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代帝王,是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生于927年,卒于976年,年仅五十岁就暴死军中了,宋太祖的死历史上很多猜测,张匡胤晚上与弟弟赵光义喝酒并且同宿在一起,但是早晨起床的时候就被发现已经暴死,所以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家都在怀疑是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很可能是赵光义篡权。
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当上了皇帝,宋太祖后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皇位无缘。北宋除了赵匡胤之外都是赵光义的后代,而在南宋的皇帝当中除宋高宗赵构、宋正安帝赵旉之外,其他皇帝都是宋太祖张匡胤后裔。张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早亡;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三子舒王赵德林,早亡,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早亡,四子赵德芳就是历史上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八贤王。赵德芳的后代中当上皇帝的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赵德昭的后代当上皇帝的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宗、宋端宗、宋怀宗。
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儿们有申国公主、成国公主和永国公主都属于早亡,另外还有魏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改封贤肃大长帝姬)、鲁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改贤肃大长帝姬)、陈国大长公主(政和年间改贤惠大长帝姬)。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代英主,但是宋太祖后裔之中没有成就超过赵匡胤的,也许是由于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太高后代才无人能及,也许是宋太祖后裔生不逢时,所以不能造就宋太祖一样的成就。
宋太祖赵匡胤以诚收吴越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皇帝,无论是“杯酒释兵权”事件还是“黄袍加身”事件,都无处不彰显着他的老谋深算。也正是他的智慧,让他从无名小卒,一步一步走上皇位,走到九五之尊的高度。他那深谙人心的眼睛,总能直入别人的心底,击中要害。今天要说的“以诚收吴越”的故事也不例外。
与其说他是以诚收服的吴越,倒不如说他是以心机取胜。当时,赵匡胤已经平定了南唐,并决定一鼓作气吞并吴越。深谙“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吴越国王钱俶,意识到国家的安危已经危在旦夕了。于是他便带着自己国家的地图,亲自来拜访赵匡胤,以示臣服之意。
钱俶虽然名义上是要归顺大宋,但是实际上依然心存侥幸。他想通过贿赂朝中大臣,以保住吴越国,宰相赵晋更是他贿赂的重点对象。但是他活动了几个月,不曾见有什么结果,便想回国。大臣们纷纷上奏求情杀了赵晋或者是作为人质扣留,可是赵匡胤却决定把他放回去。大臣都很不能理解,觉得宋太祖这么做无异于放虎归山,错过这个好机会,将来就很难控制吴越。
其实赵匡胤不傻,他送钱俶回国自有他自己的用意。原来,当时钱俶快出宋国国界时,赵匡胤送给钱俶一筐大臣写的奏折,都是些反对送钱俶回国的奏折。钱俶不仅感动于他的诚意,更怵于他的威力,半年后就将城池献出。就这样,赵匡胤不用一兵一卒就使吴越归顺于他。这不是心力上的比拼是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是什么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一世英名的汉武大帝发明的,从此被历朝历代的君王沿用,在宋代也不例外。宋太祖是这个朝代里面年号用的最少的一个,但也是用了三个的。
宋太祖第一个年号叫做建隆。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兴隆”的意思。这个年号的开始,在于一个叫做“黄袍加身”的典故。当初宋太祖还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权利比较大的将军,因为皇帝不行,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意思。手下有人猜测到了他的心思,就发动了事变,把龙袍披到了宋太祖的身上。从此之后,宋太祖就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新的皇帝即位,肯定是要用新的年号的,他的年号就是“建隆”。
第二个年号叫做乾德,意思是“感谢上天的恩德”。宋太祖刚刚接手宋朝的时候,百废待兴,可是后来因为他的励精图治,所以景象大为改观。他于是就要换一个新的年号来庆祝一下。为了表示自己的特殊,要求手下想一个之前从来都没有人用过的年号。于是他的手下就想到了“乾德”这个词汇。虽然后来证明后蜀也曾经用过这个,但是这个词的寓意还是不错的。
第三个年号叫做开宝,这是宋太祖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年号了。“开宝”的意思不用过多解释,很多小国都开始采用这个年号。在这个时候,宋太祖已经是基本统一全国了。
宋太祖赵匡胤归天的故事
《赵匡胤归天》是一出河南豫剧。河南豫剧是由河北梆子不断创新、改革发展而来的,流行于中国很多城市,是中国所有戏剧种类中最大的戏种。豫剧在不同地区有着不用的叫法,除了豫剧还有梆剧、梆子戏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赵匡胤归天》就是豫剧中一出很有名的作品。
