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才过节。正宇宙澄清,一天寒碧。”在七月流火,秋意渐起之际,又逢一年中元节如期而至。
提起中元节,好像总会自带恐怖诡异的BGM出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中元节的面纱,去探寻它神秘背后的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即民间俗称的“鬼节”,“中元节”一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世俗多称其为“七月半”。其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
据《易经》记载,“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十五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追怀先人的节日,农作物成熟之时,民间按例要祀祖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七月十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中元节的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宋代经过道教的提倡,规定中元节这天各地燃河灯、祭孤魂、放焰口、演目莲戏等。明清时期,中元节的节日气氛热闹,百姓娱乐游玩兴趣浓厚。北京竹枝词中有这样一句“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充分体现出了中元节的盛况。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明万历年间,文人冯梦祯在《快雪堂日记》中多次记述他在中元节置身西湖赏湖光山色朗月清风之事,时常会夜宿湖中,观“夜月佳甚”。明末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描摹杭州人中元节夜游西湖盛况,全文重墨写人,开篇即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是夜,张岱与友人“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充满情趣的世俗情怀跃然纸上。这些都让我们得以抛开潜意识里对中元节的认知,重新感受其独特的节日魅力。
今年的中元节,让我们跳脱鬼怪的角度,去缅怀先人、感恩所得、期勉互爱吧。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
欢迎转载,如有雷同修改请获取【授权】
本文版权归【墨香流韵】公众号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人文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欢迎来到文学新天地
官方订阅平台
主编:李娅芬吴倩
文字:薄雯雪
排版:吴佩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7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最“透明”的唐宋八大家——曾巩
下一篇: 走进书法,领略书法文化与艺术之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