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元朝末年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民间流传这这样一首打油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诸葛亮大概是小编知道的历史上最最聪明的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一双火眼金睛,洞察局势,神机妙算。
刘伯温能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那他也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刘伯温少时有“神童”之名,读书极快,一目七行,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连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刘伯温都能参透,说得头头是道。看过两遍之后就能背诵如流,一部春秋经,刘伯温没两天就学完了,学习速度堪比火箭。
刘伯温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感兴趣,因而花了大把时间去钻研精通。大家都说他有诸葛孔明之才,刘伯温的名气就这么打出去了。
朱元璋听闻刘伯温之名,本着爱才之心将刘伯温请到应天,刘伯温就成了朱元璋的谋臣,如孔明辅佐刘备一般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
刘伯温根据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的策略,为朱元璋全歼群雄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当时陈友谅正是实力大盛的时候,朱元璋帐下众将意见纷纷,有的说应该降于陈友谅,有的还说应该退守南京,避其锋芒,提议正面迎敌的人寥寥无几。
朱元璋心乱如麻,他看着刘伯温在低头思索,就将刘伯温召进内室之中,询问他的看法。
刘伯温说:“那些提议投降或逃跑的人都该杀,以免扰乱军心。陈友谅那个人,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但这恰巧是我们的机会,应该趁着他对我们有轻视之意的时候,迅速出击,趁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我们才有胜算的机会。
如果等到陈友谅对我们有了防备之心,此战就不好打了。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分析,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通透感,于是下定居心倾全力攻打陈友谅。事实证明,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是非常明智的。
朱元璋称帝之后初立的丞相是李善长,有次李善长出了差错,朱元璋想要处罚李善长,刘伯温却建议放李善长一马,说:“他虽有过失,但功劳也是非常大的呀!李善长很有威望,能调和众臣间的关系。”
朱元璋说:“他为了权势屡次加害于你,你为毛还要为他说话?我觉得这丞相之位,你坐着甚好。”
刘伯温叩头谢恩说:“更换丞相是件非同小可之事,皇上你要是把顶梁之木由粗木换成细木,这可是大大的不行啊!”
日后李善长辞官还乡,丞相之位空置,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时与刘伯温交好,但是刘伯温依然不赞成。
刘伯温说:“杨宪此人虽有丞相之才,但是却没有丞相的气度。作为丞相,处事应理性,不能掺杂私人感情,但是杨宪做不到这点。”
朱元璋:“那汪广洋此人呢?”
刘伯温摇了摇头,说:“此人的气度比杨宪还要小。”
朱元璋又问:“那爱卿觉得胡惟庸此人如何?”
刘伯温打了个比方说:“丞相就好像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马车弄翻。”不得不说刘伯温看人之准,胡惟庸当了丞相之后,果然起了谋反之心。
于是朱元璋说:“丞相之位,怕是只有爱卿你来担任最合适了。”
刘伯温赶忙跪下说:“我太过嫉恶如仇了,又没有耐心处理繁琐事务。皇上你要是把丞相之位托付给我,我怕是要辜负你的期望了。”
看来,刘伯温拒绝丞相之位完全是因为深知自己的性格不适合。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一般指刘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基,字伯温。现在许多书籍说他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在历次的主要战役中出奇谋、划妙策,协助朱元璋靖平宇内各股叛乱势力,并于军政、财务等各方面为新王朝建立了完备的制度,开创了明初的第一个盛世。说什么“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那么,历史上的刘伯温真有如此伟大?近日,作家佟平撰文指出,历史上的刘伯温既不是什么有杰出军事才能的谋略家,也不是什么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连高洁的隐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官瘾很大的儒生而已。
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功臣,甚至有点功高盖主。在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不贪名利,也不以功劳自称,一再的自谦,只是被授予了伯爵,封为诚意伯,年俸禄比同等级别的爵位低很多。但就是如此,刘伯温为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依旧惹恼了当权的宰相李善长,甚至胡惟庸等人,他也逐渐不受朱元璋信任,心灰意冷般的退出了政治舞台,归隐江湖,时年只不过是60岁。
随之,朱元璋下令把这份奏折给刘伯温知晓,刘伯温知道这是给他的提醒,希望他能够处理好此事,不然谋反的大帽子就会套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无力回天。刘伯温所能想到的就是上京面奏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不想见他,刘伯温明白自己深受冤枉,但是也无法受君主谅解,深表心灰意冷,卧不久就倒在床。胡惟庸带着所谓的补药去看望刘伯温,刘伯温吃了之后,胸口难咽,病情加剧,朱元璋依旧不理财刘伯温的上奏,只不过是派人得知刘伯温已经病倒不能下床了,传他可以坐官船返回故居。
