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大才子才女的苦命爱情:黄娥与杨慎的故事(黄娥的人物生平)

话历史 2023-07-23 00:25:06

黄娥,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却不知黄娥。其实说起黄娥,大家首先是被她的才气所吸引、所叹服,而黄娥与其丈夫杨慎的凄美爱情也着实让人心生感慨。这样看来,黄娥简介就显得有那么一点必要性了。

黄娥,她是杨慎的妻子,大家都称她为黄夫人,其父亲是黄珂,官至尚书,而黄娥的母亲也是一个大家闺秀,所以黄娥从小就博通经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京城有名的才女黄娥。公元1519年也就是明正德十四年,其父亲黄珂为她选了个婆家,就是杨家,将女儿黄娥许配给杨慎。但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在婚后第六年被打破,一场持续了整整三十年的灾难,黄娥的丈夫杨慎触怒了嘉靖皇帝,被贬官就算了,还被发配到远方的云南。就这样,杨家从此之后就衰败了,但此时的黄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丈夫,而是选择和杨慎共进退,一路上跟随着丈夫杨慎,护送他直到云南。这样一对苦命鸳鸯在囚途中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之后,黄娥回到杨慎老家,开始了与丈夫分居的日子。在此期间,黄娥写下了很多诗和散曲来寄托情思,比如《寄外》《杨升庵夫人词曲》和《杨夫人乐府》等。

当年的离别最后造成生死两隔,21岁的黄娥最终成了71岁的婆婆,就这样结束了才女生涯,结束了夫妻分离。

黄娥故里

黄娥,女,明朝女文学家,字秀眉。是状元郎杨慎的妻子,世人都陈琪为黄夫人。因为丈夫杨慎得罪了明嘉靖皇帝,于是被贬官发配至云南,自此开始了夫妻分离的生活。71岁的黄娥独自离开人世,而黄娥故里也成为了世人悼念她的场所。 

在夫妻二人分别期间,黄娥以《寄外》闻名于当时,又因为特别擅长作散曲,著有《杨升庵夫人词曲》《杨夫人乐府》等佳作,而夫妻二人的《杨升庵夫妇散曲》被誉为“曲中李易安”。大家前往黄娥故里不仅可以感受黄娥的诗情才绝,更是可以通过诗曲感受到她与丈夫杨慎的凄美爱恋。黄娥故里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上,总的建筑用地大约7平方公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娥故里生态休闲走廊,共分为了七大功能区,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七彩明珠”景区。这大大的提升了遂宁独特个性和人文品位。在黄娥故里内,黄娥诗碑、黄娥牌坊、黄娥主碑和其他碑林,一共有四十三块,展示了黄娥这一生的不同阶段,让我们对黄娥的了解又加深了一些,这些碑林就在“七彩明珠”中的“诗景画廊”中,所以说,黄娥故里还是很值得大家抽空驱车前往的。

黄娥故里也因此成为了具有国家4A级景区的故里景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此地,在景色宜人的环境中,看看黄娥的散曲馆、黄娥古镇等,感受分别30年的凄美情感。

黄娥 杨慎

说起黄娥,人们就不得不提到杨慎,黄娥杨慎两个人同属于一个时期,那么他们是什么关系呢?黄娥杨慎之间有什么故事呢?其实,黄娥杨慎是一对夫妻,是一对苦命鸳鸯。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娥,明朝著名的女文学家,同时也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可以说黄娥是个德才兼备的美女子。因为《寄外》而闻名于当世,就是这样一个才女,却有着与她不符合的苦痛。丈夫杨慎得罪嘉靖皇帝后被贬官发配至云南,但在去云南的路上,黄娥一路紧随着杨慎,风雨同舟,不离不弃。此次分别竟然是30年后的生死离别,七十一岁的黄娥独自死去,恐怕两人都没想过那是最后一次见面了吧。杨慎,明朝著名文学家,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24岁的他殿试第一,考中状元。后因惹怒皇上而被流放云南,后又称其为博南山人。难能可贵的是被流放的杨慎依旧很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国事,一路上遇到的那些贪官污吏等事时,杨慎不仅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来批判痛斥,还特意写信给云南巡抚希望他可以处理此事。公元1599年也就是嘉靖三十八年,杨慎也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二岁。

