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山药30g,熟地15g,麻黄4.5g,炮姜9g,鹿角胶(烊化,可用阿胶代)12g,桂枝9g,补骨脂12g,白术15g(土炒),炒陈曲9g,醋香附12g,当归12g,熟附子9g,山茱萸12g,木香9g,生黄耆12g,骨碎补12g,鸡血藤12g。
功能主治 : 温肾健脾,补气养血,温经通阳。主脾肾不足,气血两虚,风寒内袭,阻闭经络。
临床应用 : 脊髓空洞症高某,女,45岁,1970年5月30日初诊,患者于5年前春开始,发现左手感觉减退、麻木,继则发现左侧头面部、胸背部及上肢不出汗,局部发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逐渐加重,常不自觉被烫伤,左手握力差,不能持物,多年来伴腹泻,面黄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弱,某医院诊为脊髓空洞症。是脾肾不足,气血两虚,风寒内袭,经络阻塞所致。投以加味温补通阳方,服药6剂,感觉舒适,食欲较佳,上方加减间断服药半年余,病情明显好转,左半身麻木逐渐减轻,温痛觉逐渐恢复,功能渐趋正常,追访五年,情况良好。
用法用量 : 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早、晚温服。
摘录 : 方出《刘惠民医案》,名见《千家妙方》卷上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处方5功能主治6阳和汤的用法用量7方解8阳和汤的临床运用 8.1使用注意8.2阳和汤治脑疽8.3阳和汤治骨与关节结核8.4阳和汤治骨瘤8.5阳和汤治乳核8.6阳和汤治乳腺小叶增生症8.7阳和汤治坐骨神经炎 9阳和汤的现代适应证 9.1类风湿性关节炎9.2结核性腹膜炎9.3骨结核9.4骨髓炎9.5慢性淋巴节炎9.6滑膜炎及深部脓疡 10阳和汤的药理作用 10.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10.2抗炎、抗氧化作用10.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0.4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0.5解热、镇静、镇痛作用10.6参考资料 11各家论述12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阳和汤 1拼音 yáng hé tāng
2英文参考 yanghe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阳和汤为方剂名,出自《外科全生集》卷四[1]。实验研究显示,阳和汤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1]。阳和汤还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促进作用[2]。但针对该方剂所列适应证大部分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对结核性腹膜炎、骨结核等还必须与现代医学抗感染、抗结核治疗进行强有力结合[2]。
阳和汤改为丸剂,名“阳和丸”(见《中药制剂手册》)。
4处方 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3]。
熟地黄一两,白芥子二钱,鹿角胶三钱,姜炭、麻黄各五分,肉桂、生甘草各一钱[1]。
熟地黄30克 麻黄1.5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熟地1两,肉桂1钱(去皮,研粉),麻黄5分,鹿角胶3钱,白芥子2钱,姜炭5分,生甘草1钱。
5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1]。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热不肿或肿势散漫者;近代也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淋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深部脓肿等属阴寒证者[1]。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脉沉细等。
6阳和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3]
水煎服[1]。
7方解 阳和汤方中熟地黄、鹿角胶生精补血;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麻黄、白芥子协助姜桂以散寒凝而化痰滞;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1]。全方能温阳气而化阴凝,故用于阴疽之证[1]。
