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部禁书里面都写些什么?
它是中国第一部被明文禁毁的小说 却对邻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到明清著名小说,大家会想到《水浒传》《三国演义》,其实当年还有一部《剪灯新话》也是非常有名的。它是在南京写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被官方明文禁毁的小说。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它在周边邻国大量流传,并对亚洲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遭禁是因为明代最高学府校长上书倡议
《剪灯新话》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写成的,永乐十九年(1421)重新校订出版,正统七年(1442)被禁。
它之所以会被禁,与当时的国子祭酒有关,也就是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校长。此人叫李时勉,那时刚上任几个月,可是很郁闷,为什么自己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堂,激情洋溢地宣讲四书概要,这太学生们还是打瞌睡呢?于是他晚上到学生宿舍去交流,询问大家都在看什么书,是《春秋》呢,还是《诗经》?没想到学生们看得最多的书,竟是一部《剪灯新话》。
李时勉很惊讶,他知道这是国子助教瞿佑写的小说,听说此人学富五车,还一度在太学讲授《春秋左氏传》,但他自己没有看过。这位校长有点偏执,他主持太学工作期间,主张“格致诚正”,小说是不能读的。
于是校长从学生那里借了本书,回家挑灯夜读。看着看着,他觉得越来越不对劲,于是连夜给皇帝写了奏折,第二天就赶到皇宫去向皇帝汇报这件事。当时的情况是李校长给皇帝上书谈了很多内容,皇帝觉得不耐烦,就让礼部尚书胡滢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会上的人觉得李校长说得有道理,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遭禁毁的小说就产生了。
对于这件事,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近有俗儒,假托怪异之事,饰以无根之言,如《剪灯新话》之类,不惟市井轻薄之徒争相诵习,至于经生儒士多舍正学不讲,日夜记忆,以资谈论。若不严禁,恐邪说异端日新月盛,惑乱人心,实非细故。乞敕礼部行文内外衙门及提调学校佥事御史并按察司官巡历去处,凡遇此等书籍即令禁毁,有印卖及藏习者问罪如律,庶俾人知正道,不为邪妄所惑。诏下礼部议。尚书胡滢等以其言多切理可行……帝是其议。
这部小说真的是“邪说异端”吗
那么,《剪灯新话》真的就如李祭酒所说,是“俗儒”所作的“邪说异端”?李时勉究竟对小说中的哪些内容产生反感呢?
题材上:“假托怪异之事”
李时勉眼光是独到的,一眼便看出《剪灯新话》与四书五经的不同。小说的本质是虚构,当然要“假托怪异之事”。《剪灯新话》穿越时空,打破时空界限,让古人与今人对话,死人与活人对话,这正是它特有的叙事方式
《剪灯新话》多篇写到人鬼恋,如《滕穆游聚景园记》《牡丹灯记》《绿衣人传》等。《滕穆游聚景园记》通过滕穆巧遇故宋宫人郑芳华并与之同居3年的奇事,抒发了作者的怀旧情怀,表现了对乱世宫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体现出作者博大的人文关怀。
《绿衣人传》则通过绿衣女与赵源人鬼恋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的精神,并揭露了奸相贾似道残忍暴虐的行径。前者侧重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表达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后者则在人鬼恋中融入了反权奸的政治内涵。
这些篇目完全是小说家“虚构”的,借以表达特定的思绪。用李时勉的话来说就是“假托怪异之事”。《明史》记载,李时勉“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无法理解,身为朝廷命官为何虚构小说,便只能用“俗儒”斥之。
手法上:“饰以无根之言”
李时勉也很准确地抓住了《剪灯新话》善于“修饰”的特点。这其实是当时评论者的一致结论。兵部尚书赵羾以及礼部侍郎唐岳均认为《剪灯新话》“虽涉怪奇而善形容”,胡子昂说:“阅先生所述多近代事实,模写情意,酝酿文辞,浓郁绝丽,委蛇曲折,流出肺腑,恍然若目击耳闻,惩劝善恶,妙冠今古,诵之令人感慨沾襟者多矣!”
因为善于修辞,作品写得真实感人。桂衡读《剪灯新话》的感受是“倏而晴兮忽而雨,悲欲啼兮喜欲舞”。然李时勉以理学自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自然无法理解小说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
共2页:12下一页
我国第一部史书是尚书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军臣谈话记录,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很可能是史官.《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 反映了 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已成为定论.
现存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传说是秦、汉之际的博士伏生传下来的,用当时的文字写成,所以叫做《今文尚书》(《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写成).其中《虞夏书》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我们选录的是《今文尚书》,不包括书《古文尚书》.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广泛参考了研究《尚书》的各种专著.