黄娥杨慎虽然一生并没有过得如何安稳,相反较为坎坷,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却值得大家向往,即使从流放之后两人就分开了,但那一颗爱对方的心却从未停止。

黄娥的人物生平

黄娥,娥一作峨,字秀眉,公元1498-1569,遂宁(今属四川)人。她的父亲叫黄珂,是明成化年间的进士,做官到了尚书,在后来的《明史》有传。黄峨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所以,黄峨从小就饱读诗书,具有非常好的家庭教养,再加上她天资聪慧,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北京城有名的才女 。
黄峨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黄峨才情逼人,天真开朗,性格阳光。在黄峨21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父亲黄珂为她选中了婆家,同朝重臣杨廷和杨家,把黄峨许配给了杨廷和的儿子杨慎 。 在黄峨婚后的第六年,生活的一场大劫难,不期而至。原来,她的丈夫杨慎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撤职罢官,被嘉靖皇帝从北京城赶了出来,谪戍云南永昌卫。说起杨慎被贬,也是知识分子的执着所致。明武宗驾崩之后,没有子嗣,只好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大宝,朱厚熜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是从堂兄手里接过了皇帝宝座。不过,他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尴尬,原来,按照封建法统,世宗必须要拜武宗为“皇考”,也就是堂弟要认堂兄为“皇考”,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尴尬啊!朱厚熜个性倔强,当然不会接受这种尴尬的角色,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把自己的父亲立为“睿宗”,祀太庙,也就是在皇家法统上,他别出心裁地在宪宗和武宗之间,生生地插进了一个睿宗,排在武宗之前,成了“宪宗--睿宗--武宗--世宗”的皇朝统序,可事实上,这个“睿宗”完全是嘉靖皇帝自己杜撰出来的,这个虚假的皇家世袭表,像杨慎这样的知识分子当然不会赞同 。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维护天下(皇家)法统,是他们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所以,黄峨的老公杨慎便坚决反对皇帝的决定,不仅是口头反对,而且,联合不少大臣,频频向嘉靖皇帝施压!开始,嘉靖皇帝知道自己作假,心中有鬼,底气不足,处处忍让。而杨慎等人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坚持到底,步步紧逼,终于,他们的抗议举动大大激怒了嘉靖,愤怒至极的皇帝把杨慎一下子从北京贬到了云南。杨慎一家遭此大难,一下子就落败了 。
丈夫被贬的时候,黄峨才26岁,本可以有别的人生选择,放弃这个在政治上已经破产,生活上已经落魄的杨慎,可是,黄峨没有放弃,她毅然带着家人,一路上护送丈夫杨慎去云南。杨慎的囚车,从通县下潞河上船。黄峨就赶到天津口,改乘大船,沿运河入长江,溯江而上。这对患难夫妻,在囚途中,风雨同舟,历尽了千辛万苦 。
到了湖北江陵,黄峨和杨慎就分开了,黄峨溯江而上,回到四川新都,居住在杨慎的老家,而杨慎则被押解,经湖南,过贵州,而至云南。黄峨仅仅过了5年幸福的夫妻生活,从此,就和丈夫便和丈夫分居,一分一离,就是整整三十年 !

