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泽简介:宗泽(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宗泽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宗泽怎么死的
宗泽上疏说:“丁进几十万人愿意守护京城,李成愿意扈从皇上回朝,然后渡河讨伐敌人,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共同抗敌。臣听说‘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则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他又上奏:说“圣人爱自己的父母并推及别人的父母,所以教人孝;尊敬自己的兄长并推及别人的兄长,所以教人悌。陛下应当与忠臣义士合谋进行讨伐,以迎回徽、钦二圣。现在太上皇居住的龙德宫依然如旧,只有渊圣皇帝没有宫室,希望改修宝..宫以作为迎回渊圣皇帝后的居住之所,使天下人知道对父亲孝顺,对兄长贤悌,这是以身为教。”赵构于是下诏择日回京。
宗泽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请求赵构回京,每每被黄潜善等人所阻碍,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诸将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效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了,时年70岁。后由儿子宗颖和爱将岳飞一起扶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上。
都城之人闻知痛哭。宗泽所留下的遗书仍然主张赵构返回京城。朝廷追赠宗泽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他为忠简。
宗泽墓
宗泽墓在镇江市东郊京岘山北麓。此墓为宋墓,周长28.8米,坟直径3.5米、高2米。墓前竖白云墓碑,高1.9米,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墓道长90米、宽2.5米,两旁密集绿树,庄重肃穆。八百多年来,宗泽墓经历代多次修缮,大体保持原貌。宗泽葬于镇江京岘山后,岳飞为怀念恩师宗泽的知遇之隆,于茔旁花山湾云台寺创设“宗忠简公功德院”,即当今所称的纪念堂,以祠祀宗泽。到了嘉定年间,时岳飞之孙岳珂以总饷驻节镇江军府,命重修功德院,并亲撰《重修忠简公功德院记》。
岳飞和宗泽什么关系?
岳飞曾经是张所的部下,后来跟从王彦,又转投宗泽,在宗泽那里得到重用,宗泽死后,跟着杜充,杜充投降金军后,岳飞开始独立领导一支军队,这就是岳家军的开始。
宋朝将领宗泽的历史评价
《宋史》:夫谋国用兵之道,有及时乘锐而可以立功者,有养威持重而后能有为者,二者之设施不同,其为忠一而已。方金人逼二帝北行,宗社失主,宗泽一呼,而河北义旅数十万众若响之赴声,实由泽之忠忱义气有以风动之,抑斯民目睹君父之陷于涂淖,孰无愤激之心哉。使当其时泽得勇往直前,无或龃龉牵制之,则反二帝,复旧都,特一指顾间耳。黄潜善、汪伯彦嫉能而惎功,使泽不得信其志,发愤而薨,岂不悲哉!
《龟鉴》:吾深惜夫宗泽抱忠义之志,竞为谗沮,郁而不得少伸也。泽之尹京数月,城筑已增固,楼橹已修饰,垄濠已开浚,寨栅已罗列,义士已团结,蔡河、五丈河已皆通流,陕西、京东西、河东北盗贼皆已归附。又非靖康战守无备之比。然有张仲孝友主于内,而后吉甫得以专征战于外。汪、黄既主中东南之议,则宗泽还京之请,虽二十疏而何益?百计排沮,忧愤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盖亦抱无穷之恨。泽死而杜充代之,是何异以渊代逖、以姜维而续孔明之事功也?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
吕惠卿:可谓国尔忘家者。
许景衡:泽之为尹,威名政绩,卓然过人,今之缙绅,未见其比。乞厚加任使,以成御敌治民之功。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高宇泰:晋日图中原,而仅得江左;宋尽力楚、蜀,而仅困临安。余则谓晋得一祖逖、宋得一宗泽,而俱不能用;其中原、楚、豫之事,亦无足言。然二人之在当时,虽恨弗克终事,尚得经营数载,于仓皇集国之际,呼动人心、振惊敌志,绵将绝之气而立既溃之防;其后国家稍能自立,皆因于此。
李廷机:宗泽韩世忠,尽心以死命。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蔡东藩:宗泽之忠勇,较师道尤过之,史称泽请高宗还汴,前后约二十余奏,均为黄潜善、汪伯彦所阻抑,抱诸葛之忱,婴亚夫之疾,高宗之不明,殆视蜀后主为更下乎?
