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个牛人,他儿子范纯仁子承父业,无论是政绩还是口碑都毫不逊色于其父,范纯仁被称作“布衣宰相”,历仕仁、英、神、哲、徽五朝,两任宰相,仕宦生涯长达五十余年。难得的是范纯仁忠实的继承了乃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思想,一生不改初衷,勤政爱民,公忠体国,宽厚仁慈,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发挥到了极致。
范仲淹的这个二儿子出生时就天示异象,那日,范妻李氏在梦中吟唱“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忽然就从月亮里掉下一个孩子,李氏赶紧用裙子接住,醒来后范纯仁就诞生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月亮惹得祸。这个和嫦娥有着扯不清关系的孩子,天生聪慧,八岁就能诗善书,二十二岁高中进士,有意思的是这孩子恋家,让他去武进县当县长,他说父母在不远游,让他去近点的长葛县当县长,他说当官有什么意思?哪能比得上在家孝敬父母好。这话说的,简直让削尖了脑袋都想挤进官场的现代人,情何以堪?
说到做到,范仲淹夫妻双双不在了,范纯仁才慢条斯理出来做官,虽然仍然是个七品芝麻官,但他却做的不同凡响,竟然上达天听。县里有一处牧场,专供皇家卫士牧马,这些飞扬跋扈的侍卫们践踏了田地里庄稼,农户敢怒不敢言,范纯仁让手下捉了一个侍卫,一顿暴揍。打狗还得看主人不是,神宗不干了,下令将范纯仁收监治罪。范纯仁面见皇帝,说道”是国家税收重要?还是陛下私人面子重要?如果听任亲随糟蹋庄稼,那么税收又从何而来?”结果,范纯仁赢了,从此皇家牧场下放地方管理。
范纯仁勤政爱民的事情远不止这一件,他在知庆州时,适逢饥荒,饿殍遍野,身为父母官,范纯仁救民于水火责无旁贷,他下令开仓赈灾,手下官员担忧的说,擅自开启官仓,是死罪,还是逐级上报吧?范纯仁果断的说”哪那么多费话?出了问题我担着”。结果阖州百姓得以保命。上级果然找事来了。百姓听说范大人有难,群情激昂,群众高呼着口号“范公活我,怎累公也?”。一夕之间,争先恐后奉献粮食,官仓堆积如山,前来查验的官员只得悻悻而归。
范纯仁在知山东任上时,山东民风彪悍,百姓为时事所迫,多暴力抗法,许多人沦为盗贼,当地治安城管严加缉拿,一时监狱人满为患。范纯仁初来乍到,很奇怪这个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罪犯?手下解释道,这些人虽然罪不至死,但是放出去以后,就会危害社会,给政府维稳添麻烦,把他们关起来,让他们自生自灭,也算是为社会除害。范纯仁拍案大怒,既然罪不至死,以情杀之,这是什么混帐逻辑?于是下令开监放人,并训导这些人”尔等扰民累官,实为不智,倘能自新,我将活尔”。众人跪拜叩首,皆表示悔过自新。有人担心,这些人一旦离开政府视线,又会犯上作乱。范纯仁说道“宽法慎刑,维稳之道,一味下猛药,只能适得其反,取乱之道”。果然盗贼逐年减少,此地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宋史载,范纯仁在做地方官时,还侦破过一起非常蹊跷的案子,他手下有一名副官叫做宋儋年的,莫名其妙的得暴病死了,范纯仁觉得可能有诈,遂即派人前往勘察,发现宋副官口鼻出血。经过暗访,得知其小妾与与小吏通奸,经过审理,得出的口供是宋副官吃了掺有毒鼠强的鳖肉,回到家中后不治而亡的。细心的范纯仁不放过蛛丝马迹,询问“鳖肉是第几道菜上的?焉有吃了毒鳖肉而终席离开的道理?”再经审讯,劈腿的小三终于开口了,原来宋副官从不吃荤,更不吃鳖,而是在散席后,回到家中,由奸夫奸妇下毒杀死的,至此案情大白,冤死的宋副官得以昭血。
范纯仁为官明察秋毫。他在任环庆路总指挥时,手下将领种诂将一名羌人做为盗贼流放,这名羌人经过他的驻地时,大呼冤枉,范纯仁经过仔细调查取证,证实此人确实蒙受了不白之冤,下令无罪释放。种诂担心上面追责,就诬告范纯仁徇私情擅自释放罪犯,朝廷派人调查后,发现种诂恶人先告状,种诂被贬官。后来范纯仁受到吕惠卿中伤,被降职外调。庆州百姓听说范大人被冤枉后,万人空巷,拦在范纯仁的马前,一个个泪如雨下,不肯放行,更让人感动的是为给范纯仁伸冤,甚至有民众自发投河者。古之名臣得民心者,试问有几人能超过范纯仁?
