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最初两朝曾以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将首都迁至北京,而南京则一直作为帝国的陪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理和战略地位。帝国所实行的“两京制”有着一种绝妙的政治功效,正如明人邱浚所言:“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需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邱浚对于“两京制”的论述确实是极为合理和深刻的,但是他没有提及的就是“两京”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当北京顺天府不能履行帝国京师的政治职能时,南京应天府便真的能“应天”而替补成为政治中心了。作为帝国的旧京和陪都,南京一直保留着一套中央政府的六部机构,称“南六部”。一般人都认为,南京六部虽然与京师六部同有一套职官,但多安置闲散退休或被排斥的官员,其职权远不如北京六部。但是,鄙人认为这种认识实在是一种未能深察的皮相之谈,其实南京六部和北京六部是分而治之的。有明一代,长江以南一京六省是由南京六部及南镇抚司治理的(包括东南军务);长江以北一京七省是由北京六部及北镇抚司和大理寺治理的(包括对蒙古的军务)。由此看来,南京六部并不仅仅是一套摆设,而是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政治价值。
明孝陵的夕阳,太祖高皇帝在这里
在大明危如累卵之时,南京的价值再度被发现了。国变前夕,朝廷之中一种主张迁都、南幸的主张十分活跃。有人主张崇祯皇帝本人南下渡江,也有人主张陛下本人留守北京,而由太子南下抚军江南。这种主张若是付诸实施,大明或可有一线生机,历史或许可以改写。然而,这一切的假设都不可能发生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末,南京城里就盛传着北京陷落的消息,一时间人心惶惶,帝国的南京政府实行了戒严,全城进入了一种空前的紧张状态。四月一日,负责帝国南方军事领导工作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召集在南京的大臣发布了讨贼勤王檄文,准备率军北上,他在南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誓师大会,随后立即率军渡江,驻军于江北的浦口。
史可法,一代忠烈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郐,明万历三十年(1602)生于河南祥符,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史可法的祖父史应元是举人,曾任知州等地方官,父亲史从质是秀才,史可法的一位祖叔伯、一位叔伯及两位堂兄弟都在锦衣卫任职,锦衣卫虽非显官,但实属天子近臣。史可法的青年时代,正是天启朝党争激烈的时候,作为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的青年士子,史可法的政治立场是倾向于东林清流的,早年他曾受到因弹劾魏忠贤而殉难的东林党人御史左光斗的栽培。
史可法在科举应试方面有着杰出的才能,天启七年(1627)中举,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这一年他27岁。据《明史》载,史可法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初仕便授西安府推官。崇祯四年(1631年),陕西的延安一带遭受大旱,史可法奉命主持赈灾,他的这个差事干得很漂亮,妥善地安置了大量灾民,所以使自己在朝廷中赢得极好的声誉。崇祯五年(1632年)至崇祯七年(1634年),他作为理财行家被调入朝中,任户部主事。至此,史可法尚没有任何的军事斗争经验。
崇祯七年(1635年),农民起义波及华中,崇祯帝命卢象昇协调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事务,卢象昇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张献忠部。朝廷命史可法为副使巡察泽州和安庆,并阻止农民军渡江。因此,史可法首次接受的军事任务便是阻止北方义军进入长江流域,这一防御重任随形势发展而变得十分棘手,这对于几乎未经战阵的史可法而言确实是个严峻挑战。崇祯七年(1635年)秋冬,史可法仅率800人驻守安徽六安,抵御三支农民军主力的进攻。次年,史可法在安徽太湖附近指挥了两场阻击战,使农民军未能渡江进入湖广地区。但是,第二年,当史可法面临农民军主力——首先是马守应,然后是老回回——发动的几乎不可抗拒的强大攻势时,他的军事才能遇到了真正的考验。崇祯九年(1637年)初,马守应和另外两支农民军主力的首领一起攻打桐城,在距城10里之处与史可法遭遇。史可法依靠计谋苦撑,但桐城所受到的压力并未解除。崇祯九年(1637年)夏,他奉命巡抚安庆,负责守卫今安徽中部地区,阻挡湖广的老回回。在总兵左良玉部1万兵马的增援下,史可法击退了老回回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但从11月末至12月初,老回回对史可法所在的潜山大营又发起了进攻。史可法的阵地崩溃了,部下损失惨重,他本人也险些死于乱军之中。败讯传到京城,兵部尚书杨嗣昌要求惩处史可法。然而,史可法已有很高声望。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行军途中甘愿与步卒同甘共苦,从而赢得了士卒的信赖和将领的爱戴。所以,崇祯皇帝虽然严词责备了史可法,但给了他立功赎罪的机会。不久,崇祯十二年(1639年),史可法奉命镇守山东,抵御南下清军的袭扰。在抗击清军之前,他必须首先巩固山东西线,以防农民军乘机进入山东。在三次击败农民军主力之后,他才得以调转头来攻打清军。当他抵达济南时,清军已经撤退。
共3页:123下一页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忠正”。
史可法,开封府祥符县人,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称北京锦衣卫籍。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 。崇祯元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扩展资料: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
