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林夏,原题:唐朝如何影响渤海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
9月11日,上海博物馆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李成市在上博观众活动中心进行了一场讲座,主题是“古代东亚中的新罗与渤海”。
自698年渤海成立后的230年间,被大同江相隔的新罗和渤海两国,并存于朝鲜半岛南北两方。史书中有关新罗、渤海两国和唐王朝的频繁交流记载很多,但新罗与渤海之间的交流却鲜有记载,只是《三国史记》有两次新罗向渤海派遣使节的记录。关于两国的交流,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国虽然相邻,但并无交流,另一种观点认为两国存在频繁的交流。在这次讲座中,李成市教授讲述了历史上新罗与渤海两国的关系,与听众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八世纪上半叶的东北亚局势
讨论新罗与渤海的关系,首先要探讨8世纪上半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这是李成市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李成市教授从六个方面分析了720-750年间东北亚的形势。
第一,是新罗和渤海国的对立加剧。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对此新罗感受到了威胁。据史料记载,在孝昭王、圣德王年间,新罗在其北境修筑长城,这是新罗对唐加封渤海一事的军事应对。
第二,渤海与其北面的黑水靺鞨也呈对立态势。原因是唐朝与黑水靺鞨有联手的迹象,渤海因此抗议,认为二者在其背后施以压力。
第三,渤海与新罗、黑水靺鞨都呈对立态势,其背后又有唐朝的力量。受到大陆上的几方面的压迫后,727年,渤海国首次向日本派出使节,想要建立协作关系。
渤海国的外交转向日本,还有一事件的推动。732年,渤海攻击山东半岛登州,唐朝请求新罗派出援军,渤海国和新罗由此交战。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新罗没有得到好处,且最终撤退,但是渤海国仍然感受到了危机。
第四,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第五,被孤立的渤海多次向日本寻求援助,特别是在750年代,渤海分别于752年、758年、759年频繁向日本派使节,寻求军事合作。面对唐和新罗的威胁,渤海愈发积极地向日本谋求联系。
第六,是新罗和日本的关系。新罗和日本的对立,一是缘于上述几方面的国际形势,二是两国原本就关系紧张。历史上,日本与新罗有在海上交战的记录。
所以说,八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局势紧张,而渤海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正是在这种紧张关系中形成的。
八世纪上半叶的东北亚局势
讨论新罗与渤海的关系,首先要探讨8世纪上半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这是李成市教授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李成市教授从六个方面分析了720-750年间东北亚的形势。
第一,是新罗和渤海国的对立加剧。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对此新罗感受到了威胁。据史料记载,在孝昭王、圣德王年间,新罗在其北境修筑长城,这是新罗对唐加封渤海一事的军事应对。
第二,渤海与其北面的黑水靺鞨也呈对立态势。原因是唐朝与黑水靺鞨有联手的迹象,渤海因此抗议,认为二者在其背后施以压力。
第三,渤海与新罗、黑水靺鞨都呈对立态势,其背后又有唐朝的力量。受到大陆上的几方面的压迫后,727年,渤海国首次向日本派出使节,想要建立协作关系。
渤海国的外交转向日本,还有一事件的推动。732年,渤海攻击山东半岛登州,唐朝请求新罗派出援军,渤海国和新罗由此交战。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新罗没有得到好处,且最终撤退,但是渤海国仍然感受到了危机。
第四,唐朝在735年承认了新罗的功绩,将大同江以南的部分领域割让给新罗,新罗在拥有这块地的所有权后,开始构筑军事防备,唐和新罗一起与渤海对立的姿态愈发明显。
第五,被孤立的渤海多次向日本寻求援助,特别是在750年代,渤海分别于752年、758年、759年频繁向日本派使节,寻求军事合作。面对唐和新罗的威胁,渤海愈发积极地向日本谋求联系。
第六,是新罗和日本的关系。新罗和日本的对立,一是缘于上述几方面的国际形势,二是两国原本就关系紧张。历史上,日本与新罗有在海上交战的记录。
所以说,八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局势紧张,而渤海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正是在这种紧张关系中形成的。
渤海对日交往的背后另有所图?
