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嘉定四先生之娄坚简介娄坚的代表诗词

华里士 2023-07-22 19:14:37

嘉定四先生,指的是明代中晚期之时,居住在嘉定一带,以诗文书画而闻名于世的四位学者。他们分别是:娄坚、唐时升、程嘉燧、李流芳。娄坚生于公元1554年,去世于公元1631年,祖辈上原本居住在长洲,后迁到江东,最后定居嘉定城南。娄坚在嘉定生活,字子柔、歇庵。

嘉定四先生之娄坚人物档案

姓名:娄坚

字:子柔、歇庵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明代中晚期

出生地:江东

出生时间:公元1554年

去世时间:公元1631年

主要成就:长于书法

主要作品:《学古绪言》、《吴歈小草》

娄坚出生一个世代医者的家庭,祖辈上曾经有人在宫中当御医,后世子孙也世代行医。这样的家庭,虽然不是世代书香家庭,但是也不会耽搁孩子的教育。更何况娄坚的父亲娄巽在当时被誉为嘉定神童,还没有成年,就已经补博士弟子第一。

娄坚的父亲有学识,在娄坚出生之后,就十分重视娄坚的教育。所以娄坚自幼就跟随在父亲的身边,由他亲自教导。等到娄坚少年之时,娄巽也不耽搁,将娄坚送到安亭,拜师古文学家归有光,继续深造。

归有光的学识,在当时是公认的博学高深,拜了这样一个老师,对于娄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当时同样拜师归有光的,还有他的表哥唐时升,大家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学习,也使得娄坚在这一段时间,学识得到了极高的增长。

得到归有光的教导,娄坚渐渐的在江南一带有了文名。娄坚博学才,精通诗书文。文章继承来老师归有光,清雅朴实的动人之风。诗词学习元稹、白居易,有中唐风韵,其中尤以古诗成就最高。书法娄坚早年学习王羲之,晚年则改学苏轼,一改往日柔媚之风,笔锋苍劲,被时人称为“天下绝妙”。

娄坚当时和同窗唐时升、李流芳、程嘉燧等人结伴,钟情于文学艺术,放弃科举之路,经常醉心山水田园,与海内文人雅士交往,是以被大家尊为“嘉定四先生”。

娄坚的代表诗:

《思归》

家居不事事,暂客已思归。

稚子能无恋,芳兰每易腓。

累心应未尽,于道或无违。

乐此终吾世,人生亦自稀。

《岁暮杂题示儿复闻十首》其一

不觉催吾老,其如望尔成。

所嗟文愈敝,难据理为衡。

从此士流浊,转于世道轻。

等闲谁可仗,祗是恋朝荣。

李流芳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李流芳人物铁事:食里情怀一次,李流芳到杭州西湖边游玩。见西湖里长满了嫩绿的莼菜,郁郁葱葱,人们倾城出动,从早到晚采摘莼菜,然后千担万担地运往萧山,在湘湖中浸泡、清洗后再出售。据说,西湖的莼菜要经过湘湖水浸洗,味美无比。他们一行人从未见过莼菜,更未见过如此热闹、浩大的场面,非常惊奇,便买下许多莼菜,回家烹调,并赋诗。