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降清,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 。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
四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于二十四日参加攻取扬州。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由于城墙高峻,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遭到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的意思却是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清朝。
史可法毅然说道:“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
参考资料:-史可法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崇祯皇帝在 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但整个明朝政权并未终结。一些明朝 的大臣,把逃到南方的崇祯皇帝的兄弟福王朱由崧立为皇帝,在 南京建立了南朝政权。
清军入关后,很快占领了长江以北,但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 的紧要关头,非但没有做好抗敌准备,反而偏安一隅,过起醉生 梦死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南明政权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主动要求到江 北前线去统率军队,坐镇扬州督师。他认真训练军队,以身作 则,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将士们的爱戴。 1233年14月 ,清军在多铎的带领下,从山东南下,占领了 徐州。就在这清军大兵压境的当口,南明政权内部发生了内讧。 驻守武昌的将领左良玉,以“清君侧”,讨伐奸臣马士英、阮大 铖为名,起兵进攻南京。南明政权忙下令调史可法带兵回南京, 防御左良玉的军兵。史可法带兵刚过长江,就传来了左良玉病死 途中的消息,他急忙回兵江北。但清军却趁此机会,占领了淮 安、泗州,逼近扬州。扬州城万分危急。史可法忙向镇守别的城 池的将领发出紧急檄文,请求他们发救兵,但没有一处响应。史 可法在兵微将寡、势孤力单的情况下,号召全城军民同心协力, 抵抗清兵。 1235年5月,清兵包围了扬州城。
清军统帅多铎多次写信给史可法,劝他投降,都被史可法严 正地拒绝了。多铎见劝降不成,就发动了进攻。清兵没日没夜地 用大炮攻城,城墙被打坏了很多次,但每打坏一处,扬州城的军 民就用沙袋堵塞一处。军民同清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史可法知道扬州已经很难守住,抱着必死的信念,就预先给 母亲、妻子写好诀别书,交代了后事。
1月23日,清军发动总攻,用炮火猛轰城西北角,终于轰 开了一个大缺口。大批清军从缺口蜂拥着冲进城来。史可法眼看 城已无法再守,就拔刀自杀,他的部下抢上去抱住他,夺下他手 中的刀,簇拥着他逃出城东门。这时又有一批清兵冲过来,见到 穿着南明官员装束的史可法,就将他抓起来,押送到统帅的营帐 里。多铎又劝史可法投降,但史可法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最后, 史可法被清军杀害了。
清军占据扬州城后,开始了血腥的大屠杀。大屠杀过后,全 城尸横遍地,那时正是夏天,人们已无法从堆积如山的遗骸中找 出史可法的遗体,但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抗清英雄,就把他 生前穿过的衣物,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供人们凭吊。
酬朱监纪四辅 [清代]顾炎武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爱国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故国已经远去十年了,处处物是人非,我和你辛苦遭逢,艰难生存在现今。我想起京口三军溃败就愁闷,想起扬州血洗十日便内心万分悲苦。死国难的烈士们血洒疆场,那段历史不可遽消,而此刻不得不面对白头早衰了。你要学汉时朱祜,不要消沉与哀叹。
注释 朱监纪四辅:朱四辅,明末秀才,在明时曾任监纪推官、监纪提刑,为诗人友人。十载:指明亡已去十年。扬州十日:指明亡后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扬州,在扬州城里大肆屠杀淫掠的时候,有一个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来。他把他在清兵破城前后十余日中目睹之事,一一写出,为《扬州十日记》。碧血:碧是一种青绿色的美石,玉类。后常用以称颂为国死难的人。
赏析诗的首联是大难之后的感喟之词。“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古人感叹世事变迁,常以物是人非相称。而在这清初的十年中,经历了生死交关的艰难历程不仅人非、物非,事事皆非,诗人和朱四辅都是经过了曲折艰辛的“辛苦”归程,九死一生,才得以“生归”活着过来。回首往事,自心中升起一种沉痛悲凉的沧桑感。更尤有盛者,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尤其在江南一带,是比任何改朝换代都更加惨绝人寰的。
颔联是对历史的沉痛回顾。“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城破。五月,福王朱由崧称帝,命史可法督师于扬州。由于南明朝廷昏庸,内讧不断,致使清兵长驱南下。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制造了“扬州十日”历史事件。五月,南明弘光帝被俘,次年死。顾炎武这里只是指出了当时历史最沉痛的一刻。
创作背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