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是明朝大臣,曾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后凭借拥立之功,受到弘光帝重用,担任内阁首辅的职位。
马士英人物档案
姓名:马士英
别称:马瑶草、马冲然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汉族
出生地:贵州贵阳
出生时间:公元1591年
去世时间:公元1646年
主要作品:《永城纪略》、《永牍》
主要成就: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抵抗满洲入侵
官职: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马士英在清朝之时,被打入奸臣的行列之中。当时对马士英的评价,多为骂声,少有正面评价。但是个人却并不认为马士英是个奸臣,虽然对于南明弘光朝的覆灭,马士英要担当责任,但是主要责任却并不在他身上。
准确的来说,弘光朝的覆灭,在君主的不作为,在阮大铖和东林党之间的争斗,在军阀割据的自私自利。马士英虽然因为没有改革朝政,肃清吏治,力挽狂澜,但是对于明朝却是一片忠心的。在弘光覆灭之后,虽然不被新的政权接受,但是却一直坚持抗清,组织抗清活动。在被清廷抓捕之后,也没有接受招安,而是英勇就义。
那么问题就来了,马士英为什么会被打入奸臣之列呢?这种结局,与阮大铖和东林党成员拥有极大的干系。
马士英初期与阮大铖交好,在明末被贬谪戍之时,通过阮大铖的帮助才重新回到朝堂。马士英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一直将这份恩情记在心上。所以等到在弘光朝受到重用,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就将阮大铖召入朝中。马士英对阮大铖的起用,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阮大铖是阉党中人,与复社和东林党有很大的仇恨。所以在入朝之后,大肆打压和排挤东林党以及复社成员。两方争斗激烈,削弱国力,给予清廷可乘之机。
东林党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清流之辈,是一心为国,忧国忧民的党派。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利益的纠缠和仇恨的蔓延,东林党最后成为了陷于私利和党争,而忘记国家大义的党派。个人对于后期的东林党,十分鄙视,没有什么好的观感。
阮大铖和东林党、复社成员争斗,马士英这位将阮大铖重新召入朝堂之辈,自然也被东林党人仇恨。所以在弘光小朝廷覆灭之后,东林党直接将马士英定为逆流,大肆贬低和打压。
到了清朝之时,纂修《明史》,修史之人又是东林党中人,亦或是牵连甚深者,当时对于弘光朝廷的覆灭这段历史,十分重视。因为覆灭的原因,直接关系到东林党在历史上的定位和地位。为了保证己方利益,自然是将马士英和阮大铖打入奸党之列,这样才能保证东林党的清正之名。
事实上,历史上有不少人,都因为被东林党打入逆流,而受到批判和污蔑。就如弘光朝覆灭之时,大臣杨维桓和全家老小一同以死殉节。但是在东林党这儿,却变成了杀死小妾潜逃,然后被清军捉住,乱棍打死。
所以说马士英虽然的确要对弘光小朝廷的覆灭负责,但是这位以死殉国之人,以其忠贞之心,也不当入奸臣传之中。
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祯自尽,奸臣马士英、阮大铖等马上在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马、阮两人一人被封为宰相,一个被官复原职仍为光禄寺卿。昏王奸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马士英、阮大铖又开始作威作福,陶醉于声色犬马的荒淫生活之中。
在嘉靖朝的“大礼议”和万历朝的“争国本”事件中,东林朝士们孜孜以争的就是血统亲疏和长嫡,所谓的伦序纲常,按照他们的那套理论,福王朱由崧是当然的不二人选。
首先福王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两藩都居长,而朱由崧又是其长子,和崇祯是同一辈,乃是崇祯的亲堂兄,所以无论是论长幼还是依嘉靖继位的“兄终弟及”先例,他都显然优于惠、桂二王。
至于潞王朱常淓,不但血缘关系隔了一层,连辈分也要大崇祯一辈,所以怎么看都不太可能轮得到他。
但这个时候相当部分的东林党人闭口不讲嘉靖“大议礼”和万历“争国本”时他们那套被奉为“万世法”的伦序纲常了,却开始讲起“立贤”来了。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縯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
史可法偷偷约见马士英,在浦口与之密谈。
而马士英也有心要立个大功,于是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秘密商定出一个两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弃福王和潞王,拥立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遂于到达浦口的第二天,写信回南京,提出了拥立桂王,同时由潞王仿照古兵马元帅之制暂时统率兵马的方案。
而盘踞在南京的东林势力,其实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继位,无论选谁都是不会有意见的,所以他们一接到史可法的方案,礼部就马上准备了各种仪仗,打算出发去广西接桂王到南京继位。
史可法当时心里都是很清楚的,他在与姜曰广私下商议拥立人选时,先曾对“拥潞”一事表态道:“此兵端也!”借此否定拥立潞王朱常淓,接着又说:“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听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此言即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倾向,同时也表明他心里其实很清楚,哪怕就是拥立福王继位,亦无足为患。可惜的是,这位握有拥立大权的残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大人,在关系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表现有些让人嗟叹。
在他以上言论泄露之后,“拥潞”诸人气势汹汹,舆论大哗,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据理力争,坦言福王伦序当立、“拥潞”或将开肇兵端,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站出来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打消众人对“拥嫡”的疑惧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于“引避不言矣”,最后竟搞出了一个试图两不得罪,不伦不类的“拥桂”方案。
