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电影《妖猫传》热映,大唐天宝年间「李杨恋」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这段恋情经过后世文学加工,以及它的悲剧结尾,千百年来令人唏嘘不已。惋惜之余,不禁疑惑。执掌权柄四十余年的唐玄宗,为何在马嵬驿之变中束手无策?贵妃杨玉环难道非死不可吗?
马嵬驿之变仓促间发生,又迅速平息,其间牵涉了极为复杂的政治关系,引发天宝末年中枢政局极大动荡。厘清此次兵变的前因后果,才能对杨贵妃之死有更清晰的认识。
据史料记载,杨贵妃直接参与到唐廷政治争斗主要有三件。
其一是杨国忠用兵南诏遭致惨败后,杨贵妃为之说清,将责任推向李林甫,丧师损威的杨国忠竟更受玄宗亲近。
其二是选择左相时,杨玉环利用身旁之便获取消息提前告知杨国忠,得以助其掌握选相之权。
其三是安史之乱中洛阳失陷后,唐玄宗心灰意懒欲以太子监国,甚至有禅位之心,获悉此事的杨贵妃「衔土请命」、以死相逼才迫使玄宗打消念头。
史载杨玉环直接干政之事较少,但这三件事却足以表明杨玉环对政局的影响。
她可探知玄宗心意,为杨国忠提供内外消息,同时又能在情况危急之时劝阻玄宗而帮助杨国忠脱险,因此不可否认杨玉环对天宝政局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更何况杨国忠的上位本离不开杨氏姐妹在后宫的支持,杨国忠作为杨玉环的族兄,在其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二人的政治利益长期捆绑在一起。
杨国忠因杨玉环受宠而得势,杨玉环却因杨国忠失势而自缢,当一方出现不可挽救的危难时,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另一方必然会受到牵连。
由于文学作品和传说的广泛传播,让本是兵变中一段小插曲的帝妃离别占据了人们印象主导,其实兵士怒杀宰相杨国忠父子、御史大夫魏方进之事才是这场兵变的主要内容,杨国忠的死也对唐廷中枢造成了巨大影响。
因此,分析杨国忠身前身后之事十分重要。
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唐,叛军突飞猛进,兵峰直指东都洛阳。唐廷震惊之余迅速做出部署,唐玄宗征调河西、陇右、朔方蕃汉将士,以荣王李琬、高仙芝为帅守备洛阳。
熟料洛阳迅速沦陷,高仙芝见敌势大退入潼关,唐玄宗怒斩高仙芝等人以震慑溃军。偏偏荣王李琬又在这个节骨眼上病逝,玄宗下诏亲征并想以太子李亨监国的念头被杨氏兄妹制止。
唐廷内部持续不断的争斗中,外部的军事形势也进一步恶化,叛军逼近潼关,长安城岌岌可危。
玄宗只能以太子遥领先锋兵马元帅,令久有威名但在家养病的哥舒翰领河西、陇右节度使出镇潼关。
即便太子未能执掌实权,但平叛形势的恶化迫使玄宗默许了东宫政治上的崛起。早在开元年间,对权柄有着极强戒备之心的唐玄宗,就曾听信谣言,对前太子以及其他两位皇子先贬后杀,毫不手软。
当李亨接掌东宫后,李林甫、杨国忠等便多次对其构陷栽赃,李亨的储君之路走的极为艰险。
杨国忠主政朝堂之时,对内打压异己、构陷太子,对外用兵无度、多遭挫败,但仍凭玄宗信任和杨氏姐妹得宠独掌权柄,引起内外怨声载道,连安禄山起兵也打着诛杀杨国忠的名号。
太子借乱崛起后,唐廷内部分化,官宦将士笃定皇太子走向政治前台已成事实,纷纷站队于太子一边,驻守潼关的哥舒翰军中便出现了这样一股势力。
时任元帅府马军都将的王思礼,多番怂恿哥舒翰回军长安诛杀杨国忠,一来绝安禄山起兵之名,二来为太子立下投名状,可获拥戴之功。
更多>>(接下文评论)
她的死充满了神秘,距今还没有却却的说话.