这出豫剧是由著名的豫东红脸王洪先礼和冯刘智老先生领衔主演的大型古装豫剧。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刺兄》,主要讲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在病榻上的回忆录。赵匡胤是我国大宋王朝的创建者,他出生在河南洛阳,二十岁就离开家外出打拼,投奔郭威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后来周世宗驾崩,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战割据局面!赵匡胤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注重文学取得了很多瞩目成就。创建了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宋王朝。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了皇位。其实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团。关于斧声烛影的记载一直困惑着很多人,赵匡胤的死到底是自杀、他杀还是病死至今都无人知晓。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分为豫东和豫西两个流派。《赵匡胤归天》就是典型的豫东流派,它的语调豪迈粗犷又慷慨激昂,是一出喜闻乐见的河南豫剧。
宋太祖赵匡胤尝弹雀于后园帝位故事
宋太祖张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代明君,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堪称文功武治都非常出色的一代帝王,作为一代帝王的宋太祖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所以就连毛泽东也曾经在诗词中对宋太祖进行赞扬,将其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可见对宋太祖张匡胤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下面我们就讲一个赵匡胤的故事《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宋代司马光所着《涑水纪闻》中记载了这则小故事,宋太祖有一天正在后花园中打鸟雀,有一个臣子说有急事要进行汇报,于是宋太祖立即召见了这名官员,但是这名官员上来后所奏的事情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平常事,并不是什么急事,于是宋太祖非常的生气,就问,不是说有急事吗?这是什么急事?这位大臣却说,我认为我奏报的这些事情比起打鸟雀要重要的多。宋太祖张匡胤更加的生气的,于是就用柱子上面的斧子柄打了这位大臣的嘴巴,将两颗牙齿打落了下来,这位大臣慢慢的拾起自己的牙齿放在杯子里面,赵匡胤于是问,你将牙齿放在杯子里面是想控告我吗?这位大臣不慌不慢的说,我不能控告陛下,但是会有史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赵匡胤又担心又高兴,于是重赏了这位大臣。
从这些《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臣的耿直,也可以看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胸襟开阔,能够做到知错就改,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虽然事情不大却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宋太祖的善于纳谏。
宋太祖赵匡胤怒责宋白的原因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可以说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想要欺骗一个这样的君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了宋太祖如何责备妄图贪污受贿的宋白,使其改过的故事。
《宋太祖怒责宋白》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据说在宋太祖在位的时候宋白担任科考的主考官,但是宋白却收受他人贿赂,所以在进行评选的时候非常的不公正,但是宋白又害怕自己的榜单贴出去之后遭到别人的诟病,于是想出了一个主意,宋白将考中的名单列好之后拿给宋太祖看,要宋太祖定夺,以为这样就可以借助宋太祖的力量将那些诟病去除,宋太祖看到宋白呈上去的名单之后非常生气,说,我让你主持考试,就是让你负责这件事情,就是让你做主,我又没有看到这些人的考卷,我怎么知道该不该让他们上榜?如果皇榜贴出去之后有人议论我就要砍你的头以谢天下。宋白很害怕,见到自己的小伎俩没有实现,于是将榜单改成公正的榜单贴出去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君主来说也是需要一定的智慧的,如果不能具备相当的能力识破臣子的伎俩,那么很可能被臣子算计,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宋太祖的智慧。
——————————-
宋太祖善待赵普
太祖时,赵韩王普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王钱俶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也。
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
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宋太祖善待赵普译文
宋太祖的时候,韩王赵普担任宰相,宋太祖外出,忽然驾临来到赵普府第上。当时两浙王钱俶刚刚派遣使者送信并且携带十瓶海物来到韩王府第,把十瓶海物放置在左厢房里。恰逢皇上的车驾到,赵普就仓卒出来迎接,来不及退避。
