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洋人怕百姓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晚清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有非常多的故事,真的太惨了,清政府真的丢人,但是其实老百姓却不丢人,话说啊这个洋人完全就是不怕满清政府的,但是却非常的害怕当时的老百姓,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标志着一度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最终在满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给西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面对着中国普通群众的熊熊怒火和反抗精神,联军统帅瓦德西元帅十分感慨。他说,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在大清海关掌权长达45年的英国人赫德,马上献上比瓜分更好的上策,把现在的王朝作为一个正在活动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并且一句话,竭力利用它。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面对着灭国亡种危机的陈天华愤怒地喊出晚清政府的实质, 一针见血。。
综上所述,说晚清的洋人怕中国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的傀儡,完全成为西方列强在华代利益的理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虎门之战,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督战,终因寡不敌众,和百将士一同壮烈殉国。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腐朽的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退让,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元里群众自发组织的抗英斗争,更让人眼前一亮。
1841年5月,英国士兵到三元里抢劫财物、强暴妇女。激起当地民众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乡村的一万多民众组织结集起来,向英军围攻袭击。英军撤回了英军阵地四方炮台。而三元里及附近一万多民众民众继续围攻英军,并包围了四方炮台。这些淳朴的农民,拿着原始的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武器,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却扮演了另一种角色,广州知府余保纯出面,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群众散去。但嗯,是三元里上空至今回荡着人民群众对英国强盗的警告:“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在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定都南京即陷入温柔乡的洪秀全,还是严词拒绝了英国要他承认《南京条约》的要求。
义和团运动则彻底的打破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清末民间谚语:大清不亡,断无没有天理。1911年,武昌的枪声响起,武昌新军起义,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大清这个总算完蛋了,那么也就有了天理了。
武昌起义的新军是清政府操练起来,准备将来用来对付大清百姓的。然而,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埋葬清王朝的却是被清朝视为黄牌的新军。不知道,这样的历史结果,是否与清帝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吻合。是否也与民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传说所验证
我们追溯清王朝的历史,八旗军于公元1644年开始入主中原。八旗在中原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历史无法抹去的。满清王朝完全是在依靠武力勉强维持、撑场面。实际上从康熙时期开始,康熙皇帝就已经在文化上兴起了文字狱。这对当时的文人造成了严厉的打击。根据史书记载,其中受到文字狱迫害的人数不胜数。
那么,清王朝为何要那样做呢?问题还是要回到明朝灭亡以后,民间秘密结社反抗清军的活动。当时,明朝虽然灭亡了。但是许多明朝的遗民还很想念明朝,甚至打出许多“反清复明”的旗帜。即使到了清朝末年,民间反清复明的活动也并没有结束,这些活动一直持续到了辛亥革命前夕。
那么,为何当时民间会流行这样的民间谚语呢?高中历史老师周震坤认为:这或许和清朝采取高压对付民间的天地会等势力有关,同时清朝对文人也同样采取高压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有文人写诗讽刺清王朝。这样的话,清朝的统治者自然是要大发雷霆的,著名的就是康熙时期处理了一个姓沈的文人等。
到了晚清时期,1840年英国人的军舰打开了清朝的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王朝对内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和民患,对外不能抗拒列强的欺压。可以说晚清已经成了一艘百孔千疮的船,在大海中航行随时都有沉没的可能。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中战败,清王朝的威望可以是扫地。对外清王朝表现得很软弱可欺,但是对内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却表现得很能干、却很凶狠。
这难免让人们怀疑,怎么打自己人就这么凶狠,打外人就成了软骨头呢?难道真的是应了清末民间那句话,清王朝窝里斗是拿手强项吗?
清朝时期中国虽然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是作为曾经的强国,当时的清朝自然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清朝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为这支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尤其是在洋务运动后,清朝统治者还引进了很多西方军事装备,按理说这样的一支军队应该很有战斗力才对,但是清朝军队却在列强的入侵之下一击即溃 这是为什么呢?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普通老百姓在做什么呢?
清朝军队一击即溃的原因
清朝军队实力如此的原因有四个。第一个原因是军队内部十分腐败,尤其是军队中上层军官们的腐败非常严重,这样大面积的腐败极大地侵蚀了军队的战斗力。当一支队伍中的大部分人都十分腐败,这支没有了中流砥柱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晚清军队就是这样的队伍,一个没有灵魂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呢?
第二个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军事训练,由于军队内部十分腐败,因此导致军事训练也十分不顺利。在当时,军队内部的训练主要有登梯、打靶、骑射等几种项目,然而士兵训练的时候却把这几个项目当做游戏看待,登梯被玩成了登高游戏,打靶的时候竟有十发未中靶身,没有良好训练的军队怎么可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呢?
第三个原因是劣质的兵源问题,想要建立一支强悍的军队,首先制度是保障,但是人才是关键。清朝的八旗兵大多是世袭,这些兵在清朝末年早已成为了纨绔子弟,战斗力严重退化,怎么可能与训练严密的西方军队势均力敌呢?
