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迁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同时有利于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朱棣迁都北京时间
朱棣迁都应该以故宫的落成为标志,故宫始建于1406年,落成于1420年,1421年的新年朝贺大典就在新落成的奉天殿(即现在的太和殿)举行。这应该标志正式迁都北京。当然,迁都是成祖很早想做的事情,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永乐把永乐5年去世的徐皇后(仁孝皇后)安葬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后来明朝把这个地方建成自己的皇家墓地,也就是现在的明十三陵,徐皇后是十三陵的第一个“住户”。其时(永乐5年,大概是1407),京都还是南京,永乐把自己的皇后都葬到北京了,说明他决定迁都了。
朱棣为何会选择迁都北京
燕王朱棣登极称帝后,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甚至做起百日噩梦。他的夺权,不仅遭到建文儒生的抵制,而且遭到建文官员的反抗。
一天,永乐皇帝在南京皇宫迷迷糊糊地做了个白日梦,梦见一个叫景清的人手持宝剑,绕着皇帝宝座跑,想要追杀他。他赶快退避,退得愈快、追得愈快,退得越慢、追得越慢。
景清何许人也?本姓耿,讹姓景,陕西真宁(今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建文帝曾派北平参议景清,从南京到北平,察看燕王府的行动。燕王宴请景清,见他言论明爽,举止清雅,心中大加赞赏。
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后,委任景清,官复原职。景清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八月十五早朝时,怀揣利刃,违制独穿绯(大红色)衣上朝。待朱棣下朝出殿门时,景清突然犯驾,挥起利刃,刺向皇帝(一说被搜出),被御前侍卫擒拿。永乐帝责问,景清答:“欲为故主报仇耳!”且高声谩骂。永乐帝命敲掉他的牙,景清边被敲牙,边破口大骂,口中鲜血喷向朱棣的龙袍。朱棣气急败坏,下令将景清剥皮,揎上草,戴枷锁系在长安门。后朱棣御驾经过长安门,系索忽断,“皮草景清”,趋前数步,状如犯驾。永乐帝大惊,命焚烧之。
随后,永乐帝白天睡觉,梦见景清围绕御座追杀他。惊醒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命诛其族,籍没其乡。永乐帝觉得在南京杀人多、阴气重,实非久留之地。他不愿再以南京为都城,决意迁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
礼部尚书李至刚等,遵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在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十三日,就明朝迁都一事上奏:北平为皇上龙兴之地,请立北平为京都。永乐帝制曰:“可。”明朝决定迁都北平。
然而,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仅仅是因为白天梦见景清犯驾吗?仅仅是因为在南京杀人过多,阴气太重吗?其实如此重大决策,必有更为复杂的考量:
第一,北京是“龙兴之地”,根基稳固。永乐帝认为,北平风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梦,而南京有鬼魂犯驾,风水对自己不利。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基础深厚,而南京则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所以,还是回大本营北平为好。
第二,北京是雄险之区,位置重要。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当时的故元势力,“控弦之士,不下百万”,严重威胁明朝北方安全。都城设在北京,“天子守国门”,利于北边防务。
第三,北京是居中之地,交通便利。古代交通不便,四方入贡,道里均匀,为联通九州八方,都城位置宜居天下之中。盛明疆土,北到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南达曾母暗沙,北京的地理位置,约略南北居中。那时候没有汽车、飞机、高铁,交通主要靠陆运和水运——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北京则为这条大运河的起点。
第四,北京是帝王之都,积淀丰厚。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到元大都,作为帝都,已绵延400多年。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
所以,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从当时或从后来看,都是正确、重大的决策。
定都,对于一个政权、一个君王来说,是一件头等大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成了气候,要决定都城,在凤阳、金陵(今南京)、开封、洛阳、西安、北平(今北京)之间犹豫不决。一天,他让群臣写诗表示自己的意见。儒士邓伯言献诗说:“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诗契合了朱元璋定都金陵的意向。朱元璋在金銮殿上拍案高声朗读这首诗,邓伯言误认为皇帝震怒,自己小命完了,当堂吓得昏死,被抬出东华门时才苏醒过来。
迁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历来迁都,都极艰难,前朝经验,历历在目。北魏孝文帝以争战为名,胁迫贵族从大同迁都洛阳;金海陵王也是毁掉上京(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逼迫贵族迁到中都(今北京);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八大贝勒反对,他独自行动,诸贝勒们看老爷子走了,也只好跟着走。
明代奉天殿(太和殿)宝座,是三大殿里地位最尊贵的宝座
从决意迁都北平,到正式定都北京,经过了18年。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朱棣诏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尔后,朱棣下诏:明年正月初一日,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举行庆贺大典。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开始,北京继元大都之后,再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在元、明、清三代,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今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永乐皇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着突出的贡献,却也有着荒唐的故事。着名的有“二吕案”和“殉葬案”。
“二吕案”的缘由,要从权妃说起。永乐帝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都要朝鲜贡献美女。权妃是朝鲜进贡的美女,既“姿质秾粹”,貌美惊人,又“善吹玉箫”,能歌善舞,颇受永乐帝的宠爱,就是去沙漠北征,也带上这位美人。民谚说:“红颜薄命。”这位权妃,永乐十年(1412年),在永乐帝北征凯旋途中,死于山东临城(今枣庄市辖地)。事出突然,议论纷纷。一次吕美人乙与权妃的宫女在吵架中揭短说:吕美人乙因争风吃醋,串通宦官,从银匠家里买了砒霜,研成粉末,放在权妃胡桃茶里,将她毒死。永乐帝得知此情,顿时发怒,将有关宫女、宦官、银匠等处死。最惨的吕美人乙,朱棣命用烙铁烙她,折磨一个月,才将她杀死。这起案件,株连广泛,被杀者有数百人(时北京宫殿尚未建成)。
其实,这是一桩冤案。原来宫里有两位姓吕的美人。两位吕美人乙之间,也互相争风吃醋。后来权妃猝死,那吕美人甲便乘机诬告吕美人乙毒死了权妃,铸了这桩惨案。
后来,吕美人甲和宫人鱼氏内行违规,与宦官私通。朱棣虽有察觉,但因宠爱吕、鱼二人,没有及时处置。当时后宫的宫人,生活寂寞,孤单寡欢,常与宦官相好,譬如一起用餐,一块喝茶,这种特殊关系,称为“对食”。这类情况,比较普遍,并不被认为是乱宫之事,但如果传播开来,毕竟是不体面的。吕、鱼二人知道隐秘泄漏后,觉得丢了脸面,竟然惧罪自缢。
吕、鱼二人自杀,事情就闹大了。永乐帝认为坏事都因吕美人甲所起,便把吕美人甲的侍婢都拘来审讯。这些侍婢不胜拷问,便被刑逼乱说,说是要谋杀永乐皇帝。既然刑问出了大逆之罪,一场刑杀大祸,铺天盖地而来。永乐帝愈是滥杀,愈觉得问题严重。彼此揭发,互相牵连,宫内宫外,上上下下,女子连娘家,亲戚连友人,被连坐杀者竟达2800人!