范纯仁在基层为官生涯中,始终牵挂着治下民众,获得了极好的口碑,惹得宋神宗也心向往之,这位爱才的帝王将范纯仁召至殿中,君臣之间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神宗说“你父亲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声名赫赫,如今你继承了他的衣钵,可谓丰采不减乃父啊。”范纯仁一揖匆忙谢道“臣不肖子,怎能与我父亲相提并论?”神宗问道“想必你必精于兵法?”范道“臣儒家弟子,不知兵。”神宗再问“你曾经长时间跟随你父亲,想必一定熟悉边事?”答“我跟随父亲时尚年幼,许多事已经记不得了,况且时过境迁,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范纯仁在对答中已然得知了神宗心思,知道这位帝王抱负远大,但今日之大宋,又岂能与昔日同日而语?一旦妄开边衅,必将陷民于水火,对辽对西夏,前人鲜有胜绩,而如今论真打,宋朝又有几分把握?
范纯仁虽然也知道神宗这是看重自己,有心提拔,但他一推再推,希望能够维持现在难得的和平局面。非不愿为,而是不能为也。范纯仁接着从容应对“臣虽不才,但陛下如果让我治理城廓,爱惜百姓,不敢推辞,让我开疆拓土,非我所长,但请选择其他合适人选。”神宗说道“依卿之才,何所不能,但可惜不肯为我悉心尽力罢了。”范纯仁惶恐答道“臣子之于君父,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恩,又怎会不尽力,但陛下所问,非我之长,不敢欺瞒陛下。”范纯仁一辞再辞,神宗只是微笑着再三言明“不可。”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神宗对范纯仁的信任和赞赏,范纯仁又怎能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实现父子两代忠君报国的远大理想呢?
范纯仁官居要职后,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但他是个经世致用的务实型官员,曾经因反对神宗朝最红的红人王安石而被贬官,但司马光上台后尽废新法,他又觉得新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民着想,极力主张恢复新法中的“青苗法”“保甲法”等,由此可见,他始终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上,以是否有利于人民为出发点,他的这种趋利避害的思想,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其次无论是在变法最激烈的时候,还是在变法遭受最大挫折的时候,他都持公道正派的立场,从不附炎趋势,党同伐异,而是尽量消解两派矛盾,缓和两党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范纯仁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不同阵营双方的共同认可,成为你死我活两派互掐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异数。
范纯仁宽宏仁义,曾经营救过文字狱中的蔡确,也曾经搭救过与他政见不同的吕大防,他将其父范仲淹绝不与一人为怨的处世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哲宗朝时,范纯仁受到权臣章惇的排挤,在贬谪过程中,其夫人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嘴里絮絮叨叨的诅咒章惇,范纯仁则安之若素,一笑了之。有一次,到了橘州过渡时,因风大浪急,小船不幸被打翻,家人扶着年过花甲的范纯仁,衣衫尽湿,范纯仁看了一眼老妻,打趣的说“这难道也是章惇所为吗?”其洒脱、达观、乐天的雅量让人敬服。共2页:12下一页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 *** 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导语 唐宋之际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政局的变化对士大夫官员们的政治主体性影响特别大,他们以撰写家训、创办义庄等行动来反映其内心世界,一生颠沛流离、行贬官之路的一代名臣范仲淹亦是如此。