但8世纪后半叶之后,渤海和日本的交往与先前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个具体表现是,渤海国派遣到日本的使节由先前的武官转变为文官,而且人数大大增加,从30余人增加到300人左右,甚至派遣到日本的渤海使臣都没有带着基本的国书,这令日本方面很是不满。一般学界认为,渤海与日本的交往从第六次派遣使节之后开始从军事方面转向了经济方面,但李成市教授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以为,渤海对日交往的转变,不单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与渤海国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使节由武官向文官的转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渤海国与周边的军事紧张关系已经得到了缓解。一个背景是唐朝对渤海的册封从郡王升为国王,还赐予渤海王一个比新罗王更高的封号,渤海与唐朝关系缓和,甚至变得紧密,这是之前未曾有过的。渤海与唐朝建立紧密关系后,新罗是唐朝的外臣,渤海自然也不好再与日本继续商讨征伐新罗的计划,于是,渤海与日本的交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渤海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在其境内还有其他部族。李成市教授说,渤海在应对外部军事紧张关系的同时,在其内部对各部族进行了统一、合并。周边部族的历史记载很少,所以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但是从中国的史料可以看出,在靺鞨诸部族与唐朝的交往记录中,渤海建国初期,这些部族以独立身份和唐朝建立贸易联系,但从八世纪后半叶以后,这样的记录慢慢变少,甚至消失,唯一持续有记录的是渤海和黑水靺鞨。九世纪以后,黑水靺鞨与唐朝的交往记载也没有了,只剩下渤海稳定地和唐朝保持联系。由此可以推测,渤海在统一境内诸部族之后,这些部族就不再以独立的姿态进行外交。
这一点在渤海与日本的交往中也有体现。779年359位渤海使节来到日本秋田,这次交往日本方面的记载是“渤海以及铁利”。铁利是渤海的一个部族,这次访问日本的使节中有渤海的官员,也有铁利的官员,而且有意思的是,在宴会上,铁利官员竟然对渤海官员出言不逊,有所侮辱。这该怎么解释呢?李成市教授认为,可能是铁利部刚刚被吞并,渤海就带其一起出访日本,但铁利官员心中仍有怒气,故而出言侮辱。以前,铁利等部可以独立外交,如今却只能在渤海王的权力下进行外交。另外,李成市教授说,在日本回赠给渤海使团的礼单中的“大首领”就是指各部族的首长,而日本给他们的礼品占到了回赠给渤海使团所有礼品的一半以上。826年,政治家藤原绪嗣就说,这些使者实际上不配称为外交使者,他们只是商人,如果他们经常来,对日本国来说是一种损失。
所以,在李成市教授看来,渤海国带来如此多的使者是为了从日本得到更多的回赠品。军事紧张的局势得以缓解之后,渤海国派遣部族首长与使臣一道出访日本实际上是一种怀柔政策,是为了加强对部族的控制。与其说,后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是以经济为目的,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国内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李成市教授看来,渤海国带来如此多的使者是为了从日本得到更多的回赠品。军事紧张的局势得以缓解之后,渤海国派遣部族首长与使臣一道出访日本实际上是一种怀柔政策,是为了加强对部族的控制。与其说,后期渤海与日本的交往是以经济为目的,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国内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三征高丽无功而返。唐太宗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返,他赫赫武功,征高丽的下场和隋炀帝相同。可能主要原因就是那个地方太冷,交通不便。唐高宗时,一开始打高丽也多次失败,曾派唐朝的名将苏定方带领猛将契何力多次征讨,以苏定方之能耐,虽然把高丽军打败了无数次,但最终都因为天寒路远,功亏一篑。于是唐高宗改变了外交策略,远交近攻,联络新罗去攻高丽和百济。
