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奇门术数 >> 奇门基础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之争

国学小客堂 2023-06-19 23:55:02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之争

五行与五脏的配属是中医理论的本质问题。五行与五脏的配屈经历了从哲学到医学的转变:哲学上从古文经学演变为今文经学,医学上从《内经》前医学演变为《内经》医学。

1.五行与五脏配属说的今、古文经学比较

根据相关记载,古文经学的五行与五脏配属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而今文经学的五行与五脏配属则演变为“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在古、今文经学中,五脏中五行配属没有变化的仅是肾与水的配属,其余四脏均发生了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其《礼记正义•月令疏》中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郑玄云:“《月令》祭四时之位,及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舂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膈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膈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疾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如郑此言,五行所主则从今文《尚书》之说,不同许慎之义。

中国淸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注解指出,五行五脏配属有古今两派,今文经学以今文《尚书》为代表,古文经学以古文《尚书》为代表。西汉经学家欧阳和伯为今文经学派,东汉经学家许慎为古文经学派。“郑学”是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的终结。郑玄注经为改造汉代经学开扃了新路,成为经学转化为玄学的滥觞。
木火土金水
古文经学脾肺心肝肾
今文经学肝心脾肺肾

今、古文经学关于五行与五脏的不同配法,是五脏与五时、五位配属不同观念的反映。《礼记•月令》曰:“盂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嗅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靑旗,衣靑衣,服苍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月令》依次列举了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等十二个月的日在、中星、口干、天帝、天神、虫、音、律、数、味、臭、祭等配属关系。《吕氏春秋•十二纪》则与《月令》一脉相承,然两者哪个为源,史学界尚无定论。五行、五时、五方、五脏配属表列如下:

木火土金水
五时春夏季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脏肝心脾肺肾

2.《黄帝内经》与以前医家关于五行-五脏的配属说比较

史学界一致认为,汉初马王堆医学帛书是先于《黄帝内经》的医学著作,尽管此文献中已有五行之痕迹,但并未发现系统的五行学说。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说:“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喜伸,数欠,颜黑,病肿,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心惕,欲独闭户牖而处,(病甚)则欲登而歌,弃衣而走,此为骨干厥,是阳明脉主治。”这段文字还见于《灵枢•经脉篇》、《黄帝内经•太素•经脉之一》、《素问•脉解》、《太素•经脉病解》、《太素•阳明脉解》等著作中,其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就是应用五行中的土与木、火之间的关系解释疾病症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仓公淳于意的25个医案,对其中论及的五行五脏说究竞是采用何种配法莫衷一是。可见汉初医家已开始采用五行说,但尚无五行与五脏的系统配属。

《黄帝内经》根据“同气相求”理论,不仅将五行和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味、五色、五声等普遍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还把五行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窍等主要脏器相对应,从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五行系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其五行对五脏配属为:木对肝,火对心,土对脾,金对肺,水对肾。其配法与今文经学配法相同。但古文经学中的五行对五脏配法(“五脏祭”)与《内经》配法有无关联呢?

其实早在东汉时就有人提出古文经学的五行学说与医学无关,认为“五脏祭”以及帝王改制(改正朔、易服色等)、五德终始、三统循环与医学五行学说均不相关。然而,我认为,医学中五脏五行模式反过来影响了东汉经学中五脏五行关系的定型。在西汉时期,《礼记•月令》中的五脏五行的配属关系占据了主流地位,直至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在其著作《太玄经》中,还是认为肾域水、脾木、肝属金、心诚土、肺火,与《礼记•月令》同。《太玄经》云:“三八为木,为东方,藏脾;四九为金,为西方,藏肝;二七为火,为南方,藏肾;五五为土,为中央,藏心。”究其原因,与五德终始说有关,虽然自汉高祖刘邦称帝至汉武帝太初改元,汉承何德及改正朔、易服色的问题均没有解决,但汉武帝太初改元后,据土德易服色。比如,古人对于心在人体中的地位早有明确的认识,《管子•心术上》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太玄经》谓:“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据此推断,心应属土。

医学界并没有因“古文说”的主流地位而受到桎梏。从郑玄所云可知,古代医家大的、长期的、不断的医学探索实践表明:以“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的五脏五行配属关系指导医疗实践效果较好。若以其他学说为指导则效果不好,常致病情加重或病人死亡。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改邹衍的五德相克说为五德相生说,提出汉应承火德,秦以水德,在周、汉木火之间,才合相生之序,故不久。东汉自光武帝建武二年,始正火德,宣扬火德论。《太平经》云:“今乃火气最盛,上皇气至,乃凡陪古者火行太平之气后,天地开辟以来,未尝有也。”“火之精神,为人心也。”宣扬火德说是出于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但正与医学实践中所定铟的模式心属火相符,由此可见,医学中五脏五行模式反过来影响了东汉经学中五脏五行关系的定型。

《黄帝内经》的五行五脏学说,实为五行与五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体现,揭示了人们生老病死的运行轨迹。《素问•玉机真藏论》论病机传变,“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素问•脉要精微论》论色脉,“从阴阳始,从五行生”、“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素问•藏气法时论》论诊治,“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素问•宣明五气篇》论述了五味所人、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一系列问题。这部著作将五脏、五色、五音、五体、五味、五志、五脉等分别归属于五行,作为疾病诊断的理论基础。如面青,嗜酸,易怒,脉弦,肝病居多;脾虚之人,面见青色,肝气犯脾,木来乘土。再如,《黄帝内经》云:“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克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论述了望色、切脉以诊断病势顺逆。如肝病见靑色,得弦脉,为色脉相得,是病顺之象。若肝病不得弦脉,反见肺之浮脉,则属于相克之脉(金克木),为病逆之兆,预后不良。如“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等,即是根据五行相生理论拟定的治则。培土制水、泻南(火)补北(水)等,即是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拟定的治则。此外,《黄帝内经》还开创了中医精神治疗之先河,“以情胜情”的治则也是根据五行相克的关系而来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指出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menjichu/411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