因此清朝的兵源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读书人不可以当兵并且拥有土地的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兵,除此之外,靠手艺吃饭的工商手工业者也不愿意当兵。
当时的主要兵源是游手好闲者、在各行各业都混不下去的破产者和已经退伍的人。他们把当兵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这部分人在军队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身上的恶习很容易膨胀,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所以清军自然而然也就垮了。
第四个原因是军队脱离了百姓,清军入关后,为了保证稳定的兵源巩固统治,他们只让旗人当兵,汉人不能轻易地进入军队,因此旗人不能随意从事其他职业,另一方面,这样的现状造就了旗人群体内心的优越感,他们总觉得自己高汉人一等。
清朝军队就这样丧失了群众基础,因此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老百姓便都成了吃瓜群众,在他们看来战争与他们无关,有时候甚至还会帮着洋人做事情。
他们认为那些洋人打的只是满清统治者,并不伤害他们,所以他们并不参与战争,这样一支脱离群众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在战场上取胜。
战争爆发时,老百姓的所作所为
上文说道,在清朝末年一旦战争爆发,老百姓一般都会置身事外,有人觉得是危言耸听认为群众基础根本不可能那么差。
举个例子,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天津当地民船组成的运输船队通过白河向北京运送物资,然而当统治者逃亡清兵一哄而散之后,民众们竟然竞相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丝毫没有国家观念,堪称一道奇景。
可能会有人说,当时的老百姓愚昧,是因为觉悟不高,然而,那些深受皇恩的官员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又做了什么呢?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还没有来得及跑的北京官员就联合起来送了两面大锦旗给联军司令部,上面写着写的是?万国咸喜?和?祝效华封?,以这种卑躬屈膝的态度乞求联军放过他们。
?万国咸喜?的意思是喜大普奔、皆大欢喜,而?祝效华封?的意思则是祝你多福多贵多子孙,这些官员没有丝毫的爱国之心,为了保全自己,他们可以在侵略者面前摇尾乞怜,更不要说当时的老百姓了。
清朝末年,不管是军队还是百姓,都少了一股精气,民不似民,国不似国。军队战斗力低下,形如一盘散沙,百姓们没有国家观念,不在乎国家形势,在他们眼里,西方列强的入侵无非就是王朝的颠覆与统治者的更迭,与他们的生活并不相关。没有了国家的概念的老百姓和一支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可以保全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因此失去了统治基础的满清统治者,最终还是丢掉了江山。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逐渐崛起强大起来,清朝却一味地抱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其他国家欺辱的对象。
中国地大物博,西方列强为了在中国攫取利益,入侵攻打强迫统治者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但是你知道吗?当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不仅没有誓死抵抗,反而为其送粮食引路,就连朝廷官员也送锦旗祝贺列强。
战争爆发,百姓置身事外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开始半年之后,英军开始大举进攻虎门,这里正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销毁鸦片的地方,是珠江的咽喉。但是尽管清军严防死守,但是由于武器的落后,最终依然一败涂地死伤众多。
这场事关民族荣辱的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关于它失败的原因,除了与清王朝腐败无能、英军武器发达等方面有关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场没有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战争爆发之后,老百姓似乎都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态置身事外。
关于这场战争,洋人是这样记载的:当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乌涌炮台的时候,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百姓没有丝毫反应,他们平静地观看着朝廷军队与英军的战斗,就好像在观看两个无关紧要的人争斗,而且当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逃生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了像看马戏时候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面对外来入侵者的杀戮,他们仿佛在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他们看待战争更像是在看一场好戏,他们会赌双方哪一方会胜利,如果自己选择的一方胜利了,他们就欢呼雀跃,反之就会垂头沮丧,没有丝毫的国家观念。
政府恼怒,大肆屠杀百姓
统治者看到百姓的如此不信任和不支持,看到他们置身事外的行为之后十分恼怒,统治者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也没有想办法挽回已经失去的民心,而是直接采取了残酷却又直接的杀戮手段。
在镇江保卫战中阵亡的满族将领海龄,他在战斗的时候随意处决了许多他认为会叛变的汉人,当时被海龄误认为是?锄奸?杀害的所谓?叛徒?甚至有上万人之多。
而这件事被道光皇帝知道后,不仅没有追究其责任,反而十分痛恨百姓的作为。其实看热闹的百姓并非真的是汉奸,他们只是丧失了没有拥护清王朝的统治,对他们来说经过清王朝残酷的统治,已经没有更坏的结果了,这样的战争在他们眼里就是正常的朝代更替,所以在他们眼里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
百姓官员争相讨好入侵者
老百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是因为在晚清百姓的印象中,入侵者并非虎狼猛兽,他们只是在打击统治者,并没有侵犯的自己的利益,因此如果他们能做到秋毫无犯、纪律严明,老百姓并不会反对他们。
举个例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在天津登陆之后,老百姓们发现这些洋鬼子并没有对他们烧杀掠夺。
于是就有许多的老百姓接受联军的雇佣,为八国联军运输粮草进城提供战备物资。并且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竟然还有老百姓扶梯帮助联军翻越北京城墙。英军在北京当地老百姓的引导下,直接抄近道从沙窝门的下水道就进入了城池,没有很大的损失。
老百姓对侵略者们如此不管不问,甚至主动帮助他们,那么深受皇恩的官员又怎样呢?答案是更加糟糕。比如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被统治者留下的北京官员们为了讨好入侵者,主动给联军司令部送了两面大锦旗,上面写着?万国咸喜?和?祝效华封?。?万国咸喜?就是喜大普奔、皆大欢喜的意思,?祝效华封?的意思是祝你多福多贵多子孙,极力讨好联军。
产生这样状况的原因
对于中国百姓和官员做的事情,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疑问。于是他询问身边的中国翻译,翻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来回答他: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其实在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之前,这种?民不知有国?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清朝在老百姓看来是国,但是老百姓眼中的?国?就是王朝统治者而已,如果王朝统治者已经无法满足百姓的期望,只是成为单纯的压榨他们的机器,那么在老百姓心中,这个?国?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它入侵者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无非就是朝代的另一次更迭,是很正常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