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陵被误解千年的汉奸你了解历史真相吗,

华里士 2023-07-22 10:21:37

那一年,李陵少年英姿勃发,成为汉武帝的得力人才,不仅是因为祖父李广,更多的是自己的天赋,自己的军事才华。这个时候应该是他为大汉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或者卓越才能的时候,是的,他敢于担当,他敢于冒险,他敢于与侵我大汉的匈奴决生死,他要把自己的雄心大志挥洒在大汉的边疆,他愿为大汉的安宁付出一切!于是,为了分散匈奴死盯李广利的注意力,他勇敢向汉武帝提出出兵的想法,他的能力,汉武帝有目共睹,准许其要求!

这年春天,匈奴并不是兵强马壮的时节,于是他带兵五千,出征匈奴。“李家军”并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都是李陵亲自挑选的精良兵,可是他远远没有想到寡不敌众这个后果。但是一场血淋淋的,漫长的征途即将开始。战争的开始,李陵百战不殆,一再打击匈奴,取得较大的胜利,也得到汉武帝的更加赞赏,自古帝王最无情,你胜,他喜;你败,他悲;可是这个“悲”的后果想也想得到,后来李陵兵败的时候体现最为明显。

多次的胜利和李陵军队的强悍不得不使匈奴闻之丧胆,这次匈奴单于发动八万的军队把李陵逼到绝境中,他心里依旧没有害怕,他的军队军纪严明,有些士兵私自带上家眷,被发现后,立即被斩杀,其实他心里未尝不痛苦,可是在这样的恶劣情境下,一旦被俘虏,后果会更加严重,所以他不得不杀了他们。李陵在跟匈奴交战的过程中,已经伤痕累累,所以写信向大汉王朝求助;空阔的芦苇沼泽,是他们痛苦的地方,在那里,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狡诈的匈奴竟然用火烟熏他们,多日之后,看着身边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个死去,他决定走出沼泽;可是结果依旧一样,在沼泽也是死,出来也是死,不如出去与其血拼,也许还能等到大汉的救援军队,之后,他们进入了一个峡谷中,那时,他们没有多少人了,再加上叛徒的出卖,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敌方的掌握之中,冲出重围,等来救援队伍的希望就更加渺茫。

看着这如雨的的弓箭,看着这在眼前的士兵一个个倒下,他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邪恶的想法!为保住士兵的命,他想,我可以先投降,以后再找机会报效大汉,而且历史上也有许多投降的人物,最后回到祖国,还是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他假投降了!可是当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的时候,已经完全变质了,再加上小人的教唆,谗言,一晚之间,李陵的家人全部被处斩,没有留一个活口。李陵初到匈奴地方,他没有投降,匈奴单于用他妹妹美色来诱惑他,他没有动摇,以前投降的汉人来劝说他,他也没有动摇。

就这样过了好多年,他依然没有投降,直到有一天,他听见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妻儿以及整个家族很早就惨死了,并且整个朝野除了司马迁为他辩护,其他没有一个人为他辩护,人心啊,这就是人心,司马迁也因为他的是遭受宫刑,他心痛了,这是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没有投降,我还是那个李陵,我还在寻找机会报效祖国,你们为什么这么无情?我的慈祥的母亲已经高龄了,你们居然还不放过她?我的孩子,那么小,他们是无辜的,你们怎会如此残忍?妻子的微笑一直回荡在他的泪眼中,她还没来得及见自己最后一面?

想当年,卫青出战匈奴,他的军队拥有最好的装备,拥有充足的军粮,充足的的后援,可还是有败仗的时候;霍去病亦是如此,但是他最后战死沙场的精神我时刻谨记在心;在看看李广利,拥有无比优良的一切,然却经常打败仗,皇帝你并没有加罪与他;我祖父李广曾为大汉立过汗马功劳,曾经让匈奴人闻之丧胆的“飞将军”,最后却换来的是一个字—-死。我一心为你效力,想不到皇帝你如此绝情,如果我再回到大汉还有什么意义呢? 大汉不要我,家人不在人世,这样的生活就算有一天我回去还有什么值得眷恋?

李陵在西北边陲的大荒漠里漂泊了许久,他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他这次真的堕落了,他想到了死。但是,这个时候,那个单纯的匈奴姑凉(单于妹妹)真正进入他的生活,陪他走出最艰难的痛苦岁月,他最后留在了匈奴,可是他初心依旧,他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大汉的事,至于后面的劝说苏武,那是生存之道,他内心认为苏武有那股不投降的骨气,他只是去遥远的北海看望故友罢了!