永乐帝晚年,患重风湿症,常卧病不起,精力也不行,虽喜广求美女,却性能力不行。但他还要仿效乃父朱元璋那样多妃多嫔多宫女,经常向朝鲜索要贡女。朱棣从登极后就没有再得子女,其子女都出生于他登极之前。按说,朱棣登极时才42周岁,岁数并不算大。朱棣为了发泄积愤,惩戒后人,让画工把吕美人甲与小宦官相抱的情景画下来。这时的永乐帝,成为一个丧心病态的性虐待狂、杀人魔王。每次处死宫人时,他都要“亲临剐之”。有些宫女临刑前,知自己不免一死,便痛骂朱棣道:“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自己阳衰,根本不行,我们只有找年少貌美的太监,这有什么罪!
就在永乐帝疯狂杀人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寰宇的大事情。就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中午,一场大雷雨,引发了火灾,将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三大殿烧毁。经过十几年的兴建,举全国民力,尽国库财力,他刚在正月初一登殿庆贺,时过百天,皇宫大火,遭火焚毁。永乐帝虽对外发布诏书,表示自责,但对内的杀戮,没有停止。
其实在中国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曾经,迁移过皇都,而我们现在的都城北京,在明朝的时候就是由朱棣迁移过去的,在朱棣之前,明朝的皇宫其实是在南京,而朱棣通过武力,把朱宇文从皇帝的宝座上赶了下去,自己成功的登基为帝,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南京皇宫的损伤其实是非常大的。
所以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就有了迁都的想法,一方面是南京的皇宫本身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另一方面朱棣在做藩王的时候,他的领地就在北京。也就是说驻地对于北京的掌控是更为的严密的,如果他回到北京做皇帝的话,能够更加的安全,可以少很多的顾虑。
其次,北京的地理位置靠向北方,这样能够加强对于北方的管理,因为北方当时有很多的外族人在边境虎视眈眈,而把都城往北方迁移,可以形成一种威慑力,同时也是对于北方领地的一种强化管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因为朱棣本身是通过武力夺取的皇位,那么自然而然的他也很担心自己的皇位被人夺去,那么选在北京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就会让他的皇位更加的稳固。
其实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皇位能够做得更牢靠,而且朱棣本身又是一个非常纠结新的皇帝,他想要征服北方的夷族,把首都迁到北京城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于北方领地的控制,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皇权也是一种保证,最后可能也有一层心理的作用吧,毕竟南京有太多可能他不太想回忆起的事情。
明成祖朱棣要减少靖难之役对他的负面影响,且考虑到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南侵的问题,所以决定迁都北京。在当时看来,这个决定是没有错误的。
判断任何一件事情或决策的正确与否,都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情况,否则就是?耍流氓?。对于明成祖朱棣,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身为朱元璋的庶生子,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才能远超太子朱标,朱元璋该立他为太子,而不是?弱不禁风?的太子朱标。更何况这老朱家的天下,还有他不可磨灭的一份功劳。但朱元璋头脑清醒,他意识到连年征战后的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千万不能是好战的太子继位,否则天下将迎来几十年的战争。
连年战争很可能会导致刚建立的明朝崩溃,就像秦朝二世而亡一样。基于此点考虑,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继位,但朱标福薄,还没继位就死了。看到太子朱标去世,朱棣非常开心,觉得轮上轮下总该轮到他当太子了。结果朱元璋一手?骚操作?---直接隔代传位,把皇位给了他的大侄子朱允文。这下朱棣可不干了,朱标赢我,那是有嫡长子的身份,又有老头的心意,现在你朱允文凭什么当太子?
愤怒的朱棣决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最后还真的让他夺到了皇位。登基之后的朱棣明白,他毕竟得位不正,急需一些事情来分散天下人的注意力,让天下人别死盯着他谋反篡位的事情。这时候,迁都北京城的计划就应运而生了。
在朱棣看来,迁都北京不仅对他个人有好处,对明朝的江山社稷也有好处。有明一朝,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瓦剌、蒙古等游牧民族。迁都北京,可以震慑宵小;有天子坐镇,可以巩固北方的军事防线,让他们投鼠忌器,不再肆意南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4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明成祖是谁明成祖的儿子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