唐高宗娘兼老婆的武则天掌权时,派薛仁贵和李拮詈笠淮瓮伐,当时李抟丫73岁了,高龄挂帅出征,终于把高丽给灭了。灭掉高丽之后,高丽的王族勋臣这帮人就迁入中原,搁在山东,最终融入汉民族。后来朝鲜历史上又出现一个高丽王朝,那个高丽王朝是当地朝鲜人建立的王朝,跟这个高丽完全不是一回事,只不过打着高丽的旗号而已。唐朝还跟新罗联手去灭百济,唐罗联军一共是19万,其中唐军15万,新罗军4万,所以主要是唐军灭的百济。今天韩国人供奉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李舜臣,那是抗日的,确实值得供奉,还有一个叫阶伯将军,韩国有很多他的画像、铜像,相当于韩国的文天祥,他就是百济的大将。当唐罗联军19万进攻百济的时候,百济王都投降了,就阶伯率五千勇士抵抗,最后全军覆没,战死沙场。
新罗是在唐王朝的帮助下,完成的统一,所以新罗跟唐朝的关系就非常的友好。新罗王朝的领土,不是今天全部的朝鲜半岛,当时唐朝和新罗的边界并不在鸭绿江,而是应该在大同江。今天的平壤以北,在当时还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皇上一过生日,新罗的女王都给皇上绣衣服,还得写赞诗,很恭顺。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的最多,最有名是汉学始祖崔致远,好像在扬州那个地方当过地方官。关于留学生问题,好像今天也差不多,你看哪个学校一说招外国留学生,基本都是新罗的。在韩国高考压力比咱们中国更重,所以那帮人哪儿也考不上,只好跑中国混,混好了混一个北大。其实他们的水平,别说北大了,北小也考不上。咱们中国的教育体制也不值钱,像哈佛、牛津、剑桥、麻省理工,这样学校会因为你是外国人,你有钱就能给你上吗?北大无所谓,北大、清华等于就是贱卖了,韩国人给钱就来吧!于是出现咱现在的状况,新罗的留学生最多,哪儿都有,到处听到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新罗立国,参用了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要是在古代朝鲜,1910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以前,如果不认识汉字,想做官是没戏的,扒拉土坷垃去吧!直到朝鲜王朝第四代世宗大王的时候,颁布训民正音,才有了朝鲜文字,所以韩国人特别崇拜这个世宗大王。但是他颁布训民正音的时候,当时很多大臣就反对,说夷狄才创文字,吐蕃才创文字,我们各级的制度都是跟中国一样,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应该另外自创一套文字。
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印刷术,制瓷,制铜工艺。今天到韩国某地旅游,它的什么特产,就是铜筷子、铜器、青瓷。高丽青瓷非常有名,实际上中国的瓷器最早就是青瓷、白瓷,后来才出现了彩瓷、粉彩,韩国可能一直还停留在青瓷这个水平,现在看起来显得很古拙,很古旧,实际上是因为后面的制作技法没学过。另外,读唐诗、写唐诗也是他们的一大习惯。朝鲜人写唐诗的水平确实相当高,日本人也能写,但日本人写的没有韩国人纯正,再往下的话越南人也能写,那基本上就是打油诗了。1910年,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很多志士流亡中国,其中有一位在江苏南通居住的时候,留下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篇。这哥们儿在晚上睡觉时看到天上飞过大雁,一琢磨就写下这首诗:“一声南雁搅愁眠,独上高楼月满天。十二何时非故国,三千余里又今年。”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我都在思念着故国。朝鲜号称三千里江山,又过了一年,还没能光复。“弟兄白发依依里,父祖青山历历边。待到槿花花发日,鸭江春水理归船。”槿花就是木槿花,韩国的国花,等木槿花开放的时候,从鸭绿江回国,就是说我的国家虽亡,但是光复祖国的志向不息。人家也是抒发出一种抱负,但是他不是喊,不是横扫一切反动派,所以韩国人的汉诗写得很不错。
另外,在姓氏、服装、节令、风俗等方面,新罗也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何唐代人对驸马身份都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