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阳明与曾国藩:把字写好把人做大

人生百味 2023-07-22 13:43:17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行草手札 上海图书馆藏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论书法成就,王阳明堪称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是“以人掩其书”。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细看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


王阳明《象祠记》(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在写字上是非常勤奋的。据说王阳明成亲后,暂住在岳父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其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


王阳明楷书《与王侍御(王济)书》 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王阳明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行书《铜陵观铁船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学生回忆道,师云“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他练字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写出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须拟形于心,凝思静虑。


王阳明行草书《与郑邦瑞尺牍》(局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蔵

王阳明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晶。观王阳明书法,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过程与体验,流露的是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王阳明行草书《若耶溪送友诗稿》

曾国藩:只要努力写字,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曾国藩能够成为半个圣人,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由于后天的努力。据说这个人不仅不聪明,相反倒是挺笨,无论考学还是当官,开窍都相当晚,他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也是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


曾国藩书法

但曾国藩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三岁那年,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凭借自己的勤恳努力,一路青云直上。


曾国藩书法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写字的用功,并把写字作为日课。比如,“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


曾国藩书法

在战斗中,他屡败屡战;在书法上,他写了又写。所以,最后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能干的,而是最能坚持的。
曾国藩有一套理论,他将乾坤之道寓于书法,认为作字应刚柔并济。有理论作指导,有勤奋作支撑。但是书法里有乾坤,却不止乾坤。因此曾国藩写得辛苦,写得漂亮,可他留给人们的印象,也只是漂亮罢了。


曾国藩书法

正如曾国藩认为的,磨练自己要有如鸡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曾国藩凭借努力,虽未形成独到的自家面目,但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只要努力写字,坚持写字,也许我们写得不够好,但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书法欣赏


王阳明草书《题灌山小隐七言绝句》 上海博物馆藏


王阳明《矫亭说》(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王阳明行书《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王阳明草书《龙江留别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行草书《回军上杭诗》 上海博物馆藏


王阳明行书《送萧子雍五言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行草书《别妻侄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阳明《致纯甫手札》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致永丁执事手札》


王阳明《与郡伯梁执事手札》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曾国藩书法欣赏

在中国人看来,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历史上达到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所谓“字如其人”,王阳明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作为明清公认的圣人,王阳明和曾国藩谁的地位更高?

我个人认为王阳明的历史地位要比曾国藩更高一些,我相信说出这番话之后,一定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但是历史人物也像我们平时吃的萝卜白菜一样,是各有所爱的,每个人对待历史人物的看法,也是有着比较重的个人风格在里面的,如果是不怎么了解历史的人,那么一定会认为曾国藩的名气多大呀,因为他的历史地位更高一些。

这一点确实是不能否认的,在明代和清代相比的话,清朝的历史上案可以说是真正的晚清中兴名臣排名之首,而相比之下,王阳明这个人的名声就不那么像曾国藩一样,如雷贯耳,响彻天地,那么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历史地位要比曾国藩更高一些,为什么王阳明也会被人公认为是圣人。

功成不居我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其实曾国藩做的要比王阳明稍微的欠缺了一点,没错,曾国藩和王阳明对自己的朝代都可谓有着拯救国家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翻回头来想一想,曾国藩立了大功之后并没有功成不居啊,而是真真正正的享受了一把自己的荣誉,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慈禧,这也就使得在任用曾国藩的事情上,后来产生了很多矛盾。

而反观王阳明,即使是拿下了宁王,即使是帮助皇帝评判,依然是我行我素,马上放弃现有权利,就甘心做一个听话的贤臣,这不仅仅是审时度势,更是明白功成不居的真正道理。

思想的传播,思维的运用提到曾国藩我们会讲曾国藩如何的会做人,如何的会用兵,如何的自保?但是提到王阳明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然后想到的是王阳明对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的思辨,要知道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你提到一个历史人物之后,想到的是他的思想,这也足以证明,这个人在历史中的定位是何其的高远。

思想这种东西竟然能作为传承并且让一代又一代人去认可,这也就证明了王阳明这个人是多么的伟大,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是多么的受人崇敬,是多么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是多么的让人觉得这位大师超越了整整一个时代,而这种影响力曾国藩是没有办法达到的。

