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7月19日,一艘在天津上岸的英国商船,引来了当地百姓们的纷纷围观。英国人上岸的时候,港口上就聚起了好几百看热闹的百姓,看到金发碧眼的英国人,围观群众们更是发出惊呼,甚至还有好事者伸出手来,想摸摸这群洋人的头发。场面十分热闹。
但几天以后,这一番在天津引起轰动的“洋人来访”事件,却把皇宫里的乾隆皇帝气的暴跳如雷。因为这群英国人,既不是来访的外国使团,更不是来做买卖的,相反却是来找乾隆皇帝告状的:状告广东海关官员们贪赃枉法,对这些英国商人们巧立名目勒索,请求乾隆皇帝为他们做主!
这桩引发轰动的“英国人维权”事件,就是洪仁辉案。
一:英国商人要维权
作为此时欧洲强国英国的商人,来中国做趟买卖,怎么就要闹着维权了?说起来,这真是一肚子苦水。
大清朝的一个风格,就是闭关锁国。但具体执行起来,也不是全“锁”,作为贸易口岸的广州,自十八世纪起,外贸就越发红火,但毛病也越发多,当地的海关官员贪婪无比,对英国商人们各种敲诈勒索。半官半商性质的“十三行”,做生意更严重不讲诚信,拖欠货款都成了常事。忍够了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干脆驾船往北开,非要在广州做生意?别的地方不行?没想到开到宁波后更惨,货都叫当地政府扣了!
这下英国人悲愤了:在广州挨宰,去别的地方就挨查,大清朝这还让人活不?东印度公司的翻译洪仁辉,当然这洪仁辉是他的中文名,英文名叫James Flint,却是琢磨琢磨明白了:这是清朝的官员们贪污腐败,瞒着他们的皇帝欺负我们,只要咱们去找乾隆皇帝喊冤,正义就一定能得到伸张。于是说干就干,驾着船就奔着北边来了。
当然,要单纯为喊个冤,当然没必要闹这么大动静。当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实也在下一盘比较大的棋:希望能够说服乾隆皇帝改变贸易禁令,多开通商口岸,这样也就方便了英国商人继续发财,大家双赢不是最好?
为了这个伟大目标,东印度公司也下了血本,特意给洪仁辉准备了一艘七吨重的三桅快船,结实耐用速度快,而且取名叫“成功号”——维权行动,一定成功。
过程也是相当折腾,一开始开到浙江定海海面,就被清军水师给逮住了,然后又甩开清军水师,削尖了脑袋往北开,终于到达了天津海面,又咬牙送给天津知府灵毓两千块银元,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被灵毓接到岸上,安置在庙里居住,那份写满了他们冤屈与期待的告状信,也经过层层传递送到乾隆皇帝手里,也如他们所愿,立刻引发了乾隆皇帝的震怒——都叫洋人跑到天津喊冤了,搁谁谁不怒!
于是,7月29日,在天津望眼欲穿的洪仁辉,终于得到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乾隆派来的官员请他回广州参加会审,乾隆皇帝的宠臣李侍尧,也雄赳赳南下广州了,且高调表示要追查到底。正义战胜邪恶的给力剧情,眼看就要到来了。
更多>>(接下文评论)
公元1792年,乾隆突然收到一封两广总督的奏章,上面说有个叫做英吉利的外邦小国,要遣使来祝贺乾隆帝八十大寿。
虽然此时乾隆的寿诞已经过了,但“四夷宾服”实在太符合清代人对于“天朝上国”的想象了,于是乾隆很快下旨说,既然英吉利如此恭顺,就准许他们朝贡,成全他们沐浴王泽之心。
随后,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谁曾想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人始料不及的意外事件,要不是意大利及时伸出援手,大清和英国险些不能愉快的聊天。
一、使团朝贡
欧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扩张,这使英国急需为其生产的工业产品,开辟新的销路。而幅员辽阔的中国,无疑成为英国人眼中最理想的新兴消费市场。
谁知,等到英国人与广州十三行打了一番交道后,才发现能卖到中国的东西寥寥无几,庞大的中国市场就像什么都不需要一样,根本不给英国商人盈利的机会,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全不相符。
英国商人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必然是十三行从中作梗,若是英国能绕开十三行直接与中国百姓做生意,一定能打开销路,让大英帝国迎来新的辉煌。
于是,就有了英国人上书求朝贡的一幕。说是朝贡,其实不过是英国人打着给乾隆祝寿的旗号,借机与乾隆谈判,以便打开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