之后的不久,刘伯温就这么逝去了。有人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这是朱元璋授权的,但这已经是不解之谜,我们不得知,但是可以知道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后,心性变了,开始怀疑功臣,并且残害功臣,这也是加剧刘伯温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基,本名温柏,字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明朝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所以被称为明朝刘青田、洪武三年。九年,吴宗政德谥号,谥号文成,后人也称他为、文成公。经典之史、小与精兵之法。他帮助完成皇位传承,开创明朝,尽力维护国家的稳定,因此名扬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我的卵巢”。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三大诗人。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世界分为三部分。前朝军事家诸葛亮,后朝军事家刘伯温。他以巧妙的计算和战略规划而闻名。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至今仍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甚至东南亚、日韩等地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间影响。
传记:
早期研究
刘基好学,问得快,聪明,受父亲开导,非常好学。阅读速度极快,据说阅读一眼就能读懂。2岁考上秀才,国内长辈称他为神童。太定元年,十四岁的刘基赴郡学。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春秋经典。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读起来很吃力,尤其是初学者,只是看了书,不明白它的意思。而刘基则不同。他不仅能默念两遍,还能根据文意作出精妙的解释,说出前人没有说的话。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自己读过,于是又试了其他几段,刘基都能读出来,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印象很深,暗暗称赞是天才,以后一定不是普通人!刘基没花多少时间就写完了一本《春秋经》。太定四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官学,师从滁州著名学者郑复初学习朱成理学,接受经学教育。在一次访问中,郑复初称赞刘基的父亲说:你的祖先积累了深厚的美德,庇护了后代;这个孩子如此优秀,他将来一定会让你的家人感到骄傲。刘基博览群书,百家争鸣,无所不知,尤其是天文、地理、兵法、数学。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非常精通研究和思考。有一次去程朱理学的故乡徽州游玩,得知歙县南翔的刘佳富川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于是去富川山探险。原来这里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我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贤。刘基谦虚好学,聪明过人。舒)。23岁的刘基在元初元年,到元朝都城参加考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进入了一个坎坷起伏的职业生涯。
坎坷的职业生涯
14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是元朝政权逐渐崩溃的时候。元朝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以极其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无情的屠杀和残酷的剥削。人们无法再生活下去,于是全国各地出现了农民起义和暴动,元朝岌岌可危。一方面是贪、醉、梦;一方面,它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在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基步入仕途,这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相互勾结,最后同归于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袖手旁观把人民和贪婪而残酷的王朝一起埋葬了。作为一个崇尚正直又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虽然这里面布满了荆棘。倔强的仕途,隐居,遁世,刘基的中考,还有他在家呆了3年。直到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封为江西高安郡丞。作为皇帝的学生,他无限感激元朝皇帝给他这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他从小的远大抱负。所以他一做官,就决定用自己所有的才能和忠诚去做。伟大的事业。县丞是辅佐知府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地位卑微而敷衍。他尽职尽责,执法严格,很快就做出了成绩。他深入农村,体察民情。他发现高安县有些地主与贪官勾结,无法无天,坑人,抢妻抢女,无恶不作。刘基听了百姓的哭诉,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坚决惩治了几个劣迹斑斑的恶霸,整治了县衙内受贿的官员。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好转。刘刚刚正不阿,操守赢得了人民的赞誉。
在任五年间,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爱、体恤,但不宽恕违法行为;对于强奸和自首,更要避权。所以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是因为他为人正直,当地士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麻烦陷害他。好在军官和部下都信任他这个人,所以才免于作恶。
