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自古以来,跟随开国皇帝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们,大多都逃不过这么一个结局。皇帝需要你的时候,待你甚厚,当你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只能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像这样“狠毒”的开国皇帝,最出名的大概就属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宋太祖赵匡胤了。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按军功大小分封诸侯王,最后,除了刘家的诸侯王,他把能杀的异性诸侯王都杀了!赵匡胤是被属下们拥戴继位的皇帝,那些拥戴他的臣子,最后也只得了个“杯酒释兵权”的结局。而农民皇帝朱元璋呢,他做的更绝,一把火就把功臣全部烧了个干净!
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据传他为那群开国功臣们建了一座豪华无比的“功臣楼”,把功臣们感动得眼泪哗哗的,结果嘞,他带着所有功臣们去功臣楼去吃庆功宴,趁着臣子们喝醉了,他一把火就把他们全都烧死了。这个故事被称为“火烧庆功楼”,也称“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
故事大概有这么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朱元璋专门建造了一座庆功楼,但是他在庆功楼里埋下了大量的干柴和火药。刘伯温发现了朱元璋想把功臣全部杀掉的想法,所以在庆功宴上,他很少喝酒,尽量保持清醒,然后装醉。他把朱元璋的一块衣角压在自己屁股底下,只要朱元璋一有动作,他就能立刻发觉。等大家都喝醉了以后,朱元璋起身离开就刘伯温发现了,于是他暗中跟随朱元璋离开了。等朱元璋前脚出了功臣楼,那功臣楼瞬间燃起了大火,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朱元璋真的火烧庆功楼了吗?全部葬身火海。
另外一种说法也是刘伯温提前发现了朱元璋想杀掉所有功臣的想法,于是主动提出了辞官归乡的请求,并不贪恋荣华富贵。朱元璋尽力挽留刘伯温,还力劝刘伯温吃了庆功宴再走,不过被刘伯温婉言拒绝了。最后,朱元璋赏赐给刘伯温一批金银,亲自把他送出了皇宫。然而在刘伯温离开皇城以前,他去见了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手下大将,这次庆功宴他也在受邀之列。刘伯温见了徐达就说:“今晚的庆功宴你少喝些酒,一定要紧紧跟在陛下身边,寸步不离知道吗?”徐达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刘伯温说他以后自会明白的,就离开了。
到了夜晚,徐达按照刘伯温的建议,不敢贪杯,时刻注意朱元璋的动向,见到朱元璋起身离开,他后脚就跟了上去。朱元璋见他跟着出来,问道:“丞相怎么出来了?”徐达说:“贴身保护陛下。”朱元璋说:“不用了,丞相快回去吧。”徐达只好对朱元璋说:“陛下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大惊之下无法回答,徐达就说:“既然这样,那就请陛下替我好好照顾家人!”说完转身就要回到功臣楼。朱元璋拉住了他,罢了罢了,你跟我一起离开吧。等他们离开以后,那功臣楼就淹没在了浓浓大火里。
徐达回家以后忐忑不已,不久就病倒了,朱元璋专门赐给他鹅肉,徐达吃了就死了。有说法称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在那么多的功臣中,只有4人不是朱元璋所害,就是刘基、汤和、耿炳文和郭英。
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容不下功臣?事实上,朱元璋的确建过一个楼,只不过叫做“忠勤楼”,他经常与几个大臣在里面讨论国事。至于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杀光功臣的说法则是清朝人为了诋毁明朝皇帝们故意编造的。
据考证,?火烧庆功楼?这件事最早出自清朝民间《英烈传》评书中,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他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
老朱当了皇帝后很忧虑,害怕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勋们造反夺了他的天下,于是设计要把这些功臣一锅端。
思来想去,朱元璋决定在?庆功楼?,以邀请这些功臣们喝酒的名义,集中在一起用炸药炸死他们。
老朱命人偷偷在庆功楼的下面埋上了炸药,四周布置好干柴,等功勋们喝高后点火起爆。
功臣们不明真相,高高兴兴齐聚庆功楼,推杯换盏和老朱喝了起来。期间军师刘伯温看出了端倪,趁上厕所的之机告诉他的好友徐达,叮嘱他寸步不离朱元璋,哪怕上厕所也要跟着。
徐达不解,刘伯温吐露内情:?我通过观察和推测,皇上一会儿要把咱们干掉,一会儿皇上上哪,你就上哪,只有这样才能保你一条命。?