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4]。治宜温经补血,散寒通滞[4]。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两者合用,养血助阳,以治其本,共为君药[4]。寒凝湿滞,非温通而不足以化,故方用姜炭、肉桂温热之品为臣[4]。脾主肌肉,姜炭温中,破阴通阳;寒在营血,肉桂入营,温通血脉[4]。佐以麻黄,辛温达卫,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两味合用,既能使血气宣通,又可令熟地、鹿胶补而不滞[4]。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4]。综观全方,其配伍特点是补血药与温阳药合用,辛散与滋腻之品相伍,宣化寒凝而通经络,补养精血而扶阳气[4]。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布阳气,使筋骨、肌肉、血脉、皮里膜外凝聚之阴邪皆得尽去,故以阳和名之[4]。
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8阳和汤的临床运用
阳和汤方中麻黄只起发越阳气作用,故用量较轻,熟地补血固本,用量宜重,运用时应注意麻黄与熟地之比例,如兼气虚不足,加党参、黄芪等补气之品效果更佳[4]。如治乳解、乳巖、加土贝5钱。
9阳和汤的现代适应证 [5]
阳和汤现代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内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凝者。
10阳和汤的药理作用 [6]
综上所述,该方剂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其是对真菌作用较为广泛,但方剂中仅有使药甘草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其治疗骨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的机理尚待探讨。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01瓜蒌薤白半夏合二陈汤
瓜蒌薤白半夏合二陈汤,药用瓜蒌(习惯用瓜蒌皮仁)、薤白、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具通阳宣气、和中降逆功效。
如挟有风寒则加苏叶、防风;挟暑则加香薷、藿香;挟湿则加青木香、佩兰、厚朴;挟有燥火则加焦山栀、淡竹茹;
兼湿困气滞则合平胃散;若兼有胃热则加蒲公英、胡黄连;若兼有胃寒则加桂枝、吴茱萸;若挟食滞则合保和丸。
02五花芍草汤
据叶天士轻剂调拨气机经验,选用玫瑰花、佛手花、绿梅花、白扁豆花、厚朴花、白芍、炙甘草组成。以五花清轻宣化,调和脏腑,升清化浊。
其中玫瑰花解郁疏肝,佛手花芳香行气,绿梅花平肝和胃,白扁豆花益气健脾,厚朴花苦温燥湿,合芍药、甘草柔肝和中,缓急止痛。
全方具疏肝理气,芳香醒胃功能。适用于阴虚气弱,运化失司之证。
03丹参良附小金瓜散
由丹参饮、良附丸及小金瓜散加味而成。
药用丹参、檀香、砂仁、高良姜、香附、小青皮、瓜蒌皮仁、鸡内金、乌药、制半夏。具有理气止痛、温中消滞的功用。适用于气滞脘痛。
若腹胀者,加厚朴、地枯萝;便秘者,加火麻仁(阳虚寒体加半硫丸),脘痛阵发或痉挛者,加九香虫、八月扎;脘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泛酸多者,可酌加海螵蛸、浙贝母;
气滞血瘀而有少量出血者,可加蒲黄、五灵脂、侧柏炭、山茶花、玫瑰花以消瘀止血止痛。
04乌梅安胃丸合良附丸蜜剂
取乌梅安胃丸30克,良附丸15克,捣碎;加入白蜜60克,用滚开水泡后热服。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气滞脘胁剧痛不止者。
05蒲乳清胃汤
药用蒲公英、羊乳参、无花果、玄参、白芍、炙甘草、生地、陈皮、竹茹、黄芩组成。具有清胃润燥,和中止痛的功效。
兼燥热便秘者,加大黄或更衣丸;若肝郁化热,口苦烦躁者,加丹皮、决明子、钩藤或胡黄连、龙胆草;若胃热而兼有呕血者,或黑便干燥,可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降下、凉血止血。
加减乌梅安胃汤
本方从《伤寒论》方化裁而来。由乌梅、桂枝、川椒、干姜、黄连、木瓜、生白芍、陈皮、炙甘草、吴茱萸、生麦芽组成。
为酸苦甘辛,刚柔寒温并用的平治之剂,具有理肝醒胃,和中降逆的功效。适用于萎缩性胃酸缺乏者。
07吴萸理中汤
吴萸理中汤为《伤寒论》理中汤、吴茱萸汤合方。
药用吴茱萸、党参、白术、炙甘草、红枣、生姜(或干姜)。具有温补中气,升提陷阳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而偏于中寒的患者。
08升葛补中合清震汤
升葛补中合清震汤,由升麻、葛根、白芍、炙甘草、党参、苍术、茯苓、柴胡、黄芪、荷叶组成,具有补气举陷,和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而以中虚为主者。
09建理汤
本方为黄芪建中、当归建中、附子理中之合方再加甘松、天仙藤而成。具有温中止痛,补气益血的功效。适用于虚寒性之脘腹痛。
