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而在宋朝,举子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出手快不快。宋太祖夺取天下后,对唐末五代武夫乱国的局面颇伤脑筋,便采取扬文抑武之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开始,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完事。但开宝六年(973年)那场科考结束后,新录取的进士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宋太祖发现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武济川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后来,又有人击鼓上诉,状告这次科考取舍不公,震怒之下,宋太祖便将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此后,殿试就成了宋朝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门槛。
宋太祖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他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有一次殿试,宋太祖同时遇到了两个“快枪手”。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同时交卷,宋太祖犯了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于是,颇好搞笑的宋太祖就让两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谁赢谁为状元。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中了状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戏称“手搏状元”。
到了宋太宗时期,依然遵循太祖旧制,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欧阳修《归田录》)。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然而皇帝们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以行文快慢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他们的要求是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是凡事断章取义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实到了下面就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了。于是,普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寻找成章捷径和答题良方,管他文辞美不美,义理通不通,下笔千言,胡拼乱凑,“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从太平兴国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间,科场拼凑之风、轻浮之风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举子李庶几甚至牵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他把那些将要参加当年壬辰科考试的举子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饼的时间完成一韵诗者为胜,闹得路人侧目,沸沸扬扬。事情辗转传到了宋太宗的耳边,这不是拿堂堂国考开玩笑吗?宋太宗雷霆震怒,决定采取措施来刹刹这股歪风。
殿试的时候,宋太宗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个字,拟了这道非常冷僻的赋题,他要看看这些平日以敏速相夸的考生们,是如何抓耳挠腮的。考题发下去不久,众考生还在眉头紧锁之际,李庶几就草草成篇,抢先交卷了。看到他那轻松得意的样子,宋太宗不禁怒火中烧,对着李庶几大声呵斥,当场他把轰出了考场。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几落了榜,作文慢慢腾腾的孙何却中了状元。从此,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为标准,科场“快枪手”没了市场。(晏建怀)
这两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王嗣宗,王嗣宗后来被钦点为状元,而后历经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三任皇帝,官至左屯卫上将军、检校太尉,至于另一位陈识好像就没什么记载了。说到这个王嗣宗,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宋朝时期的名臣,有“手搏状元”的称呼,倒不是说他是个武状元,他是正儿八经地靠着读书、科考中的举人,但是问题就出在最后的殿试上。
宋太祖时期,开宝八年的科举考试,有考生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因为文采不分上下而让主考官很是为难,于是他们就请赵匡胤定夺。赵匡胤看过文章后,召集学子来到殿上,但是他也不能决定到底王嗣宗是第一还是陈识是第一,于是赵匡胤心生一计。他问我王嗣宗和陈识,如今二位不分伯仲,你们认为谁应当得这个状元呢。
陈识机灵,抢先谦虚,请求赵匡胤将状元点给王嗣宗,而王嗣宗比较大大咧咧,一听陈识不要状元,马上就很是高兴地表示他不介意当这个状元。这样一来,满朝文武对于陈识的好感更高,赵匡胤也是。于是赵匡胤问过文武百官,百官都认为应该给陈识,于是赵匡胤再一次问了陈识,这个时候陈识犹豫了。
