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因为蕃镇权力太重,致大唐由盛而衰,是李世民的安边失策,或是唐玄宗的大意,或是李林甫的专权,或是杨国忠的无能?到底是谁的责任?
答:首先一点,关于安史之乱能不能避免的问题,可以这样概括:它难以避免,但是完全有机会提前平定。
作为一场几乎要掉唐朝半条命的惨烈浩劫,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也被好些专业学者总结过很多遍。而其中核心一条,就是唐王朝的军事制度设计出了问题:大唐自开国后,一百年来国防稳定的基石,就是著名的府兵制度。但是这个制度是建立在唐朝的土地制度上的。随着盛唐经济的繁荣,土地兼并不可遏制,府兵制存在的土壤,也在越发的萎缩,直到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彻底不复存在。但是府兵制没有了,国防却不能没有。于是节度使制度,也就成了主角!
关于盛唐时期,导致空前劫难的节度使制度,史家的诟病非常多。但是以当时的局面看,这也是盛唐时代,大唐王朝能够采用的最高效的军事动员体制。毕竟在大唐王朝的国防战略里,西面面对吐蕃的威胁,北面面对契丹的侵扰,西北更要保护连接经济命脉的丝绸之路。大唐军队的动员频率,即使是国泰民安的年代里,也是十分的高。这就意味着在失去府兵制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唐朝也必须采取这种将军队财政动员大权集中在将领一身的制度!
同样的,只要采取了这种制度,那么也就埋下了造反的隐患。而在唐王朝摊上安禄山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战略能力和高情商的野心家后,造反作乱也就变得更加无法避免。在唐朝的武将里,安禄山堪称一个异类,他就像一只狡猾的狼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存本领和察言观色能力,同时又有着极好的带兵能力与动员水准。因此,只要给他平台,他一定会折腾出大动静。
但是,在安史之乱的评价中,有一个事实,也恰恰被好些后人所无视:哪怕安禄山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已经拥有了十五万精兵,身担三镇节度使。但是同样在唐朝的节度使体制设计下,他原本没有机会,将安史之乱的动静闹的这般惊天。
因为正是这个看上去无法避免叛乱的节度使制度,同时也有着一个制约叛乱的天然优势——制衡体制。通过不同地区节度使之间的相互约束制衡,外加唐王朝强大的经济掌控能力和动员能力,哪怕安禄山拥有冠绝天下的精兵,以其本身的战争支持力而言,他本来没有机会折腾太久。事实也正是如此,安禄山起兵不到八个月,醒过神来的唐朝,迅速就组织起了反击,郭子仪与李光弼把战火烧到了安禄山的后方老窝,在灵宝西原之战前,唐朝几乎已经把安禄山变成了翁中的老鳖!
如果复盘一下公元756年5月,安史之乱中灵宝西原之战开打前的情景,那哪里是唐朝水深火热,分明是大唐已经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郭子仪、李光弼的队伍,正朝着安禄山的老窝范阳高歌猛进,潼关外的崔乾佑叛军,更是进退不能,眼看整个中原地区就是一个大网,就要把安禄山叛军网住!
如果安史之乱可在这个时候打住,那么以当时唐朝的状况说,意义很可能不亚于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唐王朝可以借此机会重新修正自身的节度使制度,而河西沦陷安西都护府沦陷的悲剧,也绝不会上演。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天生多疑的唐玄宗李隆基,做出了最致命的判断,他擅自改变作战计划,强令潼关哥舒翰主动攻击崔乾佑,结果一场灵宝西原惨败,长安也已经不保,大乱不可阻挡。说到底,缔造盛世的唐玄宗,永远是一个需要能臣辅佐的谋略型帝王,他的决断判断力,从头到尾都幼稚的可笑。没有姚崇等名相在身边,再强的盛唐,也给白白败光!
最大的责任人,非唐玄宗莫属!
