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千叟宴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到千叟宴其实大家也应该都知道的,这个出自于乾隆皇帝,话说这个千叟宴被誉为是催命宴,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话说这个千叟宴在哪个殿举行呢?还有这个千叟宴位于故宫哪里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千叟宴前前后后一共举行了4次,所以每一次举行的时间地点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要分开来说。
畅春园
第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皇帝60岁生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首宴汉族大臣、官员及士庶年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诸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者均出来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扶80岁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亲视饮酒,以示恩宠,并赏给外省老人银两不等。
乾清宫
第二次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农历正月(1722年),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而这年是康熙皇帝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年。
乾清宫
第三次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日(公元1785年),乾隆喜添五世元孙,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如期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
宁寿宫皇极殿
第四次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是一个85岁的老人,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纪录,他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所以从上面来看,这个千叟宴前后一共举行了4次,所以还是挺有意思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相关问题的,大家可以依据情况来选择答案!
千叟宴,单从名字上来看,就是千余名老年人参加的一个宴会,想想都知道是一个相当大的宴会。如果举办人再是皇帝,那这宴会就更加盛大了,而历史上有记载的千叟宴是清朝时期康熙和乾隆这祖孙俩举行的四次宴会。
我们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以孝治天下又是古代皇帝们所推崇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成为个别皇帝的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至于这宴会的效果如何,就得看当时的大环境了。不是所有的笼络人心都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更何况这宴会还掺杂了夸耀自己的成分,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有一种迷之自信,在自夸上也是不遗余力,夸耀功绩、铺张浪费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当然康熙帝对这个孙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乾隆很喜欢和这个祖父比较,也喜欢效仿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特意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康熙帝在位期间举办了两次千叟宴,而乾隆一生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1713年三月,正值康熙帝六十大寿,各地官员、有名望的人都赶往京城为康熙庆祝,康熙帝考虑到自己在位时间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又国泰民安,遂考虑大办,又想到各地年老之人舟车劳顿赶往京城,确实颇为辛苦,?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
于是康熙准备择日赐宴,颁诏天下让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分官员、庶民,只要身体情况允许皆可以赶往京城参加宴会。宴会安排在三月下旬,一共分了三天三场,第一场参见的人数最多,主要是六十五岁以上的汉族官员和庶人,参加这次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4240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有33人、八十以上的538人,地点定在畅春园正门前。
其实我们从这里看,清朝时期人们的寿命还是可以的,康熙帝居然能集齐这么多的老人,这还不包括八旗满洲和蒙古的官员。在这次宴会中,康熙?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御前。亲视饮酒。?
这一场之后还有另外两场,规模比之有所减少,最后一场是针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妇的。等到了1722年的正月,也就是康熙的最后一年,他再次设宴招待天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过这一次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参加的老叟可能还达不到千人,已经十二岁的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作为康熙帝的孙子,参加了这次千叟宴,在宴会上充当服务人员,以示皇家恩典。
