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七下西洋的郑和打仗有多厉害,

历史典故 2023-07-22 12:54:58

1405年7月,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船队从苏州刘家河起航,前往东南亚沿海国家“宣德化而柔远人”。

这是一次和平之旅,不过对于“马背天子”永乐皇帝来说,“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的理念已深入骨髓。所以,他要选一位既有政治手腕、又有军事才能的亲信大员来担当指挥船队的重任。

他选了郑和,一位刚刚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太监。

在中国历史上的太监群体中,郑和是很特殊的一位。他10岁时被明军掳掠至南京,忍受人生最大的屈辱和伤痛,成了太监;此后,在蓝玉、傅有德军中历练了几年,便被分配去伺候燕王朱棣。

长大成人以后的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没有半点太监猥琐柔弱的样子。以至于有相士评价他“虎颔燕领,铁面剑眉”,是“兵权万里”之相。

但是,光长得仪表堂堂,在朱棣眼里是远不够的,要想出人头地,得真有两把刷子。

靖难之役建奇功

郑和的机会很快就来了,那就是靖难之役。

1399年10月,建文帝的征北大将军李景隆乘朱棣出征大宁,领兵十万围攻北平。形势危急之下,北平城中的妇女、燕王府中的内侍都被动员起来参加守城作战,郑和也是其中的一员。

李景隆没能攻下北平,朱棣回师,与前者在郑村坝大战。北平城中的军队也“鼓噪而出”,夹击李景隆,将其军队彻底击溃,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人,取得了对建文帝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尽管此战中郑和只有25岁,不过是个无名小辈,但他在守城和击破李景隆大营作战中“出入战阵,多建奇功”,给朱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棣登基之后,论功行赏,赐他“郑”姓,升职为仅次于司礼监太监的内官监太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帝甚倚信之。”

在出任“钦差总兵太监”、成为大明出使西洋船队的指挥官之前,郑和没有受过专业的航海或者舰队指挥训练,但这没有不妨碍郑和在海上发挥军事才华。

传奇海盗陈祖义

郑和要对付的第一个目标,是海盗头子陈祖义。

陈祖义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是广东潮州人,由于在洪武年间犯了罪,举家出逃,当了海盗。陈陈祖义后来又投奔旧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巨港)的渤淋邦国,成为一名将军。

渤淋邦国王死后,陈祖义自立为王,继续从事海盗本行,盘踞马六甲海峡,鼎盛时期手下曾有数万海盗,势力范围远达日本。

有意思的是,身为国王的陈祖义曾经向大明朝纳贡称臣。不过他纳贡的方式也很特别,贡船出发的时候是空船,一路劫掠过去,抢到什么,什么就是“贡品”;回程的时候再一路抢掠回来,两不落空。

时间长了,把戏被人识破,陈祖义索性连明朝使臣的船队都敢抢,甚至还袭扰、攻陷过50多座明朝沿海城镇,弄得朱元璋悬赏50万两白银要他的脑袋。

旧港地处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各港口之间航线的枢纽位置,郑和要履行自己的使命,不论是招抚还是进剿,陈祖义这颗钉子肯定是要拔掉的。

更多>>(接下文评论)

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明朝下西洋的郑和所带领的舰队实力很是厉害的,但是究竟多厉害呢,后人颇有争议。据史籍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没有后勤基地,全凭借舰队自身的力量。可见,郑和舰队的厉害,不是后来的欧洲舰队所能比肩的。据史籍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带领的人数都在两万七千人以上,船只都有两百多艘,,,,,,

陆地上的两万七千兵马都很多了,海上这么多人需要多少船只和后勤保障可想而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的舰队开始只有四千人,后来才渐渐增加到一万九千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总共才一万七千多人。和郑和舰队的两万七千人相比,差距很大。郑和的舰队,是当时海上最庞大的舰队,直到明朝末年郑成功才打破了这个数量。

而且郑和的舰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和最先进的海上技术,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远航船队。正因为如此,很多外国学者说郑和的船队是特混舰队,说郑和是海军司令或者是海军统帅。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陆地上的战争,古代也只有不多的几个朝代,能做到不怕番邦,能够平息他们的叛乱,剿灭他们的军队,大多数奈何不了作乱的番邦。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曾经评价明朝初年的中国海军说,当时的中国明朝海军在历史上比其他任何亚洲国家都厉害,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欧洲国家的海军实力。这个英国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当时郑和舰队的实力之强。可惜后来清朝的皇帝闭关锁国,导致了清朝海上无防的结果。归根结底,统治者没有眼光会导致一个国家的实力落后,尤其是军事实力。

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我认为,为什么郑和会先后七次下西洋呢?出于什么目的呢?

首先说说历史背景吧,第一,朱棣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皇帝,为了宣扬大明国威,他想做个伟大的皇帝,又想开疆扩土的皇帝。想建立一个西洋来华的朝供体系,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第二,明成祖攻破京师时,皇宫起火,无法确定建文帝是否被烧死。于是有了流亡海外一说,永乐帝派郑和下西洋有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的可能。但是显然这个目的没达成,要找的话肯定早就去找到了,没找有可能说明人家并没有这个想法。郑和下西洋声势浩大,建文帝如果在的话会被惊动的,那么他也不可能没有计划地到海外去让郑和找到他的,没听过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吗。

郑和下西洋虽说有目的,但是也取得很大的成功。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是古里,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寻找到朱允炆的下落。但是经过郑和舰队的宣传,让沿途各国见识到了大明王朝的强大,宣传了中华文明。后来,五次派郑和继续下西洋,但这五次的主要目的已经变成了和平交流、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实现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文明、强大、友好的国家。

郑和船队展示了大明朝的政治军事优势,随着经济发展,使得明朝建立的朝供体系规模扩大。

我认为郑和,不仅经济上,开阔了海外贸易,如郑和船队的官兵可以携带商品在沿海国家展开贸易。而且改进国内生产。如海外木材流入中国,为中国木匠对硬木操作积累经验。陶瓷生产,引进进口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散晕的风格。又借鉴西方文化,做出了新形状和纹路。如景泰蓝。

还在文化上,郑和下西洋促进伊斯兰教在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留下了《郑和航海图》为远洋行业做出贡献。

郑和到底有多牛

之所以说郑和伟大,不仅凭借其自身的才能,还要看其所处的大环境,用90岁高龄的长者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当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郑和出生在云南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其祖父和父亲都曾跋涉千里,朝圣麦加,所以其祖父和父亲应该都是一个伊斯兰信徒。从小就深受家庭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对于一个穆斯林而言,最神圣的事情莫过于亲自去圣地朝圣。郑和十一岁在明平云南之战被虏去。而这时候人基本上对信仰有着比较深刻的印象了。这也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去伊斯兰圣地麦加的重要原因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