延伸阅读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时间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谁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中唐名将郭子仪平定的。
安史之乱的故事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一、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腐败政治要对安史之乱负直接责任,马嵬之变中,杨玉环实际上是代唐玄宗受过遭难;主要原因是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
二、安史之乱死了多少人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有人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中死了3600万人。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相当不科学的。
安史之乱从755年的十一月安禄山矫诏起兵一直持续到763年的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共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从《资治通鉴》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对比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安史之乱确实造成大唐人口的锐减,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妻离子散。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
首先,我们也要考虑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年中,被安史之乱波及的地区出生率应该是很低的,成活率也会下降。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速锐减。
其次,我们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数量的调查和记载准确率是很高的,户籍制度和纳税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却不同,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在一年前结束,但战乱并没有就此结束,战后重建并没有完成,户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政府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再一个就是,安史之乱后,战乱还在继续,吐蕃在西边从河陇地区攻进长安,再就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说当时国家掌握的人口数是1690万,但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是远大于这个数的。
三、安史之乱的后果有什么影响第一,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第四,安史之乱也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上下坡路。
;
原因如下:
1、中央集权制度的倒退。
由于唐朝疆域辽阔,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巩固边防,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置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掌管一方军事、行政、财政、赋税、人口、土地等,与分封制的诸侯王差不多,时间一长节度使根深蒂固就会成为隐患。节度使的设置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倒退。
2、重外轻内的国防政策。
唐太宗时期,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异族势力已经变得强大,成为唐朝边境的威胁。而唐玄宗又是致力于开疆拓土的君王,所以在边疆区域设置军镇,布置大量军力,并且远远大于统治核心区域的军力,如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
3、政治腐败。
唐玄宗后期,怠于朝政,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任用奸臣,尤其最后两位宰相,一个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一个是不学无术的杨国忠,这两位宰相排斥忠良,败坏朝纲,祸国殃民。
总之,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负有最大的责任,贪图享乐,用人不明,政治黑暗。而重外轻内的国防政策以及节度使权力的过度集中,是取乱之道,叛乱不可避免!
安史之乱是唐朝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关于这场事件,研究的也非常多,网上的讨论则集中在河北胡化、华夷之辨,唐代军事制度自身的缺陷,穷兵黩武扩张到极点而超过内部承受力引发内乱,……这些方面来讨论的。而史学界的说法更加广泛,比如气候说,天气转寒,汉族适应力下降,草原民族掠夺性加强,另有人口说,指超过6千万便超过当时社会承受力,等等。我收集了一些意见,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其实也是看可卿写肃代和海兄的《荒唐陈述》给我启发很大。海兄在里面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历史就是理解,就是--人/理解/人的表现。因此,他在里面用了一种人性化的方法来解读历史,让人对于穆宗、敬宗这些传统上作为昏君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中晚唐文官和宦官,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观点或者可以商榷,但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别致的。可卿的唐史随笔系列,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琐碎,或者主观痕迹太强,但我喜欢里面一些人性化的解读。因此对于安史之乱,我也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出发来组织讨论,来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冲击。