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原名刘奭,西汉王朝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刘病已与发妻许平君所生。汉宣帝继位时,刘奭年仅数月,尚在襁褓之中。在刘奭两岁的时候,母亲许平君被当时的权臣霍光党人毒死,同时刘奭也被立为太子,而后汉宣帝立霍光小女儿为皇后,史称霍皇后,霍皇后得立后企图谋害刘奭,被汉宣帝识破,不久汉宣帝平灭了霍家人的谋反,废除了霍皇后,刘奭得以保全。
汉元帝刘奭在得立太子后汉宣帝曾有过废立的想法,此时是因为刘奭认为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有一次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
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是汉宣帝因为挚爱许平君,爱屋及乌所以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所以这也算是命运对汉元帝刘奭的眷顾。
公元49年,汉宣帝在未央宫驾崩,刘奭继位为君,史称汉元帝,次年改元“初元”。汉元帝在位期间因为有汉昭帝、汉宣帝打下的基础,因此统治期间汉朝国力相对强盛,但是也是汉朝由盛转衰的转折。地主豪强日益崛起,中央权力日益削弱,社会开始陷入危机。
汉元帝刘奭为政措施:
政治上: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大肆宠信宦官,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最终宦官成为大赢家,左右了朝政。同时汉元帝永光四年的时候,还改革了陵制,规定地位陵墓根据地理位置分属三辅管理。
军事上:在汉元帝在位时期,随着汉朝力量一步步增强,匈奴日益分化削弱。在公元前六十年的时候,匈奴内部分化,几大单于互相争斗、兼并不断,在汉元帝刚继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怨恨汉朝支持他的敌人呼韩邪单于,遂有和汉朝绝交之意,不仅如此,还和安居国勾结起来,企图进攻西域,威胁到了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后来西域太守陈汤对其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取得胜利,彻底消灭了威胁西域的敌人。为之后近四十年的时候赢得了和平。
“昭君出塞”这个故事便于汉元帝有关,当时由于宦官专政,朝廷里面乌烟瘴气,就连为皇帝选妃侍寝都存在诸多猫腻。当时皇帝选妃或者选择侍寝都是根据画师的画像来看的,而画师的功底或者对你的态度则决定了皇帝是否宠幸与你,王昭君不愿意出钱行贿,所以画师就有意将王昭君画的很丑,使王昭君失去了得到汉元帝宠幸的机会。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皇帝,提出愿意娶汉朝公主为妻为王后,以此巩固汉匈关系,而汉元帝也希望汉匈关系能够进一步巩固,就将宫女王昭君嫁给了他。
王嫱,字昭君,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昭君虽然仪容雅丽,举止端庄,但因未受皇帝封诰,所以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受重视。如同当时绝大多数宫女一样,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但当历史提供机会时,她主动请行,自愿远嫁匈奴。在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元帝见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顾影徘徊,竦动左右,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让她随呼韩邪出塞而去。
此后,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王昭君为两国人民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后人记住她的原因。
到了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重,不久便逝世与未央宫,年仅42岁,死后庙号高宗,太子刘骜继位,史称汉成帝。
汉元帝刘奭陵墓:
渭陵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是汉元帝刘奭的陵寝。
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40米,高27.5米。陵西北500米处有王皇后墓。陵东北500米处有28座陪葬墓,排列有序,东西4行,每行7座,俗称”二十八宿”。南边一组陪葬墓原先可能有7座,又叫”七妃冢”。现存陪葬墓18座,主要陪葬者有王凤、王莽妻和冯奉世等。1996年在陵北500米处出土了一批玉器文物,有玉马、玉狮、 玉熊、玉辟邪、玉鹰和玉俑头等。
1956年,渭陵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渭陵北375米,有孝元王皇后合葬陵。
汉元帝刘奭之历史评价:
汉宣帝:“乱我家者,太子也!”