当莼菜羹端上桌时,人们都惊叹它的色泽,不忍下箸扰乱其形色。过了许久,终于抵挡不住诱惑,品尝起来。最后,李流芳表达了众人的心声,认为莼菜可以与当时著名的黄芽菜、燕笋等媲美。李流芳的《莼羹歌》描述了江浙人采食西湖莼菜的场面和习俗,称赞了莼羹色香味形的美妙,对后世人了解时代莼菜的食用情况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成就 诗文翘楚
李流芳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和小品闻名于世。天启,崇祯年间,文坛上正是竟陵之气方盛,公安之余波未绝之时。李流芳诗文既不同于以复古求革新的李攀龙等“后七子”,也有别于神秘晦涩的钟惺等人,而以自然平易、质朴清新的风格,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李流芳的诗歌风格类似于陶渊明的《游斜川》和白居易的《香山集》,他还深受好友程嘉燧的影响。他认为诗应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性情是诗歌的生命。要做诗,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性情。至于诗的表达形式,这都是诗人在求表现其性情之时的自然流露。他的作品就是循着这一观点创作的。
如他的五言诗《过臬亭龙居湾宿永庆禅院同一濂澄心恒可诸上人步月》记其“出西湖”、“向黄鹤”、到龙居湾永庆禅院同阔别已久的一濂等僧友欢聚的情景,状“霜余山容浅、天清海气薄”之胜境,抒“暂歇尘劳心,始知寂灭乐”之善缘和“夜长惬深语”的欢趣,以及“千林流素”之时与僧友一道步月吟诗之意境神韵,可与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相比并。
李流芳的文章亦为文人所重。内容为叙事怀人、山水游记和题画及序,以题画为多。这些文章不长,但都清新自然,风姿各异;笔墨平淡,感情真挚深厚。正如黄宗羲所言:“长蘅无他大文,其题画册,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
他的《题灯上人竹卷》便是一例。这篇短文与其所绘尺幅小画笔致非常相似,信手写来,淡淡数笔,而情趣盎然。没有雕饰之痕,而有淡永之美。作者追忆与上人相知的经过,平平叙来,三言两语,而别后思念之情溢于纸上。“幽窗几净”三句,今与昔、情与景融成一片。谈及绘事,则以千竿真竹化为乌有的惋惜,反衬友人画竹笔墨益进的可喜,由此又生奇幻之思,说画竹乃真竹所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奇幻中又带有诙谑,见友人画艺大进,自己为此感到高兴。
李流芳于崇祯元年(1628)病中自选诗文12卷(古今体诗6卷,共366首;杂文4卷,题画跋2卷,共90篇),定名《檀园集》,命侄子李宜之和子李杭之校勘。崇祯三年(1630)由知县谢三宾合唐时升、娄坚和程嘉燧三人诗文编成《嘉定四君子集》出版。
清乾隆46年(1781),《檀园集》被钦定为《四库全书、集部六》。1993年《檀园集》入选《四库明人文集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书法大成
李流芳书法源于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与绘画一样,在书法上受董其昌的影响,力求生秀古淡。 他在《跋摹书帖》中对书法艺术有一段极为精到的论述。他认为:学习书法,要临帖但不要成为字匠,不求形似而应汲取传统的精髓;要师古但又要创新,应自具风貌。他又非常重视文学趣味和学识修养对笔墨书画的影响,他的书画充满了悠悠的文人气息。
他以苏轼为模范,取苏字扁平的形体,而去其丰腴及天真烂漫,改为细劲坚挺的笔道,于是筋骨隽峭,风神一变,正如行家所评:能得苏字精髓,又具自家面目。
上海博物馆藏其《李白游洞庭湖诗轴》,行书“天门中断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用笔圆润,以气韵取胜,结体肥瘦得益,自然舒展而无矫揉造作之态;起笔收锋,沉着俐落,纵放有度,节奏平稳而错落有致;横竖撇捺,颇得苏字风神气度,点划细微处又自出意匠。学苏字又不完全与苏字雷同,当属明人学苏字中的上品。
再如入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宝大典》的自书五言诗轴,行书共40句,属借景劝世之作。全篇章法匀称,结构严谨,点划精到,颇见功力。风格在苏东坡和赵頫之间。但细观之,长蘅此书又有其独到之处:一是方笔多起笔处多有棱角,由于笔间牵丝流畅,行笔有动势,仍不失灵动之感;二是撇多收锋,显得较为含蓄,也增强其力度感,这似乎赵字。李氏书法,学古能变,且独具风格。
李氏行书,在点画笔意处匠心独具,心意迭出,是明代学苏中的佼佼者。在入古出新方面,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平素题画之作,多用行书,笔致含蓄,行笔流畅,与画相得益彰。
李氏草书参用杯素法,但绝不放纵。而只是增加点划之间顾盼、回环、牵联。结体取横向,纵向均加大向上的倾斜幅度,从而加强整体篇章的动感。据说他晚年曾草书唐宋先贤诗达数十巨册,既研诗律,又练书法,可知其习书之勤劳,炼字之功力。
李流芳传世墨宝比较多,有扇面、手札、立轴和题画,绝大多数收藏于江、浙、沪和苏州市等博物馆。其作品被辑入《中国书法名作大观》和《国宝大典》等典籍。