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太宗和玄宗重用的蕃将后,发现太宗重用的往往是出身高贵的少数民族权贵,如铁勒王子契何力,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李思摩,贵族执思失力等等。而玄宗重用的都是寒门穷人,安禄山为出身死囚的杂胡,“多是杂种贱胡”,并引以后面忠于唐廷的象李光弼白孝德这些就是突厥王子西域国王等作为证据。这种说法认为,贵族出身的人物更有荣誉感和责任感,而且他们自身的身份,对于其部族有很大影响,一旦忠于唐廷对于安抚境外少数民族往往事半而功倍,比如何力对于铁勒部,阿史那社尔对于突厥部的安抚,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而出身低微的一旦得享高位,不容易取得下面的支持,在那种不服气和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心态下,往往会引起反叛。而他们生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对于物质往往有更强烈的追求,也更具有少数民族个性厉烈的特点,并比较了一下贞观朝和天宝朝蕃将素质上的区别,这是一种比较新鲜的观点。
另外,就是穷兵黩武这一点是怎么造成的,觉得不能说是皇帝一个人,或者某个将领如何如何。当时确实有这种到边庭从军立功的风气。比如说王忠嗣持重安边,但手下将士常常觉得跟着他不打仗没功立升不了官没前途之感,因此王迫不得已也在觉得有把握的时候出去主动打击境外民族,让手下有立功的机会。
而跟边庭军队这些好战分子相反,内地却是文恬武嬉不识兵戈数代人,也就是说根本不知道兵器怎么用了,安史之乱打来的时候,内地守城的有些士兵甚至听到军号就吓得从墙头上掉下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宝时的大唐,可谓两样都占尽,以边军的久经沙场,训练有术,来攻打内地享乐已惯的承平百姓,自然是一路凯歌了。
至于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问题,唐代奉行“天下财富,国都不藏”的政策,有认为地方权力过大,便自引发割据,威胁中央,但也要看到,地方上的财政储备也是唐在失去国都的情况下仍能屡屡反击成功的原因,所以靖康一乱,汴梁失守,北宋即覆亡,而安史之乱,长安虽然涂炭,而东南财赋仍在东南,仍可源源不断输往天子行在。而张巡能坚守睢阳三年。若府库无积储,光凭雀鼠人肉和坚贞不屈之志,恐怕也无法应此仓促之变。
以上是有关国家政策制度方面的说法,总的来说,感觉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如果说开元盛世是唐前期各项政策长处发展到巅峰的结果,天宝狂飙就是各项政策负面效益在人事已失之下的总爆发,调整,但未竟全功,后历经肃代德三代近50年的改革,赋税、经济等方面都变动颇大,影响中国历史垂千年,以至有“中唐变革”之说。
另:关于唐代制度方面的演变,推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关于唐代中央与地方,兵役制度的转变都有十分精辟的说明。
“安”是指安禄山,“史”是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大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结束,前后长达七年之久。当然,这次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那么,“安史之乱”究竟是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谁又是这次叛乱事件的幕后推手呢?
提到“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历史上许多人都认为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就把这种观点演绎得炉火纯青,酣畅淋漓: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这次历史事件,无疑是当时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而促成这些矛盾激化的应该是手握朝政军国大权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说,唐玄宗才是“安史之乱”的幕后推手。
唐玄宗晚年荒于政事,沉迷女色,以致政事日废;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当国,致使朝政日非;加上安禄山与杨国忠不和,将相争权,国事日益不可为,遂有安史之乱的发生。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中国有一些人一旦看到江山易主、朝廷更替,就会把一切的罪责都归结于女人的身上,把美丽的女人称之为“红颜祸水”身为贵妃的杨玉坏也概莫能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古代的皇帝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普天下的所有的一切都归皇帝所有,女人也不例外。皇帝若是看上的女人,都要无条件地服从。于是他们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天下美色困在深宫里,怕这些女人又和别的男人沾染,于是,建起一座三宫六院的围城、给了一个名分,就把这些女人都关在了其中。也就是说,这些女人都归属于皇帝一个人所有;要是谁去染指,就是跟“朕”过不去,就是欺君大罪,轻则人头落地,重则满门抄斩,更重的还要诛灭九族。因此,哪个男人即使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去染指皇帝的后宫嫔妃。
然而,并不是皇帝身边所有的女人都有机会去侍奉皇帝的,有的女人一生连皇帝的面也未曾见过一面,更别说侍奉皇帝一夜了。所以她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在寂寞孤独地叹息中红颜老去,一直到老死都在围城里面;也有的按照皇家的例制被安排进尼姑庵,伴随青灯黄卷苦度一生。
杨贵妃无疑和这些女人不一样,她是一个“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女人;是一个“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女人;是一个“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女人。
因此致使大唐王朝出现了少有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非常无序局面。于是,杨贵妃比这些女人也就多了一个美名:“红颜祸水”。于是,杨贵妃就成了“安史之乱”罪恶的幕后推手。
其实,说起来杨贵妃不过是一个无心于政事,一心迷醉于享乐与荣华的女人而已。当时她是唐玄宗身边“新承恩泽”的新欢。如果她真是工于心计,一心想祸国殃民的话,她只是挑挑眉梢,抛抛媚眼,唐玄宗就会轻易地让她独宠专房吗?
