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主父偃之死:因为太过有才被公孙弘构陷致死

华里士 2023-07-22 15:16:42

汉武帝时期,名臣辈出。其中有两位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公孙弘,一位是主父偃。公孙弘年轻时是个猪倌,四十多岁才开始攻读儒家学说,武帝即位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多岁,武帝向天下招纳贤良之士,公孙弘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不久后,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在回到长安后递交给武帝的报告没有使武帝满意。公孙弘知道皇帝恼火,就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家。

他这一告老还乡就是近十年,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朝廷下诏书,征召文学,公孙弘所在的川国又推荐他。公孙弘此时深知自己的主张不能被武帝所接受,推辞再三。但群众不答应,非要让他再去试试。公孙弘无奈,只好再次入长安,在一百多个征召而来的儒生的对策中,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到了最后。但当全部对策送到武帝那里后,武帝看到了公孙弘的对策,居然大为赞叹。武帝就将他的对策提为第一。二人相见,武帝看到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公孙弘,早已经忘记这就是他十年前憎恨的那个公孙博士,再次封他为博士。公孙弘每次在朝议时,小心谨慎,只是提出问题,并且分析问题,从来不解答,他把这个权力留给了武帝,这样,渐渐地他得到了武帝的喜欢。一年之中被提拔为左内使,不数年,即迁御史大夫,位居三公。

我们的另一位主角主父偃与公孙弘不同,他所修习的是纵横术,纵横术兴盛于战国,到武帝即位时,这种学说已经衰落。不过,主父偃并非是纵横家的忠实信徒,他还学习了儒家经典《易》、《春秋》。或许是缘于他的性格,又或者是他的思想主张,总之,他在自己的家乡齐国曹到排挤,从而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为了可以进入官场,主父偃曾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齐王,但齐王的老母亲不同意,还对主父偃破口大骂,主父偃在齐地的名声更加臭了。他只好离开齐国,到燕、赵、中山等国寻找他的理想。但他的理想因不能取悦任何人而无法付诸实践。

不过,这并不能使主父偃丧失信心,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找到了当时最受武帝所宠爱的卫青将军。他请卫青将军把自己直接引荐给武帝。卫青虽然尽力来办理此事,但武帝并没有对这个主父偃产生兴趣。主父偃只好走最后一条路,就是上书言事。武帝时期,平民百姓也可直接向皇帝上书言事。这一规定为很多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国家政体内的人提供了一条终南捷径。主父偃的上书,文字很多,“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武帝登基不久,就打破了汉帝国与匈奴的关系。两国进入了不友好状态。汉帝国在这个时候正准备向匈奴开战,有反对的人,也有赞成的。主父偃认为不可伐匈奴,他认为,秦帝国所以迅速灭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征伐匈奴。“曝兵露师十又余年,死者不可胜数”,致使赋税繁重,人民疲弊,“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群雄并起。所以,如果真的要与匈奴开战,可能就要走秦帝国的老路。

汉武帝对匈奴问题虽然感兴趣,但可能不是全部。主父偃所提出的其他八事可能使汉武帝更加有兴趣。他在早晨接到上书后下午就接见了主父偃,并当场拜为郎中。从此,主父偃经常上述言事,很得武帝赏识,“一岁四迁,至太中大夫”。

主父偃为帝国贡献最大的就是“推恩令”,所谓“推恩”,用圣贤的解释就是“推恩足以保四海”。恩,爱也,推恩就是将己之所爱推及他人之意。汉帝国最大的祸患之一就是诸侯问题。景帝时期还闹过七国之乱,使得帝国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诸侯王的子弟。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等于把王国土地纳入郡县,长安政权的土地扩大而诸侯国土地缩小。如此一来,诸侯王们就再也没有实力给长安政府制造麻烦了。

由此可以看出,主父偃与公孙弘不同的是,他个性张扬,喜欢肆意发挥个人意见。那么,这样的两个人是如何进入到一个故事中来的呢?而且还是一个落井下石的故事。

主父偃被汉武帝重用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复仇生涯。他最先是从燕王刘定国开始的。燕王这个人生活作风有问题,他与其父康王的姬妾私通,后来又夺取其弟弟的妻子为妾。其弟无法忍受哥哥的所为,就将燕王乱伦的事告到朝廷。主父偃当初在游燕时,未得燕王的看重,所以始终怀恨在心,得到这份状子后,他立即建议武帝,对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要严厉惩罚。武帝之所以会同意他的意见,是因为对待诸侯王的问题上,武帝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于是,燕王被诛,燕国顺势被取消。

