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主父偃和东方朔是什么关系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

华里士 2023-07-22 15:17:23

主父偃和东方朔是什么关系

提到大汉历史,特别是大汉鼎盛时期,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人们通常就都会想起两大谋臣,两大支柱,是他们带来了大汉朝的繁华,是他们的呕心沥血,让汉武帝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何许人?他们正是主父偃和东方朔。

初略一看,两人的相似之处实在太多,都是文臣,尤其善长计谋,不善武力,伺奉的都是同一人,汉武帝刘彻,他们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无以能比的贡献,汉武帝对他们的离去深感遗憾,百姓为失去他们深为悲伤。

但细细分析,两者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出现的时期,人物性格,人物做事风格,人物的结局都是各不相同。

首先,他们出现的时期不同,东方朔出现在汉武帝还未登基为帝的时间段,那时的刘彻还是一介毛头小伙,冲动缺心眼,满满的都是缺点。主父偃出现时,刘彻已经是汉武帝了,也在东方朔的帮助下将窦太后扳倒,成功收回了属于皇帝的权利,汉朝万事待兴,正需要有能之才,汉武帝多么希望能再有一个东方朔陪在身边,帮他出谋划策,这时候主父偃便出现在刘彻的眼前了。

其次,他们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也是大为不同的。东方朔更将偏向文人学士风一些,一身白衣,能掐会算,文学造诣也是十分高超的,出口便能吟诗作赋。主父偃则以谋臣形象深入人心。

最后,东方朔的结局是美好的,功成身退归于山林,而主父偃为了能够推动汉朝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两者对比下,东方朔更超高,主父偃更悲烈。

大汉天子东方朔的简介

《大汉天子》也算是黄晓明的出道作品,但里面他的演技显得稚嫩无比,反而是东方朔这个角色,陈道明老师不愧是老姜,真真是将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可谓形象而神更似。

在这部电视中之中,东方朔的出场,乃是一介算命的,一袭白衣,一顶黑色的帽子,打着神算子的名号,声称一天只算三卦,算完三卦必定收摊,也就算是今天的生意做完了。而汉武帝刘彻那时候还不是汉武帝,还只是太子,玩性很重,拉着兄弟们偷溜出来,美其名曰体察百姓生活。

汉武帝与东方朔的初次见面,刘彻对东方朔是敌对的,他认为东方朔乃是一介骗子,打着神算子的幌子,干着下当的勾当。特别是当刘彻遇到念奴娇之后,对东方朔的恨意也就越发浓烈了。

但东方朔面对着少年时刘彻的诸多敌意,仍旧在政治上给予了刘彻很多帮助,让他成功的成为汉武帝,并设下计谋,宁愿被误会为佞臣,忍辱潜伏在窦太后身旁,心中却暗自为汉武帝谋划着汉室基业,想尽办法让窦太后最后将政治大权,皇帝之权还给汉武帝。通过东方朔的不懈努力,刘彻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手握重权,到此时汉武帝刘彻终于发现东方朔的才干和忠心,准备大为重用。

此时,东方朔却悄悄隐退,带着念奴娇,如他出现一般,悄然隐于江湖,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介绍

很久很久以前,在汉室宫廷里面,有一位宫女叫做元宵,元宵家境贫寒,为了贴补家用,父母将小小年龄的元宵送入宫中,从此元宵便成为众多宫女中的一名。

宫女的日子极其辛苦,元宵百般苦楚均能忍受,但初次离家,确实对家里的亲人思念的紧。元宵身份卑微,既非嫔妾又非女官,一年到头也未得到与父母相见的机会,这天,元宵思亲难耐,便一个人偷偷的躲在宫中的一处小角落痛苦流涕。

正巧,东方朔下朝路经此处,隐约听到有女人在哭泣,便寻着哭声找到了元宵姑娘。东方朔问她为何哭泣,元宵本不愿意多说,但又实在难忍,便将心中苦楚一一同东方朔诉说了起来,希望有机会能见上亲人一面,东方朔暗自将元宵姑娘的愿望记在了心中。

一天上朝时大臣们纷纷议论,有人梦到宫廷中红光大起,众人忐忑不知是做何解,于我朝基业是吉是凶。刘彻在下朝后将东方朔留下,让其谈谈对此梦到看法。东方朔称此乃真神在提示陛下,红光代表福运,需要陛下迎接呢。刘彻便问如何迎接,东方朔说只需要在正月十五举国上下所有亲人团聚,共同点灯便可。这样可以呼应真神赐予的福气,我大汉朝的好运将就此展开。

于是汉武帝刘彻听从了东方朔的建议,元宵姑娘如愿在正月十五得到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从此人们便将正月十五叫为元宵节。

东方慧、主父偃果有其人?

东方慧不知道,你问的是东方朔么?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史记和汉书里有主父偃的列传,东方朔也有。

东方朔在历史上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物呢???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惠民县何坊乡,一说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日本侵华期间,此碑曾被日本当地驻军当做军营门前水沟上的石板,马踏车碾,致字迹局部损毁。目前《颜字碑》的真迹和仿制品都存放在陵县人民公园的“颜碑亭”里。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於前。饭已,尽怀其馀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檐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於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於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於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於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於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於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於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於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锺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於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於余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建章宫后合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诏曰:“可。”已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于是朔乃肯言,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关于大汉天子里的东方朔啊

东方朔完成了他的理想(助刘彻坐稳江山)之后就隐居起来了,也许找到了念奴娇,也许没有。东方朔,他的理想仅仅就是助刘彻坐稳江山,一展所长,也许还有当朝为官,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他不是做官,所以他完成国家安定的任务之后,就隐退了

西汉,汉武帝时期,前有东方朔后有主父衍.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主父偃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见中外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见推恩令),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他还提出,徙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以及设置朔方郡,以省内地转输戍漕,加强防御匈奴等建议。这些建议迎合了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多被采纳。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武帝以为主父偃曾胁迫齐王,加之赵王也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遂下令逮捕主父偃。后被族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6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