毕竟作为大唐天子的唐玄宗的一举一动无不关乎大唐王朝江山社稷。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不禁喜出望外,曾对宫中人说:“我得到杨贵妃,如获至宝。”俗话说,爱屋及乌。因此,只要是和杨贵妃扯上关系的杨家亲戚,通通升官发财,这主要是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但是,杨贵妃却从来没有一次请求唐玄宗安排照顾自己的兄弟姐妹。杨贵妃有三个姊妹,个个长得貌美如花,在同一天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不仅如此,因为杨贵妃的关系,她的一个本家哥哥杨钊借助这层关系入宫为官,并有幸得到唐玄宗为其赐名为“国忠”。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正是当时杨氏一门的真实生动的写照。
杨国忠原来只是一个市井之徒,没有什么才能,只因为善于逢迎拍马,因此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在官场上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久竟在奸相李林甫病故后坐上了宰相的位置。也正是应了那句俗语,“穷人乍富,挺腰凹肚”,杨国忠在当了宰相之后,由于太过专权霸道,为朝廷结下了很多积怨。唐朝国力日渐衰弱,他也因此为自己和杨贵妃埋下了祸根。
当时,唐玄宗对杨贵妃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只要是杨贵妃想要的,唐玄宗就会千方百计、费尽心思去办到办好。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唐玄宗竟派人千山万水地从岭南快马运荔枝来长安。这位大唐天子宠爱杨贵妃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也成为了大唐帝妃奢华糜烂生活的千古笑柄。
唐玄宗自从杨贵妃进宫后,就整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耽于享乐,不思政事。那时的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而边关重地又放任藩镇将领拥兵自重。朝廷内部空虚,享乐气氛浓厚,于是,安禄山乘机发动兵变,第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
唐玄宗不得不带着杨贵妃出京西逃。
谁知到了马嵬坡下六军不发,将士们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这可是自大唐开国后的最大的政治危机,唐玄宗想必也无力承担这个罪责。“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难看出,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牺牲品。而酿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应该就是唐玄宗。要平息这场叛乱,将士就要讨个说法,而唐玄宗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不能拿他开刀,自然杨贵妃就成了替罪羔羊。
其实,追求美色并不见得一定就有“祸”在后。但是,作为大唐皇帝的唐玄宗自己没能居安思危,没能把握住朝政和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引发了“安史之乱”的滔天大祸。本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应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身为一国之主,爱美人先要爱江山,也就是说要美色的前提是要先把他所统治的国家治理好,但是很少有君王能做到这样。而当国家灭亡时,都要把罪过推到自己所宠幸的女人身上,唐玄宗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逃避责任。这也正是李隆基没有胆量担当治国平天下这一重任的懦弱表现。杨贵妃只是一介柔弱女子,她无力反抗自己的命运。若唐玄宗不贪美色,精心治理朝政,又怎么会在晚年离京逃亡,致使开创开元之治的一世英明毁于一旦呢?
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只有以死来承担所有的罪责,以致于在安史之乱平息后再也没人敢说唐明皇是好色之徒。然而,历史辗转了千余年,许多人仍旧很难认清历史事实的真相,把一场叛乱的罪名强加给一个无辜的美丽女子身上,这无疑是一种鸵鸟式的悲哀!
