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高句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为什么隋唐皇帝宁愿付出代价也要灭了高句丽

以史为鉴 2023-06-13 21:28:45

高句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为什么隋唐皇帝宁愿付出代价也要灭了高句丽

很多人都不了解高句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主要存在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高句丽曾经在历史上拥有一段非常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高句丽国力强盛,军事力量强大,并且拥有着极为辽阔的疆域。

高句丽的政权成立于公元前37年,早期的高句丽还没有形成政权的时候,可以称得上是汉朝的雇佣兵。但是后来的高句丽不再满足臣服汉朝,而是想独立起来,成立了自己的王国。

在我国的隋唐两朝,每一代的皇帝都有灭掉高句丽的目标,但即使准备的再充分,都没有灭掉高句丽。一直到了唐高宗时期,才终于完成了灭掉高句丽的大业。

我们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隋唐两朝的皇帝宁愿付出极大的代价,也要坚持灭掉高句丽呢?

高句丽

早期的高句丽在现今吉林地区建国,高句丽的疆域扩展地非常快。建国后不久,高句丽就几乎将整个辽东地区收入囊中。但是高句丽人仍不满足,紧接着朝鲜半岛也逐渐变成了高句丽的疆土。

就这样一步一步,高句丽的疆域面积越来越大,同时对中原的威胁也逐渐变大。高句丽人非常勤劳和聪慧,他们主要从事农业,另外高句丽人的建筑水平非常高超。

建筑能力对于一个早期的政权来说非常重要,高句丽人凭借着自己天生的建筑才华,在吉林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山城。

高句丽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依靠这些山城,高句丽慢慢地吞噬着朝鲜半岛,并一步一步进入了鼎盛繁华的时期。

高句丽人从事农业

高句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这个民族有着非常优秀的秉性,不像其他的游牧民族,高句丽人以定居为主,并且非常善于防守,这也得益于高句丽拥有大量坚固的山城。

对于中原地区,高句丽也充满了野心,依靠易守难攻的山城不断蚕食疆土。他们的防守能力非常强,从三国时期以来,高句丽就不断遭遇汉族政权的攻打。

即使拥有再坚固的城墙,高句丽也会经常战败,也会被敌人攻破城池。奇怪的是,别人的优势再大,可就是灭不掉高句丽。

他们善于以退为守,战败时先行撤退,等敌人撤走时,高句丽人就会卷土而来,重新占领自己的城池。

高句丽卷土而来

高句丽人不仅善于防守,他们的攻打能力也丝毫不含糊。1962年,考古学家们在吉林地区的古墓里发掘出了两幅壁画,壁画所展现的内容就是英勇强壮的高句丽战士。

从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高句丽人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身上所披的铠甲看起来无比坚固。高句丽的军队既有骑兵也有步兵,他们都穿着重重的铠甲,就连骑兵的马匹也配有战甲。

在早期的战场上,重骑兵的作用非常大,骑兵就好比一只矛,不断的对敌人进行冲击。而当敌人进行反击时,高句丽又有坚固的山城作为盾,因此有攻有守的高句丽军队总是能够大获全胜。

高句丽也非常清楚重骑兵的杀伤力,因此他们培养了大规模的重骑兵军队。要知道培养骑兵所花费的资金要远远比普通步兵多得多,即使是经济繁荣的隋唐两朝,在培养骑兵上都非常吃力。

而高句丽又有什么本事,可以培养那么多的重骑兵呢?

吉林古墓出土高句丽壁画

首先,高句丽的人口就有300万以上,便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军队提供兵源。而且高句丽还有非常稳固的基础农业,所以在豢养军队方面比较轻松。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高句丽境内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金属矿产,高句丽的军队才能够拥有精良的武器铠甲。

后来唐朝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一场胜仗就能轻轻松松地缴获上千套铠甲,这足以见得高句丽军队的装备非常富裕。

成长在东北的隐患正在慢慢变强,我国的皇帝当然也坐不住了。从隋文帝开始,朝廷就一直在为灭掉高句丽而做准备。到了隋炀帝时期,朝廷开始正式发力,想要一举灭掉高句丽这个威胁。

拥有精良的武器铠甲剧照

隋炀帝准备得非常充分,到处征兵引将,拥有一百三十万人的大军。高句丽地广人稀,军队人数远远不及隋炀帝的大军。隋炀帝本以为这百万大军会轻轻松松地拿下高句丽。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大片海浪一样,拍打在岸边的岩石,顿时灰飞烟灭了。

