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遗直和房遗爱都是唐朝人,“房”这个姓想来大家都不陌生。唐朝有大臣,名为房玄龄,其名后世很少有人不知道的。房遗直和房遗爱的“房”,正是传自房玄龄。房遗直和房遗爱是房玄龄的子嗣,房遗直为长子,房遗爱为次子。
房家是名门之家,房玄龄又是唐朝著名大臣,很有才干。照理来说这样的家庭,家庭教育应当不差。但是没想到的是,房玄龄去世之后,房遗直和房遗爱却闹翻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要说到两兄弟闹翻,就怎么也逃不开一个女人,此女就是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爱女,长大之后,唐太宗为她择驸马房遗爱。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为的就是加深皇家与房玄龄的关系。
房遗爱是房玄龄的次子,无才而又懦弱,因此听说嫁给她,高阳公主十分排斥。她为此而抗议过,但是唐太宗虽然宠爱她,却也不会任她胡为。所以一到吉日,高阳公主还是老老实实的嫁过去了。
高阳公主内心肯定是不甘愿的,否则后来也不会出了辩机和尚的事儿。而除了这么一件违背礼制世俗的事儿,高阳公主还做了另一件事,让两兄弟彻底闹翻。
房玄龄去世之后,作为嫡长子,房遗爱继承父亲的爵位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高阳公主却不满意了,自己的驸马已经这样了,难道在官爵上还要低人一等?于是高阳公主就以公主之尊要挟房遗直,让他把爵位让给房遗爱。这事儿自然不行,高阳公主为此受到唐太宗批评。
唐高宗时期,高阳公主又状告房遗直对她无礼(非礼她)。唐高宗派长孙无忌探查,最终查出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谋反一事。
房遗爱和高阳公主都被赐死,后嗣被发配到苦寒之地。而房遗直因为房玄龄恩泽,只是被收回官爵,贬为庶民。
后来有人猜测,高阳公主谋反一事儿,可能有房遗直动的手脚。否则明明查探房遗直无礼一事,怎么就查出公主驸马谋反了呢?这事儿没有证据,也不能妄言,暂且不表。
至于为什么让说房遗直让房家绝嗣,其实源于一个传说故事。房玄龄早些年做官之时,曾遇到一个算命的。
算命的算出房玄龄会绝嗣。但是房玄龄已经有了房遗直,而且房遗直当时还跟在他身边,所以有些愤怒。
算命的看了房遗直,指着他对房玄龄说:“此三岁小儿,就是你绝嗣的原因。”
房家没有绝嗣,只是不再辉煌,因为公主驸马谋反一事儿被清除权贵,沦落底层,但至少还是有后代留有姓名的。所以此种说法,并不成立。
房玄龄简历房玄龄的故事唐代著名政治家房玄龄怎么死的 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齐州临淄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其父房彦谦,大业(605至616)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北史本传》。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 李渊 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其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及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 *** 机构,省并中央官员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以孝闻名。李世民领兵过渭北,房玄龄谒于军门投靠。两人一见,便如平生旧识,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 李渊 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
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帮李世民谋得帝王之位,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说:“义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这位皇叔不敢提长孙无忌,因为他是太宗大舅子;也不敢提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将,而且尉迟敬德老拳连世民弟弟脸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株连杀掉,而且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还被俘获,只是建德仁德没杀他。李世民给他面子没点破);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功比 萧何 ,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
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论者皆称之为良相。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房玄龄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他留守京师。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房玄龄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戒,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说:“如能留意上面的内容,足以保身成名。”然而玄龄公辞世后,“房遗爱谋反事件”,尽毁房玄龄一世忠贞,家族终为逆子恶妇所累,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房遗直因父亲之功,总算保得不死,除名为庶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6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