宗泽是宋朝著名的将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抗金名臣。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宗泽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宗泽的简介
宗泽(1060~1128),字汝霖,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世代务农,早年家境贫寒。元祐六年(1091)应进士试,对策陈时弊,考官恶其直言,抑为同进士出身录取。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七月,临终三呼?过河?而卒。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宗泽东京保卫战是两宋之际以宗泽等抗战派将领为首的宋朝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首都开封的重要战争。
宗泽的成就
出生于北宋嘉佑年间的宗泽,自幼勤奋好学,聪明伶俐,还常常随长兄宗沃一起干农活。在元祐六年,已经33岁的宗泽,不顾路途辛苦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开封参加省试,很庆幸他通过了省试进入下一关,殿试。在殿试的时候,泽宗毫不忌讳的写了一些批评朝廷亲信吴处厚等人的诬陷而驱逐蔡确的事情。从这件事便可以看出宗泽是一位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而在也让后人看到宗泽的成就主要是体现在政治上的。
在绍圣二年,地方知府吕惠卿命宗泽去巡视并且监督御河修建这个工程,很不巧,人有旦夕祸福。宗泽丧失长子不久,又要被调用去巡视御河修建。然而他强忍着刚刚丧长子的悲痛,立刻前去巡视御河修建这个工程。当时是冬天,刺骨的寒风扑面而来,有些民工忍受不了这天寒地冻的天气,冻僵了身体躺在路旁。宗泽巡视时看到这一情况,立刻上书司,向他们建议推迟工期,等到明年穿暖花开在动工修建。后来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
此后他率领军民抗击金军侵略,保卫了首都开封,名震敌国。这又是其主要成就之一。他还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岳飞曾经因为犯法要被处死,宗泽见到他以后,称赞这是一位将才。碰巧金人正在攻打汜水关,泽宗决定将五百军士交与岳飞,让他立功赎罪,后来岳飞打败金人凯旋,宗泽于是加升岳飞为统制,留用为国效力,于是岳飞因此而知名远扬。
宗泽是宋朝名将,忧国忧民,然而却生不逢时,曾经上书20多次劝谏赵构皇帝,力主还都东京,并且还献上自己制定的收复失地的策略,均未被采用。而后他因壮志难酬,忧劳成疾。在七月份,高呼三声?过河?而亡。
宗泽的历史评价
后世评价宗是忧国忧民,忠君爱国,富有才华,有胆识。有一次当赵构皇帝在南京时,宗泽入朝面见皇帝赵构,向皇帝提出自己匡扶国家的一些策略。当时金人咄咄逼人,提出割地赔款的无理要求,宗泽进言说,天下是太祖太宗打下来的一直流传至今,他们希望可以将江山流传千世万世。陛下应该兢兢业业清政爱民,应该想着将江山流传下去,可是为什么陛下要急忙同意割地求和呢?自从金人入侵我们国家,我们朝廷没有派出一名士兵去捍卫国家的主权,而是听信奸臣主张讲和,请求盟好,最终导致徽钦二位皇帝北去未归,令祖国蒙羞。后来赵构皇帝听取他的建议,没有割地求和,命宗泽前去开封上任,整治盗贼安抚百姓。
宗泽他还体恤军士,赏罚分明,唯才是举,勤政爱民。宗泽一面北伐抗金,另一面上书乞请高宗回銮。从建炎元年七月一直到第二年五月,在这前后加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一共上书24封《乞回銮疏》,同时还派人三次前往扬州面奏北伐计划,但高宗却拒绝了。最终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泽宗忧愤成疾,郁郁不得志,大声呼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身亡。
宗泽虽然没有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但是他报效国家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宋臣宗泽 汉使张骞
sòng chén zōng zé hàn shǐ zhāng qiān
【注释】
(1) 宗泽:字汝霖,北宋浙江义乌人。为著名抗金名将,重用岳飞北伐,惜壮志未酬,忧愤而死。谥号忠简。
(2) 张骞:字子文,汉朝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之命二次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开拓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为著名探险家、外交家。