高官公子窈窕淑女,一别两地相思苦:大明第一才子杨慎的悲欢情歌

明代正德年间,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在府邸庭中举行家宴,一众宾客觥筹交错,开始诗酒唱和,一时之间难分伯仲。 这时,一个在旁侍宴的十二岁少年口中吟道: 兵卒冲千里,将军做九宫。追风看马跃,吉日想车攻。士相维城固,江河天堑通。笑谈翻成局,月白映灯红。 此诗一出,众人交口称赞。 这少年年纪虽小,却有如此警句,杨廷和暗自惊奇,便有意试其才华,复命其拟《过秦论》。不想少年发言论事大有贾谊之风,惹的府上诸人大喜过望。 其实这位少年便是杨廷和的长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词的作者,有「 ”大明第一才子”之称的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名家绘杨慎《临江仙》图 杨慎自幼天资聪颖,书画俱佳,少年有名。这样一位出生名门的翩翩佳公子,要怎样的姑娘才能与之般配呢?他们又写下了怎样的传奇呢? 巫山相会:洞房花烛与金榜题名 杨慎随父亲进京之后,因文章盖世,轰动京华。遂拜当世大家李东阳(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官拜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师)为师。 杨慎自拜师以后,潜心习文,不敢懈怠,经过几年的「 ”举业”学习,杨慎回到家乡新都参加乡试。正是这一年,他邂逅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氏。 王氏本为礼部主事王溥之女,王溥与杨廷和又是莫逆之交,二人也早已指腹为婚。不幸王溥亡故之后,王氏因无兄弟扶持,成了孤女。二十一岁那年才被送往新都与杨慎完婚。 杨慎夫妻二人虽都是达官显宦之后,却无浮华习气,婚礼十分简朴,只有高堂见证,亲朋交贺并无奢华靡费之处,「 ”清素一如田家礼”。婚后二人于当年十一月便资车上京去了。 从来都说「 ”福不双降”,但此时杨慎确是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洞房花烛夜与金榜题名时,接踵而至。 名家绘杨慎着官服图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二十四岁,高中状元,举家欢腾,本以为从此就可以踏上仕途,报效朝廷。 可事与愿违,次年因武宗荒嬉无度,朝纲尽废,杨慎忧心如焚,不得不上书劝谏。但武宗却根本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失望之至,愤而告病,于当年冬便携妻子回到新都老家。 王氏本就孱弱多病,加上旅途劳顿,又兼去年爱子夭亡,早已哀伤成疾,缠绵病榻。本想四川气候宜人,趁告假之际正好带妻子回乡养病。不想王氏虽不离药饵,病情却不见起色。杨慎只好终日陪伴,侍候在旁。 正德十三年(1518)六月,王氏终不堪病痛折磨,于七月七日傍晚病逝。杨慎悲痛欲绝,在为王氏送葬途中写下《送终安人王氏葬恩波阡》: ···中道失嘉耦,送此山之阿。凛凛岁万宴,谁与同啸歌。君看彼鸟雀,各自安其窠。···天阴日易晚,旷野悲风多。严霜下乔木,零雨泫柔柯。萧条我行野,伤心悲若何。 政治上的失意与中年丧偶的哀伤交织在一起,杨慎心中莫名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王夫人逝世,杨慎日夜思念,魂梦相牵。杨慎或感梦而作,或睹物思人,写下了许多悼念亡妻的诗歌。 《新秋二首》、《九月三日见新月,时有悼亡之戚》诗中赞美王氏文静娴淑。多写其在世时,悉心照顾杨慎起居,关心其仕宦生活,一字一句都是夫妻恩爱,鹣鲽情深的倾诉。 在彻骨的丧偶之痛中沉沉浮浮,杨慎只能离开伤心之地,用读书来驱赶自己内心的哀伤。但在程朱理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教条下,他只能在家人的安排下续娶她人为妻。 再遇沧海:一种相思,两地离愁 杨慎为摆脱愁苦,远离京师。在家人的安排下,迎娶了遂宁黄氏为妻,这黄氏是何许人也? 名家绘黄娥像 黄娥字秀眉,其父黄珂,乃成化二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黄娥自幼学习诗书,博通经史。娴诗文,善书札,又尤擅散曲。 