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木牛流马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的这一首《蜀道难》,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名句,让哪怕是没有去过蜀地的人,对于蜀地的地形险要到何等程度也有了大概的认知。事实上蜀地的这种地形险要,让它在历史上成就了多个政权,最为著名的显然就是蜀汉。
刘备之所以在占领汉、川之地后于221年称帝,因为他是“大汉皇叔”,争夺天下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心,而是为了祖宗的基业,所以国号为“汉”,史称为“蜀汉”。蜀汉的地盘与曹魏相比远远不足,与东吴相比也不够富庶,但是却能够在那一个大乱之世中,作为三足鼎立的一足牢牢屹立。
在刘备、诸葛亮等人本身的巨大声望以及能力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蜀地本身的险要。重重的崇山峻岭让它能够关起门来自为一家,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都很难轻易攻打进来。事实上后来蜀汉的覆灭,也不过是因为刘禅连一点兵力都没有派去要道上驻守而已。
然而问题在于,蜀地的这种地形险要不仅仅是让外界攻击不进来,同时还让蜀汉自己的军队也很难攻出去。不仅仅是因为路难走,毕竟大家都是练过的,更多的是因为粮食运不出去,毕竟人再怎么练过,扛着粮食那也还是走不动道的,所以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好几次北伐,都是因为缺粮而失败。
诸葛亮于228年冬天开始的第二次北伐,本来已经大获全胜却因为缺粮而不得已撤军,之所以缺粮食主要就是因为“路上阔有五米,窄的不足三米,而且多有斜坡”,所以导致人们的运粮车很难行走。于是诸葛亮在231年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他就开始使用了一种名为“木牛”的器具运粮,并且大败司马懿,让“曹魏畏蜀如虎”,然而还是因为缺粮而退兵。
等到234年的时候,诸葛亮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五次北伐,尽管盟友孙权不太给力,率领着十万大军却只是送了一波人头,但诸葛亮依然信心十足地出发了,因为这次在“木牛”之外,他还发明了另一种运粮器具,那就是“流马”。木牛、流马加起来能够“运一岁之粮,日行数十里”,可以充分给前线的十万大军提供粮草,然而这次诸葛亮天寿已终,北伐最终功败垂成,令后人不胜叹息。
那么诸葛亮在千年前,为了战争的胜利而发明出来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这在《诸葛亮集》中有相关记载“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人领中,舌著于腹……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另外也具有流马的相关描述,但是因为没有实物图,所以后世始终没有具体的还原图像。
后人对于“木牛、流马”其实也有过很多的还原,但是却并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信服,也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解释其中的原理,具体原因是为何呢?相关的专家心里也是有着难言之隐,最主要的因素是各种文艺作品对于诸葛亮的“神化”,以及对木牛流马本身的“神化”。
所以人们在见到木牛流马之前,心中就已经有那肯定非常神奇的刻板印象,等到见到那一些被还原的木牛流马时,就会很自然地认为不够那么神奇,甚至还有一些简陋,自然也就不认可,但其实木牛流马很有可能早就被还原了,不过人们不愿意相信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亮集》
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
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马在木牛的上下动作下会像打踿跹那样产生前后摆动,何时把手把拉上、压下和拉前当然要和流马的摆动频率配合,所以操作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要使流马保持稳定的摇摆,对操作者来说肯定最省力。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利用装在流马上的梢钉抬起和压下水平木条和前、后腿。
在《三国演义》当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厉害的人物了,作者罗贯中应该是他的头号粉丝,原著里面诸葛亮不但能统兵,能遁六甲观天象,拥有一副好口才,竟然还是一个大发明家,发明出了连弩木牛流马等创世之作。当然了,《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小说而已,而且罗贯中为了显示诸葛亮更加聪明,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些原本不是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都套用了过来。
不过抛开演义不说,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上面虽然没有那么用兵如神,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将只有一州之地的蜀国治理的能够和魏吴分庭抗礼,那么想必观众们也很好奇,相传诸葛亮所发明能够运送军粮的木牛流马,是否又是真实的呢?
我们先看下原文:“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在文章中,甚至还表明了详细的尺寸,然而有意思的是,汉朝后的一千多年,却再也没有听说过有关木牛流马的消息,考古专家们也未曾找到木牛流马的模型,更无法分析它的机械原理。因此有人认为,木牛流马也只不过是杜撰出来的东西罢了。
不过让人疑惑的是,不仅罗贯中的小说这么写,就连描述三国时期的史料也不缺乏对其的描述。《三国志》就曾经有两处提到过,第一次是在《诸葛亮传》当中:“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第二次这是描写诸葛亮所率蜀军和魏国对峙:“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如今很多历史爱好者、科学爱好者都力图按照《三国演义》当中所描述,企图复制出成品,2010年的四川,就有一个木匠展示自己花费5个月所做出来的木牛,长2.08米,重230斤,腹中能载400斤大米,可以行走在山间小路,但是这样和普通的四轮车又有什么区别呢?关于其他爱好者的仿制品,也大都不尽如人意,根本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其实有人分析,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说白了,就是常规的交通工具,可能专门针对蜀中的地形进行改良设计而已,宋朝的作家陈师道曾经写过一段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清代的水利专家认为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
绝大部分专家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很多人对此都不信,诸葛亮这么伟大的人物,造出来的东西又怎么会是如此简陋呢?因此很多专家也是有苦难言,有的时候真相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当然,说不定人们只是暂时还未发现木牛流马的诀窍而已,希望将来有一天真的有大神能够造出这种搬运粮食的机器,那样就完美解释相关的所有科学问题了。
诸葛亮从出茅庐到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出了很大的力,建了很多的功。益州素来以天险而著称,大诗人李白曾就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刘备占据蜀地非常容易防守,敌军想要入侵也只有那么几条路能进来,而且都是险路。但同样有一个问题,就是从蜀地出征也是同样的艰难,特别是粮草补给特别缓慢,这极容易造成军队缺粮。后来诸葛亮深入研究,终于发明了一种神器:木牛流马!
在演义中,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可谓非常神奇,基本上被赋予成了永动机的模样,不需要休息,不需要补充能量,它自己可以扛着粮食走。但根据我们所学便知,这是不现实的,因为能量不守恒。那么,它到底是个怎样一个东西呢?
关于这方面研究不少,不过很多专家认为所谓的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需要人推动的四轮车。一天依靠它运粮大概能行十公里左右,但并不是它能自己像马一样的行走,因为刚说过不符合能量守恒,因此它是有个人在推,只不过这种木牛推起来较轻松。而“流马”其实是为了走崎岖山路而改进的一种版本。毕竟打起仗来,粮饷补给必须得跟得上,不然一有延迟士兵就得饿肚子了。
关于木牛流马,其实也有很多说法,有不少专家认为,后来蜀中百姓所用的一种推车就是所谓的木牛流马。主要是由于诸葛亮发明之后,就有很多百姓认为很好,就效仿用来运输自家作物等之类的。因为主要是蜀中江州的百姓经常使用,就有了“江州车子”由来。
至于时至今日为何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认为主要是诸葛亮生前毁坏了所有的木牛流马,怕别人学了去,没有留下让后人使用,这就导致只能依靠推测来研究木牛流马。但具体是什么原因,恐怕现在也不好说,毕竟过去这么长时间,考证的难度也不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