不久后,主父偃又把矛头对准了齐王。他对武帝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按他的话而言,像这样大而且富庶的齐国理应由天子的亲生儿子担任侯王,可现在的齐王与武帝的亲属关系非常疏远。况且,“吕太后时齐欲反,吴楚时孝王几为乱。今闻齐王与其姊乱”。自然,这些话是很对武帝口味的。武帝希望主父偃能想一个办法。主父偃就让武帝任命自己为齐相,受命调查齐王。主父偃先是找人让其揭发齐王,当然,一个诸侯王想要没犯错,是不可能的。当齐王知道这件事后,惊恐不已,选择了自杀。

赵王在得知两位诸侯王死掉的消息后,开始慌张了。因为当初主父偃也在他这里待过,并且也没有受到自己的重用。他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主父偃在齐国的空当,派人跑到朝廷向武帝告主父偃接受其他诸侯的贿赂。

事实上,主父偃绝对是个贪污犯,他不但接受诸侯王们的贿赂,在长安城中也经常接受众大臣的贿赂,受贿累千金。有人曾奉劝他不要过分玩弄权势,不要如此张扬,做人应该为自己留点退路。主父偃却说:“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

汉武帝可能也知道主父偃有这样的毛病,当赵王的状子来到长安时,他并没有想追究此事。可当他听到齐王自杀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他立刻怀疑是主父偃逼迫齐王自杀的,于是下令搜捕主父偃。调查结果显示主父偃受贿是真,但并未胁迫齐王,齐王确实是畏罪自杀。既然事情已经调查清楚,那么主父偃虽然有过,但并不是大过,所以,武帝决定饶了他。可就在这个时候,公孙弘站了出来。他认为:齐王自杀没有留下儿子,王国应当废除,收归朝廷划为郡县;若朝廷不杀主父偃,皇帝您则有贪图齐国领地,故意指使主父偃残害宗室之嫌疑。

这段话说得非常精准到位,而且正好射中了武帝的痒处。把封国废除是武帝想要的,但绝对不能让天下人说齐王自杀是自己的主意。公孙弘无疑是给武帝出了一个只有一个答案的多选题。那就是,必须要杀主父偃,否则,皇帝就要背上骂名。

武帝略加考虑,就把主父偃推上了断头台。

公孙弘与主父偃并无大的恩怨,二人在性格上与政见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身为三公之一,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落井下石。公孙弘可谓最善于利用这一诬陷技术。可公孙弘这么一落井下石,主父偃就非死不可了。

主父偃为什么被灭九族?

因为主父偃的“推恩令”客观上得罪了很多国王,加上主父偃对齐王燕王等等毫不留情,赵王指使人告发主父偃贪赃受贿,而主父偃又逼得齐王自杀,最后触怒了汉武帝

主父偃被捕下狱后,其政敌公孙弘落井下石,和汉武帝说“非诛偃无以塞天下之望”。巧的是经办此案的又是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而著称的酷吏咸宁,最后主父偃被判“灭族”。

主父偃性格

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

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

帮汉武帝开创了盛世的主父偃,最后为何还被汉武帝所杀?

君子是国君之子,后引申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小人呢,则指的是身体长大了,但心理仍然没有成长,还是小孩子心态的人。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讲的是,两者面对不同境遇转换时,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君子是舒畅安宁;而小人容易骄傲自满,自我膨胀。曾经为汉武帝开创盛世,立下汗马功劳的主父偃,便是属于“骄而不泰”的行列。

主父偃,西汉齐国临淄人,自幼研习纵横之术。所谓纵横术,一般是指以辩才陈述利害、游说君主的方法。但生不逢时,因为汉武帝更为欣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此举压缩了其他学派的生存空间,造成了主父偃,“专业”不对口,无法获得当政者的垂青。

西汉疆域

主父偃转而学习,“《易》《春秋》百家之言”,造成思想与学术比较驳杂,继而在游说诸侯王时,受到当地儒生的轻视、排斥。加之主父偃性格孤傲,人际关系不佳,在其窘况之下,没有人愿意接济。

实在混不下去的主父偃,西入函谷关,来到长安。大将军卫青对其颇为赏识,将主父偃引荐给汉武帝。而情况跟在诸侯国是一样的,汉武帝一听到,主父偃的平生所学以及口碑,不禁皱起眉头,别说青睐,连召见都未曾。一来二去,主父偃盘缠将尽,决定孤注一掷,径直向武帝上书。

