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社十兄弟是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也称为“义社十兄弟”,即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赵匡胤与其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着亲疏远近的差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参与兵变,成为开国功臣。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也可能较为疏远。
罗贯中之所以为人们所熟悉是因为小说《三国演义》,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另外一部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主要讲的是赵匡胤与石守信、赵普等文臣武将风云聚会、齐心协力,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臣风云聚会、齐心协力,最终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
在历史现实中,赵匡胤之所以能由一个普通将领最终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主要在于他完全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这一点我在《兵变也得讲学问-陈桥兵变的台前幕后》中已有详细叙述。其实在赵匡胤早年从军时,有一群与他有着相似的背景的“热血青年”先后参军,赵匡胤与他们结为兄弟,荣辱与共,而他们这群人先后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最终将“兄弟”赵匡胤扶上了皇位。
1.李继勋
大名元城(河北大名县)人,916年出生,长赵匡胤11岁。李继勋的早年经历完爆赵匡胤,他是十兄弟中最早出殿前都虞侯(禁军高级军官)、第一个升为节度使(相当于地方军区司令)的。他不仅年龄最长,而且升迁速度快,俨然是“义社十兄弟”的带头大哥。
后来李继勋参与在后周攻打南唐的战役中受到处罚,而小兄弟赵匡胤则脱颖而出,官职超过了“大哥”。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征契丹时,任战棹左厢都部署李继勋正式成为水路都部署赵匡胤的部属。
陈桥兵变时,李继勋正担任安国军节度使,第一时间对赵匡胤表示支持。此后依然镇守地方,《宋史》上说他“与太祖有旧,故特承宠遇”。宋太宗即位后,“赐钱千万,白金万两”。977年李继勋以太子太师的职位致仕退休,不久后病死,时年62岁,被追赠为中书令。
《宋史》评价:继勋累历藩镇,所至无善政,然以质直称。信奉释氏。与太祖有旧,故特承宠遇。
2.石守信
开封浚仪人,928年出生,小赵匡胤1岁。虽然石守信年纪小,但早年间作战勇敢,作为先锋先后参与了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等硬仗,因而得到了后周世宗的赏识。在北征契丹时,担任陆路副都部署,官职竟然超过了年长自己12岁的大哥李继勋。
陈桥兵变时,担任殿前都指挥使、负责守卫开封的石守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打开开封府的城门,使得赵匡胤兵不血刃夺得皇位。北宋建立后,石守信成为“翊戴功臣”之首,被加封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先后主持国内平叛战争。石守信非常识时务,杯酒释兵权时,第一个交出兵权。
赵光义即位后,石守信参与了高粱河之战,因战败受到处罚,但不久官复原职。984年石守信病死,时年57岁,宋太宗下令赠其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石保吉迎娶了赵匡胤第二女延庆公主。
《宋史》评价: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3.王审琦
河南洛阳人,925年出生,长赵匡胤2岁。王审琦性格纯厚谨慎,属于比较踏实的类型。参军后,同样参加了多场战役,官位一直处于平稳提升的状态,无大起大落。陈桥兵变时,担任殿前都虞候之职,与石守信一道在京城作内应。
宋朝开国后,名列“翊戴功臣”第四,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王审琦身为武将善于射箭,但却不善饮酒,每次宴会赵匡胤却让人给他斟满,并称其为“审琦,朕布衣交也”,并将自己的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长子承衍。
974年50岁的王审琦暴病失语,已是皇帝的赵匡胤亲临探视。不久王审琦病死,赵匡胤再度亲自祭奠,“哭之恸”,安葬之日,赵匡胤下诏废朝,赠王审琦为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
《宋史》评价: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
4.韩重赟