【语译】
北宋大臣宗泽是抗金名将,汉朝的张骞奉命出使西域。
【人物故事】
《宋史˙宗泽列传》记载,宗泽家贫,自幼豪爽有大志,北宋哲宗元佑六年举进士,历任大名府馆陶尉、衢州龙游、莱州胶水、晋州赵城、莱州掖县等县县令。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惜政治腐败,奸佞当道,不得重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宗泽升任登州通判。徽宗宣和元年,朝廷遣使与女真(金)缔结海上盟约,夹攻契丹(辽)。宗泽告诉亲近的人说:“天下自此多事了。”年届六十的宗泽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打算退居家乡东阳,结庐山中,著书以终。但被人诬告蔑视道教,被发配镇江“编管”。宣和六年,调任巴州通判。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在中丞陈过庭的推荐下,朝廷诏宗泽进京,出任台谏。宗泽日夜兼程奔赴京城,反对议和,力主抗金。同年九月,被派往前线磁州担任知府,宗泽带着十几个老弱士兵上任,到任后,积极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士兵,施行兵民合一,购买粮食,备足军粮。同年十月,授“河北义兵都总管”。时金人攻陷真定,引兵南下,分遣数千骑兵直攻磁州,宗泽披上盔甲登城指挥作战,命士兵以神臂弓弩击退金兵的攻势,再打开城门纵兵追击,斩敌首数百,所获大量战利品,均赏给军士,这是宋军首次击败金兵。
靖康元年冬,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再次包围开封。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帅,赴京勤王。康王传檄命各地勤王兵马至大名府集合。宗泽接获命令,立即率领二千士兵,冒着风雪渡过冰河,率先赶至大名府,一见康王便说:“京城受困日久,入援不可缓。”但康王无意救援,不久开封就失守了。宗泽一再请求出兵,康王不得不拨出部分军力,命他前往开德府。从大名至开德的路上,宗泽与金兵连打十三战,战战皆胜。靖康二年,宗泽率领军队继续向开封推进,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但康王拥兵观望,宗泽孤军奋战,兵力不足,终功败垂成,无力解开封之围。北宋灭亡。此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建炎。
建炎元年六月在宰相李纲的推荐下,宗泽被任命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李纲反对主和,可惜不得高宗信任,仅当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宗泽主开封府期间,招集义兵,重用岳飞、李贵、王再兴、丁进等抗金将领,与金兵隔着黄河对峙。建炎二年一月,金军再度大举进击开封,宗泽大破之,收复部分失地,并捣毁滑州金兵囤粮辎重的营寨,确保南宋王朝的安全。金人畏惧宗泽,称其为“宗爷爷”。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宗泽病重,临终前仍心系北伐,不停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嘱咐众部将要继续抗金,无一语提及家事。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逝。其子宗颖与岳飞一起扶柩回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
《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列传》记载,汉武帝即位后不久,从投降的匈奴口中得知,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其王被匈奴单于杀害,并将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月氏人被迫西迁至天山北麓的伊犁一带,后来又被乌孙国(今伊犁河流域)攻击,只得再往西南迁徙至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人想报仇,但却找不到相助的人。武帝据此,决定联合大月氏国以断“匈奴右臂”;于是下诏征选出使西域的人才,张骞以郎官的身分应募。
建元二年(西历前一三九),张骞以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带领一百多人由陇西出发,出使大月氏国。中途经过匈奴领土时,虽然小心翼翼,还是被俘虏,押送至单于处。单于扣留他们,为张骞娶妻,并生了儿子,这一扣留就扣了十多年。但张骞并没有忘记使命,一直保存着汉朝出使的符节,时刻寻找逃走的机会。