当时文豪徐渭称赞黄娥文章为:「 ”旨趣闲雅,风致翩翩”,「 ”夫人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淑贞”。 这样一位才貌俱佳,情思敏捷的绝世佳人,如何不惹杨慎动心呢。二人在杨家旧邸成亲,婚后就居住在此处。 此处南邻桂湖,环境清幽,庭中左右植一金一银两棵桂树,故名「 ”双桂堂”,是一处上佳的隐居渡日之处。 黄娥与杨慎时常在秋日树影婆娑、花香弥漫之时,吟诗作对,相互酬答,生活十分美满,黄娥有诗一篇,表达她对婚姻的感悟和对杨慎的深情: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不为深秋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番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万点落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诗中黄娥以榴花自比,不与桃李争艳,这既是黄娥对自身的自信,又是她的体贴可爱之处。 她深知杨慎是重情之人,自己虽身为继室,但却认为二人婚姻独具「 ”灵根”。与这样一位不因物喜、超然宽怀的女子结为夫妻,自然是文坛一段佳话。 黄娥深知杨慎有「 ”男子志四方,焉能守一丘,壮游轻万里,逸迹凌九州”的远大志向,所以她劝促夫君,回京复职,以展抱负。 本以为这一去必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却不想这一去开启了杨慎悲情的后半生。 四川省遂宁市黄娥古镇「 ”杨慎与黄娥”雕像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薨逝,无继立之嗣。群臣商议,立朱厚熜为帝。嘉靖为满足「 ”继统不继嗣”的私心,执意对其生父母行「 ”大礼”。朝中虽多有反对之声,但却无法动摇皇帝之心。 在这次「 ”大礼议”的纷争中,杨慎因其卓然不群,刚正不阿的风骨,触动天子逆鳞,在受完廷杖之责后,被贬至云南,非死不得归。 云南地处边陲,在当时乃蛮荒之地,瘴疠之乡。杨慎又杖伤未愈,黄娥如何忍心杨慎孤身一人前往,但奈何皇命不可违。 千思万想之下,黄娥决定送杨慎至云南。二人一路历经艰险,终于抵达云南。于是黄娥返回四川新都照顾杨慎年迈的双亲,从此一别,只能两地相思。 杨慎在云南戍边时,形单影只,思念故乡爱妻,但只能化思痛为文字,写下众多寄内思乡之作,如《南南吕·罗江怨》: 空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长夜如年,孤灯相伴晓。海角飘零,风尘何日了。春梦不曾成,枕上闻啼鸟。青镜慵看,朱颜容易老。东风寂寥南望杳,望断星关道。心摇似旆旌,愁乱如烟草。百般不如归去好。 从曲中可知,杨慎与家 *** 子长年别离,盼望归去又归去不得的失望,使他肝肠寸断。这种对亲人的渴盼,不仅仅是对充满伦理亲情的渴望,更是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在杨慎思念亲人的同时,黄娥也不曾有一刻不思念丈夫。她为抒发愤懑满怀,柔肠寸断时写下了《北双调·卷帘雁儿落》: 难离别,清万千,眠孤枕,愁人伴。闲庭小院深,关河传信远。鱼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肠断。 又如《南中吕·驻云飞》: 暗想娇羞,往事牵情不自由。帐薄灯光透,寒峭花枝瘦。休,一日比三秋,人在心头。两字相思,锁定双眉皱。残梦关心懒下楼。 曲中包含了黄娥长期以来压抑许久的苦闷孤独,以及对丈夫思而不得见的愁苦之情。 嘉靖八年(1529)因父亲杨廷和去世,杨慎回乡服丧,与黄娥得以短暂的相聚。但很快杨慎又踏上了流放之途,这一别就是一生。 在二人三十年的离别生活中,杨慎与黄娥始终如一的思念和深爱对方,不曾有一日忘却。 纵观杨慎一生,是深情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 他的深情,不仅在于他对王氏与黄娥的深情,更在于他恪尽职守,纵使流放边陲心中也不忘国恩; 他的悲情,则在于他一生飘零,与家人天各一方,难有享受到常人所有的亲情与爱情; 不过他也是幸运的,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造就了他的无与伦比的才情,才有了后人「 ”有明一代,杨升庵著述之富,无人可比”的高度赞誉。 趣味解读神话,诙谐笑谈历史,轻松品味文化 欢迎关注头条号「 ”那个小神仙”,带您看中华上下五千年