徐达感激不尽。
刘伯温回到酒席上,和老朱喝了一会儿,突然露出痛苦的样子,手捂肚子呻吟不断。老刘说:?皇上我可能吃坏了肚子,望皇上赎罪,为臣不能奉陪先告辞回府了?。
老朱一看刘伯温痛苦的样子,无奈把他放回了家。
这时酒席进行到了尾声,大多数功臣都喝高了。老朱起身往外走,徐达马上跟了上来。
老朱说:?我去厕所你去哪里?徐达道:?我也去厕所。?
二人到了茅厕,徐达?扑通?跪了下来,哀求皇上放过自己,老朱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刘伯温看出了内情告诉了徐达。
为了尽快起爆,老朱无奈放过了徐达。
朱元璋和徐达快步走出了庆功楼,随后一声巨响,庆功楼处于一片火海之中,楼中的功臣们尽皆丧命。
评书里?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致就是这样的,当然细节有许多版本。
评书是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说书形式,其历史真实性大打折扣,趣味性高,真实性低。加上满清不遗余力的抹黑朱元璋,一些不良文人肆意歪曲历史,加上老朱确实在后来大肆诛杀功臣。
比如胡惟庸?谋反一案?,就瓜蔓抄诛连上万人,明朝大将军蓝玉最后也被朱元璋杀死剥皮传示九边。
评书上说:?徐达虽然躲过了火烧庆功楼一劫,但在他晚年生病后,背后长了疮,御医嘱咐不能吃发物,但朱元璋却赐给他一只烧鹅,徐达含泪吃了烧鹅,不久毒疮发作死去了。
真实的历史徐达是寿终正寝的,徐达吃烧鹅也是满清杜撰的故事,况且吃烧鹅未必就能要了人的性命。
再者说了,明朝真实历史上没有一天死一批功勋的记载。
满清编造这样的故事,人们之所以相信是真的,这是因为朱元璋确实冷酷无情杀了许多功臣。
政治这种东西有时候很难说清楚,但我一直认为老朱不会平白无故地杀功臣。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老朱对这些人绝不心慈手软,一经发现势必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老朱这样做百姓双手欢迎,但势必得罪了一些权贵。明朝灭亡后,笔杆子掌握在这些人手中,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来黑朱元璋,出现一些杜撰污蔑朱元璋的事,也在意料之中。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有,一种说是没有,但是没有的说法更有依据一些,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庆功楼,反倒是有个忠勤楼,但是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火灾发生。而且这个事情只是在《大明英烈》和《明英烈传》评书里有记载,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 ? ?
01、历史上只有忠勤楼,且并没有火灾发生。关于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事情,这个事情上很多人说的都是有声有色的,但到底朱元璋有没有这么做过呢?
实际上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座楼,只有一座叫做忠勤楼的楼,朱元璋倒是经常跟自己臣子们商讨大事,但是这个楼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火灾,所以火烧庆功楼也无从说起。
02、火烧庆功楼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火烧庆功楼虽然流传得很广,但是却只有在《大明英烈》中评书中有记载而已,真正史书上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的记载。
? ? ? ?
一般来说史书的记载相对可信度更高一些,所以也基于这点,推测这个事情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真的。
03、结论:火烧庆功楼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而已。那么为何为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个说法呢?其实也就是因为历史上的朱元璋在登上了皇位后,确实有杀过一些臣子,像是胡惟庸和蓝玉等人。
? ? ?