虽然隋军气势宏大,但是高句丽拥有坚固的城墙和易守难攻的城堡,似乎根本不费力气就能轻松阻挡隋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

强硬攻打突破不了高句丽的防守,而打持久战对于百万隋军来说更是非常致命。进入秋冬季节之后,来自中原的士兵根本无法适应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冰冷的寒风似乎比敌人的刀枪更容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剧照

在瑟瑟寒风下,隋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再加上隋军距离朝廷的路途太远,补给和粮食也跟不上。最后百万隋军被高句丽轻松击败,死伤足足有数十万人。

而且还有很多中原士兵滞留在高句丽境内,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乡。隋朝的皇帝们对于高句丽这块硬骨头都没有什么办法,进入唐朝之后,唐太宗也开始为灭掉高句丽犯难了。

不过唐太宗有一招阴险,但是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摧毁高句丽的基础农业。农业是高句丽成家立业的根基,唐太宗先是派遣偏师破坏他们的农业。

看到高句丽的农业走下坡路时,唐太宗便知时机成熟,派大军攻打高句丽。这一次,唐太宗果然打得高句丽还不了手。到了唐高宗时期,攻打高句丽更为容易了。

唐太宗犯难剧照

唐朝先灭掉高句丽的盟友,使其孤立无援。在高句丽发生内乱的时候,唐高宗便派大军出征,一举灭掉了高句丽,终于完成了隋唐两代先人的灭掉高句丽的大业。

高句丽到底是什么来头,导致隋朝和唐朝都要非要灭了它才罢休?

高句丽现在位于基本上朝鲜这个位置,它其实也就是由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组成的一个地方,最后发展成了一个民族,因为当时隋朝刚好安稳下来,要进行一个大统一的局面,然后高句丽这个民族就感觉很危险,就当时向隋朝进行挑衅,当时隋朝国力强势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国家,所以说就像高句丽开战。

?

但是因为高句丽这个国家地处比较偏僻,当时率领30万大军前往,但是因为当时粮草不足,并且时运不济,这场战役最后也草草收场,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彻底收服,最后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主动请罪,也就这个事情也就平息了一段时间,但是隐患还一直都在,最后高句丽突然突袭隋朝,导致随军大败,可以说全军覆没,

这次第1次讨伐算是彻底失败了,紧接着第2次讨伐又开始了,但是这时候国内也有叛乱,所以说先平息国内的判断,再去打高句丽,所以第2次讨伐就又这样草草结束了,

紧接着是第3次讨伐他这个国家,这一次是真的用心对待了,这个国家基本上溃不成军,这次高句丽国家的领导直接投降了,朝廷的皇帝也同意了但是他也就这样被讨伐了三次。但是随后唐朝的建立,高句丽这个国家又开始打一些小算盘,但是最后因为一些摩擦,唐朝彻底给高句丽给灭了,这个国家一直是个小国,一直不老实,最后导致这样的下场。

隋唐两朝为什么会不惜国力也要征讨高丽?



前言

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不断对朝鲜半岛的高丽进行征伐,而屡次征伐的背后,实际与当时的东亚国际局势影响密不可分。这中间有怎样错综复杂的局势,跟烂柯人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隋唐征伐朝鲜的历史积淀与朝鲜半岛局势朝鲜半岛与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一衣带水,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便与中国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东亚政治圈的共同成员,中国动,朝鲜则动。在历史时期,中国政权内部稳定时,朝鲜往往对中国中央王朝进行臣服上贡,甚至直接纳入中国的版图。中国乱,辽东朝鲜半岛则成为中国百姓避难的去处之一,朝鲜的势力往往也会趁机进击,以求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中分得一杯羹。


汉朝鲜四郡图

早在武王伐纣之时,相传就有商的移民箕子带领着殷商移民前往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朝鲜。到了秦末天下大乱,燕人卫满又带着燕、赵、齐三国数万余人前往朝鲜,击败当地土著,建立了卫氏朝鲜,割据今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到了汉武帝元封三年,出兵灭卫氏朝鲜,在其辖地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朝鲜四郡”。随后,西汉末年大乱,高丽趁此良机建国,脱离中国控制,但其仍向东汉王朝称臣纳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历经300余年的大动乱,由于分裂割据时间长,中原王朝根本无暇顾及东北这一隅,只是不断地加封高丽,以换取东北边境的安宁,高丽趁此机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政治上,同时接受南、北朝的册封,对于南、北朝都称臣纳贡。