为了促使谈判顺利进行,英国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挑选了堪比皇家学会阵容的马戛尔尼使团。正使马戛尔尼,先后在荷兰、俄国、印度等国工作,曾任驻俄国公使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签订商务条约,出任过爱尔兰事务大臣、加勒比岛屿总督、印度马德拉斯省督等职。
副使乔治.斯当东,则是医学和法学双料博士,长期担任马戛尔尼助手。其他的使团成员,也全部都是英国上层社会的杰出才俊,包括外交官,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美术家、哲学家、医师、技师、乐师、技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此外,英国还派出了一艘具有64门大炮的“狮子号”军舰,作为使团的坐船,另配载重量为1200吨的“印度斯坦”号大货船,以及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作为供应船,带着英国乔治三世给乾隆的信件及大批代表西方先进科技的礼品,扬帆破浪而来。
二、翻译囧事
然而,大清王朝的谈判,绝非想谈就能谈。无数精英组成的马戛尔尼使团不会想到,他们尚未从英国动身,便遭遇了尴尬一幕。
这件尴尬事,还得从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国策说起。由于中英两国长期没有外交互访,马戛尔尼临出发前,想要找个懂中英双语的翻译人员都找不到,眼看着英国筹备许久的谈判,就要因为没有翻译胎死腹中了。
无奈之下,马戛尔尼只得派副手斯当东去全欧洲寻找翻译人才,岂料斯当东踏遍欧洲各国,依然找不到任何一个会中英双语的翻译官。
就在斯当东焦头烂额之际,有人提醒他说,意大利那不勒斯道会的一所华人书院里,有来学习传教的中国留学生,或许可以用来应急。
事不宜迟,斯当东当即赶往意大利,果然在那所书院中,找到两名中国天主教士。
然而,正当斯当东长舒一口气,以为翻译问题解决好了的时候,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原来这两名中国传教士,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不得已远渡重洋混口饭吃,中文水平很一般,而且由于多年在外,连中国口语表达,也有些结结巴巴了。
更让斯当东崩溃的是,这两人不仅中文忘得差不多了,还根本不会英文。这样中英双语都不太行的人当翻译,不是开玩笑嘛。
但斯当东现在没心情开玩笑,他迫切想知道这两个中国传教士到底会什么。一番交流下,斯当东发现这两人虽然中英文都不太行,但他们会拉丁语呀。
拉丁语曾经是欧洲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使团中的很多人,包括马戛尔尼本人,都精通拉丁语。
两个会些许中文与拉丁文的翻译,已经是使团来能够找到的最好配置。马戛尔尼立刻毫不犹豫地聘用了他们,并且给出了每人150镑的高薪。
当时,伦敦教授的年薪才30磅,换句话说,这两个半吊子翻译,只需要出一次差,就能收获英国中产阶级教师5年的收入,天下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
谁料,面对这飞来横财,两个中国传教士却立刻拒绝了,还表示不管马戛尔尼给多少钱都不干。
马戛尔尼简直晕菜了,他四处托人打听,才明白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给外国人当翻译的行为无异于汉奸。
偏偏乾隆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最喜欢将帮助外国人的行为,假想成不服王化的表现,并对此严加惩处。比如乾隆二十四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洪任辉便因公司要求,上京状告粤海关监督李永标纵容家人属吏敲诈勒索,征收陋规杂费等事,结果惹得乾隆龙颜大怒,不仅将洪任辉“圈禁三年”,还将帮助洪仁辉向朝廷转交状子的天津官员也给处死了。
不过,由于翻译人才实在太过缺乏,马戛尔尼不得不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还发动了老师同学轮番劝说,终于让两个中国传教士,答应冒着生命危险做翻译。
最终,豪华阵容的马戛尔尼使团,带着草台班子的翻译团队出发了。一行人漂洋过海,好不容易见到乾隆后,却各说各话,草草收场。
商谈虽不理想,但暴露的问题,却发人深思。两国邦交,找个翻译都如此难,可见当时大清,封闭到什么地步了。这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仅埋下了大清几十年后挨打的大坑,更说明了一个硬道理:封闭永远不会换来强大!