李陵,历史的昨天已经过去,你心里的痛,你心里的不甘,这所有的所有,或许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会在乎你,可是,我相信你是无辜的,你并不想做俘虏,你并不想投降匈奴;曾经,你一心报国,拼死为大汉效力,为他们换来盛世的太平,最后换来的这一切在人们眼中都抵不过世俗的谄媚,小人的谗言!你最后的最后也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苟活在这世上,你的心早已死去,但在我心中,你还是你,你还是我心中的英雄!

汉朝将军李陵:战败投降匈奴 却被后世颂扬千年

身为根正苗红的红三代、军人世家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李陵一直活得压抑而高调。从爷爷李广开始,李家人就似乎中了魔咒,始终没能在朝廷大展身手。解除魔咒,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成为新生代战神!他终于替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独立行动的机会。可惜,他终究没能成为李元霸。

当初,他以初生牛犊的孤勇在汉武帝面前立下军令状:以5000步兵深入匈奴王庭,诱其入彀。可惜,誓言犹在,他却遭遇了11万匈奴精锐的主力围攻。他率部浴血奋战,坚持十余日,50万(一说150万)支箭全部被射尽。

而凭他个人的骁勇,生擒躲在山下的单于,可能性为零。

他攥紧拳头:若每人手头有十支箭,他有绝对的把握率部突围,生还大汉。可惜,武器全失。这一刻,他哀伤不已,却神思清明。如若兵败,他该如何处置自己?

出营前,他曾和一军吏探讨过这个敏感话题。军吏劝他莫做无谓的自我牺牲,只管单骑逃回大汉。他却觉得这话分外刺耳,于是一剑砍断树干,慷慨陈词:“吾不死,非壮士也。”

对彼时的他,降,还是死,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只有死,才能和“壮士”画上等号,才能令龙颜大悦,群臣欢呼,族人骄傲。

但,现在,他却有了异样的情绪。怎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必须破除李氏魔咒!

那么,不死的反面是什么?他拖着沉重的步履回到军营,左思右想,把军队解散了。

 战败而降

解散令一发出,军中一片哗然。最后关头,各自逃生。

夜半,李陵上马,率十余位壮士向南突围,被匈奴骑兵数千人紧追。眼见得力大将堕马被杀,他将手中剑举向脖颈,准备自杀。

“且慢!”一声顿喝从不远处传来—且鞮侯单于!他欲生擒的人,竟活生生立在他眼前。单于冷笑:“听说汉骑都尉李陵素有大志,胸怀振兴家族的使命,传说难道是假的?”

“真的又如何,假的又怎样?”他傲慢地瞪着单于,嘴角带着嘲弄。这场仗,他让单于大吃了苦头。而单于,却以压倒性的兵力,让他吃了败仗。

“真的,就证明给世人看。”单于拨转马头说,“死节易,活节难。”一扬鞭,将这句话狠狠掼在风口。

此刻,李陵的生命意识突然变得无比清晰而强烈:生命,如此高贵,理应受到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更何况自己还是英雄后代!于是,他把剑缓缓地收回。被俘的他,“遂降”。

且鞮侯单于大喜。这位爽直的北方汉子以隆重的仪式欢迎李陵的加盟。席间,拓跋公主边演奏胡笳,边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哀声欲绝。他为之动容。

这首歌,提醒着霍去病的辉煌,提醒着他的败迹。李陵的心,被生生砍了一刀。他恓惶不已,目光恍惚,动辄走神。今后,他该用多少个日子来盘账?

死节,背叛;军胆,文心。叛变的他从此陷入了道德和哲学上的两难—成了旃裘贵族,却被囚禁在自设的牢狱中,以致初到匈奴的他,“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也难怪,他是受“文死谏,武死战”传统教育的儒家弟子,他怎能禁受住道德的谴责、良心的叩问?他无助地向家国眺望,浑然不觉,此时那儿已闹翻了天—败将不可饶,自动撞上枪口的司马迁替降将李陵辩护不成,被腐刑侍候了。

冷静下来,汉武帝明白了李陵的委屈:从军事学上说,李陵没一点儿过失,完全是弹尽而降。该死的是李陵那个不肯伸手相援的同伴。援军不给力,甚至根本不作为,李陵再神勇,也逃不过败局。

迟到的承认也是承认。作为知错就改的好皇帝,汉武帝遣使慰劳赏赐突围生还的四百多残余壮士,以示歉意。

为了表示诚意,汉武帝派遣——将军领兵深入匈奴迎陵。这将军却是个不靠谱的主儿。他听说有个姓李的将军正在教单于练兵,准备对付汉军呢,他都没问一句“哪个姓李的”,就无功而还。

