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痹证是什么意思?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和方药运用

道医 2023-06-26 12:42:56

痹与闭通,谓闭阻经脉,影响气血而为病也。根据《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说明“痹证”的形成,并非单一的因素,而是由于风寒湿相互影响的结果。李中梓说:“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六气之中,风寒湿居其半,即谓之杂至,所谓之合,则知非偏受一气可以致痹。”故当人体感受之后,其致病之因,从临床所见,则有偏轻偏重之分,因而在治疗上亦应有所侧重。故《素问·痹论》上又指出:“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这里下一“胜”字,就是意味着三气之中的病邪,也有其倾向性的。

本病大体上概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骨关节炎”、“畸型性关节炎”以及周围神经疾病,如神经炎和神经痛,不完全属于运动(关节、肌肉)系统的疾病,几乎都与祖国医学论述的病因相同。因此,“痹证”之中,如“行痹”、“痛痹”、“着痹”、“历节”、“鹤膝风”等疾病的临床症候在某些阶段,甚至全过程中,虽各有特殊表现,但其基本论点是一致的。事实上,中医在处理上述几种疾患的过程中,也都是运用“痹证”的理论,作为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

现从“痹证”的发展情况来分析,一般可划分为初、中、晚三个阶段:

(一)痹的初期阶段

本病初起具有急性发作的特点,在临床上主要表现有“行、痛、着”三种不同的类型。

(1)行痹:主要病因是风邪,风的属性是阳,具有游走、窜痛、转移、发展和变化多端的特点。故有“风者善行而数变”的说法,言其行而不定,痛无定处,俗称之“流火”或“走注”。亦即“风痹”之别称,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2)痛痹:主要病是寒邪,寒的属性为阴,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气血留滞,运行被阻,出现肢体钝痛,似如缚扎不舒,振之即疼,动之即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亦谓之“寒痹”。

(3)着痹:主要病因是湿邪,湿的属性也是阴邪,气血受湿,则濡涩而不畅,产生肢体沉重,肌肉及关节重痛,严重的则有肌肤麻木,对温度的感觉、触觉、甚至痛觉出现丧失的反映。此外,“历节风”一病,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本病亦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遍体肢节作疼,难以转动为其特点。多因元本空虚,风湿相乘,入于腠理,侵于关节,湿久化热,风从热生而起。因其发展较快,故又称为“白虎历节”。本症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患相类似。

还有“鹤膝风”这个病,也是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主要是由于寒冷侵袭所形成。它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膝部肿大疼痛,能屈难伸,故名为“鹤膝风”。喻嘉言说:“鹤膝风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未可先治其膝,宜养气血使肌肉渐荣,再治其膝。”所谓"膝骨日大”,是指初起时,膝部皮色不变,肿势也不明显,如果逐渐发展成为“上下肌肉日枯”的程度,则显示患者的上下肌肉,已经松弛,且有萎缩倾向。盖膝为筋之府,膝痛多属筋病的道理。他主张宜先养气血,而后再治其膝,此一见解,不仅符合理论根据,并在临床上也提出了有步骤、有缓急的措施。

(二)痹的中期阶段

痹证的中期阶段,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同时病邪的侵犯部位也较深一层。故有“病在血脉之中”和“筋骨之间”的提法,临床上所出现的症状,可能“行、痛、着”三种痹症的单独复发,也可能交替出现或共同发病。前者仍然运用行痹、痛痹、着痹的理论来诊断和处理;后者在临症时,主要的突出表现在于季节交替时或气候变化较剧的情况下发生。中医学把一年划分为五个阶段,故临床上“五痹”之称。

(1)冬天复感于邪而发病,称为“骨痹”,其主要症状,则有筋骨酸痛不能屈伸高举,并有麻痹感。乃因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及骨络所致的病症。

(2)春天复感于邪而发病的,称为“筋痹”,临床表现为肢节疼痛,筋挛拘急,且难以伸张。乃因风寒湿邪伤筋所致。

(8)夏天复感于邪而发病的称为“脉痹”,是以血脉症状为主的痹症,临床表现局部肌肤灼热疼痛,皮肤或见红斑,并有不规则的发热,多因血虚,导致风寒湿邪留滞血脉所引起。

(4)长夏(即阴历六月)复感于邪的,称为“肌痹”,临床表现有肌肤尽痛,麻木或酸痛无力,浑身困倦,汗出等症状。这是由于风寒湿侵及肌肉所致。

(5)秋天复感于邪的,称为“皮痹”,其主要症候为皮肤寒冷麻木,这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及肌表,以致卫阳之气不能温养所致。