提问不成立。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也曾多次被列强侵略。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黑船来航”事件。
图 佩里登陆日本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四艘蒸汽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
佩里此番赴日,是有要务在身,他手里有一份当时美国总统的亲笔信,也就是国书。内容简单点说,就是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放港口,与美国通商。
日本和清朝一样,常年闭关锁国,日本人生平没见过这么大的军舰,而且美国军舰当时通体都是黑色,看起来很可怕,不少日本平民当即便被眼前所见,震撼得说不话来。
德川幕府听说此事后,感觉打不过,不敢拒绝佩里的要求。便只好扯理由,说幕府将军德川家庆病倒,请佩里先生先回去,待德川将军病好之后,再商议开国的具体事宜。
由于佩里当时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本来也没打算对日本动武。因而这件事也就以不了了之而告终。
图 萨拉托加号,佩里所率四艘“黑船”之一
其实在这次事件之前,美国人就来过一次。
1846年,美国海军准将詹姆斯·贝特尔率两艘风帆战舰来到日本,要求幕府开国。日本幕府觉得这个美国人的要求很可笑,开两艘破风帆战船来,就敢威逼日本开国?您从哪来的回哪儿去吧。
多年之后,美国卷土重来,于是就有了准备充分的“黑船来航”事件。
1854年,佩里率九艘军舰再次驶入江户湾。
这一次幕府诸臣打算故技重施,再把佩里忽悠走。但佩里态度坚决,幕府无计可施,便只好与美国缔结《神奈川条约》。
这个《神奈川条约》的内容,大致有三条。
第一,幕府对美国开放函馆、下田。(不是通商口岸,这只是幕府给美国军舰和民用船舶开放的补给港)
第二,幕府在下田单划出一块地,作为美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只是活动区域,当时还不准外国人在日本定居)
第三,美国商人在日本可以享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也就是在贸易、关税、航运等方面的优惠和豁免待遇。
从这个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 明显是意义大于实际。仅靠这点实惠,美国在日本捞不到多少利益 。因此,这也就为日后美国逼迫日本修约埋下了伏笔。
图 《神奈川条约》复制本,原件在倒幕战争期间被焚毁
1856年,美国政府对两年前与日本签订的条约不满意。于是便派外交官哈里斯赴日,以武力恫吓的方式,迫使幕府于1858年与美国重新签订了一份名为《日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的新条约。
这个条约的内容大致有五点。
第一,增加开放口岸。在开放下田、函馆的基础上,再增开横滨、长崎、新潟 、兵库等四个港口以及江户、大坂两市。
第二,美国人可以和日本人在上述地区不受限制地自由贸易。内外货币同种等量交换。
第三,美国人有权在以上开放港口、城市设置类似于租界。在美国租界内,美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也就是所谓的“治外法权”。
第四,扩大美国人享有片面的最惠国待遇的范围。
第五,实行议定关税税率。日本被完全剥夺了关税自主权。
租界、治外法权、议定关税税率。
很显然,日本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其与当时的中国一样,都沦为了半殖民 社会 。
美国人在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后,英、俄、法等西方列强,闻着肉香就跟了过来。
估计是身上虱子多了不嫌咬。1858年,日本幕府与荷兰、俄国、英国、法国陆续又陆续签订了四个不平等条约。
这四个条约加上美国的那个,被统称为五国通商条约,或是“安政条约”。
图 日本神户“居留地”(租界)
现在的日本人,不觉得"黑船来航"和上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国耻。相反,他们反而感激西方人打开了他们的国门,让他们见识到外部的新世界。
不过,当时的日本人不这么认为。很多传统日本人对殖民者抱有敌视态度。于是,日本与殖民者的矛盾冲突,就这么产生了。
当时的冲突,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1863年的“萨英战争”。
起因是四个英国人在日本的马路上骑马,遇见萨摩藩大名不行礼。大名的侍卫怒了,抄刀就砍死了一个,重伤了两个。
事后,英国派七艘军舰到萨摩藩示威,萨摩藩主岛津忠义下令开炮还击,80门岸防炮突然对英舰开火。英军被打的措手不及。在被打死打伤63人,3艘军舰受损后,英军才缓过劲来,用100门大炮还击。最终击败了萨摩藩军队。
萨摩藩主岛津忠义见打不过,只好讲和,表示愿意陪款。最后赔了63000两白银。
英国原本认为日本人不堪一击,但被一通炮击打得晕晕乎乎,事后,也不得不承认日本与其它东亚国家(比如大清)不同。对日本人的认识和态度,有了一定改变。
第二次是1863和1864年的“下关战争”。
起因是长州藩的“攘夷派”武士(可以看作是日本版的义和团)看洋人不爽,对幕府丧权辱国的行为也极为不满。