杨贵妃,美丽吗?美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白居易描写的杨贵妃的美丽。历史上的杨贵妃,她的美丽恐怕没人能够抗拒,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也许就是因为她的美丽令唐玄宗神魂颠倒,荒废朝政;千里运送荔枝,劳民伤财;杨家权倾朝野,祸乱朝纲。于是有人就把罪责推在杨贵妃的身上,并言之凿凿地说,没有杨贵妃,“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
其实,杨贵妃本身就是“安史之乱”的害者。杨贵妃原是唐玄宗的儿媳妇寿王妃。身为王妃,无论地位,还是生活,本来也不比成为皇上的妃子差多少,一样的是享受荣华富贵。可是偏偏唐玄宗看到了她的美色,竟然不顾廉耻地横刀夺子之妻。如果不是这样,杨玉环也许就会安稳地过着她王妃的生活,既不可能导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事情发生,也不可能会有杨氏的外戚势力在朝廷中为所欲为,即便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也与她这位美人毫无关系了。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造成“安史之乱”真正的幕后推手,不是杨贵妃,而是宠爱杨贵妃的唐玄宗自己。
由安庆绪领导的邺城保卫战,进行了四个多月时间,城内粮草耗尽,大家罗鼠掘雀的维持,一只死老鼠卖到四千钱,大家依然继续坚守。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邺城,筑垒再重,穿堑三重,壅漳水灌之。城中井泉皆溢,构栈而居,自冬涉春,安庆绪坚守以待史思明,食尽,一鼠直钱四千,淘墙及马矢以食马。
邺城保卫战胜利后,安史叛军肯定会把它拿出来反复宣扬。
用大道理来说就是:如果不是因为河北军民都忠于我大燕帝国,又怎么能在这种困境中坚持下来呢?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类似的战役存在,所以大唐最初并不敢肆无忌惮地吹嘘睢阳保卫战。
安史叛军在邺城保卫战中,打到最后掘鼠罗雀了,也没有选择吃人啊。而大唐政府军在睢阳保卫战中,竟然选择把人当两脚羊吃,这叫什么事呢?
我之所以说大唐帝国,后来肆无忌惮地吹嘘睢阳保卫战,是因为史书在说睢阳保卫战时,通常都说张巡一伙吃了两三万人。至少新旧唐书都采用了这个数字。
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
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就我理解,这个数字应该是极尽夸大之能的。
张巡一伙在睢阳城到底吃了多少人,如果史料丰富的话,肯定会有众多不同版本。
而人们相信哪组数字,通常都是屁股决定的。爱戴皇帝的人,自然会把这个数字说得很小;痛恨皇帝的人,则会把这种数字说得很大。
说到睢阳城保卫战中,张巡一伙吃了两三万老百姓,从情理上,肯定是当时流传的数字中,最大一的组数字。
基于安史叛军的角度宣扬它,肯定是为了证明政府军没有人性;而政府方面呢,难免会想尽办法缩小这个数字。
事实上,大唐政府最初采用的数字,其实就是张巡一伙吃了几百个人;总而言之,为了大唐帝国的根本利益,吃几百个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对此,只要看看张巡的支持者为张巡辩护的文字就可以知道了。
设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损数百之众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
至于近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睢阳保卫战,更倾向于张巡没有吃过人。毕竟,这种内容如果通过画面的形式出现,肯定会让读者觉得张巡一伙比坏人更像坏人。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张巡一伙吃两脚羊时,两脚羊一个个大义凛然的、争先恐后的希望张巡一伙吃他们,这实在让人感觉天雷滚滚;如果两脚羊一个人哭天抢地、嚎叫挣扎,甚至是各种高呼反动口号,那谁也会觉得,张巡一伙比叛军更像坏人。
在这种背景下,说到张巡一伙吃人肉时,有一部睢阳保卫战的影视作品是这样表达的,大意是一个奴仆看到张巡太辛苦、太饥饿,于是割了自己腿上一块肉熬肉汤给张巡吃。总而言之,张巡是吃过人肉,但是这种画面表达出来,能让你感动的要死!
但是等大唐帝国彻底控制话语权后,自然会发现采用最大一组数字时,会产生一种妖异的美丽,于是就采用了最大的一组数字。总而言之,睢阳城的老百姓为了保卫大唐帝国,那都是甘作两脚羊,于是两三万老百姓被吃,人们也是宁死不背叛大唐帝国。
邺城保卫战的领衔主角,是安庆绪这种反面人物,所以军队困守孤城的操作流程,史书记载的比较直白。
第一、在进入孤城前,先用各种形式让大家知道,我们只是暂时转进、退守到某个地方了。千言万语就一句话,我胡汉三随时都会杀回来的!如果你们认为我们已失败了,所以就跟着敌人一块落井下石,后果自负!