若出血断续不止可用琥珀粉、参三七粉、饴糖、白蜜,开水冲服,扶元止血,消瘀止痛。
若出血量多,肢冷,汗出,舌淡,脉迟者,可用参附汤(别直参、参三七粉、淡附子)或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淡附子、炮姜炭、炙甘草)加黑锡丹,以回阳救逆、固脱止血。
10加减沙参麦冬汤
方由增液汤、沙参麦冬汤、芍药甘草汤、橘皮竹茹汤化裁而成。
药用玄参、麦冬、生地、北沙参、无花果、白扁豆、炙甘草、白芍、陈皮、竹茹。具有养阴润燥,和中降逆的功效。适用于久病有虚热者。
11大半夏合大黄甘草汤
本方由《金匮》麦门冬汤、大半夏汤、大黄甘草汤变通化裁而成。
药用麦冬、半夏、北沙参、生姜、炙甘草、白茅根、红枣、白蜜、生大黄、参三七粉组成。具有降逆止呕,通下逐瘀之功效。
12加味旋覆代赭石汤
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炙甘草、生姜、红枣、蒲黄、五灵脂、蜣螂虫、杜红花组成。
具有和中降逆,祛瘀消症的功效
防己茯苓汤所治皮水,系指“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状如周痹”之证。此乃卫阳不足,水湿郁于肌肤所致。故方中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黄芪温补卫阳,组成温阳利水之剂。
防己黄芪汤主治为风水表虚证,故方中以黄芪与防己配伍,固表祛风而行水,症见汗出恶风,身重脉浮。
一40岁男患者,患慢性肾炎,多年不愈,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几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尿蛋白(十十+),红白细胞(+)。防已黄芪汤:防已18g,生黄芪24g,白术9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掰)。嘱其长期服,一年后痊愈。
—名狼疮性肾炎并慢性尿毒症患者,女,16岁,全身浮肿,腰痛剧烈,呕吐时作,二便不通,颜面咣白,表情淡漠。血尿素氮58 mg/L,血肌酐1.65 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25.6Vol%,尿蛋白(+++)。予防己黄苠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防己30g,黄芪30g,白术30g,甘草6g,附片9g(先煎),大黄10g(后下)。3剂。药后呕恶已平,大便已通,小便3~5次/日,每次300 m1。守方再进3剂,呕吐已止,精神好转。仍守前方,大黄改为粉剂吞服(每次1.5克,每日2次)7剂。服后浮肿消退,饮食增加。继进上方7剂后,尿毒症近期缓解,病情稳定。
使用防己黄芪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黄芪体质”的识别是关键。“黄芪体质”是指适用于黄芪类力的一种体质类型,以巾老年人多见。特征如下:面色黄门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外形呈浮肿貌,日无光彩。肌肉松软,腹部较膨满,但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相对显得深凹,编者谓之“黄芪肚”。整个人就像一个盛水的皮囊。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营养过剩、缺乏体力运动往往足该体质形成的原因。
其二,与类似方作鉴别。本方与越婢汤都治疗“风水”,所主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区别在于:越婢汤适合麻黄体质者,体力比较充实,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防己黄芪汤适合黄芪体质者,体力比较低下,皮肤较细嫩,平素易出汗。越婢汤证病程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防己黄芪汤证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多伴有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防己茯苓汤也主水气,与本方相比,少白术而重用茯苓,无生姜、大枣而有桂枝。所主为“四肢肿”、“四肢聂聂动”。本方所主水气侧重于下身,以身重汗出为主证。防己茯苓汤可看作防己黄芪汤和苓桂剂的合方,其镇静作用要强于本方。
其三,关于本方的剂量,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是后人改动,而《干金方》所载却是原方。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因此,本方单独应用时可用大剂量,加味或合方时,可用小剂。
防己茯苓汤:防己9g 茯苓18g 黄芪9g 桂枝9g 甘草6g
上5味,以水1000ml,煮取200ml,分3次温服.
