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是个才情斐然的女子,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唐朝出了太多天才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尽管这样,也难掩李冶的光芒。
李冶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名为《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此诗看似语言淡致,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名言警句,看似不假思索,细细咀嚼,仔细体会,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妙不可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冶这样的女子,因诗闻名,这是别人没有的天分,但是也因为作诗使她一生坎坷,甚至在最后丢了性命,你能说这是幸,还是不幸。
李冶从小就显露诗才,天赋极高,六岁时,父亲带她在花园中游玩,蔷薇正值花季,李冶看着这娇媚的蔷薇,吐口而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大意是这蔷薇的花枝太过柔软,要在合适的时候用架子架起来,若是没有,就会长的乱糟糟的,就像是人烦乱时的心绪一样。
六岁的李冶就能作出这样的诗句,好棒棒啊,必须要鼓鼓掌,这明显是在借花喻人,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李冶的父亲脑回路可能跟小编的不同,他听完李冶的诗作,想到的却是李冶小小年纪不学好,就想着嫁人的事情了,因为诗中的“架却”二字谐音是“嫁却”,就对她母亲说:“女儿虽然富有文采,恐怕以后嫁为妇人之后有失行的地方。”
于是乎,夫妻俩就决定把李冶送入道观。十一岁时,李冶就此离开了父母,在剡中的玉真观住了下来。父母希望李冶能借着清修,避过命定的孽障,然而并没有。
道经的熏陶并没有制约住李冶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她一直向往着红尘之中的繁华世界。有些人天生与道观有缘,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在道观中潜心清修,两耳不闻窗外事。显然,李冶不是这种人。
李冶在道观附近遇到了一个男人,交谈中得知原来这个男子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两人谈古论今,说说这天下大事,也谈谈世俗小事,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度过了轻松愉快的一天。
临别之时,竟生出了不舍之意,李冶便于朱放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后来,他们常常外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互引为知己。李冶在道观中住了那么些年,如今真正遇到一个能懂她的知己,这些年来积攒的情绪终于有了一个出口,李冶很珍惜朱放这个朋友。
不能免俗的是,李冶这个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少女,在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中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她喜欢上了朱放。讲真,这是太过自然的事情,但是朱放注定不是一个只醉心于美人的男人。
朱放应召去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分别,尽管他们还有书信来往,但是依然不能抚平李冶浓浓的思念之情。朱放也因为官场俗事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应李冶的情意,两人就此分手,渐渐不再联系。
之后虽然有很多被李冶的诗情吸引的男子成为李冶的蓝颜知己,但是没有一个愿意与李冶携手一生,也是难过。
李冶就在道观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孤寂无依的日子,也渐渐绝了嫁人的心思。兴元年间,大将朱泚叛乱篡位称帝,唐德宗匆匆逃走,抛弃了他的子民。朱泚听闻李冶的诗名,逼迫她为自己赋诗一首,李冶无法拒绝,只好写诗。
没想到这诗竟成为她的催命符。德宗卷土重来,大败朱泚,朱泚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处理完朱泚,德宗就把炮火对准了李冶,斥责她为什么要为一个乱臣贼子写诗。李冶被朱泚牵连,被下旨乱棍打死。
一代才女就此殒命,直叫人可惜。
李冶六岁时就可即兴写诗,不过,也因为这样的诗才,使得她年少时步入了不寻常的人生之路。
一天清晨,在父亲的关注下,小李冶看着庭院里的蔷薇,当即口占《咏蔷薇》:
经时未架却,心绪无纵横。
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
"架"的诙音即"嫁",小李冶在这首诗里显露出不拘礼数、不守妇道的情绪,让她的父亲很担心"女儿长大后若"失德"怎么办?苦思良久,便在其11岁时送至浙江湖州的玉真观出家,让女儿当女道士,以期修身养性成为良人。
自此,小李冶便在观中长大。
所幸的是,李冶天资聪慧,能一心诵读古典书籍,又时常研习棋琴书画,专修翰墨,尤工格律(诗),几年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当世才女。
不过,生性浪漫、极具男子气概的李冶,尽管在观里修心养性,但大大咧咧,对三从四德、女诫之类的律条并不在意的个性并没有改变,她终其一生,仍喜与名士交游酬唱,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
这种放得开的生活态度,使得她与当世名士多有密切往来,由此结下深厚的情谊,有着非同一般的沧桑情感经历。
写下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陆羽,就是她最真挚往来的朋友。
有一次,李冶生病了,陆羽来看望她。欣喜的李冶为之写下《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表达感激之情: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写下有名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大诗人刘长卿亦是李冶的好友,对其评价亦高,赞为"女中诗豪"。
这就是李冶,她与名士们的往来并不忌讳,表现得无拘无束。其浪漫风流、爱作雅谑的个性也留下一些只可意会的趣谈。
好友刘长卿因有"疝气",李冶就在一次聚会里,讥笑他:"山气日夕佳"。尴尬的刘长卿只好会意地复对:"众鸟欣有托"。
以致唐诗选家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评议李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
李冶在十八、九岁时,情窦初开,便不顾一切,大胆奔放地向爱宣战。
诗僧释皎然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第十世孙,是有名的诗人兼评论家,其人袈裟飘飘、阳刚性感。
李冶遇见释皎然后,一下触动芳心,即单方面认可为初恋,随即为之写下有名的情诗《结素鱼贻友人》: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那时的诗僧释皎然,已近不惑之年,一心向佛,并没有被李冶奔放的求爱所诱惑,速作了回诗《答李季兰》予以婉拒: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李冶就此沉封初恋,不久,对时任江州判官的阎伯均有了好感。当阎伯均转赴浙江剡县任职时,李冶一扫女性羞涩之态,写下《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表白: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情人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只是,阎伯均对此鲜有反响,李冶的这份爱恋便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了了之。
后来,李冶钟情于朱放,为之写下《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那时,朱放时任江西节度使的参谋,对李冶的追求动了心,予以接受,两人有了一段幸福的热恋。
热恋之中,李冶亦深情款款地向朱放倾述相思之苦《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遗憾的是,这段热恋并没有升温,后来两人中断联系,恋情无疾而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