磁州武安人,生年不详。韩重赟的早年经历与王审琦类似,参与历次战役,一直担任禁军中级官员。960年韩重赟参与陈桥兵变,以翊戴功,升为龙捷左厢都校、领永州防御使(中高级官职),直到参加平叛后,才被升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江宁军节度使一级的高官。
此后有人告发他“私取亲兵(金军)为腹心”(赵匡胤称帝的方法),赵匡胤大怒,竟然下令诛杀,好在有赵普求情,才免一死,但被削去军职。不久后韩重赟再度恢复职务,并率军衔枚夜袭契丹,一举成功。最终于974年病死,追赠为侍中。其子韩崇业迎娶了赵匡胤四弟赵廷美之女秦王美女云阳公主。
《宋史》评价:重赟信奉释氏,在安阳六七年,课氏采木为寺,郡内苦之。
5.刘光义
祖籍涿州范阳,929年出生。刘光义的曾祖是唐朝后期割据幽州一带的藩镇刘仁恭,祖父刘守文。后来刘守文被其弟刘守光杀死,年幼的刘光义追随父亲刘延进南逃避难。后来刘光义加入后周禁军,成为一名中级将领。
宋朝建立后,刘光义得到重用,担任讨伐后蜀的副帅,率2万人沿长江一线进军,先后占领5个州,最终灭亡后蜀。当时灭蜀大军兵分两路,从关中一带军中的统帅王全斌所部一路掠夺子女玉帛,向降将索取贿赂。而刘光义所部军纪严整、秋毫无犯,得到了赵匡胤的褒奖,此后刘光义一直担任地方节度使,
赵光义即位后,为了避讳,将其改名为刘廷让。986年岐沟关一战宋军惨败,辽军侵扰边境报复。在边将缺人的情况下,赵光义启用了刘廷让等老将。当年在君子馆刘廷让率领的数万宋军被辽军包围,而负责接应的将领又提前逃跑,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刘廷让仅率领几个亲兵逃了出来。
虽然赵光义当时没有责难,但不久后刘廷让因患病擅自回京休养彻底惹怒了赵光义,被削去官职,发配商州。非常郁闷的刘廷让选择了绝食,在发配的路上病死,时年59岁。宋太宗追念往日功勋,追赠其为太师。
6.刘守忠
相州人,出身将门,父亲父刘万国曾任河中府马步军都指挥使。关于刘守忠的资料非常少,只知道他最后以左骁卫上将军的职务致仕,而刘光义当时是右骁卫上将军,由此推测两人的功绩相当。
7.王政忠
关于王政忠的资料也非常少,只知道976年时任解州刺史、权知晋州兼兵马钤辖的王政忠奉命参与围攻太原。正在此时,赵匡胤离奇死亡,赵光义即位,诸将全被召回,从此就没了王政忠的记载。
8.杨广义
最后的职务为保静军节度使。
9.刘庆义
最后的职务忠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赵匡胤与其义社兄弟们的关系,随着个人职务的升迁,有着亲疏远近的分别。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三人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直接参与陈桥兵变。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升迁缓慢,在《宋史》中甚至都没有传记。
除了“义社十兄弟”外,与赵匡胤有“兄弟”关系的还有禁军高级将领慕容延钊、韩令坤、赵彦徽等人。一方面,鉴于他们与赵匡胤的“兄弟”关系,赵光义对他们既打压又拉拢;另一方面由于赵匡胤已然成为开国皇帝,他的经历需要演绎成神话、传奇,所以他的继承者们不断试图抹去或者淡化赵匡胤与这群人的“兄弟”关系。但历史可以抹掉,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公元927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里。他自幼喜爱武艺,胸有大志。他拿唐太宗李世民作比,要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新婚不久,赵匡胤离家投奔后汉枢密副使郭威帐下,得到郭威赏识。
后汉内部发生了冲突,汉隐帝刘承佑杀了不少大臣,他也怀疑郭威造反,把郭威留在东京的家属也全部杀害。刘承佑还密令郭威部下杀死郭威,郭威一怒之下带兵打进京城,自己做了皇帝,号为后周。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做皇帝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因此,他成了后周禁卫军的一名军官。从郭威武装夺取皇位这件事中,越匡胤受到了启发:要做大丈夫,手中必须掌握军权。赵匡胤在后周太祖郭威的禁军中兢兢业业,干得很出色。周太祖的禁军由赵匡胤、张永德二人掌管。
郭威在位只有三年零半个月就病死了。公元954年,周太祖的养子柴荣即位,称为周世宗。周世宗在位六年,赵匡胤随其统一关中地区、淮河流域,北伐契丹,立了不少战功,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从此,赵匡胤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他兼任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负责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防务。
赵匡胤在辅佐周世宗的六年里,声望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罗织的心腹也越来越多。六年来,赵匡胤在禁军和藩镇中结拜了义社十兄弟,其中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等;在自己的幕府内,又招收了赵普、王仁瞻、楚贻辅、李处耘等一伙谋士、心腹。
