企业也好,凡是一个地方的团体领导,用人之道不可不讲求。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所以,不管啥领导,要能赦小过,能礼贤下士,同时不求全责备,人才才能归顺。

选人才不拘泥于学位,博士、硕士都不一定是真正的人才,要选贤与能。贤就是贤德,能就是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