在天皇的暗中煽动下,这群武士先是炮击美国商船,接着又炮击法国通讯船。最后又炮击荷兰军舰。惹怒英美法荷,导致四国组成联军找长州藩算账。(可以看作是日本版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00名联军士兵和28艘舰船,与1500名长州藩武士和6艘战船及40艘快船血战。
联军死伤200多,长州藩死伤600多。
最终,日本战败。幕府被迫与英美法荷签订赔款协定,一共赔300万元。
后来,德川幕府赔了150万元。德川幕府倒台后,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新政府赔了另外的1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事后,返还了日本赔偿的78.5万元。此举导致日本国内对美国人的态度有很大改观。后来,美国退回中国赔偿的一部分“庚款”,不过是故技重施,酒瓶装新酒的套路罢了。
图 英军登陆日本,与长州藩军进行陆战
这两次惨败后,日本国内的有志之士不得不反思与列强对抗,到底正不正确。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这些人在日本掀起了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开始老老实实地向西方学习。
1880年代初,日本通过改革步入近代化。
1895年,日本打赢甲午战争,成功挤掉大清成为英美在东亚制衡沙俄的代理人。
1899年,英美注意到日本的价值,纷纷主动归还租界,并与日本缔结新约,陆续放弃了此前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利益。
1905年,日本打赢日俄战争。至此,日本成功使自己摆脱被殖民的地位,成为世界八大列强之一。
所以,说“列强没有侵略日本”,是不对的。
准确的提法应该是,“ 列强为什么像侵略中国一样,对日本进行持续且高强度的侵略 ”?
或者说,“ 列强为什么没有阻止日本通过维新变法变为强国 ”?
为什么呢?
两方面原因。
第一,“灯下黑”效应。
日本很幸运, 它不处于国际主航道上。同时它的旁边就是“满身肥肉”,随便割一刀就能赚的盆满钵满的清政府 。
由于列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中国,它们对日本的侵略,自然是弱了一个等级。
其实把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同列强与幕府签订的条约做个对比,可以发现,内容和套路几乎是一模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看作是它们对中国侵略的延伸。
既然来都来了,如果跟日本不签个条约,总觉得心里很空虚。但签了之后,感觉又有点力不从心。对中国,尚且都没有完成深入侵略,哪有那么多闲工夫管日本?——这就是当时列强对日本的心态。
同日本一样情况的还有朝鲜。
历史 上第一个侵略,逼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还是崛起后的日本。
1876年,朝鲜李氏王朝在日本逼迫下,签订了《江华条约》。
第二个国家(第一个西方国家)则是美国。
1882年,美国与朝鲜李氏王朝签订《朝美修好条约》。
为啥在西方国家中,又是美国一马当先呢?
我们可以翻开竖向世界地图看一下。
美国的商船如果走大西洋航线,绕过非洲好望角,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到中国,距离太远了。而如果走太平洋航线,经夏威夷群岛到中国,距离明显要近很多。
正常人只要脑子不进水,都会走太平洋。
而日本和朝鲜,恰恰又处于美国到中国的太平洋航道上。是必经之地。
与日本、朝鲜截然相反的是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它们就相对倒霉很多了。
由于它们都处于国际主航道上,是西方侵略东亚地区的必经之地和跳板。所以它们无一例外都被列强侵略。
除泰国外,全部沦为了彻底的殖民地。
把日本人和越南人调换位置,“高等”的大和民族也一样逃不脱被殖民的命运。
第二,日本资源比较贫瘠,列强对其没有侵略的欲望。
日本出产金、银,还有木材,曾经一度被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称作是富庶的天堂。
但实事求是的说,日本的资源相比于中国和东南亚,确实有点拿不出手。
因为金银等贵重金属资源,短时间内是不可再生的。挖完了就没了,它不像东南亚的甘蔗种植园(产糖),橡胶种植园(化工产业的基础原料),年年都可以种植,年年还都有收成。
而且美国本身就是贵重金属出产大国,它根本就不缺金银。它缺乏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市场。英国也类似,不缺钱,就缺乏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市场。
而这两方面,日本都给不了。
当然,法国和沙俄与英美不一样。它们侵略别国,重点不在原材料和市场。但这俩货当时都没能力侵略日本。后来有能力了,日本又通过维新变法崛起了。
从1850年代底到1870年代底,日本的贵重金属资源被列强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其它手段,一扫而空。
当贵重金属大量流失后,日本这个国家也被列强集体“抛弃”。都炸不出油水来了,谁还有精力关心它的兴衰?