这个“拥桂”方案,一不合伦序纲常,放着崇祯帝的亲堂兄弟不立,却去立崇祯帝的叔叔,虽然大家都是万历皇帝所出,但这样做置天启、崇祯二帝于何地?置福王于何地?驱之亦或杀之焉?因此其本质和“拥潞”并无太大的区别。
二是极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拥潞”都不如。潞王朱常淓好歹和福王一样,都近在淮安,几天就可以到南京。而桂王却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广西,一个来回几个月总是要的,到时候只怕这位桂王还没到南京,大顺军或清军早已兵临城下了。
在此一事中,史可法自见识和政治手段上看,虽然有所认识,但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并无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决断和魄力,不敢快刀斩乱麻安定局势,以至后来不得不出京避祸,空自丧失重整朝廷的大好时机;在确立国君的问题上,一遇阻力和反对,并无仗义执言之勇气,只求不得罪各方势力。这比之他老师左光斗,还是有些许差距的。
在凤阳“拥嫡”成为定局后,马士英率军五万,拥着福王朱由崧浩浩荡荡直奔仪真,福王在那里捎上史可法后往南京而去,马士英则率大军驻扎不动。马士英起用阮大铖后,与东林党人和依附东林的前齐党高弘图等多有争执。部分东林党人于是结交明军将领左良玉,发动“清君侧”。而马士英等也以内战为优先考虑。就当双方大战于弘光元年 (1645)春时,建州伪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五月初,南京陷落,弘光朝廷灭亡。马士英南走浙江杭州、绍兴等地,奉着他的母亲假充皇太后,跑到方国安军里去,因此又生出来伪太后一案。最后入太湖投长兴伯吴日生军中继续抗贼,斗争失败后被建州军于太湖擒杀。一说马士英遁逃台州后,入四明山削发为僧,清兵剥其皮,实之以草,极为惨烈,却被东林称为“马瑶草生怀瑶死怀草”。可见后期部分东林党人的意气之争已经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
在南京城破后,清军统帅多铎和宁死不降的弘光朝礼部主事黄端伯之间的一段对话颇能反映马士英的气节。黄端伯听说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献门率众投降,在城门大书数字“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因而被抓捕。在审问中:
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黄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多铎问:“马士英,又怎样呢?”
黄端伯:“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端伯说:“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入浙江,当然是忠臣。”他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赵之龙等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马士英
马士英是明朝末年著名大臣,曾是南明弘光王朝首辅,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人称“马阁老”,在抵抗清军时殉国而死,却被世人指责。
马士英简介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论公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马士英怎么死的 马士英殉国剥皮
正史说法:壮烈殉国 清实录记载,顺治三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任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捷闻,令斩士英,其有功将士,所司察叙”。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获,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马士英属下总兵叶承恩等降,并报称马士英批剃为僧,即至寺拘获,并总兵赵体元,令斩之”。······ 马士英在唐、鲁两政权中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他并没有因此就转投清方,而是尽力以抗清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过去的不佳形象。清方档案证明,马士英曾经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1646年六月浙东兵败,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实属难能可贵。
各种档案资料,和当世之人都很清楚知道马士英被俘就义而死,黄宗羲等人不敢直接否认马士英之死,而是在《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 “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乘载士英遁至台州山寺为僧,为我兵搜获,大铖、国安父子先后降。寻唐王走顺昌。我大兵至,搜龙扛,得士英、大铖、国安父子请王出关为内应疏,遂骈斩士英、国安于延平城下。” 野乘之说:寿终正寝 近些年,有学者根据明末清初诸多稗官野史的记载,考证出马士英并不如《明史》所载在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死于清军之手,而是隐居存活了二十载,生前最后六年是在江西青云圃道院同八大山人一同度过的。
马士英在正史中最后出现,是1646年。《明史·马士英传》中这样写道:“南明弘光朝亡后次年,士英与长兴伯吴日生俱擒获,诏俱斩之。事具国史。”而野史记载,马士英逃遁出家,后被清兵抓获降清,但因与明军暗通关系被杀。死后,马士英背负奸臣骂名消失在史册中。 而据马士英研究权威专家、江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陈江先生认为,马士英并未变节降清,也未被杀。他的考证是:南明弘光二年至清顺治十八年约十有六年间,马士英息影;清顺治十八年隐身南昌青云圃道院,五年寿终正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南明首辅马士英简介马士英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