上述“骨、筋、脉、肌、皮”五种痹证,除了作为症候诊断的命名而外,着重的是:指出了风寒湿三气在不同的季节所侵犯和影响的部位是有所不同的。

(三)痹的晚期阶段

痹的晚期阶段,在病机上是气血两伤、真阴衰竭的表现,症状基本上没有表证的反映,局部的疼痛较比急性期间为轻。代之而呈现的是:“顽麻、木僵”以及畸型等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中医学称之为“不仁”“不用”,即《内经》所谓的“邪入阴则痹”,就是针对这一阶段的病理变化而言。这给我们指出了治疗的方向,要用补真阴、养气血的方法,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另外,晚期痹证也分为五类,即临床上所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合病,合病也是在“骨、筋、脉、肌、皮”五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加重的。这就是《素问·痹论》所说的:“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李中梓说:“舍者邪入而居之也,时者气主之时,五脏各有所应也,病久不去,而后感于邪气必更深,故内舍其合而入于脏”。这里就提示我们在处理时要注意到防止入脏的传变,和预防复发的关键,采取祛邪与补虚并重的法则。

(四)痹症的治疗及方药的运用

痹症的致病原因,既然是风寒湿三气的合邪,在治疗上也就必须着重从风寒湿三方面来考虑,按常规来说:

(1)行痹的治疗:行痹是以风邪为主,但必须区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种情况,如果由于三气合邪侵袭以后,邪与气血相搏,发生游走性的时上时下的窜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汗出不畅,发热,口渴,口苦,恶风(但不恶寒),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浮虚,可选用“甘草附子汤”或“越婢加术汤”。如两方综合运用,则发汗、除湿、镇痛之效更为显著。慢性期间,应当分辨疼痛的部位,在上或在下。上半身较重的可选用“乌药顺气散”理气而祛风,所谓气行则血行,气壅则血滞,但于病久气虚者,似非所宜也。如下半身症状较重的,可选用“独活寄生汤”或“虎骨散”加减。原则上治疗“行痹”,就应当采用疏风散邪、调和营卫的方法。

(2)痛痹的治疗:痛痹也要区分急、慢两种。急性期间,浑身剧痛,上肢腰背疼痛,或下腰臀腿疼痛,影响屈伸转侧,汗出不畅,项背发紧,舌苔白质嫩而津润,脉浮紧,治宜散寒祛风湿,可选用“五积散”加味。如慢性期间,常因饮食生冷,或复感寒邪而发作,呈现腰腿筋骨挛痛,腰部如入冷水,肢节麻木或发凉,应以养血活血,补气温阳为主,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去生地加干姜,效果良好,如兼有湿痰瘀血者,亦可随证加减。原则上应以温经散寒,扶阳通络的方法为主。

(3)着痹的治疗:着痹的急性期间,主要症状是肢体沉重而痛,表现酸重麻木,甚至不知痛痒,并且固定在一定部位,局部皮肤失去光泽,发凉无汗,但是活动后,前额颈下和两肋又常常有虚汗,腰腿沉重乏力,精神萎靡,苔薄质润而淡,脉象沉细或沉涩。本病除了由急性期较快地导致复发而进入慢性阶段外,行痹和痛痹的复发也往往出现这些症候。本病在治疗上无论是急性期或慢性期,应根据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不振等症候,均可采用“神效黄芪汤”加减,必须从整体来考虑,不可局限在“风寒湿三气”范围之内,同时还要结合外治的方面,效果就比单用内服药物为佳。

(4)晚期的治疗:痹症晚期阶段,主要表现有肌肉及关节的萎缩,畸型与功能丧失。术语上称之为麻痹拘急,半身不遂,百节挛痛等,一般采用“虎潜丸”或大、小活络丹之类。本病往往是由急性期未加根治,或治不得法,以致成为潜行性的发展而来,故非朝夕之间所能取效。

结语:痹证虽然以风寒湿邪气为主因,但与个人的体质,抗病能力,以及气候的变迁和生活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痹症发病,多由正虚,营卫不固,腠理不密,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痹阻血气而成病。前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论点,是有其实践依据的。同时痹症迁延日久,则涉及面广,病情也较为复杂,往往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因而对于痹症的治疗,首先必须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其次对于方药的选择,剂量的轻重,也要配合得宜,始能左右逢源取撷不尽。

[附方]

