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很早就成为我秦王幕府中的一员,曾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玄武门事件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李世民要杀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侯君集这个人吧。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笔记手法,生动再现了唐太宗的领导艺术及其政治手腕,还原了历史本相。李世民登基后,放过了为兄长出谋划策的党羽,收编过来,为我所用,顺利化解了流血政变后的不稳定因素。
唐太宗最厉害的治官手法是折腾官员,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成长,贞观盛世的一大批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恭、李靖等在唐太宗的麾下服服帖帖,任他驱使,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足见唐太宗治官之道的博大精深。
房玄龄是李世民庙堂的“总管家”,李世民也对他十分器重。而正因为器重,所以对房玄龄的要求也就越多,因此房玄龄常常受到李世民的责备,甚至停职。
所谓功臣,便是时刻行走在悬崖边缘的人。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侯君集就是其中之一。
侯君集很早就成为我秦王幕府中的一员,曾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玄武门事件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李世民要杀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侯君集这个人吧。
侯君集,很早就成为我秦王幕府中的一员,曾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玄武门事件时,他和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即位后,侯君集凭这些功劳升任右卫大将军、潞国公,紧接着又在贞观四年迁为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拥有了参与朝政的决策权,甚至可以被视为当朝宰相的候补人选。这个时候的侯君集壮年得志,大好前程正张开双臂等着他。
然而,侯君集有致命的弱点。自从他跟我后不久,我便发现这个人有贪慕虚荣、喜欢吹牛的一面。也许是因为出身行伍而带来的自卑感,侯君集总是担心别人瞧不起他,故而常常会依靠吹嘘抬高自己以获取内心的平衡。另外,他也有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以其性格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贞观十三年,侯君集被授命率领大军讨伐高昌王麹文泰,这是自他上次作为李靖副手讨伐吐谷浑以来,首次以主帅的身份挥师出战。这正是我给他的新考验——在李靖和李世积之外,我需要培养一位新的统兵大将。而侯君集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高昌一战,不可一世的高昌王麹文泰被有如神兵天降的汉家儿郎打得丢盔弃甲。侯君集果然不负我所望,交上了一份令我满意的答卷。
然而在另一张答卷上,侯君集却只得到了零分。攻破高昌城后,身为主帅的侯君集却犯起了贪财的瘾,私自藏匿宝物,不仅如此,还将没有罪过的人逐一流放,以便夺取其财产。部下一看主帅有如此行径,自然纷纷效仿,一时间,高昌城内竟然成了盗抢勒索的强盗世界。作为一个出将入相的重量级人物,竟然为眼前蝇头小利所惑,干出与自己身份极不相称的事来。这样的人,我怎么能够放心交给他更要紧的重任在将来去担当呢?很快,侯君集便遭到了监察部门的指控,还在喜滋滋地等待赏赐的他等来的却是被关入监狱的命运。接下来会是什么?贬官?削职?下狱?侯君集蒙了。其实,我只是想借这个机会点醒侯君集而已,并不打算把事情做得那么绝。很快便有官员出面为侯君集求情,我也就顺水推舟将他无罪开释。然而鉴于其带头劫掠这种破坏军纪的恶劣行径,平定高昌的酬赏自然也泡了汤。
对向来骄傲惯了的侯君集来说,这件事使得他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尽管后来我也多次寻找机会开解他,但似乎收效甚微。直到贞观十七年,一件意外的事,让我知道了他心里的怨气到底有多深。
那一年,太子詹事张亮外调洛州都督。侯君集在为张亮送行时,有意无意地激怒了这位当年同在我秦王府中共事的老战友:“喂,你怎么会被排挤出朝廷了呢?”此言引得张亮大怒,气哼哼地说:“暗中排挤我的,不就是你吗?”侯君集这下似乎是找到了知音,一把卷起袖子:“我当年平定高昌,没想到回来后竟触怒了天子,自保不暇,哪里还能排挤你呢?你现在跟我一样,都被赶出了权力中枢,大丈夫岂能如此窝囊?干脆一起反了吧!”
