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浅谈唐朝在大非川之战中的战略战术

话历史 2023-07-22 21:51:44

大非川之战发生在唐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这一场战争中唐朝和吐蕃两方为争夺龟兹四镇在大非川一带展开的争夺战。以大非川之战为起点唐朝和吐蕃双方在西北地区进行了近两个世纪之久的对峙和征战。为什么一开始亲密的唐吐关系会变得剑拔弩张?在此战中唐朝的主帅薛仁贵与吐蕃之间都采用了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打击对方?唐军为何先胜后败,本文将一一解析。

众所周知唐朝曾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吐蕃达成了十几年的和平,但是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治下蒸蒸日上的时候,这位英明的君主却抛下他倾尽一生心血的王朝,溘然长逝。他的幼子继承大保,于是便由吐蕃著名的禄东赞辅政,一起都起源于此。

失败原因的探讨

导致大非川之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首先, 吐蕃王朝国势方盛, 奴隶主贵族怀有不可遏制的对外扩张欲望; 通过战争掠夺领土和财富, 扩大奴隶来源, 这是由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唐朝的角度看, 为了本国在周围地区的利益, 尤其从自身安全考虑, 不能坐视吐蕃在自己的周围地区穷兵默武, 甚至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国门口。特别是松赞干布死后由于在吐蕃王廷专国的噶尔家族积

极推行北方领土扩张政策, 占领吐谷浑地区并向西域逐步渗透, 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利益,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战前准备和双方动向

在禄东赞的带领下吐蕃开始吞并吐谷浑,翻阅《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从659 到666 年之间,专吐蕃国大权的大论东赞一直“在吐谷浑境”。很明显,这是吐蕃大相倾举国之兵

欲灭吐谷浑的重要动向。吐蕃之所以也遣使向唐朝“求援”,其用意无非是禄东赞对消灭吐谷浑的重大举动还感到不踏实,故尔遣使者试探唐朝对吐蕃攻灭吐谷浑的态度。假若唐朝做出支持吐谷浑的反应,则吐蕃或许还得思虑再三。可是唐高宗做出了“皆不许”的错误决定。于是禄东赞便放宽心率大军进攻吐谷浑。恰逢吐谷浑之臣素和贵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浑虚实,吐蕃更是如虎添翼,不久便攻破吐谷浑。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只率数千帐弃国逃奔到凉州,请徙居内地。自此,存在了三百五十年的吐谷浑灭亡。这样一来吐谷浑这个战略要地便被吐蕃占领对于唐朝统治者来说这是很难接受的。

吐蕃于670年迅速攻占吐谷浑,隔断安西四镇。唐也迅速做出反应,派出的是当时在高句丽、契丹两方面均取得重大战果,也可说当时名将之首的薛仁贵(“咸亨元年,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拨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自副,出讨吐蕃,并护吐谷浑还国。”——《新唐书 吐蕃传》)

唐朝方面可谓踌躇满志,“以逻娑为出事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薛仁贵等率大军从鄯州向西南,深入到青海南边的大非川,然后准备进攻乌海。考虑到“乌海险远,行军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辎重部队由郭待封率领,在大非岭上设栅固守;一路主力部队由薛仁贵率领,倍道疾进,到达河口时击破吐蕃的一路部队,然后进屯青海。而郭待封因为耻居于薛仁贵之下,所以没有听从薛仁贵的意见在大非岭上建立阵地,而是带着辎重继续前进,刚到乌海地区就被突然出现的吐蕃军队击溃,辎重军粮全部损失。薛仁贵只好退屯到大非川(大坝河草原),在大非川遭到吐蕃军队毁灭性打击。只因薛仁贵与论钦陵约和,一些将士才得以生还。

战斗过程及失败原因

过程

据《旧唐书 薛仁贵传》记载“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

失败原因

对于此次战败《新唐书》记录了薛仁贵在战败后仰天长叹:“今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有事西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固知必败。”