史书记载:其“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说明主父偃很会捕捉,社会热点问题。出乎意料的是,一语中的,奏疏早上递上去,晚上便得到汉武帝的召见。面谈之中,主父偃详细阐述了奏疏内容。事毕,汉武帝有种相见恨晚之感。此后,主父偃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年四迁,由郎中、谒者、中郎直到中大夫,跻身内阁中枢,为汉武帝治下的西汉,出谋划策:


主父偃

推恩令 西汉开国之初,高祖刘邦为政权的巩固,分封了大批宗室子弟的诸侯王。到了景帝、武帝执政时期,地方诸侯王实力越发强大,对于中央集权是巨大隐患。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表面是借助皇帝推恩的名义,将诸侯的封国,化整为零,分封给诸侯王的庶子,实则是进一步将诸侯国,分割成若干个小的侯国,削弱诸侯王。至此,长期困扰西汉中央的诸侯王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基本得到解决。

边境屯田 原本对匈奴用兵,主父偃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对匈战争确立为汉朝的基本国策后,主父偃为迎合汉武帝,转为支持。为此,其向武帝建议,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五原两郡;并营建朔方城,并将10万贫民迁居为此。

一则充实了边境的军事力量;其次,朔方北依黄河,土地肥沃,在此开垦种植,可以直接补充军需,减轻内地经济上的负担。这一举措,将朔方城变成了都城长安的屏障,同时,也使得匈奴的进攻,失去了跳板。


朔方城遗址

迁移豪族 汉武帝即位不久,开始了修建茂陵,所在区域是地广人稀。而一些豪族,在各郡具有广泛的号召力,经常目无法纪,对抗朝廷,成为了地方的很大隐患。主父偃建议,将这部分豪族迁移到茂陵,一则可以使得茂陵附近繁荣起来;其次,将豪族迁走,等于是抽离了主心骨,剩下的便是乌合之众,威胁将大大降低。为此,汉武帝下诏,各郡守调查户口,将财产在300万以上的豪族,限期迁移至茂陵。

加之主父偃很有“眼力见”,上表武帝,请立卫子夫为皇后有功。很快, 主父偃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一等红人,人生到达了巅峰,开始大肆收受贿赂。心腹好言相劝,认为这样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主父偃回以: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意思是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选择遗臭万年。很显然,是“穷”怕了的心理畸形。以至于掌权后的主父偃,尽力弥补物质上的缺憾。

与此同时,主父偃还尽情释放多年来的委屈,首当其冲的是燕王、齐王。这是为何?当年,主父偃曾游历燕、齐两地,推销自己的施政方针,备受冷落。一朝掌权,主父偃先是指使他人,控告燕王荒淫之事。而燕王刘定国也确实存在,与父亲妾室乱伦及霸占弟媳的事实。鉴于影响极坏,汉武帝下诏,令燕王自尽,同时取消燕国的封号。

接着是齐王刘次昌。主父偃未发迹之时,曾想高攀,将女儿嫁给刘次昌,遭到拒绝。这回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齐国很富庶,应该由皇帝的至亲为王;而现在的齐王与武帝关系,很疏远,是不适合;且齐王与姐姐乱伦,玷污宗室的名声。于是,汉武帝任命主父偃担任齐相,监视齐国。


汉武帝

没想到一到齐国,主父偃便挟私报复,逮捕齐王的侍女与宦官,严刑拷打之下,供出了齐王的丑事。听闻后,刘次昌心中恐惧,选择了自杀。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颇为吃惊,其并无意杀齐王,派主父偃担任齐相,只是要其约束齐王。

汉武帝认定是主父偃胁迫所致,加之,主父偃连续主导了两位诸侯王之死,其他诸侯王颇为忌惮,赵王选择反制,控告主父偃收受贿赂。于是,汉武帝将主父偃召回,投入监狱。当然了,汉武帝并不想杀害这名功臣,只是想给主父偃一个教训。

人际关系不佳,一直是主父偃的短板。相信得势之后,眼里只有自己的主父偃,也得罪了不少人。此时,丞相公孙弘成为了,压垮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孙弘跟汉武帝说,齐王没有子嗣,选择自尽,中央收回了封国。会使天下人认为,是圣上贪图土地,才逼着齐王自杀的。唯有杀了主父偃,才能挽回圣上的声誉。


公孙弘

实际上,诸侯国是刘氏集团统治的基石。汉武帝既不想诸侯王过于强大,威胁统治;也不想像主父偃这样,采取极端手段,激化矛盾,导致再次上演“七国之乱”。如此,公孙弘的一番话,说到汉武帝心坎里了,顷刻间,主父偃一家成了“刀下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