结果,汉武帝大怒,“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也都以李氏为耻。

消息传到匈奴,李陵凌乱了——没成沙城神话,却成了天大的笑话;分明是李氏忠良,却被永远钉在汉奸的耻辱柱上;欲光耀门楣,却害得家人被灭族。

随后,李陵派人刺杀了替匈奴练兵的李绪—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灭族。然而,匈奴的大阏氏更看好甘心投靠匈奴的“大汉奸”李绪,于是扬言要杀掉李陵,为李绪报仇。为了保护李陵,单于亲自护送他到北方荒寒之地避难,又将自己最喜欢的女儿拓跋公主嫁给李陵,并立李陵为右校王。单于给足李陵时空,“有大事,乃入议”,任他沉浸在个人悲痛中,拾掇支离破碎的自我。

单于为了李陵一再破例,一再退步——只有真正的知音,才能做到这一点。

李陵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了:A是切断退路,让自己有国无家、薄情寡恩的汉朝皇帝;B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单于。人生只容单项选择,李陵的答案,已无悬念。

对李陵而言,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汉家中郎将苏武绝对是个尴尬的存在。

之前,匈奴对苏武百计迫降,均无果,单于便将最后的希望放在李陵身上。毕竟,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但近友情怯,李陵不敢见苏武。身为叛将,他的心已分裂;苏武却是囫囵的。苏武这种头可断、志不移的一心人,生来就是让李陵这种矛盾的降将汗颜的。

他和苏武同属“名家子”,同样“有殊才”;不同的是,他因生命不谐,声颓身丧;而苏武,志虑忠纯,对大汉死心塌地。

他怕,自己的灰色人生,令友人失望。他怕,自己的满腹幽怨,一旦打开缺口,决堤而下,就会淹没此后所有的岁月。他怕,自己苦苦守着的一点清白,一经出口,无法剖白,反会被染黑。他怕,苏武不能明了他的心—自己虽已投降匈奴,但忠心仍牢系汉宫啊!

李陵既佩服苏武对汉家死心塌地的气节,也想留一位高质量的朋友在身边,他很矛盾地来到苏武的流放地——贝加尔湖。

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哥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你弟因追捕罪犯不力,服毒自杀;我来时,你老母已去世,你的娇妻也已改嫁,你的两女一儿,生死未卜……那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已老迈昏聩,“亡罪夷灭”数十家,你这么坚持为了谁啊?

李陵开着推土机,将儒生视为信仰的忠孝节义一一推翻,苏武但凡稍有犹豫,心理防线就会被攻破。但苏武不改初衷:赏赐,亲情,爱情,统统可以忽略不计,君国一体,抵死也要作汉臣,完成使命,维护国家尊严。

苏武的铁骨铮铮勾起了李陵的罪孽感:“嗟呼!陵与卫律(与李陵一同投降的官员,受单于重用,被封为“灵王”)之罪通于天矣!”

降,还是死,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可惜,他的答卷已收,无法拿回来重做——汉朝对李家所施的极刑,他不服;同时,叛国的强烈犯罪感,无时不鞭笞着他的良心。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他注定无法旷达。

苏武是一面雪亮的镜子,照出他所有的不堪。对他来说,死节易,活节难:他不能做彻底的投降派,与敌人握手言欢,享受荣华富贵,只得日夜忍受这种身心的慢性凌迟。

公元前85年,汉昭帝遣使要求送还苏武。李陵为苏武置酒饯行。酒入愁肠,李陵起舞作歌,歌罢,泣下数行。

如果汉武帝以他鏖战之苦功,恕他“遂降”的过错,保全他的老母,给他一个可以回归的家,他也可以像古人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戴罪立功,用另一种方式为汉家奉献光和热。

但有一种委屈是,我想付出全部,你却不给我机会。

他看出青史上关于自己那菲薄的一页上,自己将永远作为苏武的陪衬而存在。日光的阴影,如最浓重的感伤,打在他古铜色的脸上。

诀别苏武后,李陵的身影落寞成一茎枯藤。

好在,汉魏与唐宋诗人都对李陵抱有好意。千年后的辛弃疾思之不尽:“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友人也惦念着李陵。作为李陵事件的见证人,辅政的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递来了橄榄枝:派遣李陵的一个旧交充任使者,前往匈奴,说服李陵回归。

打量着“胡服椎结”的老友李陵,使者好不辛酸。李陵也百感交集。良久,李陵抚摸着自己披散的头发,叹:“吾已胡服矣!”

第二次和解的机会,又被李陵放弃了。

李陵若归汉,以他心性之高,享受虚假繁华的短暂狂欢后,又岂能逃脱了覆灭的命运!