如果日本有大清那样多的财富,或者有东南亚的物产,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管日本幕府或是日本维新派有多么的开明、多么的励精图治。日本肯定都将面临到西方列强高强度且持续性的侵略。
在这种侵略下,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的几率有多少?估计,也是个胎死腹中的结局。
西方列强侵略过日本,只是没有像侵略中国一样继续侵略日本。为什么西方列强没有继续侵略日本,而却一直“紧抓着中国不放”?
先看日本。1853年,随着美国舰队入侵日本江户,日本固守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国门被打开。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明治维新。从此,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
因为明治维新,也因为美国和日本签订的各种“亲善”条约,使得日本的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挤进了资本主义强国行列。由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与日本在意识形态、 社会 制度上保持一致,加之日本的国力日盛,故而日本再没有遭到西方列强的继续侵略。
那么为什么西方列强会死死抓住中国不放,继续侵略中国呢? 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国。
首先,从市场上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市场广阔。晚清时期,中国人口竟达“四万万”之多。这么多人口,对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诱惑力。谁占据着中国市场,谁就有能财源滚滚。因此,列强都争先恐后来中国分一杯羹。
其次,从原料上来看,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盛。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然而,工业生产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原料从何处来?如果仅仅靠本国提供,资源远远不够。在利润和资本主义扩张特性的影响下,西方列强将获取原料的目标锁定在了中国。
再次,从劳动力资源来看,中国人口众多,有着丰富的自由劳动力。如果侵占了中国,不仅可以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就地取材,还可以就地寻找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就地销售。这无疑为工业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利润。试问,谁不想啃中国这块肥肉呢?
此外,中国早期的 社会 改革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在甲午中日战争一战而成为炮灰。洋务运动并没有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更没有使中国变得强大。因此,西方列强认为中国软弱无能,便一直欺压着中国,侵略着中国。
不是西方列强没有侵略日本,而是日本在美国海军舰队的威逼之下迅速打开了国门与西方进行经贸交流。其后不久,日本又发起了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日本在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以后主动去迎接、拥抱了变革。这样一个处处以西方为师的国家与西方列强必然较少发生经济、文化、意识的碰撞,后者自然少了对其开战的理由和欲望。更重要的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西方列强也无法从中夺取充足的工业原料。至于割地赔款,国小民贫的日本也是无地可割、无款可赔。打仗是要花钱的,不通过战争就能够获取足够的利益,老谋深算的帝国主义政客们当然不会选择开战。
1853年导致日本开国的“黑船事件”
清朝对于西方列强来说却和日本迥然不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通过战争获取的赔偿数量使非常可观的,能够割让出来适合外国人通商、聚居的地方也不少。再者,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 历史 ,孔孟儒家的文化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自明朝以后,当政者为了阻断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数百年来一直保持禁海令。因此,不要说像日本那样全盘学习西方,就是开放与西方的经贸交流对于中国都是极不情愿的。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再加上封闭导致西方列强不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激烈的矛盾冲突肯定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租界密布的上海外滩
当然,挑起清朝和西方列强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满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中,保护别国外交人员已经是多方的共识。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倒好,唆使义和团民闹事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慈禧太后更是夸张,居然下诏对西方多国同时宣战。这才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败逃的满清皇室不得已派代表与列强签订赔款数最为巨大的《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冲入东交民巷
首先一个国家要侵略一个国家,首先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获取利益,这就需要算成本,小日本是个小国而又缺乏自然资源,若侵略小日本的投资,是基本没有利益回报的,所以除了小日本的战略位置之外,没有那一个国家愿意投资入侵小日本的。
中国地大,人口重多,自然资源丰富,又是个消费大国,所以中国事实上就是块肥肉,有实力的国家都希望将中国霸占,这就是列强都想霸占中国的理由。
美西战争中美利坚全获大胜,傲气十足佩里将军剑指日本,率四艘黑色舰船直接驶入日本海港横须贺,和日本代表说:请不要抵抗,抵抗的结果,美利坚必胜。
日本打开了国门,欧洲列强也来了,发现日本太贫脊了,抢了一个″闭关自守"穷人家。″穷人家的主人"日本告诉列强,我家西边邻居(大清老娘们当家有钱)我带你们(英,法,德,美,西,葡)一起杀向中国。
谁说西方没有侵略日本呢?