事实上薛仁贵擅长以精锐部队为尖刀,迅速击溃敌方部队,完成战略目的。这种做法在他之前对阵高句丽、契丹九姓的时候屡试不爽,大非川之战的唐军行军也是按照他的战略思路,一以贯之。但这次却失灵了。其次军事力量的悬殊也是这场战争惨败的原因唐军此次出战共派兵丁10 万,又分兵而统之,而吐蕃方面袭击郭待封军粮辎重时用兵20 万, 在大非川与薛仁贵决战时,兵力达40 万之众,皆以最大兵力求胜。其次,吐蕃作战的主要兵种是骑兵,而且装备精良加上吐蕃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唐朝士兵无法适应高原反应、将帅不和都是此次失利的原因,大非川之战,唐军惨败,助吐谷浑复国希望破灭。让高宗既震惊又愤怒,三人还未到京,他便派大司宪乐彦玮赴军中,将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械送京师”。其实,大非川之败实在于郭待封的违命,薛仁贵与阿史那道真充其量只有次要责任,但盛怒的高宗将三人全部“免死除名”。

咸亨三年(672 年),吐谷浑王室被迫离开青海,徙居灵州。唐高宗“以其部落置安乐州,以可汗诺曷钵为刺史”。此后,“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蕃”。吐蕃既得吐谷浑故地, 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吐谷浑成为了吐蕃一个强大的军事给养基地连续不断地向吐蕃提供军事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吐蕃以吐谷浑故地为依托,就近供应,不断攻掠河西陇右,争取安西四镇,从此,成了唐帝国西北边境上的大敌。吐谷浑的亡国,使唐帝国失去了与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

后续影响

由此可见大非川是唐王朝扩张形势最鼎盛时期的一次惨败,使得“薛仁贵、郭待封覆我师徒,军人丧气,至今不振。”(《册府元龟 卷九百九十一》),同时也让安西四镇转手吐蕃达9年之久,拉开了唐与吐蕃就安西四镇拉锯对峙局面的序幕。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则迅速帮助葛尔家族稳定了权力更迭的震荡,并对后三十年的唐朝张开了尖利的爪牙。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旧唐书.薛仁贵传》

2.《新唐书.吐蕃传》

3.《册府元龟 卷九百九十一》

4.《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5.《新唐书.高宗本纪》

6.《旧唐书.吐蕃传》

对唐朝来说,怛罗斯之战和大非川之战哪个损

事实上 都不损 对唐朝来说 都没有大的损害
先说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对于唐王朝来说更像是一场边境战役 高仙芝带兵不超过两万 加上都护府的少民军队也就是五万左右而阿拉伯来说就多了 二十三万联军
事实上 最后高仙芝的兵败不是什么指挥不当 而是彻底的人数碾压和葛罗禄部众的背叛
而且唐军在桓罗斯战役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因为此战以后 高仙芝收拢的唐军仍有上万 并且仍想反攻
而阿拉伯帝国因为忌惮唐军的强势和平叛内部 而对中东止步于此
同时 唐朝对于西域的掌控权也没有丧失
封常清率领唐军在西域继续扩张
唐朝真正的败退是源于“安史之乱”
无论“怛罗斯之战”是败是胜都没有关系

然后再谈谈“大非川之战”
对比对于当时唐玄宗朝代无足轻重的“怛罗斯之战”