东晋时期的高句丽(公元339年)

此处补充阐释一个小问题,汉到唐(公元37年-668年),朝鲜北部这一政权称呼到底为“高丽”还是“高句丽”,在中国的史籍中,唐以前修史书,大多称其为高句丽,唐以后史书多称其为“高丽”,本文讨论隋唐史事,固暂称该国为“高丽”。

隋在公元589年一统寰宇,四海归一。朝鲜问题,尤其是高丽问题又凸显了出来。此时的朝鲜半岛,正处于高丽、新罗、百济三国分立的局面,这三国之间互有攻伐。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际势力相角逐的地方,此时的三国亦是如此,三国背后都有自己的“大哥”撑腰。三国的战争,背后往往有着国际势力的身影。高丽此时背后的“大哥”是突厥,草原帝国的新星;百济背后的大哥是海上的日本,此时日本刚进入封建社会,想在东亚大陆小试牛刀;而三国中离中国大陆最远的新罗,其背后的大哥却是中原王朝,新罗在朝鲜半岛立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抱紧“大哥”的大腿,不像其他两国,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新罗对于“大哥”的态度可谓是毕恭毕敬,按时朝贡觐见,以获得中原王朝的支持。

二、隋炀帝伐高丽的动机当今公众由于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和阶级史观的影响,对于隋炀帝伐高丽的评价往往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但如果仔细考量当时的国际形势,我们就会理解隋炀帝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高丽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对于北方政权往往都是两面三刀,表面上对于北朝政权心悦臣服,实际上一直同南朝政权保持密切的联系。高丽有意向西发展,但实力有限,而中国此时正处于南北对立的局面,便利用中国南北对立的局面,利用南朝牵制北朝。据有学者研究,江南无法产战马,高丽提供的战马是南朝获取战马的主要渠道之一。如刘宋、北魏对峙期间,据《南史》记载,宋元嘉十六年,“宋文帝欲侵魏,诏琏送马,献八百匹”。这对于北方政权出身的隋,自然是无法忍受的。

高丽与隋关系之间最为敏感的,是高丽与突厥之间保持着同盟关系,《 隋书·突厥传》记载:“先是,高丽私通使启民所,启民推诚奉国,不敢隐境外之交。是日,将高丽使人见,敕令牛弘宣旨谓之曰:‘……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使人甚惧。”隋炀帝巡幸草原,到启民可汗牙帐时,恰好碰到高丽来的使者,这无疑刺激着隋炀帝的神经。此外,高丽同隋东北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勾结,高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对于中原王朝度都有觊觎之心,成为此时突厥之外,隋边境最不稳定的因素。


(影视剧 隋炀帝杨广)

隋文帝开皇18年,高丽王进攻辽西地区,文帝曾派汉王杨谅讨伐,由于准备不充分,且遭遇大雨海陆军都损失惨重,加之高丽及时妥协,以“辽东粪土臣元”(“辽东粪土臣”是高丽君主对于中原王朝的传统自谦说法)的称呼谢罪,避免了此次大战,但是高丽问题仍紧扣隋王朝君主心上的弦。到了隋炀帝时期,随着北部突厥问题的初步解决,高丽问题日益被提上了日程。

三、隋炀帝三伐高丽与国破家亡大业八年,隋炀帝御驾亲征,亲率113万大军征伐高丽。隋炀帝征调如此规模巨大的兵力,本来是想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震慑高丽君臣,以大兵压境来逼迫高丽君臣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再通过此次“军事巡演”来警告突厥。所以,他没有做好长远战争的准备,战略、战术方面都缺乏事先的规划。但是他无疑低估了高丽君臣抵抗的决心,加之朝鲜半岛地区山高林密,气候苦寒,战事很快陷入僵局。其中最致命的,是粮草补给问题。


隋炀帝剧照

据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研究,隋唐时期一名士兵的出征,背后需要三名民夫为他做运顺粮食等后勤工作。隋炀帝此役动员了百万民夫做后勤工作,给山东地区(今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的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所有适龄男子均被征调服役。马车、牛车都被充当运输工具,由于运输工具不够,炀帝下令所有农用的手推车、独轮车都需向前线运输粮食。这无疑是拍脑门做决定,等到民夫推车到了地点,粮食早已消耗殆尽。