彼时,弘历在想,做皇帝做到祖父这个份上,也真是值了,等到后来弘历做了皇帝,难免会比照祖父。1785年,距离康熙帝最后一次设千叟宴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乾隆皇帝也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三千以上,在宴会上,乾隆皇帝学着康熙也做了一首《千叟宴》的诗,诗中有这么一句:?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这一年乾隆皇帝75岁,宴会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被扶到御前,乾隆皇帝赐酒。十年之后,也就是1795年的正月初四,已经退位的乾隆举办了第二次的千叟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宣布退位,而嘉庆继位,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封后,同样是在这一天,乾隆举办了千叟宴,这一次的宴会规模是空前的。
宴会上,共来了三千余名老叟,乾隆回归自己在位时的功绩是相当满意的,因此这次宴会上,已经85岁的乾隆时可劲的造,讲话、赐酒、赏赐、吟诗等等。
奇怪的是,这次宴会之后,参加宴会的很多老人接连去世,很多人对此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
首先就是身体上的折腾,我们知道,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基本都在六十五岁以上,放在现在其实也已经算是老人了,年龄大了,舟车劳顿,从各地赶往京城,用康熙帝的话来说就是?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要知道当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花费时间短的交通工具,而只是那种马车,有的老人说不定是步行进京的,动辄花费数天的时间才达到京城,这对老人来说是很折腾的,而且来了还要回去,这就是双重折腾。
在京城中住宿估计也不如在家里舒服,宴会上也很折腾,虽然说皇帝仁慈,在宴会上不需要站着,但是一场宴会下来,还是很折腾人的。关键正月还是冬天。
再就是心理上的折腾,皇帝赐宴,这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荣誉,心中难免会有喜悦,而到了京城,在宴会上又会战战兢兢,虽说皇帝赐宴,但是伴君如伴虎,大家不敢行不敢动,心里必然是很紧张、害怕的,在宴会上要怎么做、说什么话,都是需要好好寻思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去无回,所以,这宴会虽然不是鸿门宴,但参加宴会的人是即欢喜又惶恐的。
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腾下,本来就年龄很大的老人自然会大为折损,甚至那么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能直接死在了回去的路上,或者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畅春园是清朝皇帝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它和清室的政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很多大事、逸事都发生在这里。
“千叟宴”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人数最多的盛大御宴。这一盛举肇始于康熙皇帝,而首次举行的地点就在畅春园。
康熙年间,三藩平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积蓄有余,民间年岁丰稔”,大清帝国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
1713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康熙皇帝的60大寿。在此之前,各地官员和富人为了感谢皇帝的“恩泽”,不少老年人为了庆祝皇帝的生日,从新年开始就陆续入京。
康熙看到这种盛况,十分欢喜,同时为了体现自己“与民同乐”和“尊老敬贤”的圣君风范,康熙下诏于三月下旬在畅春园正门前,宴赏65岁以上的祝寿老人。
据记载,三月二十五那天,参加御宴的官吏士庶达到了4240人。三月二十七,又有2605人参加御宴。宴会上,由皇子皇孙和宗室人员执爵敬酒,分发食品。康熙对于年过80岁的老人还亲自搀扶,赐酒慰劳。
三月二十八,又召集八旗满蒙汉70岁以上的妇人于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参加御宴,由皇太后和康熙帝亲赐茶果酒食,可见御宴的盛况空前。宴毕之后,又各赏白银,并告谕各位老人回家后,要在乡间讲解养老尊贤,尽知孝悌的传统。
1722年,为了博取民心,康熙皇帝又先后召群臣耆老100余人宴赏于乾清宫。在这次宴席上,康熙即席赋诗《千叟宴》,“千叟宴”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的乾隆皇帝也在乾清宫和宁寿宫皇极殿举行过“千叟宴”。这就是被传为佳话的康乾盛世“千叟宴”。
后人称誉“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从乾乾之后各朝再也没有举行过这样的宫廷大宴了。
1723年的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为追思父亲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晚年长居的清溪书屋的基础上建立了恩佑寺。
恩佑寺的山门为歇山式无梁结构,黄琉璃瓦顶,石券门,券面上饰有缠枝牡丹纹,门额书:“敬建恩佑寺”。
恩佑寺坐西朝东,山门内横跨三座石桥,原有正殿5间,中奉三世佛,左供药师佛,右供无量寿佛,并在寺内特设专门的宗室供仰康熙皇帝圣像。
恩佑寺供奉的康熙皇帝圣容是雍正皇帝特命十七阿哥、果亲王精心绘制的康熙皇帝遗像,据分析,这是最像康熙皇帝本人晚年时期容貌的画像了。
雍正皇帝建恩佑寺,目的就是供奉康熙皇帝的遗像,以求康熙皇帝的亡灵能够保佑他平安。当朝皇帝为先帝建佛寺供奉,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举措。
恩佑寺建成后,雍正皇帝经常去寺院内对康熙皇帝遗像行跪拜礼,从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间从未停止过。
雍正皇帝为父亲修庙荐福,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尊敬、恭顺,寺名为“敬建”。而“敕建”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于父亲是大不敬的,所以恩佑寺就名为“敬建恩佑寺”了。
乾隆皇帝的亲生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很喜欢畅春园,她晚年长期居住在这里。1777年,太后病逝后,乾隆皇帝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他就“昭承家法”,仿照父亲的做法,在恩佑寺的旁边建造了恩慕寺,以寄托哀思。
初建成的恩慕寺庙貌严谨,坐西朝东,两进院落,外临通衢,山门内正殿五间供奉药师佛一尊,左右奉药师佛108尊,南配殿三间供奉弥勒佛,北配殿三间供奉观音像,左右分立石幢,一刻全部药师经,一刻御制恩慕寺瞻礼诗,诗云:
尊养畅春历廿冬,欲求温清更何从?