皇上看见这些东西,便问那是什么,韩王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皇上说:“这些海物一定很好。”当即命令开启那些瓶子,都是装满的金瓜子。韩王十分皇恐,顿首谢罪说:“我没有打开信,确实不知瓶子里的东西,如果知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却它们。”皇上笑说:“尽管收下它们,不要过虑。那些国家大事都是由你所拟定的。”因此让韩王感谢自己并且收受它们。
韩王开封的房子都是用这些金子所修砌的。
赵匡胤跟赵云没什么关系,历史上赵云的两个儿子都绝了嗣,根本没有后代传承下来。
赵云是三国时代蜀汉名将,他膝下有两个儿子,赵统与赵广,虽然赵云驰骋沙场声名赫赫,但是两个儿子并没有他出名,历史上对于赵统、赵广的记载也非常少,仅有寥寥数语。
不仅如此,赵统与赵广都是英年早逝,没来得及留下子嗣就离开了人世,而一代战神赵云的血脉,也随着两个儿子的无后而终就此断绝。
至于宋太祖赵匡胤,算起来与赵云倒算是半茬儿老乡,甚至是远方亲戚。
赵云的祖籍在常山真定,也就是如今的河北正定,而赵匡胤是涿郡,也就是如今的河北涿州地区,而且,这两个地方的赵氏族人,都是先秦时代赵王迁的后裔。
古代的皇帝,若非本来就出身名门,往往都喜欢攀附高门大户,给自己找个厉害的祖宗,甚至有些出神本来就挺高贵的,也会如此,有些皇室找的祖宗都挺雷人。
三国的刘备,逢人就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李唐王朝追溯先祖的时候,一直追溯到了李耳,也就是俗称的太上老君;明太祖朱元璋本出身穷苦,但也曾想找个能耐的祖宗,找到了朱熹,但之后却不了了之。
历史上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也开始攀附豪门,不过赵家攀上的并非是赵云,而是西汉时期的京兆尹赵广汉。
宋朝建立之后,宋朝的皇室将赵氏的远祖上溯到了赵广汉,宋代官修的《会要》与《国史》都记载而且认可了这样的说法,甚至据说宋代的奏章中,禁止直接提起“赵广汉”的名讳。
赵广汉是西汉名臣,据说其祖先是先秦时代,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的赵王迁的后嗣,西汉时期赵王迁的后人从房陵迁居到涿郡的蠡吾,因为蠡吾在古河间的范围内,因此涿郡赵氏也被称作河间赵氏。
西汉时期的河间赵氏已发展得相当兴旺,最出名的就是赵广汉,而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之前曾出任颍川太守,其后嗣之中有一支留在了颍川,这一支的后人称作颍川赵氏,唐朝时代,河间赵氏与颍川赵氏都发展成为了人丁众多,家族兴盛的大族。
赵广汉与赵匡胤家族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能够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倒不是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多少实际的证据能够证明,而是还是因为赵广汉是涿郡人,而赵匡胤的家族祖上也数代居于涿郡地区。
就目前可考的资料,赵匡胤家族的历史中有确切记载的,是从其高祖赵朓开始的,赵朓是唐朝时期的永清、文安与幽都三地的县令,赵匡胤称帝后,追封其为僖祖文献皇帝。
而按照记载,赵氏家族至少在赵朓之前就已定居在了涿郡一带,并且,赵朓家族的祭祀之日,与河间赵氏是一样的,都是在十二月初七。
古人极其注重宗法,尤其是儒门家族,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雅尚儒素”,是个非常注重家族传统与儒学正统的人,而宋代皇帝皆酷爱读书,或许也是家族传统,如此,赵匡胤的祖上是西汉的赵广汉其实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此外,宋神宗时代,吴处厚曾上疏依据《史记》,把赵氏皇室的远祖推至先秦晋国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并为保护赵氏孤儿的程婴、公孙杵臼二人立庙,得到了神宗的允许,但是神宗也并没有下诏说赵武是赵氏皇族的祖先。
天下赵氏出天水,甚至宋朝也被称作是“天水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曾认为“国朝世系,实自伯益,天之报益,其在我朝乎。”
苏辙等主张“天水”之说的人,直接把赵匡胤的远祖,定在了上古时期的天水地区的伯益,也就是所有赵氏的祖宗。
三国的赵云与北宋的赵匡胤,或许千八百年前的确是一家,也许还是远房的亲戚,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赵匡胤是赵云的后裔,按照正史的记载,赵云根本就没有后裔传承下来,就更别说赵匡胤了。
导语:宋太祖赵匡胤开创了大宋江山,可是他却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是暴毙而亡,此前也没有立太子。所以他弟弟赵光义,在关键时刻,由一帮亲信扶持登基,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为了跟赵匡胤撇清关系,他登基后改名为赵炅。改了个名字,是不是感觉好像穿越了好几代?
他的目的很简单,他希望大家只记得开国的皇帝是他赵炅,而不是赵匡胤兄弟俩。但是赵匡胤还有俩活着的儿子,这该如何处置呢?
01赵德昭是赵匡胤次子,本有继位的可能。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去世很早,所以次子赵德昭一直以来都是理想的继承人。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不过才50岁,而赵德昭当时已经26岁了,并不是一个小孩儿。所以赵德昭完全是具备了继位的资格的,但是这孩子一看就是比较老实的那种。又或者因为赵匡胤才50岁,谁也想不到他会暴毙,所以赵德昭在朝中没什么党羽,所谓的党羽也就只是那些曾经跟随赵匡胤一起打仗的旧臣。
没有势力的扶持,想要跟赵光义斗,这是一件比较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当时赵光义的地位相当高,被封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就相当于副皇帝了,只要赵匡胤不在,那就是赵光义说了算。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生他的时候,就天有异象,这杜太后也是绝了,生俩儿子的时候都有异象,满屋子红光,这不把接生婆给下吓坏了也就怪了。反正赵光义出生以后就自带主角光环,你一个小小的赵德昭,身边没几个打手,怎么去跟自己的叔叔斗呢?