班固:“壮大,柔仁好儒。”“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司马光:“忠臣之事君也,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劝而遂。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之,何哉?使禹之智不足以知,乌得为贤。知而不言,为罪愈大矣。”“甚矣孝元之为君,易欺而难寤也!夫恭、显之谮诉望之,其邪说诡计,诚有所不能辨也。至于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已而果自杀,则恭、显之欺亦明矣。在中智之君,孰不感动奋发以厎邪臣之罚!孝元则不然。虽涕泣不食以伤望之,而终不能诛恭、显,才得其免冠谢而已。如此,则奸臣安所惩乎!是使恭、显得肆其邪心而无复忌惮者也。”
洪迈:“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於阍寺,汉业遂衰。”
王夫之:“汉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断,然而无所伤于天下,石显仅逞于异己,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
蔡东藩:“若元帝之优柔寡断,徒受制于宦官外戚而已。虎父生犬子,吾于汉宣元亦云。”
汉朝第十一位皇帝:刘奭(前74年―前33年),是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即位做了皇帝。两年后,母亲许皇后被霍光妻霍显毒死。霍光死后,地节三年(前67年)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
黄龙元年(前49年)十月,汉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谥号为元帝,庙号高宗。(后经过东汉光武帝删减后整个西汉只有四个皇帝有庙号,即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刘询,并没有汉元帝)
西汉的历史,一般以宣、元之间为一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中兴之主”,维持了西汉平稳发展的局面,但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柔仁好儒”的由来史家对元帝的定评是“柔仁好儒”。这个评语应是褒多于贬,至少是褒贬参半。现在看来,“柔”字用得恰切。
元帝确实是一个性格柔弱、优柔寡断的人。至于“仁”字则要大打折扣。所谓“好儒”是真的,也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最终只因好的是“俗儒”而功亏一篑。汉元帝也有男宠是宦官弘恭、石 显。这两人都是少年时犯法,受宫刑后当了宦官,入侍宫廷。俩人长得都很俊美。元帝即位几年后,弘恭死去,石显继续受宠,为中书令,尊贵无比,势倾朝野,门 人走狗遍天下。
大事年表
昭帝元平六年(公元前74年)1岁刘奭出生,曾皇孙刘病已入未央宫。
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4岁许后被毒杀,霍光女入宫为后。
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8岁刘奭被立为太子。
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9岁霍光灭族,宣帝亲政。
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26岁宣帝逝世,刘奭即位。
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28岁立刘骜为太子。萧望之自杀。
(公元前76年~公元前33年)
在位时间:9年~公元前33年
曾用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谥号:孝元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渭陵
公元前76年,汉元帝刘奭出生。
公元前87年,刘奭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逝世,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
公元前46年,刘奭废除了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置海南珠崖郡。
公元前42年,刘奭派兵镇压了陕西羌人的叛乱。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奭逝世。
汉元帝刘奭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任用贤能,另一方面又任由奸佞小人当道,而自己又软弱无能,使得父亲宣帝刘询传下来的一片大好基业,竟在他手中开始断送。也不知道这个刘奭在九泉之下是如何有脸见父亲的。汉元帝也许只是从祖宗十八代身上,只继承了软弱的一面,而未能学到像刘邦、刘彻等人残酷的一面,更也许是受到儒术这种表面上充满仁政思想的影响。其实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用一句俗话来表达,那就是“对被统治阶级要像冬天一般冷酷,对待统治阶级要像春天一般温暖”,而天资不够的汉元帝只理解了儒术的表皮,而未能真正体会其中精华。所以,汉元帝这个柔弱君王成了后代君王学习儒术的一个反面教材。
汉元帝彻底改变了西汉帝国沿袭多年的“儒法合一”的治国之道,以纯儒学思维治理国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汉元帝历史典故记载,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汉元帝人物简介
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
汉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为人柔懦。继位初时,以宫女王嫱(王昭君)配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巩固汉、匈友好关系。后宠信宦官石显,致使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前33年,在长安未央宫病死,终年42岁,葬于渭陵,谥号孝元皇帝。
汉元帝历史记载
汉元帝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是恭哀皇后许平君。刘奭出生后数月,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八岁的刘奭被宣帝立为太子。
史书上说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当他还是皇太子时,眼看着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动不动就用刑罚惩治下属,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仅仅因为“刺讥辞语”就被杀害,很不以为然。一天乘着陪父亲用餐时,委婉地说:“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汉宣帝刘询顿时变了脸色,厉声说:“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怎能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所谓的‘德政’呢?更何况那班俗儒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最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怎能交给他们以治理国家的重任!”说完了这番话,汉宣帝又长叹一声道:“乱我家者,太子也!”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他最终没有更换太子,这是刘奭的一大幸运。
汉元帝主要成就
改革陵制
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十月,汉元帝下令西汉帝王诸陵依其地界分属三辅管理,此前诸陵总属太常管理。又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令不要重新建立县邑和迁徙国民。
汉匈和谐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最后形成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与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对立。在汉元帝期间,在汉匈关系上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陈汤平灭北匈奴郅支,一件是昭君出塞。
平灭郅支
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匈奴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加之怨恨汉朝扶持他的仇敌呼韩邪单于,就有与汉绝交之意,并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郅支将势力向汉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昭三年(前36年),新一任西域太守甘延寿、陈汤对北匈奴发动攻击,获得大胜。至此,汉朝最后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以后近40年,西域维持着和平状态,丝绸之路也畅通无阻。陈汤为官虽有不少劣迹,但他矫诏兴兵、平灭郅支的功绩应当肯定。
南匈奴降汉
北匈奴郅支被汉朝诛杀之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三次入长安朝觐汉天子,并表示愿归附汉朝娶汉女为阏氏。元帝遂将宫女王嫱配他为阏氏。
汉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陲长无兵革之事”,特意把年号改为“竟宁”,意即边境安宁之意。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意即“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
汉元帝历史典故记载相关文章:
★汉朝历史人物故事
★帝颛顼历史典故记载
★古代历史典故【5则】
★有关武王伐纣的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5则
★有关历史的典故有哪些
★著名历史典故简介
★十则汉朝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楚国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简短
★最著名的历史典故整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窦太后简介:如何评价西汉的窦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