天唯高矣地惟厚,慕述祖兮思述宗。
恩慕寺的山门为歇山式砖石结构,无木无钉,黄色琉璃瓦顶,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石拱券门,券面刻有缠枝花纹,以寓富贵仙门。
门额处镶嵌“敬建恩慕寺”,石匾四围刻有仰莲纹饰,样式十分精美。文字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楷法风流,人称“乾隆体。”山门四角处皆有琉璃纹饰,设计精严,烧工细腻。
公年1713年,清圣祖康熙帝60岁寿辰,当朝祝贺。为了更好地庆贺这一场君王盛寿,宗人府和礼部从一年前就逐渐煞费苦心,最终通过康熙允许,决策举办千叟宴。什么叫“千叟宴”?指宴席当日,邀约65岁左右的老人家约1000人入席,以表明“全民共乐”。这是第一次千叟宴,到9年以后,康熙六十一年,清代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的地方在乾清宫,12岁的弘历亲眼看到了这一场宴席的盛大游戏。直到乾隆登基后,他非常想仿效爷爷康熙,也来举办一场“千叟宴”。
乾隆四十九年年末,74岁的乾隆迈入了一大喜报,他添了一位玄孙,君王的“五世同堂”,历史时间少见,这名玄孙是乾隆大儿子永璜的一系。曾任内阁首辅的和坤则提议,举办“千叟宴”来庆贺这一隆重开幕。这一提议正合乾隆情意,因此在第二年(乾隆五十年)的正月初六,在乾清宫举办了乾隆朝的千叟宴。
乾隆是个争强好胜的皇上,此次千叟宴,由和坤亲自大操大办,不但邀约了文武双全高官,士农工商,蒙古王公,也有朝鲜,暹罗皇朝的大臣等约3000余名共聚一堂,因为数量过多,乾清宫内的位置不足,乾隆提议,把殿外的过道和甬道内,都摆上酒席。
和坤在筹划千叟宴的情况下,有关坐次的计划变成难题,依照过去千叟宴的习惯性,乾清宫正厅的50桌为上席,关键接待王公重臣,蒙古潘王和藩国特使。全部的皇子皇孙们,都必须在正厅立侍立,不可入席。而乾隆皇上自己,则在正前独立一个膳桌。正厅的第一桌,为顶尖。依据旧例,必须分配一位当朝的重臣坐着这一桌,称之为“领班”,到典礼逐渐时,由这名领班带领众臣,向乾隆端酒,事实上,“领班”便是曹娥之首。比如,在康熙五十二年第一次千叟宴时,重臣李光地就坐着这种部位。
照理说,那时候在朝高官,称得上曹娥之首的人,是阿桂。从乾隆四十四年于敏中过世后,阿桂一直稳居顶尖内阁首辅,大学士,部位在和坤以上。又由于阿桂那时候现年70岁,也合乎“千叟宴”入席的规定。但由于和坤和阿桂是死敌,因而和坤有意不分配阿桂,和坤给予了好多个亲王的名册,让乾隆决策究竟选谁。
乾隆通过一番掂量,感觉这一“领班”不应该是列侯组员,由于那样皇家就成为主人公,不符“与民同乐”的主题风格,最终乾隆亲自定夺,提名让阿桂坐顶尖,当担千叟宴的“领班”一职。《清史稿》记述:
(乾隆)五十年,举千叟宴,上命阿桂领班。力辞,后受之。
换句话说,乾隆决策让阿桂来当担千叟宴领班以后,阿桂原本认为自已不太适合,回绝一番。之后极有可能听到和坤原本没有举荐自身,干脆也不推脱了,接纳了“领班”的人物角色。
阿桂出世于康熙阶段,雍正称帝后,阿桂的爸爸阿克敦饱受器重,列任大学士,刑部尚书。乾隆年间,20岁的阿桂出任大理寺丞,前程远大。之后阿桂尽管在仕途上挫败,但他凭着自身优秀的国防工作能力,在回疆,甘肃,缅甸,大小金川战争中屡立军功,变成一代大将。
阿桂品行端正,天性看不顺眼和坤等奉承之臣。在乾隆晚年时期,可以在朝堂前不妥协和坤的人,仅有三个,阿桂便是这其中之一。因此在千寿辰举办之时,阿桂穿上一身全新的官袍,领着3000多名老翁向乾隆端酒,十分荣誉。和坤忙里忙外,每到和坤通过顶尖,70岁的阿桂一直笔直腰板,一度让和坤十分烦闷。
乾隆让位后,嘉庆登基,阿桂从来不自动和和坤讲话,和坤要找阿桂,阿桂也最少离他五步远。只遗憾,嘉庆二年阿桂一病不起,病故于家里,比和坤早过世2年。2年后,乾隆过世,和坤垮台,嘉庆皇上感慨阿桂的质量,对阿桂的子孙后代追封备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