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的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以前曾认为《春秋》一书孔子曾经修订.现在则认为是鲁国的史官所作,与孔子没有关系.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谷梁传将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因而许多内容太过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而左传则以史实为主,补充并纠正《春秋》中错误或没有记录的大事.而且左传的文学性也很高,因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响力都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说《西游记》是明朝的禁书,因为犯着嘉靖皇帝的忌讳,就被嘉靖下令禁毁了。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以明代中后期的开放程度,连《金瓶梅》、《绣榻野史》这种涉“淫”的书都没被禁,人畜无害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又怎么会被禁呢?翻遍明朝的史料,都找不到西游记被禁的记载,而且,说西游记被禁的那些理由,也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怎么个不靠谱法?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有人说,西游记被禁,是因为这书宣扬佛教,贬低道教,让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十分不爽,因此被禁。说这话的人,一定没看过西游记原著。这本西游记里,佛祖的徒弟阿难、伽叶,都被写成了贪财之徒,向唐僧索要紫金钵盂。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曾在《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这一回里“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显得衣冠不整,全无了庄严宝相。这等描写,怎么能说是捧佛教?相反的,书中提到道家修道炼丹的地方,态度都很正经,并没有贬低道教修行。
于是又有人说了,西游记前期,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龙宫夺金箍棒,大闹天宫蟠桃会,宣扬了反抗思想,不利于皇帝维护统治,因此被禁。这就更扯淡了。其实啊,明朝的皇帝们,还真不在乎这么点儿“反抗思想”,他们看得可是很开的。举个例子吧,据《酌中志》记载,明朝宫廷里,每年元宵节,都要上演一些大型的傀儡戏(木偶戏)给皇帝看,有哪些木偶戏呢?―― “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
看到没有,西游记的故事,是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宫廷里演给皇帝看的,而且上演的情节,正是所谓“体现了反抗精神”的孙悟空大闹龙宫!皇帝们看这段的时候,可没想起来什么反抗皇权的内涵思想吧。
而与“孙行者大闹龙宫”一起上演的傀儡戏又是什么剧情呢?是诸葛亮七擒七纵,是郑和下西洋,是英国公张辅大破越南(黎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明朝的“主旋律作品”,代表了皇帝赞同的价值观。而西游记的故事能够与他们并列,这本身就说明,西游记的情节没有问题,不会触犯皇帝的忌讳。
西游记不仅在皇宫流传,在明朝的民间,也广受追捧,当时明代的印刷业、书籍出版业已经很发达了,当然,这也归功于朱元璋取消书籍税。因此,明代流行的小说,都是各种刻本、抄本满天飞。《西游记》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朝,西游记至少有十多种刻本,如世德堂本、闽斋堂本等。也就是说,有十几家明朝的“出版社”都出版了这本书,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周王府抄本。这周王可不是一般人呐,他是朱元璋的子孙,堂堂亲王。试想,假如西游记真是禁书,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敢大张旗鼓的印刷销售,连王爷都参与了呢?
在明朝民间,西游记的火爆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到底有多火?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明朝后期,有一种叫“罗教”的迷信宗教,又称“无为教”。这个罗教的教门典籍,名叫《叹世无为卷》。虽然名字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但内容倒是浅显的很:
唐僧师徒四人的姓名、来历、结局,都写的清清楚楚,除了白龙马变成了“火龙驹”,其他都和西游记的书籍情节一模一样。最神奇的是,猪八戒竟然成了“执掌乾坤”的“现世佛”,地位骤然大为提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老人家和明朝皇帝一样姓朱(猪)。连一个迷信宗教的典籍,都拿西游记中的情节凑数,也可见在当时,即便是不太有文化的普通老百姓,对西游记的故事也是十分熟悉的,这不正说明了西游记不是禁书吗?
从以上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西游记在明朝从来就没“享受”过禁书的待遇,那么有人可能就要问了,禁书应该是什么待遇呢?你还别说,明朝还真有一本真正的禁书,这就是《剪灯新话》,它受到的待遇,和西游记可大不一样。
剪灯新话是在明朝正统七年被禁的,这件事原原本本的记录在《英宗实录》里。当时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进谏说,剪灯新话这书“假托怪异之事,饰以无根之言”,是“邪说异端、惑乱人心”,要求将其禁毁。明英宗朱祁镇同意了,下旨给礼部,要求内外各衙门仔细搜查,如果看到有剪灯新话及类似书籍,要“即令焚毁”,那些印刷、销售以及购买这种书的,也要问罪。从此,“剪灯”二字就成了禁忌,就连模仿“新话”,写出《剪灯余话》的李昌祺,也因为写书的缘故,被踢出了家乡的乡贤祠。这才是禁书会有的待遇啊。而《西游记》,既没有在官修史书中记载过禁毁,也没有对卖书的人问过罪,哪有半点“禁书”的影子?
由此可见,西游记在明朝根本就不是禁书,那些说西游记是禁书的理由,也没有一个是站得住脚的。
法律主观: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表现是: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8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胡惟庸:历史上唯一被活活被痒死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