后人就觉得既然朱元璋能干出杀臣子的事情,那么就有人说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之事,因为大家对于一些八卦总是喜欢听的,所以传着传着似乎也成了事实。
如果客观来说的话,火烧庆功楼很大可能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毕竟历史都没这个地方,而且是史书上也没记载,所以是有些人传的而已,但是具体是从何而起,谁也说不准,毕竟也就只有《大明英烈》评书中有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传说中的各类“暴行”里,“火烧庆功楼”这事儿,是流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一桩。特别是近代以来,这桩“暴行”还经过层层加工,变成了《火烧庆功楼》等各地地方戏,剧中的“残暴”桥段,也从此广为流传:战功卓著的曹国公李文忠,竟是因为得罪朱元璋妃子被害死?还有大批的文臣武将,竟是被朱元璋骗到了“庆功楼”上,然后一把火统统烧死了?侥幸逃生的徐达,也被朱元璋送来一只蒸鹅,吃完就活活毒死?
如此虐心的桥段,也叫朱元璋的“残暴”形象,在野史里十分“高光”。但这事儿究竟是真是假?可以先瞧瞧“庆功楼”在哪:以明初学者宋濂等人记载,当时南京只有个“忠勤楼”,是朱元璋曾与文臣武将议事的地方,却从未被火点过。“烧功臣”更是子虚乌有。
然后可以对照真实的明朝历史,虽然真实历史上,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十分酷烈,但那也是历时十多年,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完成了清洗。卷入其中的“功臣”们,有的如朱亮祖,是因贪腐大案落马,其他的大多是卷入到“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并非死于“骗到庆功楼”上这种简单粗暴的法子。
特别是《火烧庆功楼》故事里几位让人虐心的“受害者”,比如被朱元璋宠妃陷害致死的李文忠,被朱元璋送蒸鹅“毒死”的徐达,真实历史上都是善终。死在“庆功楼”火灾里的耿炳文与郭英,历史上却是活到建文帝年间,比朱元璋本人还命硬。所以综合说来,这“火烧庆功楼”的凄厉景象,充其量就是个“编得很圆满”的故事。与真实的明代历史,实实在在风马牛不相及。
不过,虽然与历史不符,但《火烧庆功楼》里的情节,好些也并非空穴来风。就以其中的“徐达吃蒸鹅”桥段来说,这事儿就广泛记载于明代中期《剪灯野闻》《龙兴慈记》等野史笔记里。其来源基本是“野闻”,而且“蒸鹅毒死人”的事儿,本身就与医学不符。《明史》《明实录》里记载的徐达去世经过,也和野史里差别极大。就连收录这则野史记载的清代学者赵翼,都认为这是“传闻无稽之谈”,基本没有真实性。
而这类记录了朱元璋“暴行”的“明代野史笔记”,真实性究竟如何呢?就以比较出名的《剪灯野闻》来说,可以看看这里面记录的朱元璋另一则“暴行”——浙江学者徐一夔写文触怒朱元璋,被朱元璋一怒处死。这则典故,也成了明代野史里流传甚广的冤案。但事实呢?徐一夔个人文集《始丰稿》里就讲得明明白白:一直到朱元璋去世后的建文元年(1399),人家都活得好好的,还给去世的朋友写墓志铭呢……
被朱元璋“冤杀”?不存在。
所以,哪怕在明朝年间,在明代学者们看来,这类“野史”里的“朱元璋暴行”,可信性极低。明代学问家王世贞就评价《剪灯野闻》《野记》《龙兴慈记》等书籍“生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而遂述之”。也就是说,这类书的作者,往往生活圈子小孤陋寡闻,鉴别能力比较差,逮着什么谣言都往上写。
这事儿,被王世贞“吐槽”过的《龙兴慈记》作者王文禄也“认账”。写了一票“朱元璋肢解常遇春老婆”“赐徐达蒸鹅”典故的他,也在自序里承认:这些事儿都是我外公我妈告诉我的,我也记不太清了,想起多少写多少吧……