(功效)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主治]
主证:皮水,外证肤肿,按之没指,四肢肿甚而聂聂困动,舌苔白滑,脉沉。
副证:肢体欠温,不恶风,口不渴。
(临证加减)
1.水肿重者,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以行气利水。
2.下肢多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牛膝、木瓜,以行气消肿。
3.脾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加赤小豆、玉米须,以健脾利湿。
4。临证以《金匮》防己茯苓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收到了良好效果,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点。
5、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于本方中加生姜、芍药各二两,白术三两,名木防己汤。
6.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二两,甘草三两。为粗末,苦酒和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治历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已汤。
7、论防己茯苓汤证的特点:本方证的特点是水肿病人四肢聂聂动,聂聂是形容肌肉轻微跳动的意思。这种动风征兆的出现,是因水气太盛,阴遏阳气流通所致。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郁极而动,所以出现动风现象。此与肝阳化风,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欲镇其风,必通其阳;欲通其阳,必利其水,故以防己、茯苓利水,桂枝、茯苓通阳。茯苓一身而兼二任,故其用量较其他药加倍。
(原文)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词语注解] ①聂(zhe 哲):轻微而动。聂,树叶动貌。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皮水是“外证驸肿,按之没指,不恶风”。此言
“四肢肿,水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二者是一致的,此突出防己茯苓汤证属皮水,但
肿势较甚而已。正如黄树曾所曰:不兼风邪,但有水行皮间者,曰皮水,故皮水不恶风
也。此证四肢聂聂动,为水在皮肤之故,脾主四肢,其阳不足,水湿泛溢,故水气在皮
肤中,四肢肿盛,阳被水湿之气所遏,水气相击,故四肢聂聂动。结合临床“四肢聂聂
动”不是必有之症,这里以此说明水势甚而已。本证属脾肺气虚,水湿内停,阳气被遏
所致,故用防己茯苓汤通阳利水,益气消肿。
(方药分析) 防己、黄芪利水除湿益气,使水从外而解;桂枝、茯苓通阳化气利水,
使水从下而去;桂枝与黄芪相伍,能通阳行痹,鼓舞卫气,助肌表水湿之气消散;甘草
益气调和诸药,助黄芪补脾,脾气盛则水邪易除。本方由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加桂、苓而
是。现将二方比较于下。
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比较表
防已黄芪汤 防已茯苓汤
┏━━━━━━━━━┳━━━━━━━━━━━━━━━━━┳━━━━━━━━━━━━━━━━━┓
┃药物组成与分量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 黄芪一两一分 ┃防己、黄芪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 ┃
┃ ┃白术七钱 生姜4片 大枣一枚 ┃二两桂枝三两 ┃
┣━━━━━┳━━━╋━━━━━━━━━━━━━━━━━╋━━━━━━━━━━━━━━━━━┫
┃ ┃ 主 ┃ 风 水 ┃ 皮 水 ┃
┃ ┃ 治 ┃ ┃ ┃
┃ ┣━━━╋━━━━━━━━━━━━━━━━━╋━━━━━━━━━━━━━━━━━┫
┃ 适 ┃ ┃ ┃ ┃
┃ ┃ 病 ┃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 阳气被遏不运 ┃
┃ 应 ┃ ┃ 风水相搏,卫表气虚 ┃ 水湿停于皮下 ┃
┃ ┃ 机 ┃ (水势较轻) ┃ (水势较甚) ┃
┃ ┣━━━╋━━━━━━━━━━━━━━━━━╋━━━━━━━━━━━━━━━━━┫
┃ 证 ┃ ┃ ┃ ┃
┃ ┃ 主 ┃ ┃ ┃
┃ ┃ 症 ┃ 身肿且重,汗出恶风,脉浮 ┃ 四肢肿甚,且微动,脉浮 ┃
┣━━━━━╋━━━┻━━━━━━━━━━━━━━━━━╋━━━━━━━━━━━━━━━━━┫
┃ 功效 ┃ 益气固表,利水除湿 ┃ 通阳益气,分消水湿 ┃
┗━━━━━┻━━━━━━━━━━━━━━━━━━━━━┻━━━━━━━━━━━━━━━━━┛
(文献选录] 徐彬:按前皮水所注证皆不列,谓挈皮水二字,即概之也。又特揭言
四肢肿,聂聂动,以明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而后皮字义晓然矣。药亦同防己黄芪汤,但
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
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耳.(《金匮
要略论注》)
沈目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
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而
动,是因表虚也。盖肺与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令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
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芪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
水邪,桂枝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金匮要略编
注》)
尤怡: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
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
茯苓之力也。(《金匮要略心典》)
黄元御:阳受气于四末,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木郁风
动,故四肢聂聂动摇。黄芪桂枝发营卫而达木郁,苓甘防己,培中土而泄水气也。(《金
匮悬解》)
(临床应用) (1)治水肿:王氏治邱某,男,10岁。面目浮肿,渐及四肢已2月
余,晨起面目肿甚,下午足胫肿甚剧,小便不利,食欲减退,头晕,心悸,乏力,面色
虚黄,精神不振,脉虚弱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尿液检查:蛋白(++),红细
胞(+),白细胞(+)。证属脾肾虚弱,气化不能。治以健脾补肾,化气行水,防己茯
苓汤加味。防己12g,茯苓、熟地、山药各lOg,黄芪、薏仁、玉米须、白茅根各20g,白
术、泽泻、车前子各lOg,服药20剂,浮肿全消,尿液检查正常,但头晕、腰酸、乏力、
睡眠不佳,原方加炒枣仁、太子参、丹参,治之而愈。
(2)治妊娠子痛:日本报道妊娠8月余,突然发生子痈,伴有呕吐,头痛,全身浮肿,
尿量减少,血压170/110mmHg,尿蛋白阳性,用防己茯苓汤配用降压药治愈.
