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功可以调理很多疾病,对高身压、肝病、心脏病、神经衰弱、气管炎、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较显著的疗效。以下是此套功法的练习方法。
〔第一式〕
1.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脚趾及足跟抓压地面。
2.两臂伸直自然下垂、五指并拢,掌心向后。
3.小腹内收,提缩肛门,腰背拔直(勿挺胸),上体放松,注重下身,意念中保持上轻下重。大小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4.两眼平视远处一固定目标,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在两手与两脚,默数甩手次数。
5.两臂伸直同时向前后摇甩。向前甩不必用力,不可过高。臂与身体夹角在30度左右。向后甩要用力,臂与身体成60度左右。这时借肌肉的反作用力,使两手自然向前弹回。
6.重复甩手动作,由少到多,从500次逐渐增加至2000次(约40分钟)。为了增进健康,每天练两次(每次练600-1000次);为了疗病,则要加倍。
这一功法除活动机体,使气血流通,增强消化力以外,并同时治疗肩臂风湿性疼痛,改善身体各脏器的功能。
〔第二式〕
1.站立姿势同第一式,要求用鼻孔自然呼吸。
2.甩手的时候,头与上体同时向左后方转动,右手甩向左前方拍击骶骨部(臂部正后方);左手甩向右后方,以手背击右臂上部。两眼向左后方看。
3.回转上体向右后方转动,左手甩向右前方拍击骶部,右手甩向左后方以手背拍击左臂上部。左右交互甩拍20次。
4.头与上体同时向左转,右手用力甩向左方拍击腰椎部,左手用力甩向后方,以手背拍击右腰背部;再回转上体向右,左手甩向右前方拍击右腰椎部,右手甩向左后方,以手背击左腰部。左右交互甩拍20次
5.上体向左转,右手拍左胸椎部,左手背拍右腰背部;再回转向右,左手拍右胸椎部,右手背拍左腰背部。左右交互甩拍20次。
6.同上,左转,右手拍左肩胛骨,左手拍腰背正中;反之,左手拍右朽胛骨,右手拍腰背正中。左右20次。
7.同上,左转,右手拍左颈后部,左手背拍腰背正中;向右转,左手拍右颈后部,右手背拍腰背正中部。左右20次。
8.甩手时头的转动叫摇天柱,上体转动称转辘轳。从下到上(骶、腰、胸、肩、颈)五部分,各进行两次约需5分钟。
这一功法对增强脏腑功能有明显作用。
〔第三式〕
1.站立姿势同第一式
2.两眼向前看,上体正直,闭嘴,以鼻孔自然呼吸,舌尖轻抵上腭。
3.两手臂伸直,掌心向前(拇指朝外),用力使双臂同时向上甩过头顶,足跟随之提起。
4.两手从头顶甩下来要保持直臂握拳,足尖提起,以足跟站立;同时提缩肛门。
5.要求甩手动作要快些,足跟、足尖与手的上下配合协调一致,注意肛门提缩。一上一下为一次,始做30次,逐渐增加到100次(约需4分钟)
此功法可增强腿部力量。
甩手功简介:
甩手功是道家强身治病、安乐延年的功法。1960年代流行于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社会。甩手功见诸于文字者,以萧天石1963年在其主编《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中较早提及。
《甩手十九诀》记载:“上宜虚,下宜实。头宜悬,口宜垂。齿宜叩,舌宜抵,津宜嚥。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轴,臂宜摇,肘宜沉,腕宜重,手宜划,腹宜实,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甩手歌诀〉四段:(一)内中提。(二)展开连绵摇关节,活络舒筋浊气沉,虚实变换利开合,气贯四肢百脉行。(三)两脚踏实肩下沉,上三下七有重心,能去头重脚轻病,精气充沛体轻灵。(四)甩手治病啥原因,胜似推拿与金针,气脉不通起百病,心平气和病难侵。
甩手功的特点是“上虚下实”,动作柔和,精神集中,两手摇动。这样可以改变体质上盛下虚的状态(如高血压、头部发热、四肢冰冷),使下部坚固、上身轻松,疾病自去。修道人入门时多传此功,做为袪病治病与强健身心之用。