所以,小呆君决定以范仲淹一生心路历程的变化这个全新的视角,来与大家探讨一下宋朝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 范仲淹 范仲淹的「 ”三光”之行 范仲淹两岁而孤,随着母亲改嫁,而继父对范仲淹视为己出,支持他读书志学。范仲淹在山东醴泉寺读书时「 ”断齑画粥”、以苦立志;在负有盛名的睢阳书院念书时,深受戚同文的精神感召力,逐渐形成一种「 ”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自觉。随着范仲淹步入朝堂,不断实践这种理想,带动了一大批的士大夫们,从而将这种文化自觉升华为一种时代精神。 「 ”断齑画粥” 范仲淹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着,但是正是因为他对理想的过于执着,在实践中往往会因此碰壁到头破血流。范仲淹为官言事就曾遭三次罢黜,而且一次比一次惨。 「 ”初为校理,忤章献太后旨,贬倅河中。后为司谏,因废郭后,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胜,贬睦州。后为天章阁、知开封府,撰《百官图》进呈,丞相怒,奏曰:今仲淹尽自抡擢,安用彼相?臣等乞罢。仁宗怒,落职贬饶州”——《湘山野录·续录》 这就是范仲淹的三次遭贬,而这三次都受到了当时少数有气节的官员的褒扬。第一次被贬,僚友称「 ”此行极光”,第二次被贬,僚友称「 ”此行愈光”,第三次被贬,僚友称「 ”此行尤光”,史称「 ”三光”。每次范仲淹都会予之一笑,只是这「 ”三光”之笑实为苦笑,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人落难之时,感触极深。在最后一次遭贬时,践送之人寥寥无几,即使前往送别之人也多为应景而言,真心以钦佩之心惜别的只有王质而已。在前往饶州的途中,「 ”泊水道之官,历十余州,无一人出迎者”。但范仲淹还在坚持理想,在贬途中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赴岳州会友,写下名篇《岳阳楼记》以此明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如此,此时的范仲淹已经不再是年少气盛的岁月,已值暮年,被贬「 ”三光”之行的官宦生涯,越来越使其心境回归理性与现实。 仲淹创办义庄的思想寄托 一生颠沛流离的范仲淹,在晚年之时回到了家乡姑苏当官,在此他做了一个惊世之举,在苏州首创了「 ”义庄”。 「 ”及归姑苏日,有绢三千匹,尽散与闾里、亲族、朋旧,......乃置天数千亩为义庄,赡贫族。”——《清夜录》 范仲淹办义庄之举,历来为史家所乐道,不吝美辞以褒扬。其实,范仲淹办义庄仅仅只是为了资赡族人吗,为何到了晚年才想到做这件事呢?联想范仲淹的身世,对其有深厚恩情的并非是祖家,而是其继父朱氏。可贵的是,范仲淹始终像亲父兄一样事养父兄。先祖范氏宗亲虽然对其施恩不多,但是范仲淹将自己发达归因于祖宗百余年的积德。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办义庄之举是在为后世子孙积德,寄托着对子孙后代的祝愿,之后其子范纯仁、其四世孙范成大为宰相的事实,似乎都在印证着这种逻辑。 但是,朝廷士大夫纷纷效仿创办义庄,但他们大多数人并不能为后世赢得显达,反而后世愈加贫困。其实,范仲淹办义庄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就是为苏州范氏一族的后人创造基本读书条件,因为科举制的出现为这些出身基层却志向报国的人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打破了士大夫对国家权力的垄断。所以,小呆君认为范仲淹创办义庄,是寄托了对其数十年官场生活的感悟,也正是因为数十年的颠沛流离,才让他萌生了义庄的想法。 范仲淹对朝廷为官的心路历程变化 范仲淹一生无不因言而颠沛流离,从犯颜顶头上司知州到反对主政之章献太后、抗辩仁宗皇帝,直至与当朝宰相作对,可以说每一次言事都做到惊天动地,每一次都不惜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在这一次一次的「 ”置之死地”中,对为官言事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 范仲淹是当时官场中的异类。