父辞子继本身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到了赵光义这里就不行了,他非要说兄终弟及也未尝不可。而且是不要脸地强行登基。他登基完全是因为他在朝中党羽众多的原因,可是这也顶不住有其他忠心于赵匡胤的臣子会做出反对啊。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所以赵光义把赵普给重新提拔了上来,赵普立刻编造了一份金匮之盟。太祖皇帝死的早,所以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但是杜太后死之前曾经让太祖皇帝发誓,将来死了一定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亲妈真的是亲妈,临死前还不忘儿子也得死。
02赵德昭是被赵光义逼死的,理由很简单。既然有了金匮之盟,那么就相当于赵光义有了一份合格的继位证书。这么一来他这个皇位就算是坐稳了,再也没有谁去追查赵匡胤的死,到底跟现任皇帝有没有关系了,查了那不是找死吗?谁来给他们做主呢?赵德昭本身是不服气的,可是赵光义一系列笼络人心的措施,立刻就让赵德昭服服帖帖的了。他登基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封赵德昭为京兆尹、武功郡王。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
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后改吴王,又改越王。---《宋史》京兆尹也就是京城里的父母官,权力是不小的。而武功郡王就更加了不起了,那跟当年赵光义的职位是相当的,位列宰相之上。所以说赵光义向赵德昭释放了一个迷迷糊糊的烟雾弹,将来赵光义死了,很有可能就是你这个武功郡王登基称帝了,所以你要好好干。
赵德昭心里美滋滋的,虽然暂时没能成为皇帝,但好歹也是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的。所以赵德昭一直在赵光义身边努力干活,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赵光义打下北汉以后,乘势打算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他低估了辽国的实力,所以被契丹人打得晕头转向,以至于跟大部队失联了。皇帝失联了,这个时候不少大将士们就上奏表示,希望赵德昭能够立刻继位。这件事赵德昭拒绝了,因为很快就找到了赵光义。
可赵光义得知这件事以后,心里很不爽。所以对北伐的将士都没有进行封赏。赵德昭就找到赵光义讨论这件事,也就是去给那些拥护他的人请赏。赵光义听了以后,却怒斥赵德昭:你叔还没死呢!等你叔死了你做了皇帝的时候,再去赏赐也不迟!这话直接宣判了赵德昭的死刑,回家以后赵德昭就自杀而死。由此可见赵德昭就是被赵光义给逼死的,至于理由,史书上当然说得冠冕堂皇一点了。
03赵德芳年仅23岁暴毙而亡,谁的责任?赵德芳是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仅存的俩儿子中的另一个。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才18岁,可作为继承人的话,也算是合格的了。但是他跟哥哥赵德昭一样,也是个老实巴交的孩子。哥哥赵德昭都不想篡位,他更加没有这个胆子和心思做这方面努力。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
所以赵德芳对赵光义的威胁其实并不大,但是只要他存在,那么赵匡胤这一支就还有希望登基称帝,这是赵光义所不想看到的。赵德芳在23岁的时候就突然暴毙了,完全没有任何记载说明他的死因。不过他死后赵光义是亲自跑来哭丧,还给自己放了5天假不上朝,这难道是变相发福利?
因为赵德芳的死,赵光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就少了一份威胁。不管从什么角度去考虑,这件事对赵光义都是非常有利的。到了这里赵匡胤的俩儿子就都去世了,虽然还有孙子存在,但是幼主登基的事情在宋朝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所以对赵光义的儿子们就没有任何威胁了。
总结:清除所有障碍物,赵光义才能安稳做皇帝。赵光义的皇位是篡位得到的,这基本上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了。但是你非要说历史上没有记载,那也没办法,谁也不会把这种事情记录下来。从唐太宗擅自干涉写史开始,史书这玩意儿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了。赵光义其实还有一个威胁者,那就是他的弟弟赵廷美。既然自己作为赵匡胤的弟弟,可以篡位登基。那么自己的弟弟赵廷美难道没有这个想法吗?
一起出生入死过来的人,谁还不知道谁呢?果不其然,赵廷美被赵普举报,说有谋反的心思,所以被罢黜了各种官职。没过多久,赵廷美又被举报依旧有谋反的想法,结果就莫名其妙地吐血死了,年仅38岁。这么一来俩侄子,一个弟弟全都没了,赵光义再也不用担心继承人会旁落别家了。到这儿我们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宋太宗这一朝除了灭了北汉,什么功绩都没有,因为他在家忙着清理侄儿兄弟了。
参考资料:《宋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2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岳飞老婆岳飞的妻子岳飞有几个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