嫁给了偶像的那个女孩,如今怎么样了?

01

爱情与人生圆满,是鱼和熊掌。

两者不可兼得,不可共有。

20岁,黄娥结婚了。

男方是明朝三才子之一,杨慎。

她太激动了,感觉梦想终于尘埃落地。

她太感恩了,感觉是老天爷在成全自己。

她比杨慎那病怏怏的原配要好一千倍。

只有她才能给杨慎一生一世的真幸福。

她为何如此自信?

因为她等了杨慎太长的时间。

因为她从12岁起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02

12岁那年,黄娥一家从京城回到了遂宁老家。

官场的腐败,人心的离散,让她的父亲黄珂心痛不已,加上年事已高,只想退休,过归隐田园的无所事事的生活。

黄娥太小,适应不了那种解甲归田的生活。

这种生活明明就是老年人过的。

她辩解道。

她日日夜夜思念京城的喧闹,文化的广博,亲戚朋友的照顾,思念到了深处,无处释放,她写了一首《玉堂客》来泄愤。

这首歌刚一出炉就轰动整个明朝文坛。

这时候人人都说,黄珂家出了个女才子。

黄娥自己不以为然。

她写歌,不是给天下人看的,只是给一个人看的。

那个人,就是杨慎。

杨慎家与黄娥家是世交。

两人的父亲同朝为官,既是同事,也是朋友。

那年杨慎状元及第,做官生涯开始之前,他先要拜谢各种老师,辅导过他的,没辅导过他的,都要拜谢。

就连监考老师也不例外。

所以,两三个星期后,杨慎才抽出时间来拜访黄珂。

上门一打听,黄珂出征在外,很久才会回来。

怎么办?

他只好写了一张拜帖送去。

这张拜帖,没有偷夹帅气的照片,也没有诱人的情话。

文艺女青年黄娥见了,大呼正合胃口。

夕阳还没有落下,一天还没有结束,她便成了他才华的俘虏。

12岁,她发誓追星只追杨慎。

15岁,她发誓嫁人只嫁杨慎。

18岁,等待让她成了大龄剩女。

20岁,她恐慌了,难道他感受不到我的真心?

03

黄娥错了。

他不是感受不到她的真心。

只是他与原配还很恩爱,他不愿委屈她做小妾。

1518年仲夏,原配王氏突然病逝了,杨慎悲痛万分,午夜梦回的时候,一阵阵空虚寂寞袭上心头。

他想起了做官的狼狈。

他想起了人生的痛苦。

他自问,世上还有谁比我更寂寞?

突然间,他想起了一个人,黄娥——她好像比我还寂寞。

多年来,一直没听说她嫁人,她到底嫁人没有?

杨慎问了父亲杨廷和的意见,杨廷和说,“没呢,你赶快找人说媒去吧。”

为了偶像的幸福,黄娥一直都是呕心沥血地活着。

她等了太多年,几乎习惯了等待和幻想。

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相信姻缘的奇妙。

隔空的精神上的恋爱,已经把她折磨成了一个地道的诗人,如果真与偶像生活在一起,她会高兴疯的。

她深吸一口气,冷静了一下。

这大概就是命运的捉弄吧。

天作之合找到彼此之前,总是错过,错过,再错过。

1519年,黄娥如愿以偿嫁给了杨慎。

才女与才男,从此过上了,嗯,不幸的生活。

04

1521年,聪明机警,时时与大臣作对的正德皇帝去世了。

他没有子嗣,帝位就落到了堂弟朱厚熜(嘉靖皇帝)手里。

朱厚熜刚上位,立刻任性了一把。

他追封父亲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皇太后。

莫须有的帝位排名很靠前,居然高过了刚去世的正德皇帝。

朝中一片哗然。

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

杨廷和坚决不允许。

杨慎更是举双手表示反对。

他怒火中烧,刚送走了爱搞怪的正德,又来了一个升级版的嘉靖。

他搞不明白,为何国家总出这样的怪胎。

他义愤填膺,直骂皇帝太任性。

这场礼仪之争持续了三年。

最终朱厚熜赢了,赢得咬牙切齿。

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疯狂报复的机会,来了。

05

老爹杨廷和提前退休,告老还乡去了。

儿子杨慎受廷杖两次,被贬云南保山。

这个结果,黄娥也没想到,她能怎么办?