当时的官场和所有时代的官场一样充满着尔虞我诈,充斥着明争暗斗。我们相信大部分读书人在初入官场后还是充满一颗事业心,但渐渐熟悉了官场规则后,会慢慢消磨棱角变得圆滑世故。诚如范仲淹问时任宰相吕夷简明知韩琦进攻西夏必败无疑,为何不加以制止?吕丞相答道,韩将军年少气盛,只有当他不断碰壁直到头破血流之时,自然就安稳了。果然,后来韩琦就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强烈反对者。但范仲淹并未体会到吕夷简以韩琦一事对其的告诫,做事依旧锋芒毕露。写下万言书,不断地挑战朝廷各方势力的利益,因朝廷既得利益者的不断诬陷,范仲淹再次遭到贬黜,为官言事的心境开始动摇,从他晚年的各项举动来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对自己理想的坚定,更像是对后世之人的勉励格言。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曾表露心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透露的应当是人之常情——思乡之情,而不是宣传作品所鼓吹的报国之情。当时范仲淹与好友韩琦一同在西近御夏,韩琦因力主不当的进攻策略打败,而范仲淹力主积极防御战略,颇有成效,但是因为私与西夏主元昊通书,被人诬陷,再受重则,后来虽再被起用,但其时心境已经不再平静。在范仲淹给韩琦一封信写到:「 ”......又今将佐不思报国,惟望侥恩,吾辈频时进改,岂能伏其心......?”从此信中不难体会到,此时范仲淹对朝廷虽然有微辞,但仍以进取为念。 之后从战场回调京城,拜枢密副使,但因为建言《条陈十事》,倡行新政,再次侵犯到了朝廷士大夫阶层的既得利益,因反对势力的不断阻挠,「 ”庆历新政”无疾而终。此事对范仲淹的打击甚大,同样在与韩琦的通信中表露道:「 ”已乞罢使名,改蒲、同、襄、邓以郡,必有谕旨。孤品蹇剥,所得已多,须求便安,以全衰晚。”失落、消极情绪跃然纸上。在这之前范仲淹虽然也屡遭贬放,但胸怀天下之志却依然坚定。但这一次的失败,彻底改变了范仲淹对于为官言事的心境与态度,对官场的失落、对理想志向的消极不断充斥着范仲淹的心中。 范仲淹并不如世人所认为的那样坚定理想、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一个被官场现实不断消磨掉做官为民言事的积极从而走向归乡逃避的常人。其实范仲淹的境遇与心态变化不是偶然的,和他同时代或者后时代的士大夫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范仲淹首创「 ”义庄”后,士大夫们纷纷效仿,加之家训和乡约现象的出现与普及,无不体现出唐宋时期以皇权至上为基础,以科举考试为手段所形成的士大夫政治下的君臣关系新特点,这样一种政治格局对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结语 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使得士大夫政治不断背离北宋名臣文彦博所言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初衷,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皇帝与大臣们的离心离德,从权力与势力层面形成国家与社会的分野。两宋期间大部分官员几乎都经历了上上下下的宦海沉浮,上文所提的范仲淹也是其中的一位。 正因为唐宋政局的不断变化,士大夫官员们才会发出「 ”伴君如伴虎”之叹,而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在自身起伏不断的为官生涯中逐步构成,宋朝家训的普遍性与创办义庄、制定乡约等举动中无不体现着当时士大夫对仕途堪忧、为官言事却忧患自身结局的精神世界。 参考书籍:《湘山野录·续录》《清夜录》《范文正公尺牍》《宋史·范仲淹传》等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3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宋太祖赵匡胤与义社十兄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