(1)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

(2)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3)乌药顺气散:乌药、橘红、麻黄、川芎、白芷、桔梗、枳壳、姜虫、炮姜,加姜葱煎。

(4)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甘草、川芎、生地、杜仲、牛膝、党参、茯苓、桂心。

(5)虎骨散:虎骨(醋炙)、姜虫(炒)、地龙(炒)、灵仙、川乌、五灵脂(醋淘去沙)。

(6)五积散:白芷、陈皮、厚朴、当归、川芎、芍药、茯苓、甘草、桔梗、苍术、枳壳、麻黄、干姜、肉桂、半夏,姜葱为引。

(7)神效黄芪汤:黄芪、人参、白芍、炙甘草、蔓荆子、陈皮。

(8)虎潜丸:黄柏、知母、熟地黄、虎胫骨、龟板、锁阳、当归、牛膝、白芍、陈皮、羊肉,酒煮烂捣丸。

(9)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即市售的中成药。

(10)小活络丹(《和剂局方》):市售中成药。

——本文摘自《重庆市老中医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第2集》

痹证临证备要

1.止痛药物应用:祛风散寒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之邪,痹阻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秦艽、细辛、川椒、桂枝等。祛风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伤阴耗血,用药当中病即止,阴血不足者当慎用或禁用。

清热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蕴结,痹阻经络,流注关节,或热毒炽盛,脏腑气机失宣,热壅血瘀,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等,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柏、丹皮、土茯苓、薏苡仁、泽泻、萆薢、木防己等。此类药物多苦寒,有伤阳败胃之弊,脾胃虚寒者当慎用。

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瘀血阻滞筋脉引起关节疼痛,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赤芍、三七、川芎、三棱、莪术、桃仁、水蛭等。此类药物易耗血动血,有出血倾向者当慎用。补虚止痛:适应于痹证日久,阴虚血少,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常用药物如鸡血藤、当归、熟地、丹参、芍药、甘草等。此类药物多属甘味滋补之品,有腻滞脾胃,妨碍脾胃运化之弊,脾虚便溏者,宜配合健脾助运药物。

搜风止痛法:适用于痹证久病人络,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物,深入隧络,攻剔痼结之痰瘀,以通经达络止痛,常用药物如全蝎、蜈蚣、地龙、水蛭、穿山甲、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这些药物多偏辛温,作用较猛,也有一定毒性,故用量不可太大,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其中全蝎、蜈蚣二味可焙干研末吞服,既可减少药物用量,又能提高临床疗效。

2.辨病位用药:辨病位用药是根据痹证的病位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桂枝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

痹证累及颈椎,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左右前后活动受限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羌活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痹证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可选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淫羊藿、廑虫以补肾强腰,化瘀止痛;痹证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猫爪草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痹证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者,可选用土贝母、猫眼草、蜂房、威灵仙以解毒散结,消肿止痛。

3.有毒中药的应用在痹证的治疗中,风寒湿痹疼痛剧烈者,常用附子、川乌、草乌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物。此类药物生用毒性大,一般需经炮制,内服常用量为5 12克,用量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适量为度,不可久服。应用时可文火久煎,或与甘草同煎,有缓解毒性作用。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恶心、脉迟等中毒反应,即应停服,并用绿豆甘草汤频饮,无效或危重者,按药物中毒急救处理。雷公藤苦寒,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功效。近年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常用10 15克,并去皮根心,先煎1小时。雷公藤提取物临床效果亦佳。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肝损害、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头昏、心悸、心律失常、女子闭经等,应注意观察。副作用明显时,应停用并对症处理。马前子苦寒,有大毒,功能强筋通络,消肿止痛。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瘫痪。炮制后入丸散,内服0.2 0.6克,大剂量0.9克。本品有大毒,不宜多服、久服。中毒反应为头昏头痛、烦躁不安、颈项强硬、角弓反张,甚则昏迷死亡。

4.“痛风”病名中医文献早有记载,该病属痹证范畴,又称白虎历节,亦有认为属痛痹或风痹。西医“痛风”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尿酸过高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骨骼、肾脏等处所致的疾病。临床多见下肢足趾关节红肿疼痛,常在夜间发作,久病可有关节畸形,临床可参照痹证内容辨证施治。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提出:“彼病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认为本病是自身血分受热,再感风寒湿所发,与一般痹证先外受六淫不同,其描述与西医“痛风”相近。针对西医痛风病的病理特点,可使用凉血、清热、祛风、除湿泄浊等治法。此外,患者应注意控制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鱼虾海味、豆制品等,宜忌酒,避免吹风受寒及过度劳累。