大非川之战在唐高宗时代虽然也是无关大局
但在“天可汗”光辉下的唐朝前期显得极其刺眼

不仅是白衣兵圣薛仁贵一生的污点
同样也是自诩“天皇大帝”的李治文治武功的黑点 更是当时号称“内外六夷 敢称兵仗者斩之”的唐帝国对外最大的战败 也是最大的黑点
大非川之战是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受诏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讨伐吐蕃
是唐朝再次迫使吐蕃称臣
然而事实就是 唐朝战败 薛仁贵轻功冒进 被削成民
安西四镇首次丢失(当然 过了四年就被裴行俭拿了回来)
当然 无可厚非
你要知道吐蕃统帅是谁?第一名将论钦陵
这如果还不够 那我再告诉你 论钦陵调动了四十万吐蕃军队
而吐蕃最鼎盛的时候也就常备军队四十六万
换句话来说 论钦陵把能调动的都调动了
而同时 薛仁贵调动的不过五万 区区五万唐朝军队
并且 吐蕃身处青藏高原 吐蕃将士是长期居住在这里 所以没有高原反应
而唐朝军队就不一样了 他们长期生活在内地 中原 今天的陕西 北京等我们汉人常说的“汉地十三省”里面
这一下上去 没有高原反应才怪
所以败的不冤 而且唐朝输掉的也就两万余军队
不然裴行俭也不可能在四年以后拿寥寥三万军队再复四镇(西域没丢)
但实际上损失也不大 只是名义上不好听
之所以大家认为怛罗斯之战或者大非川之战对唐朝有损失影响
主要就是唐朝前期时代的名将都特么太牛了
比如李靖 名义上唐朝拿了十万余军队灭东突厥 实际上动用的军队也不过八万拿八万灭了一个常备军有二十万的东突厥 你说如何?

唐朝吐蕃战争简介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至唐亡,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祖和太宗时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
贞观十二年八至九月,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唐军在松州抗击吐蕃军进攻的作战。
公元七世纪初,雅隆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弱冠嗣位,在部族联盟基础上,建立奴隶制王朝。贞观八年,赞普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人随唐使冯德遐入唐,多带金宝,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十二年八月,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二十七日,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二十九日,又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九月初六,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赞普闻讯震惊,加之属下厌战情绪日高,大臣8人自杀,遂令撤军。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请求通婚。太宗应允。十五年正月,唐以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赞普大喜,尽子婿之礼。
高宗时期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
大非川之战
高宗咸亨元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攻陷龟兹的拨换城;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已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为西域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唐军进至大非川后,薛仁贵以路险带辎重行军不便,率先头部队轻装前进,在积石河口击退吐蕃军,驻军乌海等待唐军主力到达。唐军主力未能轻装前进,行动迟缓,未至乌海即遭20万吐蕃军的袭击,大败退走,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大军40余万进攻唐军。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
青海之战
唐仪凤三年正月,唐朝派金吾将军曹怀舜、金吾将军李知什分赴河南北等地广招精兵良将,很快组建了一支精锐之旅。是岁,吐蕃局势初定,大论噶尔·赞聂多布已率军平定内乱,牢牢控制了局势。赞普器弩悉弄正式为父王发丧,唐朝认为有机可乘,企图利用吐蕃发丧,人心不稳之机而取胜,遂准洮河道总管刘仁轨奏,令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并敕益州长史李孝逸、福州都督拓王奉益调动剑南道等地之兵,配合作战。唐朝以18万兵马逼近吐蕃,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即以名将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交战。唐军将领张虔勖率精兵,一日连取两阵。吐蕃军诈败,一退数百里。唐军轻率进击,刘审礼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噶尔·钦陵突出奇兵,猛攻唐军营帐。刘审礼率军力敌,然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身为主帅的李敬玄却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九月,刘审礼兵败被俘。李敬玄闻讯,即率部奔逃至承凤岭,利用泥沟掩护固守。吐蕃军占据制高点,李敬玄无计可施,所部坐以待毙。唐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蕃军没有料到此举,顿时大乱,死300余人,将军跋地设匆忙中引军逃命。李敬玄始领军得还鄯州,但已损兵过半。其时,应猛士诏在军中的原监察御史娄师德奉命收集散亡将士,唐军复振,旋又奉命前往吐蕃,在赤岭与钦陵会谈。娄师德极言唐廷休战求和之意。钦陵亦表赞同,双方即暂罢兵戈,边境稍宁。唐高宗以黑齿常之之功,擢其为河源军副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