周世宗在世时,赵匡胤慑于世宗的神武和感念世宗的知遇之恩,他是不会武装夺取皇位的。公元959年(显德六年)周世宗去世,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柴宗训年幼无能,赵匡胤认为用武装夺取皇位的时机成熟了。他和弟弟赵匡义、谋士赵普等人秘密策划夺取皇位。
公元960年(后周恭帝显德七年,宋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庆贺新年。在赵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镇州和定州(今河北正定县和定县)有人到汴京谎报军情,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声势很大。后周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不辨情报真伪,急忙派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去抵抗北汉和辽国联军。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从汴京出发。部队行至京城东北郊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休息。夜深了,士兵们早已入睡,一些将领却在商量一件大事:非要请点检即位不可!
天色将明,喝醉了酒的赵匡胤仍在呼呼大睡。这时,一群将校拥入赵匡胤的寝帐将他摇醒,然后把他架到椅子上。赵匡胤还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表示尊贵的皇帝专用色黄色的袍子披在了他的身上。众将校还跪在地上,冲着赵匡胤高呼“万岁”。面对跪在地上的将校,赵匡胤装出怒不可遏的样子,说:“别胡闹,这黄袍加身的玩笑也能开?”一个将校高声说:“如今先帝驾崩,少帝年幼,朝廷昏弱,全军上下愿拥戴点检您为天子。您如若不从,我们就成了叛逆之臣,论罪当死。点检您忍心这样做吗?”将校的话音刚落,赵匡胤寝帐内外的众将校又一次跪下,高呼“万岁”。
看着长跪不起的部下,赵匡胤装得无可奈何,他说:“诸位强人所难了。好吧,我答应大家的要求。皇上啊,我无颜见您!”
赵匡胤已在陈桥黄袍加身,汴京后周君臣们还蒙在鼓里。为迅速进京城登基,赵匡胤派赵匡义、节度掌书记赵普火速回到汴京,联络赵匡胤的心腹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让石、王二人作内应。石、王二人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作好准备。
在向汴京进发前,赵匡胤向广大将士发布命令:到了京城后,要保护好周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将士们遵从赵匡胤的命令,军容整齐,秋毫无犯。赵匡胤率部到了汴京,早有内应开门迎接,顺利地进了京城。这时候,后周群臣方知道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皇位的消息。后周群臣个个大惊失色,但谁也无力回天。
赵匡胤进了明德门。不久,将校们簇拥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来到大殿。范质一脸惶惑。在旧时的同僚面前,赵匡胤装出一副伤心的样子,呜咽着说:“我违背天地养育之恩,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范质等后周大臣还未来得及同赵匡胤对话,列校罗彦?便对范质等人吼道:“我辈无主,今须有一个天子。点检大人就是我们拥戴的天子!”群臣们看着到了这个地步,也只好一一跪拜。赵匡胤则淡淡地说:“免礼,平身。诸位的美意我领了,恭敬不如从命。”
正月初五下午,在崇元殿举行了禅代大典。崇元殿上,聚集着后周的文武百官。一位官员拿着事先以柴宗训的名义写好的诏书,宣布把皇帝位禅让给赵匡胤。赵匡胤正式登基。
赵匡胤曾担任过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把国号定为“宋”,定都汴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就是太后,理应十分高兴。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并不高兴。等大臣们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太后回答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忧虑是有道理的。赵匡胤即位后,全国还没有统一,割据政权还存在,天下并不太平;即使全国统一了,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也是很难很难的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3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堪称第一完人的道德模范: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