(3)治冠心病合并心衰:徐氏治陈某,男,60岁.冠心病8年,接诊时动则气喘,
心悸,夜不能平卧,颜面四肢浮肿,舌淡白,苔薄白,脉细软数,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合
并心衰。中医辨证为肺脾气虚,水气上犯,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方选防己茯苓汤合茯苓
杏仁甘草汤,用药:防己、党参各20g,黄芪、茯苓各30g,白术、杏仁各10g,甘草3g,
服10剂后尿增喘减,夜能平卧,原方加红参,悸宁寐安,喘平息匀,随访两年,证情
平稳。
(4)治风湿热痹:徐氏治能某,女,50岁。先有下肢酸胀痛,近3月来右膝肿胀
灼痛,行走困难,西医诊断为关节炎,中西药治疗无效。来诊时患者面目浮肿苍黄,右
膝明显肿胀灼热,活动受限,口苦,尿黄,舌红,苔淡黄薄腻,脉沉细弦数,症属风湿
热痹,治以祛风止痛,燥湿清热,益气利水,选方防己茯苓汤合四妙散,用药:防己、牛
膝各15g,茯苓、黄芪各20g,白术、苍术、黄柏、金毛狗脊各10g,薏仁30g,10剂后
浮肿疼痛明显减轻,再服10剂灼痛消失,能行走上班工作。续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
访2年,未见复发。
(5)治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徐氏用本方加味治之有效。
(6)治膝关节慢性滑囊炎:邵氏用本方湿重者加苍术等,热重者加黄柏等,血虚
者加四物汤。
(现代研究) (1)冉氏介绍水气在肤,四肢聂聂动,为水有气化之渐,为湿之甚
者,故用防己除湿,桂枝佐之茯苓渗湿利水,使水湿之气从表解,从小便出,已化气者,
亦可通过呼吸代谢排除。方中黄芪有适应泵作用,调节皮肤汗腺功能,汗出多能止,无
汗能发,使失常者转为正常。
(2)邓氏发现汉防己利尿作用明显,可使尿量增加47%左右。
高氏报道汉防己甲素用治高血压病有显著疗效。
收藏 分享
来自:传播中医馆 > 《金匮要略药方研究及医案》
0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防已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
第60讲: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经方传真(25)
金匮要略——水气之研究
越婢加术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首页社会财经情感幽默健康
生活职场美图美女星座教育
留言交流联系我们
3G版| 触屏版| 电脑版| 客户端
©360doc( 京ICP证090625号)
病机就不懂怎么说,一起探讨一下吧!从组方成分来讲,大黄附子汤组方之意,取辛、附大热,大黄用意不在寒,在其攻下(推动)之力,方内药力全是烈药,故治暴寒暴积,注意一个暴字(其中有的起因可以积聚很久,但发作时暴烈),其表现为病起急且激烈,如大痛,大汗淋漓面色发青,甚至打混等,故本方主治六腑之寒积,因人体唯六与外相通,所以方中有大黄。如寒在脏及其它经络则不必要用大黄。温补汤则治只要由于气血虚感有寒或本身火少,血流慢,久而久之在体内积而不通(其实还未到积的程度,因方中多行气药),其发病时没上方的激烈,或痛中兼有胀,其人面色白或带小许青,气短懒言,故本方主治气血。两方比较,一方治急病实寒且痛甚而病在腑者,二方则治慢病虚寒而病在气血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465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加味温胆汤
下一篇: 加味温阳风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