只好收拾行李,陪丈夫一起远赴云南保山生活。

黄娥是个富家女,从来没吃过苦。

如今,她不管不顾地跟着丈夫的囚车走了很远。

如今,她不惜冒着风雪,陪伴在丈夫的身边。

如今,她每到一处驿站,便精神抖擞地给丈夫服药,按摩。

如今,她满心里,都是痛苦,一想到丈夫以后会变残废,她就愤愤然不能自已。

可是,她做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落魄的杨慎是朱厚熜的眼中钉,还是锦衣卫的暗杀对象。

他们在酒里下毒,打算毒死杨慎。

他们在夜里放箭,打算杀了杨慎。

他们就是要趁火打劫。

谁让杨慎他爹杨廷和功高盖主之时,要缩减锦衣卫的编制呢?

面对这些,黄娥简直哭笑不得。

她一个妇道人家,一介吟诗颂词的才女,哪里是这些人的对手。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丈夫挡住暗箭。

他吃的东西,她先尝一口。

他睡的地方,她先查一遍。

他坐的小舟,她也先上去看看有没有漏水的情况。

杨慎看她辛苦,劝她,“你不要跟着去了,你回新都老家吧。”

她摇摇头,她一定要送。

这可能是夫妻见面的唯一机会。

06

飞雪弥漫,雪花掉进了湖面,仿佛被水吞噬了一般。

寒风吹拂,一对璧人的脸被吹得又干又躁,像是两个刚从地里挖出的红萝卜。

整个江面上,只有一叶孤舟。

谁也没想到,那上面坐着明朝最大牌的罪犯杨慎。

黄娥不肯回去,杨慎只好再劝。

黄娥依旧拒绝,杨慎只好下跪。

他说,你别管我,我身体好着呢。

他们越追,我越是逃得快。

躲避他们的追杀,反而成了我保命的动力。

她说,那你到那边怎么办?

她的意思是,压力没了,工作也没了,一切都变了,人会垮掉的。

他说,没事,我一定活着。

大雪哗啦啦地下,船上到处都是雪。

天气冷得就像魔鬼的屁眼。

为了催促黄娥回家,杨慎写了一首诗。

《临江仙江陵别内》

同泛洞庭波,独上西陵渡。

孤棹溯寒流,天涯岁将暮。

此际话离情,羁心忽自惊。

佳期在何许,别恨转难平。

永别了,我的爱人。

他看着她上了岸,然后挥了挥手。

她回头远望尚未走远的小舟,他站在船头,瑟瑟发抖。

雪沾湿了她的鞋袜,她却浑然不觉。

07

自此一别,三十年不能朝夕相处。

黄娥走在回老家的路上,心绪难平。

她亦步亦趋地走着,有时抬头望望星空,有时举目看看风景。

再美的风景也抵消不了她心中的苦闷。

再喧闹的人世也挽回不了她失落的心情。

她到客栈休息了一晚,泪流满面。

第二天,她叫了车,她再也走不动了,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而酸痛。

回到家后,看到杨廷和的一瞬间,她哭了。

她意识到,她还要鼓起勇气去照顾他的老父亲。

她意识到,她还要拿出魄力来教育他们的孩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哪一段?

就是你我曾比翼双飞,心有灵犀一点通,如今却天各一方,思念却不能相见,相爱却像从未相识。

这一年,她才刚满26岁。

在老家新都,她独居在状元府的榴阁。

榴阁是她与杨慎婚后共同居住的地方。

那一年,正德皇帝纵情欢乐不理朝政,让他倍感气愤,称病回家休息了好几个月。

那时候,没有工作,没有负担,每一天都是快快乐乐的。

她看到梅花绽放,灵感乍现,作诗一首。

《庭榴》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

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她很含蓄,她是在拐弯抹角地表达:我想要给你生很多很多孩子。

杨慎挥挥手,我不要孩子,我要浪漫。

他顺手摘下一支桂花别在她的头发上,然后开始作诗:

银汉无声下玉霜,素娥青女斗新妆。

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她说,这诗真好啊,什么名字?