第二、再用各种形式严惩叛徒。总而言之,看我们暂时失利,你们就敢背叛我们,你们知道忠义二字怎么写吗?对于一小撮不忠不义的人,我们一定要用最残酷的刑罚教育他。总而言之,如果你们不怕被活剐、杀全家,就尽管这样做。
安庆绪之北走也,其平原太守王、清河太守宇文宽皆杀其使者来降;庆绪使其将蔡希德、安太清攻拔之,生擒以归,于邺市。凡有谋归者,诛及种、族,乃至部曲、州县、官属,连坐死者甚众。
第三、因为安庆绪是反面人物,所以说安庆绪退守邺城时,史书总说安史叛军人心涣散。
安庆绪之初至邺也,虽枝党离析,犹据七郡六十余城,甲兵资粮丰备。庆绪不亲政事,专以缮台沼楼船、酣饮为事。其大臣高尚、张通儒等争权不叶,无复纲纪。蔡希德有才略,部兵精锐,而性刚,好直言,通儒谮而杀之;麾下数千人皆逃散,诸将怨怒不为用。以崔干为天下兵马使,总中外兵。干愎戾好杀,士卒不附。
问题是,大唐政府军大举集结于邺城之下,甚至引漳河水灌邺城,最后导致城内一只老鼠都值四千钱,他们也没有攻克邺城。
从这层意义上讲,退守邺城后,安庆绪一伙肯定会不断加强核心队伍的思想教育。总而言之,失败是暂时的,胜利终是属于我们的。敌人虽然外表强大,但终究只是纸老虎,我们不是溃败,我们只是转进。现在我们同舟共济,以后我们有福同享。
这三板斧子下来,进攻者到达孤城下,就很难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因为附近的军民,都不敢、不会和进攻者真心合作;而城内的守军,打到弹尽粮绝,也会死死支撑。
在安史叛军的邺城保卫战开始时,如果乐观一些看,安禄山之乱就到此结束了。
因为从实力上,政府军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安史叛军现在还分为安庆绪、史思明两大部分勾心斗角。
但是很不幸,这场叛乱随后又足足持续了四五年时间。唐玄宗、唐肃宗到死,也都没有看到这场叛乱真正结束。
这场叛乱为什么会持续这样久呢?简单的看,就是皇帝不信任军方大佬,让宦官在前线节制军方大佬。从大道理上讲,如果皇帝不这样短视,这场叛乱,早就结束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进攻邺城时,大唐帝国拥有绝对的优势,所以皇帝对军人的控制,才会越来越露骨,越来越明目张胆。于是三军最高指挥官,竟然是一个大太监!
面对此情此景,各大将帅自然是不敢言而敢怒,他们虽然不敢明着反对,在关键时候,可以选择集体拉稀啊。
唐肃宗刚上位时,还一直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功劳这样大、地位这样高,等收复两京后,应该如何奖赏呀?
而收复两京,皇权得到巩固后。皇帝似乎不用过多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从当时的情形看,事情进行的顺利,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能拿着优厚的工资光荣退休,也得感谢皇恩浩荡了。
现在叛乱还没有彻底平定,大太监鱼朝恩就已坐在了郭子仪、李光弼前面;要知道,鱼朝恩在太监系统还不是坐头把交椅的人,太监系统坐头把交椅的人是李辅国。
俗话说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现在安史叛军还这样强大,皇帝就让死太监凌驾于军人之上,如果安史叛军被围剿之后呢?军人势力还活不活了?