多看看近代史。
【读史君说】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事实上,西方列强不仅仅侵略过清朝,更侵略过日本,甚至同样逼迫日本政府签订过不平等条约。而给我们造成所谓“日本没有被侵略过”的错觉,不过是相对于清政府,日本所受的侵略 历史 相对较短而已。
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不了西方列强 最近这些年,在评价中美关系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太平洋虽大,也能容得下中美两国。” 的确,太平洋浩瀚无边,的确能容得下中美两国。但是,两个国家之间,毕竟还隔着个日本。
在遥远的19世纪,纵使地理大发现为西方列强开辟了无数疆土,但不太发达的航运也制约着全球贸易的开展。这样,日本就成为了东西方航线中的一个合适的中转点。
1853年,美国的佩里将军带着几艘战船轰开了日本的大门,也基本上就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孱弱的日本根本也没多少抵抗力。
这也难怪,经过一两百年的统治,江户幕府已经步入膏肓了。和清政府一样,幕府闭关锁国,武备松弛,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完全不是对手。
开门归开门,但真要占领日本,列强还得琢磨琢磨,毕竟日本是一个岛国,孤悬海外,也不在主要航道上,离自己的主要基地又远。真要大规模入侵,其实是一件吃力又不讨好的事情。
贫瘠的自然资源更提不起列强兴趣 除了这种独特又偏僻的地理位置,日本岛国贫瘠的自然资源更让列强不愿意涉足。
当然,日本本来也不是一直如此。在17世纪左右,日本其实是一个盛产金银的国家。马克波罗曾在游记中提到“黄金之国”,说的就是日本。而后来西班牙人与荷兰人来这贸易时,也都把日本看成了富庶的天堂。
比如,在越后的佐渡金山,就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山。直到德川幕府时期,这些金山就一直是幕府的重要财源和经济支柱。除此之外,当时日本还有大量的银矿,产量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因此,西班牙人、荷兰人、还有清政府,都是通过与日本贸易,获取了巨额财富。由于当时日本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因此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而这种逆差又使得金银大量流出。根据幕府自己的统计,在1655年—1715年这60年间,从日本流出的金银就占了自己产量的一大半。迫不得已,幕府颁布了一项法案,对与外国的金银交易数额做出了明确规定。
而到了19世纪,由于列强的压迫,日本的金银再度大幅度流出,幕府的财政很快就山穷水尽,也间接导致了后来维新党人的崛起。
更为可怕的是,经过几个世纪无休止的开采,日本的矿山已逐渐枯竭。就这样,碌碌无为的政治面貌、巨大的贸易逆差,再加上贵金属源源不断的流出,日本迅速从一个富庶的金银之国变成了贫瘠之地。
与之相反的是,通过茶叶、丝绸等贸易吸收了无数真金白银的清政府,无疑要比日本更对列强的胃口,也更便于列强的施虐。
结语 罗振宇曾经这么评价鸦片战争,他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彻底懵了,因为 历史 上还从来没有过这么一场战争,它发动的目的既不是为了侵占土地,也不是为了掳掠财富。他们的的目的只有一个:自由贸易。”
列强标榜的“自由贸易”成为他们横行霸道的借口,而对资源的无尽渴求才是他们大开杀戮的唯一目的。
相比于软弱的清政府,日本唯一的幸运或许就是因为资源的贫瘠,导致幕府政权难以为继,从而被维新党人取代。而明治维新后,又借着列强大举扩张带来喘息的机会,迅速使自己也成为了列强之一。
清朝,我华夏大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五千年灿烂文化,孕育了当世数不甚数的宝物。中国的丝绸,陶器,剌绣,绘画,古玩,茶叶,烟草等,在明时期就在欧洲畅销。恰在清朝中后期,统治者又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自己落后世界尚且不知,此时的大清帝国已沦为弱国了。而日本,一是弹丸小国,有什么可侵略的?二是日本一直怀有侵略野心,厉兵秣马,还不是那么好被侵略的。
西方列强为什么不去侵略日本,而侵略当时的中国(清朝)?
