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从未改名的城市,这名字一直延续了3100多年

众妙之门 2023-06-13 20:44:09

历史上从未改名的城市,这名字一直延续了3100多年

对邯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坚韧的民族精神。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迭,各地的地名也在不断变化,如现在的西安,在古代就唤作长安、镐京、西京等,除了像西安这样的大城市之外,其他的一些小地方也或多或少的更换过名字。然而,在这其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城市3100多年都未曾更名,它就是邯郸。

名称由来

邯郸位于河北南端,建城时间长达3100多年,它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不仅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承载了许多的中华文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建城以来,“邯郸”二字作为地名就从未更换,是我国历史上的特例,而邯郸的名称由来,也分为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邯郸意为日出日落之地,在战国以前,“邯郸”写作“甘丹”,太阳初升过地平线谓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谓丹,因此得名;

第二种说法认为,邯郸地名源于复姓“邯郸”;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

《汉书·地理志》中魏国的张晏提到“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因此,邯郸其实意为邯山的尽头。除了这有趣的名字起源之外,它所孕育出的历史文化也非常值得人们去关注。

历史文化

庄子·秋水》中有一则小寓言: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这则寓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让大家都知道了邯郸人走路最为好看,也让大家都认识到了“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大部分人对于邯郸的第一印象。

除此之外,我们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等成语都与邯郸有关,据统计,我国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1584条,也不愧其在2005年被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了。

邯郸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10300年前,就有新时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此后的历史绵延八千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铸造了邯郸的十大文化脉系: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他们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既充实了我们的中华文明,也让邯郸这个城市熠熠生辉。

2012年,冀南皮影申遗成功,也成为了邯郸市第一个晋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当之无愧。

地理特点

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汉书》中记载,“邯郸南据大河(古黄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

”由此可见,邯郸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到西汉时期,邯郸更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也难怪邯郸能够引领风潮,成为当时大家眼中的走姿最为漂亮的城市。

然而,在战乱时期,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代表着最佳的战场。自古以来,邯郸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勇士的鲜血。

战国末期,秦与六国的之间发生的几场关乎历史命运的战争,都发生在邯郸附近,而这其中,赵国更是抗秦翘楚,他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内文人将士的智慧,凭借着无数忠肝义胆的爱国士兵的鲜血,在邯郸这片土地上谱写了勇士的乐章,展现了赵国民众的铮铮铁骨气。

秦统一六国后,由于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邯郸不得不再次沦为二者对抗之地,浸染了无尽的鲜血。再到近代的抗日战争,邯郸也处在华北敌后战场的最前沿,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将士们展现了顽强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鲜血,浸透了邯郸的城头。

然而,如今的邯郸已风光不再,一线城市中也找不到它的身影。而邯郸从兴盛转向衰弱,主要原因还在于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曹魏在邺城建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使得邯郸的地位急速下降,再到后期,国家面积逐步扩大,城市越来越多,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往来交通更为便利,而邯郸却没能乘上这东风得以再次发展,因此后期逐渐沦为了小透明,也无法再在历史上掀起波澜。

直到清末京汉铁路的修筑,才使得邯郸再次拥有了身份,虽势头大不如前,但它位于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

未改名缘由

邯郸这座城市,3100年不改名,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还能听到这样真正的“古风”之名,也算是一件幸事。

至于未改名的缘由,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到后期邯郸在全国的地位不再重要,随着其他大城市的崛起,邯郸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因此没人会去关心这样一座“小透明”的城市的名字,这也就使得它能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大特色。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温情的说法。邯郸这座城市,承载着无数英勇烈士们殊死保卫家园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值得被永远铭记,不改名是对这些英雄的尊重,希望能够保留他们留下的人文风情。

无论是因为邯郸不受关注了还是为了纪念烈士而不愿改名,邯郸这个名字都一直延续至今,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它的不改名也让我们更加贴近了历史,让我们在学到邯郸学步的时候可以立刻对应到河北省邯郸市。

过去已逝,未来已来,愿这座古色古香的历史名城越来越好。

中国的城市当中,几千年来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一个名字,从没有改过名字的有哪些?

1、成都

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2、西安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3、洛阳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4、南京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1368年建立明朝,以南京为京师,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迎来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师总人口约70万人,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5、开封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孝静帝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等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近百年的开封又逐步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封

三千多年未改名的城市,现如今发展的怎么样了呢?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随着朝代更迭,导致很多地方的名字都发生着改变,就像陕西的西安,历史上称呼它为长安,西京,镐京,这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不仅是西安,还有很多地方都曾或多或少的改过名字,可就有这么一个地方,从古至今没有变过,3100多年还用着这个名字,它叫——邯郸。

邯郸在河北的南部,已经有3100多年历史,在华北地区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历史都城,从这个城建成以来,邯郸的名字就没变过,这也是它特殊的地方,那么邯郸是怎么来的呢?一共有三种说法,一说邯郸代表着是日出日落,邯郸在战国之前原本是甘丹的,甘代表日出,丹代表日落,所以有了这个名字。也有说是复姓邯郸,还有说邯郸山所以才叫邯郸。总之有很多的说法都蕴含着历史信息。

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邯郸学步”这个典故,如今很多人还在用这个词,不仅如此,还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都和邯郸这座古城有关系,光是和这个古城有联系的成语典故就达到了1584条,实在是令人钦佩,所以它就作为了历史文化的酝酿之地,在一万多年前,还是新时期时代的时候,这边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在2012年的时候,冀南皮影申遗成功,不愧是我国出名的历史都城。


而且在战乱时期,邯郸的位置也很占优势,是很多国家都想要争夺下来的,在西汉的时候,邯郸更是出名,连走路的姿势都成了大家模仿的对象,就在秦朝和六国之间打仗的时候,很多著名战役都在邯郸的附近,哪怕秦朝统一六国,邯郸照样成了最重要的地方,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也在华北地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人在邯郸抛头颅洒热血,长达八年时间。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邯郸似乎没了之前的光彩,也不再一线城市当中,慢慢的衰弱下来,其实还是因为东汉末年时期,曹操将经济政治的重心开始南移,导致邯郸地位不再重要,加上后来国土面积越来越大,很多城市纷纷成立,隋唐运河的开辟交通也很方便了,邯郸这个时候就更加的不行了,也无法再次担当起来最重要的地位,后来清朝修建铁路的时候,邯郸的地理位置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邯郸一直不改名也是很独特的,而不改名也是因为邯郸后来没重要性了,已经不被重视,谁又会去关心这个小城市的名字呢?也是因为如此,导致它这个名字延续到了现在,当然也有人说邯郸这个城市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还有很多人在这边牺牲,所以为表示尊敬就不改名了,这也算是安慰的一种说法了。

不管改不改名,邯郸这个城市都值得我们尊敬,希望这个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