说话一
: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慌忙带领部分内宫人员,在有限军力的保护下,向西往蜀地撤退。一行人走至马嵬坡时,发生逼宫意外,致使杨贵妃失踪,成为千古之谜。
说法二
: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说法三
: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殒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如果这位绝世美人真的幸免于难,她最终又去向何方呢?
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文章指出,在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还有杨贵妃的塑像。而且,现今的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去死了,杨贵妃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经过漫长的时日漂泊至一个村子,就是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
说法四
:
人民都认为杨贵妃死在马嵬坡,而日本民间却传说马嵬坡变中杨贵妃并未死,当时死的是杨贵妃的替身,而杨贵妃秘密东渡,旅居日本去了.
我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也曾发表文章指出,杨贵妃并未死,死的只是一个替身,杨贵妃出逃后沦为妓女,辗转流寓日本.
周作人也曾赞同俞平伯的意见,并说他在日本留学时,曾在山口亲眼看到过杨贵妃的墓.
关于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历史上有六种说法:
一、杨贵妃自杀于马嵬驿的说法,是正史的记载。
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意思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在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的记录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二、杨贵妃不是自缢而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
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三、杨贵妃是吞金而死。
刘禹锡曾写过《马嵬行》一诗。他在诗中这样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然而,陈寅恪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
四、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当了女道士。
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时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
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驿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
五、杨贵妃远渡日本
关于杨贵妃的下落,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杨贵妃则逃往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
替身是个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于是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六、杨贵妃并没有去日本,而是远走美洲。
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人民网-唐朝马嵬之变 揭开杨贵妃死亡悬案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听到这句诗词,大家并不陌生,说的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
帝王爱美人,自古就有,有些甚至被传为典故至今流传,比如"烽火戏诸侯""一怒为红颜""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大都说明了帝王对美人的宠爱,大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飞了之势。
然而在性命与美人之间,终究还是性命更重要一些,在马嵬兵变之时,杨国忠一死,杨玉环便被逼上了断头台,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当时确实是下令处死杨贵妃,至于执行力度如何,一直被后人所不解,究竟是死了,还是流落他国,众说纷纭。
一 贵妃死在马嵬坡,多有历史资料记载。
都说要知古代天下事,莫不回头看史记,可见寻根溯源,前朝史书记载最有证明力度。
但是有些时候,史官记载肯定有偏颇,一来是为了在事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二来迫于当时的君王压力,大多有修饰成分在里面,怕小命不保,陪在君王侧,伴君如伴虎啊。
所以正史不可全信,也不得不信,反而野史在某些时候倒更能说明白真相。
因此《资治通鉴》有记载,说是杨贵妃死在了马嵬驿,大多数人便相信了,毕竟《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手编撰到宋朝了,可以说是将唐朝事涵盖了,大家选择相信也是毋庸置疑的。
并且在白居易的《李夫人》也有明确提到杨贵妃死在了马嵬,还有郑隅的《津阳门诗注》中也详细说了杨贵妃死后拖自己身边的亲信高力士转移并埋葬贵妃的尸骨。
"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个人认为写的是女子哭泣时的容颜,就好比今天用来形容女子哭泣后,脸上留有泪珠,所以叫"梨花带雨"点点滴滴,然而这一句诗也被人另作他解,认为杨贵妃被高力士带到佛堂前的梨树下勒死了,个人觉得有失偏颇。
二 贵妃死于刀剑下,多有血泊诗词为佐证。
后人对贵妃的死,不能有所谓的目击者,或者是旁人的证词,毕竟不是亲眼所见,所以大多只能根据前人的史料记载,或者诗词歌赋来进行推测揣摩,以寻求蛛丝马迹,作为论据支撑。
于是便有了贵妃死于乱军的枪下,有唐诗为证:"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冤魂归不得",这句诗是杜甫在安禄山攻破了长安城以后写的,但是并不能证明诗中所写就是杨贵妃,如果仔细一想好像除了杨贵妃这种有头有脸,在当时风靡一时的人物,能让一代诗圣动笔,我大概再想不出第二个人物了,所以这个被后人拿来推测杨贵妃是死于刀枪之下,才有了血泊一词,因为不管是自缢还是他溢无论如何是不会流血的。
转摘过来的,你自己看看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还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其实,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