替手的选择其实我认为之所以会说王阳明的地位要比曾国藩高,正是因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替守的选择,做大事的人永远要找好替手,就是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能够继承自己的思想,能够继承自己的遗愿,然后再去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曾国藩真的没有王阳明做的那么完美。

文武双全第一人比曾国藩强比王阳明更有文采



提起历史上文武双全的名人,人们会想到曾国藩和王阳明。但曾国藩总给人一种陈腐的感觉,活得太累,太憋屈,一点英雄豪情都没有;王阳明比曾国藩强,但就“文”而言,他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我们通常的文采。其实历史上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典范,比王阳明更文艺。吴,比曾国藩更有豪情。这位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就是辛弃疾。首先,他的作品文学性就不用说了。中国文化史上唯一豪放的诗人,又叫苏轼,有“言中之龙”的美誉,“横亘六合,一扫千古之气,自有其存在以来。”


清代大学者陈廷焯曾这样评价苏轼和辛弃疾:“苏辛也说他们不相似:苏不如辛勇敢;气那么高,辛追不到苏媛。”


的确,辛弃疾不仅在词上,而且在他的整个一生中,都是有胆识的,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


看他的话,都让人热血沸腾。即使是坐在书房里,他们也会突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自豪感,比如“当年,金戈铁马,虎吞万里”,比如“酒后燃烛,梦回工作”,比如“为王做了天下事,死后扬名立万”


如果说苏轼的词体现了文人的旷达,那么辛弃疾的词则完全超出了文人的范畴,体现了一种比盛唐边塞诗更慷慨沉郁的精神。说到底,在辛弃疾眼里,有一句话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他超然于文人之外,或者说他对所有文人都有贡献。


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情之外,还有很多体现“愁”的地方,比如“我现在知道我所有的愁,但我要说出来。要歇歇,就说是秋高气爽。”比如“人们说话的时候,总会担心这个。为沙鸥鼓掌,你们都担心。”比如“我与生活隔绝,一个人在危楼里。靠一座危楼,不相信世上有忧愁”.在中国文化史上,“愁”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李白和杜甫都写过,但和辛弃疾的“愁”比起来,他们的“愁”就太幼稚了。


至于原因,是辛弃疾下面要描述的“以力搏命”的方式。陆游曾说辛弃疾有“管仲之才、萧何之才”,陈载也说辛弃疾有“张亮之才、诸葛亮之术”。可见辛弃疾绝对是能治国安邦的顶级人才。但遗憾的是,他生错了时代,让自己过人的才华无处施展,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正如叶嘉莹所说,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英雄手法写词”却“表现出词的曲折之意和曲折之美”的伟大词人。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自古以来,他就是山东省的英雄。这个说法是对的。但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是晋国的疆域,所以辛弃疾从小就接受了比南宋人更特殊的教育。年仅21岁的他就组织军队,领导起义。


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文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参军,征战沙场。“何不取吴钩而收关山五十州?一会儿请去凌烟阁,做个书生万户侯!”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梦想,心理过于萎缩,支撑不了梦想。辛弃疾则是一个心理极其强大的人,更是才华横溢。这比一辈子步步为营、如履薄冰的曾国藩强多了。


看他的美芹十论,看他带领50人杀入50万敌营,活捉汉奸。你要觉得这个男人很厉害!


但是南宋皇帝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一生梦想着抗金大业,总是在走走停停中消耗着一生的骄傲。直到64岁那年,主张北伐的韩_舟上台,才终于让辛弃疾有了用武之地,第二年h


在国家的历史之后,很难找到一个像孙权这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池还在,但英雄们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去。


夕阳照在长满草树的草原上,人们说这里曾是刘裕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率领北伐,收复失地多么有力啊!


然而,刘王一龙的儿子刘莉一龙大获成功,火速北伐,却反而让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飞,退回长江北岸,遭受对手的沉重打击。


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还记得扬州战火纷飞的战争场面。


回头看,河狸庙下,有乌鸦社鼓。


谁会问,廉颇老了,胃口还好吗?


可惜南宋的运气不足以支撑他的梦想,不久又被弹劾。


1207年,68岁的辛弃疾死于抑郁症。辛弃疾弥留之际,还在大喊:“杀贼!杀贼!”


这些年来,曾国藩已经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但实际上,辛弃疾比他更强,比他更能代表中国人的激情,这一点更值得我们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2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