练功要领是身体站直,两脚伸直,脚趾用力抓住地上,两脚伸开与肩同宽,两臂同方向前后摆动,向后用点气力,向前不用力,由堕力自行摆回。练功调身,对防治疾病颇见效用,但仍须注意要领和视症状调整练功次数。练功时以平甩为准,但因师承或练功经验,也有采高甩、低甩者,因人而异。
「上宜虚,下宜实。头宜悬,口宜垂。齿宜叩,舌宜抵,津宜咽。胸宜絮,背宜拔,腰宜轴,臂宜摇,肘宜沈,腕宜重,手宜划,腹宜实,跨宜松,肛宜提,跟宜石,趾宜抓。」
(一)上宜「虚」,虚乃空虚之意,上体自脑以下宜虚,虚则空灵自在,而不滞重呆板。
(二)下宜「实」。实乃后重之意,下体自腰腹以下宜实,实则稳健刚重,而不轻浮虚弱。
(三)头宜「悬」,「悬」者挂也,似有绳悬起顶上之发,可以上接天气。
(四)口宜「垂」。垂者自然垂合,将嘴巴微微合起,下颚并微向后收,以防削往上冲。
(五)齿宜「叩」,叩者即上下齿微微用劲相叩,叩齿乃道佛门中静坐时常用之功法。
(六)舌宜「抵」,抵者即舌尖微微上翘,抵住上龈,以接神水及任督脉气。
(七)津宜「咽」。咽者即咽华池神水,俗所谓吞津之功法。
(八)胸宜「絮」,絮是棉花,想着胸部如棉花一样轻松无力。柔和而不用劲。
(九)背宜「拔」,拔者像有东西在上,用力将你的背脊拔了起来,使上挺。
(十)腰宜「轴」。轴是车轮的轴心,想象你的腰脊骨左旋右转。直竖如轴心。
(十一)臂宜「摇」,手臂似扒船然轻轻在摇。
(十二)肘宜「沉」。肘即手,在甩手之际,用意沉下往后甩出。
(十三)腕宜「重」,在甩手时,腕部应该用力下后翻并且将掌突筋露,使胸部挺张。
(十四)手宜「划」,划者划船者也,手向后作划船状。也是使内脏不断牵动。
(十五)腹宜「实」。如果肚子像铁石之实,则自有上轻下重之感。
(十六)跨宜「松」,双足稍为扎马,跨部自然轻松。
(十七)肛宜「提」。像忍大便一样,将肛门上提。唯不必用劲,使其自然。
(十八)跟宜「石」,将臀部稍微下沉,腰伸直,自然脚跟稳如盘石。
(十九)趾宜「抓」。用意念想着一双足掌似有勾抓着地面,不由自主便达到「上虚下实」之窍妙矣。
打坐和甩手功不可以一起练,一个讲究心静,一个讲究运动,混在一起练没有任何好处。
打坐的姿势和方法: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
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 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 经脉有规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 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脉左右逢源, 箍束横固, 平定十方, 稳稳有度。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总结: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定,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易筋甩手功,属于道家之导引强身治病之安乐延年法门,乃外护功法,与华陀之五禽戏,及达摩之易筋经,张三丰之太极拳,同为强身治病、练形换形之助道品。达摩易筋经第十二卷中,不少节均曾提及之,但早已失传。其治病之种类甚多,尤以慢性病,其见效之速与收功之宏,实不下于易筋、太极拳与五禽戏等多种拳术及动功,切不可以其简易而轻忽之也。甚有谓其反属中老年人并与慢性病及因虚弱亏损而引起之病症,几无有不治无有不愈者!
甩手特点是「上虚下实」动作柔和,精神集中,两手摇动。这样可以改变体质上盛下虚 (比如高血压,头部发热、四肢冰冷)的状态,使下部坚固,上身轻松,疾病自去。
反应问题:针灸推拿有反应,甩手更有反应。反应就是气血在起变化,于是胸腹松了,脚也热了,四肢末稍原来血液不足地方走到了,三焦打通了,打呃、放屁、酸麻胀痛、冷热、虫爬、震动等等。病区反应都是正常的,有益的,只要坚持有恒,则改善体质,战胜疾病,是毫无问题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gong/57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家功法:小周天气功的修炼方法
下一篇: 太极步怎么练,练习太极步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