列强国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侵略日本只能日本所属水域去打鱼,没有什么出产。
侵略中国就不同了,列强国都捞到了丰厚的油水。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资产丰厚,就圆明园抢走的奇玉珍宝不少。
后人铭记 历史 ,当图强国家,犯寇之事不再重演。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日本相较与中国,地理偏狭,资源匮乏,落后贫困。而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一,茶叶、丝绸、瓷器等优质产品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优势地位,全世界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北宋年间词人柳咏的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使金主完颜亮读罢,起了南侵之意,同样的道理,逐利的贪婪欲望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
第二是日本作为当时东亚的一个小国,对自己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比较准确,黑船事件之后,日本迅速认怂,结束了锁国时代。然后才有倒幕运动,明治维新。而中国作为一个老大帝国,有着比日本更强烈的自尊心和抗争意识,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昧于世界大事和时代潮流。
这主要是由西方列强的文化属性决定的。
一、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商业和海盗文化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两希文化(即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说到底就是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文明,与追求稳定的东方农耕文化不同,更崇尚商业往来与海上冒险来获利,这也是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与殖民会启于西方的原因。
尽管中国大明时郑和更早就七下西洋,但更像是一种虚耗国力的“面子工程”,宣扬国力国威,没有“做生意”的意识,成祖给予朝贡者的赏赐往往更甚至于他们进贡的。所以说,好面子是中国人的传统,“打肿脸也要充胖子”就是这么来的。
而西方文化更追求实惠,商业文化就是追求实际利益最大化,而海盗文化的本质就是抢劫,所以有了大航海时代与海外殖民,就是抢夺殖民地包括黄金白银等各种资源,并且向殖民地倾销本国商品,以获取高额利润。
二、西方列强在强大后必然要向外扩张 西方列强都是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攒了大量财富,然后又通过工业革命使得 科技 、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更是极大提升。
在工业革命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们,其工业生产能力翻几番的提升,商品生产率极速提升,对资源的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单靠本国供应与市场消化都无法满足,同时国内各阶级矛盾激化,向外扩张成了唯一选项,需要更多海外领土来成为资源供应地与商品倾销市场,拥有广阔土地与最多人口的中国自然不可能被各列强忽略。
三、为何侵略中国而非日本 首先,西方早已对中国垂涎三尺。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在欧洲历来是上流 社会 追捧之物,在双方以往的正常贸易往来中,中国常常获得巨额贸易顺差,欧洲达官贵族们迫切的希望改变这一局面。
第二,中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日本国土小而狭长,资源贫瘠,人口也少,无论怎么比较,侵略中国都是更好的生意。
第三,西方列强并非没有侵略日本,在黑船事件的坚船利炮叩关之后,日本迅速认怂,被迫打开国门开放通商口岸,并且痛定思痛,开始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间也强大起来,并加入了西方阵营。
第四,晚清的腐朽与没落。清朝时中国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经济总量世界第一,正是过往的太成功,改变就太难。“洪仁辉上书”事件中,乾隆甚至不准国人教外国人汉语,可见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昧于世界大事和时代潮流。
在英国使团前来商请开放通商时,清各级官员都将其描述成是蛮夷为乾隆贺八十大寿而来,要求其向乾隆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并且拒绝了英国人献上的新式武器与各样 科技 产品,以及正常的通商请求。所见所闻,使英国人敏锐的察觉到,清朝盛世之下潜藏的腐朽与落后。英使团回国之后,立即向国内高层奏明一切,那时起就开始为侵略中国开始做准备,并且在之后的鸦片战争一战而胜。
第五,当以往需要仰望的偶像被拉下神坛时,人们往往都喜欢踩上一脚,这是放眼全世界都屡见不鲜的剧情;当踩上这一脚还能获取令人眼红的巨大利益时,更是会发了疯的往上冲。所以当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晚清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瞬间集体高潮了,各个都来抢分一杯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综上,西方列强因为文化属性与发展需要,向外扩张侵略是必然的事情,拿晚清时期的中国与日本两个目标而言,侵略中国从投入产出比而言,性价比更高,获利比例更大。况且西方列强也不是没有侵略日本,只不过日本相比于腐朽的晚清政府更及时的作出了有效调整罢了。
多未尽言之处,在往期文章《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讲中国话……》中有更详细阐述,有兴趣的可以找来一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清夫人原型是谁,女海贼王石香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