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哦
谈及跨时代的背诵、默写天团——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你都了解不少,但于曾巩我们就知之甚少了,那这位曾先生,是来凑数的吗 当然不是。
图片来源:微博
在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阅卷时读到一篇好文,想定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这肯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最终将此文降了一个名次,待到揭榜时,才发现原来这是这苏轼的大作。由此可看出曾巩的才华与苏轼是不相上下的。欧阳修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事实上,曾巩生前的文名确实很盛,所获评价也相当之高。
图片来源:微博
那古人究竟对曾先生有多高的赞誉呢 王安石在写给曾巩的诗中有言:“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就连苏轼都把曾巩当作欧阳修门下最厉害的那个人,他写诗道:“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甚至到了南宋,在理学家的推崇之下,曾巩的名声已然超越了苏轼。朱熹也曾这样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在欧阳修想为他打抱不平的时候,曾巩却言“不非同进,不罪有司……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他首先想到的是自省,反思如何不改初心,并把学问做得更加精深。
曾巩进入仕途后,主要有两项成绩最为人所称道,第一项是出任地方官,在12年间辗转七八个地方,虽每段的任职时间不长,但他真确确实实地做到了“为官一任,振兴一方”,他每个任职之地都留下了不菲的政声和事迹。曾巩少于议论,多于实干,在基层任职时,及时处理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受百姓好评。后人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以纪念曾巩所做的贡献;第二项是担任史馆馆职,从事史籍文献编校工作。曾巩于北宋嘉佑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大量古籍,比如《李白诗集》词条,经他搜罗、发掘,从776首增加到1001首;传世的《战国策》词条,散佚严重,经他广泛访求采录,从22篇增加到33篇……治学严谨的曾巩还有一个习惯,每整理完一书,他都会认真为之作序,不仅记录和介绍该书情况,还将史评融入其中,对书中的偏向和缺失进行详细地论证和评议,让后世的读书人有脉络可寻。
无论是做地方官,还是校勘史籍,曾巩都是在兢兢业业从事着基础性的工作,甘愿做那个默默奉献的人,而若想像曾巩一样能把每件基础的事都做到最好,不但需要保持学者的坚守,还需恒定不凡的普世理念,吾辈学子当共习之。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
欢迎转载,如有雷同修改请获取【授权】
本文版权归【墨香流韵】公众号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人文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欢迎来到文学新天地
官方订阅平台
主编:李娅芬吴倩
文字:白晓娜
排版:潘高宇
? ? ? ? 这个曾巩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史学家政治家。涉猎的比较广,而且特别是文学方面造诣十分的深。他的一家人都是牛人,他的祖父还有父亲都曾经是北宋的重臣。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从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天才?,从小十分的聪明,同龄人还在玩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学习古书。 ? ??
? ? ? 而且他从小的时候对于这个度数十分的喜欢,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写文章了。虽然不是很高深,但是这明显不是常人啊。后面果不其然,在嘉佑二年的时候中了进士。后面就做官了。在后面的时候做过很多地方的知州。在到后来的时候在元丰六年的时候,死在了江宁府。享年六十六岁。 ? ??
? ? ? ?他的文学造诣很高,被列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南丰先生?。他写散文非常的厉害,连带着他的诗句更是厉害。现在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曾巩是一个十分质朴的人,但是他的诗句又有他自己的锋芒。写的简练但是很深刻。 ? ? ? ? ?
? ? ? ?他的七言绝句更是一绝,不但写的很精华,而且有他自己的风格。很多非常好的作品。就像《城南》还有《咏柳》都是非常好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赏南枝》,更是被翻译成英文被传播到外国赏读。还在国外发行。可见他的作品优秀程度。 ? ? ? ?
? ? ? ? ? 还因为他是一个史学家,他在这个方面的了解很深,他的咏史诗更是十分的出色。他常常写来缅怀历史人物。《墨池记》也是他十分的出色的作品。 ? ? ?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 ",以革新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这一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一,唐宋八大家
1,古文运动
2,从韩愈到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韩愈
韩愈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其代表作有《原道》,《师说》韩愈等.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柳宗元,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他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他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名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他自称"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老翁一人.
唐宋八大家——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的艺术境界.其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唐宋八大家——苏辙
苏辙,北宋文学家,苏轼之弟.他早期的文章议论风发,晚期风格趋于澹泊沉静,善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他擅长各类文体,以策论为最.有《栾城集》等.他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人称"苏文定公".
唐宋八大家——苏洵
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辙之父.苏洵工古文,长于论辩,内容宏博,笔力雄健.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宰相韩琦的称赏.人称其文"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唐宋八大家——曾巩
曾巩,北宋散文家.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