由此可见,“火烧庆功楼”故事的“素材”,基本都是这么不靠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不靠谱,怎么这类故事,还从明朝年间起大量流传,以至于变成了“火烧庆功楼”的暴烈场景呢?这事儿,就得说说明朝中期起,那空前发达的“文化出版业”。
比起之前的王朝来,明朝的造纸业空前发展,纸张成本大大降低。明初时国子监的用纸都要回收,浪费一张就得论罪。明朝中期时一匹麻布就能换两千张台连纸。印刷技术也高速发展,以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的形容,明代的书籍印刷速度奇快,而且成本低质量高,所以“发行那么大量的书籍,售价又出奇的低廉”,出版业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图书出版业,就成了爆红的“朝阳产业”。从国子监到地方官府,甚至寺庙以及私人“书坊”,无不深度涉足“出版业”。仅《明代版刻综录》里收录的“出版单位”,就有近五千家。南京一地的“刻书”就有近三百种。明朝的市民阶层,谁不看几本书,那都没脸见人。外加明朝中期起,民间文化也空前宽松自由,各种“猎奇”题材层出不穷。谁能更吸引眼球,就意味着滚滚财源到手。
如此一来,明代“出版业”的恶性竞争也加剧。只要是“火热题材”,“盗版”“翻刻”都成了常事。关于朱元璋“暴行”的种种传言,也从此有了市场。类似话题的图书,都在市场上一印再印,甚至这家的书刚卖火,其他家的“翻刻版”又火热出炉。“传言”的内容更是不断翻新,衍生出各种不同版本。
同时,明朝又是个“民间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元时期的“戏曲”“话本”等文化,到了明代时都是大踏步发展。就以“话本”来说,宋代时讲“话本”的瓦舍,那都早过时。从富豪家的宴会厅堂到酒楼游船,到处都有“话本”表演场所,以至于“俗所通用”,也就是人人喜闻乐见。诸如《明英烈》等明代“畅销书”,更是“话本”艺人们最喜欢的“播讲题材”,朱元璋与“开国功臣”的“恩怨情仇”,自然也被加工了多少遍。
发展到清代,城市传统的“市民文化”火热依旧,地方戏曲也更加红火。地方声腔与剧中在清代大量崛起,中国传统的戏曲模式正式定型。与朱元璋有关的“野史题材”,自然也是戏曲创作里的“热门素材”。“杀功臣”这么劲爆的“前朝大戏”,自然也深受欢迎。于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加工,这桩与历史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也就“情节成熟圆满”,变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火烧功臣楼》。
其实,有类似“遭遇”的,何止是朱元璋一位,比如宋代杨家将的“好战友”,在“杨业之死”公案里有旁责的名将潘美,也拜“杨家将题材”在明清年间的爆火,成功“升级”为大反派,连他温柔贤惠的女儿,都变成了野史小说戏曲里的“奸妃”。反而是害死杨业老英雄的真凶王诜,倒是野史里被“忽略”了。还有宋代名臣庞籍,一辈子为国为民辛劳,却拜《包公案》的爆火,也在野史里不幸“黑化”,变成了无恶不作的“庞太师”。
就算是帝王里,与朱元璋同样一辈子“狠打贪官”的清朝雍正帝,也在野史里“中招”。他“杀父”“改遗诏”的传言,就给晚清民国的小说,提供了各种生动“创作素材”,就连他正史里的“过劳死”,更在野史里被吕四娘们“砍杀”了无数遍。就连明朝嘉靖皇帝的事迹,都给“搬运”到雍正身上——清末小说《梵天庐丛录》就有神剧情:“残暴”雍正作恶太多,结果熟睡的时候被几个太监宫女捆了,竟就这么活活勒死了……
以这些桥段说,“民间野史”的脑洞,着实让人佩服。当然,较真那就输了。
“朱元璋有没有烧庆功楼”的话题背后,抛开真实历史上的是非恩怨,我们看到的,却是明清年间中国民间野史文化日益普及繁荣的过程。这,确实是权谋杀伐背后,另一个有趣的历史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七下西洋的郑和打仗有多厉害,
下一篇: 明朝臭名昭著的七大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