画苑健将
画家李流芳,工山水,兼善花卉。其画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李流芳《秋林亭子图》轴,上自题七绝一首:“山作矾头水少纹,巨然烘染董源皴。一间山水闲亭子,脱手平分与故人。”这无异于声明自己的笔墨是从董、巨中学来的。事实上,李流芳在传统学习上并非局限于一、两家。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外,盛传不衰的《芥子园画谱》(上水部分)就是以他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增编而成。
李流芳在绘画上既崇尚宋元各家,又能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于画中自创新意。《吴中十景图》册是他写生作品中的代表作。他以艺术家的视角摄取吴中十处风景名胜入画,摹 *** 实生动,主景次景剪裁得宜,他的传神之笔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吴中胜景特有的风采,令人神往。他五十岁时画的一副雪景轴也来源于生活经验,画上自题:“甲子腊月十三日,归自吴门,大雪弥日,舟过城南,见留光树色,冒雪含烟,颇不乏致,辄画此纸。”他每次游西湖,都要带回很多写生稿,总之他的写实功夫是比较突出的。他常以自然山水为画本,随手写景,所以笔端不落俗套,富有生气,形成一种清新、秀逸的独特风格。董其昌赞道:“长蘅以山水擅长,余所服赝乃其写生,又有别趣。”
山水外,李流芳又善作水墨写意花卉。他的花卉,笔势飞舞,泼墨淋漓,别有一种逸趣。归昌世叹为:“其娟美之致,俱在笔墨之外,真不可及。”董其昌评为:“竹石花卉之类,无所不备。出入宋元,逸气飞动。”总之,李流芳的高超画艺使他成为晚明画坛上卓有声誉的大家。
他的画,同他的诗文一样,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完全成为作者抒发个人性灵的凭借。其《长林丰草图》轴,足具代表性:远山秀朗,湖中风帆一片,堤岸杨柳扶疏,水草丰盛,茅屋中有一老人正仰首低吟,隐居的惆怅心情,使满幅明媚江南春色,织入几许愁丝恨缕。细读右上题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可谓作者伤时不遇的郁闷,报国无门的悲哀,尽融解到那长林丰草的媚人景色中。
李流芳曾言:“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萃造化、古人、诗境于一局,以不似求真似。”这便是他画学思想中著名的“三不似”理论,其精神即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体现了李流芳要求突破传统、改革创新的精神,何等珍贵。根据他的画卷题画跋语编成的《檀园论画》,为中国画论的可贵资料。
其绘画作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珍藏,并入选《国宝大典》和《海外珍藏中国名画》等绘画经典。

生平万历三年(1575)李流芳出生于嘉定南翔一户官宦人家。原籍安徽歙县南丰。祖父 李文邦为迁翔始祖,任成山卫指挥使,封赠公爵。父亲李汝筠系县学生。伯父李汝节是嘉靖进士,官安吉知州。堂兄李先芳。万历进士,四川参议。李流芳兄弟四人:长兄李元芳,诸生,诗人;仲兄李名芳万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弟李三芳,定海县丞。李流芳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长蘅。

李流芳青少年时,潜身东林庵中,认真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万历三十四年(1606),32岁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仕途凶吉难料。他感到气馁,回到家乡,自建“檀园”,绝意仕途。他经常游览杭州西湖,一边游湖一边作画,并提笔写下一系列题跋,一派高人逸士之风度。为人耿直,诗风清新自然,文品为士林翘楚。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李氏曾对好友钱谦益说:“精舍轻舟,晴窗明己,看孟阳(程嘉燧)吟诗作画乃是生平第一快事。”钱谦益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崇祯元年(1628),钱谦益被放,坐帐论牍,病中的李流芳闻讯,扶枕浩叹:“不可为矣!”