辞职后,刘基回到青田。1343年,朝廷征召他为江浙沪儒副推广官,兼任乡试官。后来由于御史职位的指责和监督,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给了他很多责难,只好以书信方式辞职,任期一年左右。
明郭凯
360年,朱元璋邀请他到应天当谋士,显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军事家的才华。刘基根据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双线作战,逐城建设的策略,被采纳。协助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建议朱一方面脱离自立势力,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吸引天下义师的民心。367年,参与朱元璋灭元方略的制定并实现。参与军机八年,谋划全局。370年,刘基因有功被授予弘文亭学士。十一月,朱元璋立下大功,欲立刘基为丞相,刘基再三推脱,只得作罢。不是刘基客气,而是他知道自己的操守会被其他官员排挤出去。因此,他申请回国。朱元璋任命他为开国易云的官员,一个好医生,一个军队的卫士,并使他成为一个真诚的人。刘基对明朝的贡献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是他的俸禄是
也就是朱元璋登基后心态开始发生变化。他不是我的种族,他的心会不同。这是所有皇帝的一贯思维,但朱元璋的心态更差,更卑鄙。本来最先收拾的就是独揽大权的宰相李善长。因为李对刘伯温恨之入骨,朱元璋选择了刘伯温充当杀手。毛指责总理李善长做事。他的基本话是:善长尊老,可以调和将军。rsquo太祖曰:“欲害君者数,君为地也。”?我是一个绅士。他停顿了一下,说:“这像柱子一样容易,你需要一根大木头。”。如果用一捆小木头做它,它就竖立起来了。虽然刘伯温说的全是实话,但他心里应该清楚,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对他的利用,也是对他的忠诚的考验。他一旦被任命,就可以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如果他的嘴唇死了,他的牙齿会冷。这个案子一开,朱元璋就变脸成开国功臣的老将了。这样的不义之举,按照刘伯温的性格是做不到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要求退休,回到了家。
老年生活
375年,刘基和北京所有官员一样,元旦参加早朝,然后在奉天殿写了一首诗《乙卯岁早朝》。虽然这是一种娱乐性的写作,但刘基的心情仍然可以在诗中看到。据说正月中旬,宋濂大师刘刚来到刘基住处,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精华编辑成书,以供阅读。刘基还被要求为新书写序言。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正月下半月,刘基感冒了。朱元璋知道后,派御医前去探望。医师开了药方,他回来按照药方煎药。他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石头挤在一起,很疼。
二月中旬,刘基带病面见朱元璋,机智地告诉他,胡带着御医来看病,吃了御医开的药后身体更不舒服了。朱元璋听了之后,只说了一些安慰的话,让他放松一下,休养生息,这让刘基相当心寒。三月下旬,一直行动不便的刘伯温,在刘炼的陪同下,在朱元璋专案组的护送下,从京城启程回国。回国后,他拒绝了所有亲戚和家乡找来的药石,只是尽量保持正常饮食。
过了几天,刘基知道日子不多了,就找了两个儿子来说明事情。他交代完了,就让刘炼从书房拿来一份天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马上把这本书呈给皇上,不能耽误;从今以后,不要让我们柳家的后人学这门学科。又是为了二儿子刘?说:治理的要点在于刚柔相济。法院现在必须要做的是,在职者尽可能的培养道德,法律尽可能的简洁。平日里,如果在位者能以身作则,用道德影响群众,效果会比惩罚更好,影响更深远。一旦下属或人民犯了错误,能以一颗善良的心灵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判出来的刑罚一定能达到公正为人服务,警示人们改过自新的目的。如果法律能尽可能简明扼要,让人们容易理解和遵守,就能避免人们动不动就不知所措,也能树立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好的仁政形象。这样,上帝会保佑我长命百岁。他接着说:本来我想写一份详细的遗书,把我最后的思想和学识贡献给皇帝,但是胡还在,所以写了也是白写。不过,当胡战败的时候,皇上一定会想起我,问你我的遗言。那你就偷偷把我的话弹给皇上听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日在家乡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六月,他被埋在盛夏的乡下。
1513年,朝廷赐他一个姓氏,谥号文成。在1531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肃的邀请,随欧阳肃来到丹徒,住在欧阳肃家附近的焦溪书店,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谋生,偶尔和陶凯、月亮等朋友一起回来。
公元348年,刘基结束了在丹徒两年左右的半隐居生活,重新归隐。他来到杭州生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刘连。在杭四年,他与竹川大师、大师等域外人士保持联系,与柳、熊、岳湖南等文士的诗也交相辉映。152年七月,攻下杭州。攻陷杭州前,刘基带着家人回了老家。回到老家不久,法院来了一份文件。朝廷任命他为江浙元帅府巡抚。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的盗贼,尤其是目标。
世界上真正的刘基不是神仙,但按照今天的称谓,可以算是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他的作品也广泛涉及这些方面,作品充满朝气和神奇,与宋濂同代。,其《郁离子》的想象力奇特而深刻,如《》,《百战奇略》,这是一本军事书籍的宝典,有《天文秘略》天文历法和070占卜。颇为奇怪的是,与传统学士大臣羽扇、黑丝绶带、谈笑风生、自信满满的儒雅自然形象不同,刘伯温一身布衣,勇猛刚毅,校园情深,慷慨大方,谈吐天下安危。完全像个梁山好汉。
评估:
他说,“时势造英雄,巧夺天工,功有千秋。”。
日本学者小野淳对他的评价是:“国际形势,平定海疆,既创一代之规模,又释一代之文章,盖公刘一人之诚意。”