经过十一年,匈奴对张骞等人的看管逐渐放松,张骞带着部下趁机逃离,向西前进抵达大宛。在大宛王的帮助下抵达康居,康居人再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国。但已安居乐业的月氏人,无意再对匈奴报仇雪恨。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准备回国,为避开匈奴,他沿着南面的大山往东走,通过羌人的地区回长安,不料中途又被匈奴所抓,扣押了一年多,后碰上匈奴内乱,张骞趁乱带着匈奴娶的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这趟西域之行,历时十三年,虽未能达成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任务,但张骞在这期间走遍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获得西域各国大量的地理人文知识,开拓了天山南麓的路线。
元狩四年(西历前一一九),张骞劝武帝联合乌孙对抗匈奴,武帝封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六百匹马,数万牛羊及价值千万的金银布帛,浩浩荡荡地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赶出河西走廊,张骞一行人顺利到达乌孙。张骞以厚礼赠乌孙王昆莫,转达武帝欲共同对抗匈奴之意,并要求乌孙向东迁移回故土。但是因为乌孙内乱,国王昆莫年老无法做主,大臣惧怕匈奴,又不了解汉朝的实力,所以张骞没有得到确切的答覆。张骞派副使们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弥等国进行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元鼎二年(西历前一一五)乌孙派向导、翻译及数十名探路的使者送张骞回汉朝,这是第一次西域有人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武帝十分高兴,封张骞为大行,爵位同于九卿。第二年张骞去世。
【说明】
宗泽从建炎元年七月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接连上疏二十四次,即上著名的〈乞回銮疏〉,疏中力劝宋高宗还京主持北伐大业,高宗不仅不采纳,反而越来越猜忌宗泽,派侍卫马军督指挥使郭荀担任东京副留守,就近监视,并阻止渡河抗金。宗泽忠心为国,却“信而见疑,忠而见谤”,忧愤而死,徒留遗恨。宗泽墓前石碑所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最能道尽宗泽的一生。
张骞两次出使,开拓了民族交流史的新纪元,被誉为“凿空”,打通了往西域的南北二路,引进西域的物产,东西方商人往来贸易频繁,成就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之后奉派往西域的使者都称“博望侯”。史书上记载,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个性坚韧,心胸开阔,危难中不失节操,梁启超称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胡姬人种 名妓书仙
【拼音】:Hú jī rén zhǒng Míng jì shū xiān
【人物故事】:
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一生豪放不羁,性情直率。阮咸原先宠爱姑母家一鲜卑族的婢女,等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姑母要搬到远处去,起初说要留下这位婢女,当要出发了,终于带她走了。阮咸借了客人的驴子,身穿重孝,亲自去追她。两人合乘一头驴回来,他说:“传宗接代的人不能失去!”这位婢女就是阮孚的母亲。
唐时女妓曹文姬,工于翰墨,为关中第一,号为“书仙”。凡求为伉俪者,先投诗一首,以待其自择。那投诗之人,堆山积海而来,文姬只是不理。岷江有任生者,投首诗道: 玉皇殿上掌书仙,一点尘心谪九天。 莫怪浓香薰腻骨,霞衣曾惹御炉烟。 文姬得诗,大喜道:“他知我来历。”遂结为夫妻。五年后因歌送春诗,乃对任生道:“妾本上界司书仙,以情爱谪居人世,今当升天,子宜偕行。”遂见朱衣吏持玉版而至道:“李长吉才子新撰《白玉楼记》,召汝书碑。”任生方悟文姬为天上仙女,遂同拜命,举步腾云而去,世因名此地为“升仙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2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岳飞墓前的四个铁人跪在岳飞墓前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