于是军方大佬很快达成某种默契。
第一,绝不能把叛军铲平了。因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我们绝不能把兔、鸟都弄没了。
第二、得让皇帝明白,太监指挥军队,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军队在关键时候,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溃败。
几大军区联合作战,没有强势大哥坐镇,容易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也想摘胜利果实,谁也不承担相关牺牲。
这就好像我非常喜欢举的例子:棋手在下棋时,为了胜利或许会牺牲车马炮卒,到底牺牲哪个?处于棋手的位置,他想牺牲谁,就可以牺牲谁。但是处于统帅的位置,你让谁牺牲,也得有个说法啊。
如果皇帝、统帅非常有权威,在这个问题上,自然也会出现争议,但通常绝不会失控。问题是让一个太监坐镇指挥,类似的争议就有可能让军队失控。
太监坐镇前线指挥,下面的人不想服从指挥时,自然容易变得理直气壮,反正推来推去,总能推到太监瞎指挥上。
如果只是某些军人这样玩,坐镇前线指挥的太监,自然可以用暴力压制他们。问题是,如果普遍军人都这样玩,坐镇前线的太监也会手足无措的。
围攻邺城的失败,主要是谁的责任?
因为太监是以邪恶的形象存在,所以传统史书自然认为它是太监的责任。问题是基于肃宗的角度,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于是这场大溃败之后,太监啥事也没有,郭子仪却因此被解除了兵权,鲁炅更因为军纪问题被皇帝逼得自杀了。
大唐帝国当时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在皇帝眼中,所有的军人都是不可信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一直昏招百出,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唐肃宗平叛时,一再昏招百出,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面对政府军的大举进攻,安庆绪和史思明很快实现了合作,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取得这种胜利后,安庆绪、史思明的矛盾马上激化。安庆绪一度想火并史思明,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所以只能作罢。
事情发展到此时,马上牵涉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史思明来拜见安庆绪呢?还是安庆绪应该拜见史思明呢?
从地位上来说,安庆绪是大燕皇帝,自然是史思明应该来拜见安庆绪;问题是,从实力、资历上说,安庆绪哪敢摆这样大的谱呢?于是安庆绪率人去见史思明。
史思明一见安庆绪,马上把安庆绪火并了;总而言之,你身为人子、人臣,竟然火并你老爸大燕皇帝安禄山,你还叫人吗?
我还是以前提过的问题,安禄山一定是安庆绪杀的吗?这个实际上很难说,如果安庆绪控制话语权,肯定不会承认这种事的。关键是,安禄山当时就是快死了,说他是正常死亡,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安庆绪就这样被淘汰出局了。在此过程中,其骨干成员高尚、孙孝哲、崔干也被火并了。
到此为止,史思明成为叛军中毫无争议的领衔人物,但安史叛军此时占据的地盘,也就是河北一省罢了。
从实力上看,所谓的大燕帝国与大唐帝国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如果大唐帝国能有效控制军人集团,灭掉大燕帝国,那就是小菜一碟。
问题是,大唐帝国就是缺乏控制军人集团的能力。所以这场叛乱,一时变得遥遥无期了。
后来大唐帝国连跟头带把式的,总算把这场叛乱平定了,但是传说中的河朔三镇又成为大唐帝国心中永远的阴影。
其实呢,所谓的河朔三镇,也就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军阀,因为区区一个河北省,就有四五个军区,所谓的河朔三镇也就是这四五个军区最牛三个军区罢了。就这种力量,也真是放到了晚唐那种特殊的时代,所以一时变得牛X无比了。因为放到任何一个混乱的时代,就河朔三镇这种军阀,也实在不值一提。
因为作为能值一提的军阀,您怎么也得控制一个省、半个省的地区吧。您就控制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个省,这叫什么实力啊?
但是因为大唐帝国无法有效控制军队,所谓的河朔三镇就称雄了一百多年。
皇帝在派军围剿河朔地区时,如果不让太监领衔,皇帝实在不放心,如果让太监领衔,它在关键时候肯定会出问题的。
关键是,皇帝就算咬咬牙让军方大佬领衔平定河朔地区,军人大佬肯定会玩养寇自重的把戏,所以战争进行到一定阶段,弄来弄去,无非是大家坐下谈判一番,依然保持着对军人集团最有利的格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唐朝女诗人李冶简介李冶最后因何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