此言一出,侯君集也许是畅快了许多,可没想到他这位心中的“造反盟友”在听到这番话后,转头就一五一十地向我告了密。我摇摇头,郑重地对张亮说:“你们两人都是朕的功臣,这个话也是你们私下说的,没有第三者在场,我若前去质问他,他能承认吗?到时候如何收场?算了吧,就当没发生过这件事。”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以侯君集的性格,完全有可能发出这样的抱怨。前前后后,我已经不止一次收到侯君集将要造反的风声了。一次是来自李靖的警告。我曾经命李靖将兵法传授给侯君集,侯君集有一天神神秘秘地跑来向我告发李靖:“他教给我的兵法都十分粗浅,精深之处总是不肯教,我怀疑他想藏私造反!”关于这件事,我曾经问过李靖。李靖淡定地回答:“我看,想造反的人是他吧。现在天下太平,我教他的兵法对付周边四夷已经够用,他还想学那么精深,是想干什么呢?我看除了造反之外,别无他用。”
侯君集很早就成为我秦王幕府中的一员,曾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玄武门事件时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李世民要杀他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侯君集这个人吧。
对此警告,我倒不太在意。因为这两个人的理由仔细推敲起来,都很牵强。不过这也透露出一个讯息——侯君集这个人,有才智不假,却缺乏起码的政治素养,不是宰相之器。另外,就连同样低调的江夏王李道宗也曾对我吹过侯君集要造反的风:“这个人志大才疏,又仗着立过功劳,不甘居于李靖和房玄龄之下,一个区区吏部尚书满足不了他的胃口,将来肯定会搞出乱子来!”
造反能造得像侯君集这个样子,尽人皆知,也算是奇事一桩了。其实,他又何曾想过要造反?只不过是人生太过于顺遂,就好像娇生惯养的孩子似的,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发脾气摆脸色。只是,惯坏了的孩子往往不会认真权衡撒娇的后果,侯君集也是。
为了安抚他,我特地让御用画师阎立本在凌烟阁为二十四位随我打天下的功臣画像,由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尽管知道侯君集一直心存怨气,但我还是将侯君集画了上去,这就是让后世称羡不已的凌烟阁功臣像。至于爵禄和名位,我还不能给他,现在的侯君集还不具备领受的资格。若让不合适的人去做不合适的事,一方面是对大唐天下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对被任用者的不负责任。然而,名与利这两样东西,恰恰才是他最想得到的。屡屡失望的侯君集终于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他卷入到了我的家事之中。当时太子承乾与魏王李泰互相倾轧,斗争日趋激烈。渐处下风的太子承乾决定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夺取皇位。而侯君集竟然心甘情愿地被承乾拉拢了过去,由当年玄武门事变中我的得力干将变成了我儿子的心腹打手。
太子还没来得及起兵便阴谋败露,一干党人纷纷束手就擒,其中自然也包括这位志大才疏的侯君集。看着这位老部下,我不禁百感交集。“侯君集,你曾有功于国家,我也想免去你谋逆之罪,不知众位大臣意下如何?”此时此刻,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侯君集说好话求情,大家纷纷表示,侯君集大逆不道,其罪当诛。
我长叹一声。谁叫你平素里眼高于顶、傲视群僚呢?看着他,我不禁有几分惋惜:“将来有一天,当我想你的时候,只能在凌烟阁里看到你了。”语音未落,我不禁流下两行泪水。
侯君集自然也是悲从中来,当他临刑时,对监斩官大呼:“我侯君集怎么会真的想要谋反呢?只不过是人生蹉跎,才被时势逼到了这份上。请转告皇上,请他念在我过去的微薄功劳上,替我的家族保留一点血脉,以便我死后还能有个上坟之人。”
一代名将侯君集就这样踏上了不归路。有时候,我会悄悄设想着这样的可能性:如果当初他自高昌凯旋后,我对他不是那么严厉,会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呢?还是会的,对于侯君集来说,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纵使我在高昌凯旋后有意宽待于他,他也只会越发膨胀,而不会自我收敛。他的死,想来是必然的结局。
原因:侯君集因为对皇上有怨气,又加上太子李承乾的怂恿,双方都想相互利用对方,于是密谋造反。
1、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而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东宫任职,于是多次派他引侯君集入东宫。侯君集觉得李承乾无能,想利用他,于是劝李承乾谋反。
2、而后李承乾事情败露被废,贺兰楚石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不想治侯君集的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李世民非常难过,将侯君集处死,临死前侯君集请求赦免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好为自己守丧。李世民同意后将其妻子儿子迁至岭南。
扩展资料:
谋反前的不满与被告密:
1、侯君集灭高昌后,在未奏请李世民的情况将一些没有罪的人发配,又私自将高昌国宝物据为己有。班师回朝后司法官将侯君集下狱,但中书郎岑文本以为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于是上书李世民请求将侯君集释放。而侯君集自以为立下大功却因为贪财而被囚禁,感到非常不快。
2、贞观十七年(643年),张亮被派往洛阳做都督,侯君集问张亮:“怎么会遭到排挤?”张亮说:“如果因为公务在外做官就是遭到排挤,那么谁才是最冤枉的?”侯君集又说:“我平定一个国家,回朝后惹得皇上大怒,怎么不是排挤?”侯君集说着还挽起袖子说道:“这样子活不下去,你能造反吗,要是可以,我和你一起造反。”
3、张亮将侯君集的话告诉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张亮说:“你和侯君集都是功臣。这些话侯君集只告诉给了你一个人,到时候他死不认账,你也拿他没办法。”于是李世民将这件暂且放下,对待侯君集还是和以前一样。而后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侯君集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侯君集位列第十七名。
-侯君集
李世民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了,他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在政治和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李世民的这个皇位来的却是非常的不容易,他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自己的父亲将皇位传给他的,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是有很大的争议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手下有10个大将。
历史上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手下一共有10位大将,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正是这十个人的帮助之下,李世民发动的政变得以成功,最后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之上,那么跟随他打天下的这十个人的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先来说一下长孙无忌吧!
长孙无忌这个人很是不简单,因为他的妹妹就是李世民的皇后,同时他也是李世民绘制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的第一名。而且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正是长孙无忌劝他一定要狠下心来,除掉他的两个弟弟,李世民听了他的话。最后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还被封为了宰相。
然而比较不幸的是,长孙无忌在晚年的时候遇到了武则天,武则天自然不会容得下他,最后就被流放了,然后就自杀了。其他的人的结局还算是美好。
说到侯君集这个人其实很多人都认识他,他其实对于唐朝的建立也是有汗马功劳的,但是到了晚年他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人看不懂,就好比他晚年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话说其实他都已经七十岁了,该吃吃该喝喝,为什么还要干这些有性命危险的事情呢?很多人说是被李世民逼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谋反有两种,一是直接篡位,二是另立新君。侯君集是后一种。
史书上没有记录侯君集的出生年份。在《三水县志》中载,侯君集墓在三水县东北鸡阜山巅,现已被毁,没有墓志铭流传。
1958年在陕西旬邑县发现了侯君集母亲的墓志,“窦氏为扶风平陵人,自称为西汉孝文帝窦皇后后裔,贞观六年卒于麟游九成宫,年八十,十一年归拊侯氏祖籍旬邑,当是从侯氏祖茔而与君集父合葬。”
侯君集在贞观十七年被处死,推算其母亲约九十一岁左右,故侯君集本人约七十岁也是有可能的。但这样与其学习兵法的老师李靖相比,年龄相差不大,所以还应该年轻一些。
侯君集是参与了宣武门事变的,很受李世民的重用。主要的战功有二,一是协助李靖征伐吐谷浑,二是灭了高昌国。期间贞观十一年,受封陈州刺史、陈国公。次年拜吏部尚书、光禄大夫。
侯君集的失败在于骄纵。在征讨高昌时,贪污了很多,也纵容部下。他作为当时大唐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觉得优越性特别强。所以也经常发牢骚,觉得皇帝对自己还是不够好。在这个过程中,与侯君集推心置腹的人,也跑到李世民那边去高密。而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的李承乾又找到了他,希望获得老将军的帮助。目的只是一个,推翻李世民。这一局侯君集赌错了,失败的很彻底。史书上说李世民不想杀他,但是大臣们不同意,认为罪大恶极。最终只杀了他自己,其妻儿流放岭南安置。两年后废太子李承乾也忧郁而死。
杜志国老师演过侯君集和年羹尧,这两位大将军的经历很相近。侯君集也是凌烟阁上的功臣,排位十七。贞观十七年三月份刚挂上,很快就被杀了。但足见李世民对功臣们的宽容。
大唐开国功臣中,为何宅心仁厚的李世民非要诛杀这两位功臣??