原本认为王嗣宗为人太过贪婪,而陈识谦虚的赵匡胤一下子看穿了陈识虚伪的本质,一怒之下竟然让王嗣宗和陈识用摔跤定状元。王嗣宗和陈识真的就扭到到了一起,赵匡胤看到王嗣宗打败了陈识,就将状元给了王嗣宗。但是事实证明,赵匡胤看错了人,这个王嗣宗是一个大大咧咧、刚直不阿的人,对于工作也是尽职尽力,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这个事情发生在唐朝李隆基统治的时期当时的主人公叫做张奭(shi),之所以他交了白卷还能够成为状元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负责科举考试的人是想要巴结他的父亲张倚,而且隋朝才开始大规模使用科举唐朝科举考试也是才刚刚兴起,所以当时的科举考试虽然说非常受到重视但是各种漏洞甚至作弊的人都非常多,于是才会有了考官看名字不看考卷直接判为状元的事情发生。
一、赶鸭子上架
张奭虽然说他的父亲张倚天非常受到李隆基的重视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学渣,因此本来他并没有打算去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还想要按照以前的套路继承他父亲的官位,不过既然科举已经大规模实行了,所以他也需要一个比较名正言顺的理由才能够继承父亲的位置,他就被他的父亲强行赶到了考场当中进行考试。
二、交了白卷的状元
不过无论再怎么强迫张奭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一个拥有状元水平的人,其实他在考场当中写了名字之后就呼呼大睡了起来,因此直到考试结束后他交的卷子就是一份白卷,不过张奭也并没有感到任何的失望,因为他可能觉得单凭自己的这一个名字也一定会榜上有名,但是状元这种事情的确是考官拍马屁过了头。
三、曳白的诞生
状元的试卷肯定是要交到君主手里面亲自审阅的,可是张奭的试卷就是一张白卷所以李隆基大怒,后来这件事情也在民间传开了,像这种事情对于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个耻辱,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的文章还不如一张白卷,所以这些读书人为了讥讽张奭这个状元就给他的卷子起了一个?曳白?的称号。
这位状元名叫王嗣宗,因他参加的那场科举还有一人与他文学水平不相上下,宋太祖为了决出胜负就让他们二人进行了一场格斗比赛。王嗣宗最终胜出,成为了那一届科举考试的状元。宋太祖在登基之后为了防止有人像他这样谋朝篡位,于是便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宋朝初年参加科举的文人是非常多的,这也就导致文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宋朝时期选举状元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既有根据考生所写文章好坏程度来判定,也有根据答题时间快慢来决定的。王嗣宗参加的那一届科举考试一开始就是根据答题速度来判定成绩的。但是当时除了王嗣宗之外,还有一位名叫陈识的考生与他同时答完题。因为能够顺利进入殿试阶段的考生,才学水平其实并不会相差太多,所以在场的考官看了他们二人的答卷之后也是无法判定谁是状元。
于是这些考官就只能将此事禀告给宋太祖,宋太祖略微思索之后便决定让王嗣宗与陈识二人进行格斗比赛,胜出者为状元。君王发话,底下臣子哪敢不从,于是这场关乎状元人选的格斗比赛就此展开。经过一番激烈的你来我往,王嗣宗最终战胜陈识,成为这届科举考试的状元。因为取得状元的方式实在太过奇葩,所以王嗣宗也被人笑称为?手博(打架)状元?。
王嗣宗凭借状元之名入朝为官之后也不曾收敛自己的个性,刚做官就把自己的顶头上司给顶撞了,还因此被关进牢房,还好最后无罪释放。后来等到了宋真宗统治时期,他因看不惯一个名叫种放的隐士仗着君王宠信作威作福,于是就收集了他的罪证。最后致使宋真宗将种放调离都城,而王嗣宗则是凭借这件事情在朝堂上再一次走红。
1、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
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2、榜眼:
“榜眼”这个称呼其实一开始是两个人的,就的第二名跟第三名的。注意第三名可不是“探花”一开始。因为这个考试结果出来以后不是要张贴皇榜,昭示天下。这第一名的名字是在最上面就像是对联的横批一样。这第二名跟第三名分别在这榜的左右两边。就跟两只眼睛差不多,所以这“榜眼”的称呼是从这里来的。
3、探花:
“探花”这个称呼其实比较尴尬,因为这个称呼是唐朝时期的一个统称,就是说前几名考得不错的皇帝会赏赐他们,骑马游街,然后在花园里赏花,采花。所以这些人统称“探花郎”。但是这到后来不是“榜眼”这两个人分不出高低来,容易产生误会。所以后来规定,这第二名还叫榜眼,但是第三名改为“探花”。
扩展资料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虽然在唐武则天时已有,但是到了宋代才成形。在唐朝时,没有榜眼这个名次,到了南宋,才有了榜眼一说。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加考试者需要以秀才身份报名,乡试考核通过的即可称作举人,而乡试第一名则成为解元。这里的乡试相当于如今的省级考试,而解元基本等同于现在的省高考状元。
而中了举人的考生,就可以继续到礼部报名,参加会试。通过会试考核的考生就可以称作进士了,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士同年可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参加殿试,殿试的试卷会交给阅卷大臣轮流查看,用类似与画“正”字的办法,找到阅卷大臣支持票数排名前十的试卷,最后交给皇帝决定名次。
最后,会根据成绩的高低,分出殿试的三甲,这里的三甲绝对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三等”的意思。第一等是一甲,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二等是二甲,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第三等是三甲,也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由此可见,此三甲绝非彼三甲啊。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宋朝女子出嫁难竟流行索要高额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