李流芳的诗文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明代·李流芳《黄河夜泊》黄河夜泊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 抒怀惆怅玉岑山脚水潆洄,寒日晖晖下稻堆。穿过松冈寻法相,满空黄叶打头来。——明代·李流芳《玉岑闲行口占》玉岑闲行口占

玉岑山脚水潆洄,寒日晖晖下稻堆。
穿过松冈寻法相,满空黄叶打头来。常在西湖烟水边,爱呼小艇破湖天。今朝画出西泠路,乞与长年作酒钱。——明代·李流芳《西湖有长年小许每以小舠载予往来湖中临行乞》西湖有长年小许每以小舠载予往来湖中临行乞

常在西湖烟水边,爱呼小艇破湖天。
今朝画出西泠路,乞与长年作酒钱。查看更多李流芳的诗文>>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原文_翻译及赏析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明代·李流芳《黄河夜泊》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黄河, 抒怀惆怅 简析 此诗写作者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宿于黄河舟中。两岸的沙滩在月光下闪著银光,令人想起古战场的气氛。黄河的惊涛拍岸,传来惊心动魄的声响。它沿着开阔的平野如同一条巨龙向前游动,不知所来,不知所止。宦游日久,萍踪无定,与家乡书信难通,求闻达亦无门径。这种凄苦的处境令人心情抑郁,竟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怅惘,不辨故乡异乡的愁闷。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李流芳

白云江上故乡,月下风前吟处。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嘉定四先生谁不是嘉定土著

李流芳和程嘉燧。
嘉定四先生中,李流芳和程嘉燧不是嘉定土著,李流芳和程嘉燧都不是世代祖居的嘉定原住民。
明末居住在嘉定的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娄坚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人称“嘉定四先生”。

嘉定历史文人有谁

人文蔚起之邦嘉定,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人文荟萃,代不乏人。

明嘉靖年间,归有光徙居安亭讲学13年,他的散文上承唐宋,下启清代桐城派。

人称:"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

"明万历、天启年间,流寓西城的程嘉燧,与本县名流唐时升、李流芳、娄坚引为诗文交,各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号“嘉定四先生”。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朱鹤始创嘉定竹刻,以刀代笔,熔书法、绘画、雕镂于一炉,具有独特风格,其子朱缨、孙朱稚征,均有出蓝之誉,名噪全国。

他们的作品被公认为祖国文化艺术之瑰宝。

清代陆元辅,学识渊博,文章倜傥,诗词流逸,与张云章、赵俞、张大受、张鹏翀、孙致弥并称"嘉定六君子"。

清乾嘉年间,钱大昕、王鸣盛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他们突破尊经卑史的世俗偏见,集毕生精力研究经史之学,写下《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等巨著鸿篇。

是时,境内书法、绘画、竹刻等艺术,也盛极一时。

嘉定,人文郁盛得助于教育事业的发达,素有"教化嘉定"之称。

始建于嘉定十二年(1219年)的学宫(又称孔庙),殿堂门庑,高壮华好,"甲于他邑"。

继之,录判龚天定在城内拱星桥北创建北府书院,开本县书院之先河。

明代,书院、社学渐兴。

至清末,义塾、私塾遍及乡镇。

明清之际,本县科名鹊起,中试进士180名(其中武进士20名);王敬铭、秦大成、徐郙殿试一甲一名(状元)。

另本县自建县迄今,在文学、艺术方面业绩卓著的嘉定籍人物经初步收录者有505名。

民国年间,全县推行"中心小学区制"成绩卓著。

师范、商业、农业等中等专业学校和民众教育馆.亦应时而生。

——嘉定的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