俗话说诸葛亮天下三分,刘伯温一统天下。前军事诸葛亮,后军事刘伯温。
相关故事:
刘伯温退役的故事middo朱元璋为什么屡屡抢刘伯温的兵法?middo刘伯温退赛middo刘伯温虞丘middo刘伯温的悲剧
明朝的预言家刘基
刘基(1311-1375年),人称刘伯温,是明朝开国谋臣。相传中国三大民间预言之一的《烧饼歌》就是刘伯温作的。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并最终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业。
据《明史》记载,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么对付他们呢?于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最后朱元璋削平群雄,成就了王业,基本上是按照刘基开始的谋划实现的。「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明史》)刘基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不亚于姜子牙之于周武王,张良之于汉高祖,诸葛良之于刘备。他们即有才略以成开国之相,同时也都深明易理。古人深信改朝换代,自有天意。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顺乎天意吧。
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刘基也是屡次力排众议,帮助朱元璋作正确选择。起初陈友谅势力相当强大,攻陷太平后意欲南下。朱元璋部下慌了手脚,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而刘基则怒目圆睁,闭口不言。朱元璋见状,便召刘基到后面商议。刘基说,「主张投降或逃跑的,可以杀掉。」朱元璋便问刘基有什么计策,刘基告诉太祖说,陈友谅十分骄横,可以先诱敌深入,然后用伏兵奇袭,必可取胜。朱元璋依刘基之见用兵,大获全胜。事后太祖要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
刘基不仅有战略眼光,紧要关头也十分机智。朱元璋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双方一天之内交战数十次。朱元璋亲自乘战船督战,刘基就站在他身边。忽然刘基要朱元璋离开战船,当君臣一行刚刚换到另一艘战船上,还没来得及坐稳,原来的战船便被敌人击碎。两军相持了好几天,刘基建议先占据湖口扼守,然后选择金木相克的日子出战。结果朱元璋终于取得了这一决定性胜利。这里刘基也充分运用了地形位置与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谋划战役。
对于刘基的为人,《明史》中说,「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称帝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人惮其严。洪武四年(1371年),刘基告老还乡了(太祖赐归)。刘基疾恶如仇,得罪了一些奸妄之人。胡惟庸是明初的头号奸妄,刘基和大将徐达等都曾进言太祖勿用其人,胡惟庸后来派人散布谣言说刘基为自己选择了有王气的墓地,以图后荣。朱元璋虽然是个勤奋的君主,但是心胸比不上唐太宗。于是明太祖剥夺了刘基的俸禄。刘基被诬陷后不得不到京城请罪,太祖没有太多责罪,后来派人护送刘基返乡。据说当时刘基有病,胡惟庸派人曾在刘基药中下毒。
明朝的预言《烧饼歌》
作为君主,明太祖朱元璋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刘伯温是深明数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刘伯温询问有关将来的事情。朝代更替自有定数,天机更不可轻泄。但是朱元璋毕竟是帝王,不好推托,于是刘伯温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诗歌。据称刘伯温面君之时正赶上太祖吃烧饼,所以称之为《烧饼歌》。故事是这样的: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晋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帝问曰:「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基答曰:「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
这段文字用白话文简单讲就是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一口,忽听刘伯温求见。于是太祖用碗扣住烧饼,待刘伯温进来,便叫他猜碗中是何物。而刘伯温十分准确的讲出是被皇帝吃过一口的烧饼。朱元璋十分佩服,便向刘伯温询问未来的事。
历史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明朝的江山是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为止的,此后便是满清王朝的天下。祟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缢而死,明王朝宣告灭亡。而这个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钧)万历皇帝的孙子。很明显,刘基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是一句双关语,表面上是一句恭维话,说明朝江山将会传至千秋万代,实际上是明确预言:明朝的江山将会传到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为止。这里可以看到刘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回答了天子的问题,预言了未来。
关于你的问题:「既然刘伯温会占卜算命,为何他没有算到他会被胡惟庸害死?」
我想是这样的刘基用兵料事如神,却屡次为奸妄所中,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姜子牙、诸葛亮、刘基,还是张良、李淳风,这些古代的著名谋士很讲究「知天命」,他们知道不可用其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和地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6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