2019-05-02 16:15
在中国众多的帝王当中,有很多留下好评不断的君主,比如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一位,李世民他的一生是受到世人肯定的一生。
李世民体恤百姓,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在封建社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支撑,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那时候科技还不够发达,百姓依托生存的农田经常会受到蝗虫的侵害,而当时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此都没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时间久了,由于大家过度恐惧,蝗虫居然被神化了,很多人眼看着庄稼被毁,却不敢捕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李世民在位时,河南地区的百姓又一次遭受蝗虫侵扰,他竟然当中抓起蝗虫塞进嘴里,大呼:不如吃我的心吧,不要伤害我的百姓!可见其爱民之心,着实令人钦佩。
当然,李世民令人敬佩的不只是这一个方面,还有一点使他成为后世很多忠臣经常提起,向往不已的,就是他对于跟自己提意见的臣子非常宽容。当时朝中有很多人,提起意见来表达方式那是相当耿直,但是唐太宗从不会因此认为他们不敬自己,而治他们的罪。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后来的很多人都说,太宗的成就是因为他朝中有能耐的人太多,其实仔细想想,如果不是他对待治下的百姓和臣子,有一颗宽仁而又博大的胸襟,又怎么会吸引那么多有才华有学识的人士,去帮助他治理国家呢?
我们知道,太宗的皇位不是顺理得到的,而是他举兵所得。但是他即位之后,并没有像很多其他皇帝一样,诛杀有功之臣,这一点在历史上反而显得非常特别。就比如大明朝的老朱吧,徐达等一众武将被杀,可以解释成是骄兵悍将,不得不杀。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那刘基呢?此人足够谦逊,帮助老朱取得天下后立即退隐,却还是逃不过惨死的命运。而刘邦就更不用说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最后都以各种理由被处决。这种帝王无非是担心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天下落入他人手中,才会做出这样过河拆桥的事情,虽然被人瞧不起,却给自己和后代留个了稳固,因此不惜留给后世一个极坏的名声。
可是你知道吗?虽然李世民没有这样的坏名声,但他也杀过两个功臣:侯君集和张亮。
说起这两个名字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确实,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俩虽然有些才华,但是确实不够出名。先说侯君集,后世的很多研究者对他的评价都不好,原因是他稍微有点小成就就对自己非常满意。他只是读过几本书而已,就敢说自己才华了得,在以谦逊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他这一特点被很多人批判。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不过虽然才华不怎么样,他有勇倒是真的,当初他跟随太宗,立下了不少战功,太宗也是把他当做生死兄弟看待的。可惜后来,他居然起了谋反的心。这样以来就算太宗再好脾气也无法忍受了,只好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这个罪名在那时候可是重罪啊,怎么说也是灭门的处分,可是后来,太宗还是念及当初一起征战的旧情,不愿让其他人执刑。为了不让其他人审理这位旧日的部下,太宗独自召见他,与他谈罢,太宗也是只取了他一人性命,而放过了他的妻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二位是张亮,这个人起初是非常受太宗信任的,他在太宗夺得大位的过程中做出很多贡献,后来处理事务的时候表现也非常好。按说这种人应该会富贵到老的,可惜他却被一句话给害了。他有个非常大的弱点,那就是过于相信方士。
不知道是有人刻意安排还是怎么的,一位方士告诉他说,他身上有王气,来日必成大事。这一说可不得了,原本安分的张亮就飘飘然了。他在门下养了五百义子,这些人嘴上口口声声拼死效忠,可实际上做的尽是龌龊的事情,在外面多行不义不说,还多次拿义父张亮作为挡箭牌。后来事情也就败落在这些“儿子”手上,张亮接连被举报纵容这些人到处行凶。最终在群臣的极力要求下,即便太宗不忍心,也不得不杀了他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两位是仅有的,帮助唐王得天下后又被杀的两位,要知道,对比其他王朝来说,在太宗朝杀头的罪那是很少见的。就算是平民犯了罪,也要多次审理,确认是死罪之后才会执行,就是因为他希望给人一个机会。这两人追随多年,前期也和其他功臣一样获得了丰厚的赏赐,可惜后来却犯下了不可宽恕的重罪。所以即便太宗不忍心,这两个生死兄弟也只能砍头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1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太宗因侯君集不登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