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苏轼为何极致推崇周瑜,苏轼眼中的周瑜和曹操

人生百味 2023-07-22 12:50:18

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非常出彩的一段。后世人认识到这段历史,大多数都源自于《三国演义》。而实际上,不是三国演义成就“三国”,而是三国那个群雄并起、英才辈出的年代成全了《三国演义》。

三国有智勇双全的大将,有运筹帷幄的军师,有广纳贤士的主君,也有风华绝代的美人。这是混乱的时代,却也是精彩的时代。

说起三国名人,大家第一个反应绝对是诸葛亮,亦或是曹操。然而咱们北宋著名大文豪、文坛领袖苏轼,却对周瑜情有独钟。

苏轼赞誉周瑜,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一出,许多人都将周瑜置于诸葛亮之下。那么苏轼为什么独独推崇周瑜,而忽视诸葛亮呢?

首先苏轼写这词的时候,他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游览赤壁,一时怀古有感。正当低谷的苏轼,没有自甘堕落,而是转而由怀念英雄人物来排解自己的愁苦。

周瑜一生顺遂,婚姻美满,加之才智双全,是一代儒将。正与当时试途坎坷,婚姻不幸的苏轼相反,成为苏轼最好的寄托。由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转而感叹自己的坎坷人生,并无错。

其次,周瑜不是后世有些人认为的刚愎自用,嫉妒贤才。相反周瑜心胸十分卡宽广,程普曾因与周瑜不睦而多次欺辱诋毁周瑜,但是周瑜并没有计较。

再次,周瑜是打仗能手,赤壁之战正是在他的建议下,孙权与刘备最终获胜。

周瑜分析当时曹操军队情况,一指曹操远途跋涉作战,士兵疲惫不堪。二指天气严寒,对方马匹无有草吃,更加衰弱。三指曹操士兵不善水战,在水上对战必定处于劣势。四指曹操虽号称大军几十万,但实际忠心听命的只有出自中原的十五六万大军,而新降的刘表军队并未归心。五指曹操背后还有马超、韩遂等后患。

周瑜一番分析,才打掉了孙权及其他将领的退缩之意,最终自请领命,打赢了这场仗!

三国人物中,除了最受欢迎的诸葛亮,曹操也是备受推崇。但在苏轼这儿,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苏轼在《魏武帝论》中说曹操:“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所以苏轼并不像许多后世人那样,对曹操推崇备至,反而欣赏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为什么想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周瑜在元朝前名声并不差,只是元朝后被丑化了,如:三气周瑜、即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更是罗贯中的节作;赤壁又更是周瑜一手策划的,可能当时苏轼写的时候并不知道诸葛亮参加了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故事中,诸葛亮是神一样的存在。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运筹帷幄,跟张良一样神通广大;诸葛亮搞后勤,跟萧何一样妥当;诸葛亮带兵打战,跟韩信一样战无不胜。然而,这不是事实。

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诸葛亮不过是搞内政、后勤的角色,是一个跟萧何类似的角色,带兵打仗方面很一般,也没那么多奇谋。刘备阵营进攻川蜀,主角是法正,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参战,基本上是刘备死后的事情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给诸葛亮的那些光环,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赤壁大战”,“羽扇纶巾”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赤壁大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相比较于周瑜,诸葛亮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早在赤壁大战7年前,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刘抗曹”的主张,只不过鲁肃所指的“刘”指的是刘表。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诸葛亮背后的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前,都还只是新起之秀。

而周瑜,早就名震天下了!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绝世美人大乔为孙策妾,小乔为周瑜妻,周瑜在孙吴的地位可见一斑。比起诸葛亮,周瑜才是文武全才,还通琴音。最关键的是,在真实的历史故事中,以奇谋著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周瑜二十岁出头就成了孙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周瑜可是三国青年才俊的典范,周瑜的人生比诸葛亮传奇多了。当事人曹操的一句:“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世人,周瑜才是赤壁之战的主角。

苏轼一边赞扬周瑜,一边贬低卫青,真是以出身论英雄吗?

据记载,苏轼曾在私人笔记里,对汉武帝和汉朝名将卫青大肆贬低,甚至可以说是人身攻击: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然而,本质上,苏轼真正反对的,并不是作为历史人物的卫青,而是某人的姐姐当了皇后/宠妃,某人的外甥当了皇帝/太子,某人就可以从奴隶或者布衣,一步登天,成为统兵大将,然后立下功勋,进而成为大将军、执掌国政的汉朝制度。

汉武帝偶然机会宠幸了一个歌女卫子夫,进而为国家发掘出卫青和霍去病两大不世名将,固然是大汉王朝和华夏民族的极大幸运;

然而另一方面,每个皇帝都有各自不同的外戚,卫青和霍去病当然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和民族英雄,可是,能保证之后的代代国舅爷,也都是军事天才么?

汉武帝接下去不就用了李广利?带着七万大军叛国投敌了。

而之后汉朝的外戚大将军们,一代代又出了多少奇葩种?

给宫女缝上连裆裤、禁止皇帝宠幸,其妻毒杀皇后的霍光;

装了几十年圣人、然后谋朝篡位的王莽;

公然给小皇帝喂毒饼的跋扈将军梁冀;

最后是全无见识的杀猪屠夫何进,几个无脑操作,让天下分崩离析,群雄混战,十室九空,天下人口损失超过七成

司马氏的晋朝,继续重用外戚,杨骏和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唐玄宗李隆基的盛世大唐,轰然倒塌,五年间天下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罪魁祸首除了他自己,绝少不了杨国忠这个身兼五十余个重要职位的外戚宰相

所以,这种皇帝以天下为私产,重用外戚为国家重臣的制度,难道不应该被彻底否定么?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就是隋唐开启的科举制,与之配套的、到宋朝彻底完善的政府文官制度,领先世界各国上千年之久。令国家从各个阶层选拔人才,让广大中下层阶级的精英都有了顺畅的上升渠道,苏轼作为宋朝士大夫的佼佼者,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藐视千年之前的汉朝外戚制,本就理所当然。

何况,就算功盖千古如秦始皇、汉武帝,也一样在他们死后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后世各朝君臣普遍当成反面典型。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才是三代以下历朝历代公认的明君典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70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