他说,还没想好。

她说,那我来取名字吧,就叫《桂林一枝》。

淡泊,有趣,文艺,是那些年的生活状态。

孤独,寂寞,思念,则是黄娥独居的状态。

她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她的人回不去,她的心也回不去了。

她听说杨慎一到保山就病了,提心吊胆的事没了,一下子进入了极端的清闲,人不适应,垮了。

唉。

08

嘉靖五年,杨慎回来了。

父亲杨廷和病重,他这才回来了。

时隔两年,黄娥终于见到杨慎,她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也要跟着他一起走。

无论经历多少天灾。

无论遭遇多少人祸。

这一次她再也不想离开他了。

杨慎一开始不同意,父亲杨廷和劝他,“有个人跟在你身边也好,我这边还有人照顾。”

刚去了不到三年,夫妻俩又回来了。

上次杨廷和病重,这次他去世了,他们是回来奔丧的。

丧礼刚办完,杨慎就急急忙忙回保山,请假时限到了。

家事一大堆,黄娥只好留下来,料理烂摊子般的后续。

原来,相见只是昙花一现。

原来,相伴只会转瞬即逝。

她笑了,又笑了,笑得很凄凉。

她的生活又回到第一次离别时。

孤寂,痛苦,软弱,无力,思念,全都拧成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她会写诗,所以她靠着鳞次栉比的灵感度日。

她每天握着云根笔,写字。

她每天看着谢涛笺,发呆。

这样,才能熬过浩瀚无垠的岁月。

09

17年后,杨慎刑满归休,不再服役了。

这次,朱厚熜遍布各地的刺客再次把他抓回了云南。

一次,不错,皮开肉绽也能撑住。

两次,还好,年年岁岁靠写诗著书打发。

三次,好吧,绝望涌上心头,深入骨髓了,再坚强的灵魂也受不住命运循环往复的捉弄。

半年后,杨慎饮恨而亡,在一座古庙里走完了一生。

黄娥听到噩耗,面无表情。

此时的她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等了一辈子,等来了生离死别,阴阳相隔。

她想笑,她想哭,她不知所措。

老天爷还能对她更狠一点吗?

命运还能对她更冷漠一些吗?

她站起来,身子一晃,感觉坚持不住。

不,她还能走,她正在气头上。

不,她现在就去,她什么都不要了,她要徒步去云南见他的灵柩,最好是一去不回,最好是累死在路上。

这一生,她一共失去了他两次。

第一次,在他活着的时候。

第二次,在他去世的时候。

天啊,她什么时候才能不失去他?

恋人不是应该如胶似漆的吗?

郎才女貌不是应该受到上天的祝福吗?

说好的幸福呢?

说好的婚礼之后,接踵而至的圆满与快乐呢?

她越想越气,走到泸州时,杨慎遗体正好到达此地。

她没忍住,眼泪决堤了。

她放声大哭,好像这辈子的眼泪都哭干了。

回到四川,家人一致同意厚葬杨慎,她非常冷血地阻止了家人。

“肯定还有事,你们等着瞧吧。”

10

她估计的没错。

一个自称为皇帝办事的人走进来,推开棺盖。杨慎一脸服罪的表情,让他感到释然。他非常满意,杨慎是真的离开了。

剩下的日子,黄娥又得自己过。

她很庆幸,正因为嫁给他,才能伴他经历所有跌宕起伏。

一世姻缘,一生羁绊;

一座围城,八年相伴。

时间短暂得像个笑话,爱情也会窒息的。

她怎么知道,以天长地久、百年好合为标记的婚礼背后,竟会有如此这般无穷无尽的不得已?

婚姻到底是什么?

孤独星罗棋布,思念无穷无尽,仿佛消磨了她的意志。

但有一种意志从未被消磨,那就是爱——爱情,感情,精神上的依靠,随便你怎么称呼它,它一直都在。

在分离随时袭来的日子里,在命运无法自控的时代里,黄娥自始至终活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她永远爱他。

是的,无论生离,无论死别,她永远都爱他。

这是勇气,是信念,是生命之光。

明代三才子的杨慎

(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7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