此次征伐表面上声势浩大,实则不堪一击,百万大军以失败而终,与炀帝最初的预期恰好相反,在各国使节面前丢了脸。炀帝恼羞成怒,于大业九年再次率大军亲征高丽,在即将攻破高丽之际,中原的百姓因为不堪重负,农民起义已经如火如荼,礼部尚书杨玄感也举大旗叛乱,炀帝只好停止进攻,回兵平叛。大业十年,炀帝不顾国内风起云涌、遍地农民义军的局势,贸然又发动对高丽的进攻,高丽终究是小国,长期的消耗使其无以为继,只能投降。但实际上,炀帝一心伐高丽,不顾国内局势的行为最终反噬掉了自己的大隋基业。

四、唐对高丽的征服与东亚秩序的建立囊括海内的大隋仅37年因为征伐高丽的失策迅速灭亡,但是他的对手高丽却趁隋末的农民战争缓了一口气,重新发展起来。唐王朝建立之际,高丽也换了新的君主。高丽王高建武接手了他哥哥婴阳王留下的烂摊子,因为哥哥的行为引来大军征伐,山河残破的前车之鉴,他谨慎地处理与唐的关系,对唐毕恭毕敬,向唐称臣纳贡。而唐天下刚定,对外也才只能采取怀柔政治进行拉拢,乐于接受高丽的做法。双方相互配合,辽东半岛相安无事数年。


(影视剧形象 唐太宗)

但贞观16年,高丽国内发生了动乱,权臣盖苏文谋杀高建武,立其侄子为帝,窃取了军政大权。他在掌权后做了一件令唐王朝无法容忍的事情,他派重臣通使日本,希望与日本联合消灭与中原王朝关系最为密切的新罗,而此时的新罗与百济,百济与日本均存在着密切的同盟关系,他们的联手不得不引起唐王朝的极大警惕。此时的新罗,面对三方势力的进攻,面临着亡国的危机,连忙向背后的老大哥唐朝求救。

贞观19年,唐太宗亲率10万大军征伐高丽,由于害怕重蹈隋伐高丽而亡的覆辙,其兵力未免过少,没有取得征服高丽的战果,但是此役在辽东地区获得了大量可以提供军士粮草的土地,唐在此设置郡县,派兵镇守,为日后作战做准备。之后,唐太宗与继任者唐高宗又接连对高丽用兵,在数十年与高丽的作战努力下,高丽最终被庞大的唐王朝拖垮。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大将李绩破高丽都城,高丽自此灭亡。

值得重视的是,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年的白江口之战,日本大军增援百济,与唐军在白江口展开战斗,唐军大获全胜。朝鲜史书《三国史记》记载“(唐军)四战皆克,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为丹。”至此,日本也感受到了与唐王朝之间的差距,承认唐朝在东亚的“大哥”地位,加大派遣遣唐使的力度,向中国学习,模仿唐朝建立起了律令制国家。


(水战)

此后,新罗在唐的支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唐王朝也退出之前占领高丽的土地,而新罗无疑成为大唐的忠实附庸,与唐王朝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至于唐为何不兼并朝鲜半岛,结合于赓哲教授的观点与愚见,供诸君参考:

中国以传统农业立国的思想决定国人的扩张仅限于农业适耕地区,朝鲜地区多山多寒,并非农业民族的理想耕作环境。此外,传统农业时代管理遥远的朝鲜地区要付出极大的人力与资源的消耗,而实际管理无法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农业收益。因此,唐王朝对于这一“鸡肋”的地区,乐于维持一直使之臣服的的状态,没有直接管辖的欲望。

文史君说:朝鲜半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在东亚政治生态中扮演重要地位。而在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的三国的背后都要撑腰的“大哥”。而三国中最强大的,与中国地缘政治最密切的高丽,却因为其野心,自认为背后有“大哥”撑腰,屡次挑衅中原“大哥”的忍耐度,引来隋唐两朝接连的征伐。虽然隋因为征伐高丽政策的失当,惨遭亡国。但是唐王朝却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最终消灭掉了不安分的高丽,同时也震慑了周边的各国,在东亚建立了以“唐”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万国来朝,气势恢宏的大唐气象也随着高丽灭亡,在诸国纷纷来朝的景象中形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9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