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痹证病例分析

男,35岁,警察,关节肿痛半年。

患者半年前出现四肢大小关节疼痛,曾有双手近端指关节及腕、踝关节肿胀疼痛,于当地医院服中西药物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遂来就诊。现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痛减,遇寒则加剧,关节不可屈伸。双手小关节晨僵2小时。查体:T:36.5℃,P:85次/分,R:20次/分,BP:110/85mmHg.双手第二、三近端指关节梭形肿,左腕关节肿胀,关节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ESR:35mm/h,RF:58 IU/ML.

参考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因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温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液凝滞,故痛更剧;寒属阴邪,故局部不红,触之不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亦为属痛属寒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痛减,遇寒则加剧。

2.双手小关节晨僵>1小时,双手第二、三近端指关节梭形肿,左腕关节肿胀。

3.ESR:35mm/h,RF:58 IU/ML.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痛痹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6g 麻黄6g 白芍30g 桂枝10g生甘草9g 黄芪30g 独活15g 干姜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如何去痹症

一、散风宣痹法

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行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为特点,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常用方剂有防风汤,独活寄生汤。常用中药如虎骨、白花蛇、独活、羌活、防风。

二、祛寒通痹法

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痛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为特点自觉局部发凉或触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常用方剂有乌头汤,麻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常用中药如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三、除湿蠲痹法

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著痹。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痛有定处为特点。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常用中药如薏苡仁、防已、苍术、威灵仙、萆解、蚕砂。

四、清热散痹法

即用除热燥湿、清热利湿、清热凉血方药来治疗热邪为主所致痹证的方法。主要用来治疗热痹,当其它诸痹在邪郁化热时也可配合使用。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烦痛,局部红肿灼热为特点。痛处游走,痛不可及,尤如刀割,不能屈伸,得冷则舒。脉多滑数,舌质或红,舌苔黄或黄厚腻。常用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二妙散,三妙丸,宣痹汤。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苍术、黄柏、防已、薏苡仁、金银藤、生地、亦芍、丹皮。

五、化痰散结法

即用具有祛痰或消痰作用的方药来治疗痹证病人因痰湿流注经络、关节、四肢而出现的结节、囊肿及瘰块的方法,是一种辅助疗法。凡痹证病人出现皮下结节、事前肿及瘰块时均可配合应用此法。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出现皮下结节,或见关节周围囊肿或关节肿大畸形而成瘰块。脉象多滑,舌质或暗,舌苔白、白腻、水滑或黄。常用方剂有二陈汤。常用中药如半夏、茯苓、陈皮、南星、白芥子、白附子、贝母、僵蚕。

六、活血祛淤法

即用活血祛淤药来以治定痹证兼有血淤痰的结的方法。病人素有淤证,又罹患痹证,现久痹缠绵,气滞血淤,或痹证痰结,痰淤互阻者,皆可配合此法治疗。亦可用于淤血征象不明显,但痛痛较剧者。临床多见于病久不愈,关节肢体有明显疼痛,状若针刺,且部位固定,夜间痛甚。或夜间定时痛者。脉象沉涩,舌质暗、有淤斑或淤点,苔薄。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活络妙灵丹。常用中药如红花、桃仁、乳香、没药、地龙、牛膝、赤芍、穿山甲。

七、健脾益气法

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凡病痹证,脾虚气亏、肢体麻木者,即应辅此法;蓍痹患者,也应适当配合此法以治其本。久痹肌肉萎缩废用,伴脾虚气弱症状。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舌苔薄、白、白腻或水滑。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常用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八、补肾壮骨法

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养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主要治疗素体肾虚,罹患痹证,缠绵不愈者,或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临床表现为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伴有肾阳虚或肾阴虚见证。肾阳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肾阴虚者,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萸、补肾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川断、桑寄生。

九、养肝补血法

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用于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经脉挛急,伴肝血虚症状。脉细,舌质淡。常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常用中药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何首乌。

十、通经活络法

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不论何种痹证,除针对病因施治外,均应辅以通经活络法。临床表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为特点。常用中药:风湿热痹用秦艽、稀签草、络石藤、金银藤;风寒湿痹用松节。另外,根据疼痛、麻木部位可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用牛膝、木瓜、防已、木通;颈项用葛根;腰脊用寄生、狗脊、杜仲;全身用鸡血藤、金银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pianfang/88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