果然,掌握权柄的两位老友的下场都不妙:上官桀以谋反罪被处死;霍光权高名重,死后,全家被诛。

家园荒芜、灭族之痛使李陵彻底丧失了对大汉的归属感,反而是“胡天玄冰”的匈奴收容了他25年。这25年里,娇妻稚子,伯乐红颜,给了他那颗躁动的心太多抚慰。

他是不幸的,他是生命意识的觉悟者,因挣脱儒家消极文化对文臣武将精神的钳制,因珍重个体生命与才华而投降,从此被贴上“汉奸”的标签;他又是幸运的:幸遇单于,幸遇公主,幸遇司马迁,幸得后世文人悲悯。

更可贵的是,他的汉恩已绝,对汉民族的华夏,仍孜孜报恩:他以无功而返的消极对抗,让单于明白了他的赤子情深,从此不再派他对汉用兵。

若有罪,他已用实际行动赎罪;若要罚,他已自罚。南望的皎皎明月,一如他最壮烈的救赎。

公元前74年,一场疾病,给他悲欣交集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李玲是一个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李陵是西汉著名的将军。他向匈奴投降引起了一场大动乱。有段时间,他到处被虐。虽然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时代所迫,但是后来李陵全家被杀,让李陵对大汉失去了信心,留在了匈奴。


李玲是一个怎样的人?


纵观李陵一生,年少傲骨,军事才能高,战斗勇猛。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英勇战士之一。与当时的领袖李光礼相比,战功一般,根本不能与李陵相比。李陵也是个骄傲的人,他不想从属于这样的人,所以希望他建功立业,带着五千匹马包抄匈奴,以分担盟主的压力。本来,这个想法是可行的。只要有足够的军事支持,李陵就能完成这个任务。


李陵骑马射箭画像


从史书上可以看出,李陵虽然只有五千步兵,但面对匈奴单于的八万大军却打得有声有色,且战且退,杀敌无数。自己死了两千多人,这样的战损不投降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罕见的。那时候战争伤害超过10%,军队就会崩溃。但李陵率军损失四成伤亡仍英勇作战,井然有序,几经战斗。可见李陵骁勇善战,用兵精良。


后来,即使李陵投降了匈奴,他也从来没有做过伤害大汉的事情。如果不是汉武帝的谗言害死了李陵全家,李陵大概会为汉军灭匈奴。而且后来有人劝李凌回去的时候,李凌曾经说回去容易,但是又怕被侮辱。可想而知,在李陵心中,他是被迫抗敌被俘,家人被杀的屈辱让他难以回头。


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李陵投降匈奴事件,一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李陵背叛大汉投降匈奴,然后拒绝回到大汉,是彻头彻尾的汉奸。另一种说法认为,李陵为了保住自己有用的命,被迫为汉朝效力,但因为被汉武帝杀死,他确实不得不投降匈奴。即使在那之后,他也再也没有和大汉打过架。可见李陵的心还是向着大汉的,但是全家被杀的影响让他再也不想回到大汉了。


悲伤的李玲


史书上

李陵是西汉中期著名的将军。他与5000名步兵和80000名骑兵作战。他别无选择,只好投降,保住自己有用的身体,直到弹药耗尽,以便日后与汉军合作。但是因为汉武帝杀了他全家,李陵觉得自己受了那么大的屈辱,再也没有回到汉朝的版图。在历史上,李陵的形象相当正面,他的传奇故事也经常被人传颂。

如何评价李陵的?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事实上,李陵一生的悲剧从这一时刻开始,就已经正式上场了。

李广利乃嫉才妒贤而又心胸狭窄之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韵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乃向汉武“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李贰师自然很不高兴。不过用兵心切的汉武却深嘉许之,并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军,以作侧应。博德曾为伏波将军,不甘为陵之后距,就奏称“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汉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不许。李陵于是只有匆忙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叁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面对如此强劲而毫无畏惧的对手,匈奴军又不知陵军虚实,以为自己面对的乃是汉军精锐;而且此时李陵军已退至离开汉朝边塞不远,单于也担心自己是否会中敌引敌深入围而歼之之计,因此也已心生怯意,准备要撤。就在这时,陵军一个叫管敢的军侯汉奸,因曾被其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并告之以“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单于闻之大喜,攻陵军益急。连战八日,汉军且战且退,“未至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卒多死,不得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兵困马乏,弹尽粮绝。李陵知道已被算计,犹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有军吏劝求道径还归,被李陵拒绝,称“吾不死,非壮士也。”并下令乘夜让兵士各自逃亡,那样或“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到了夜半,“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李陵之败,主要原因在于李广利的援军迟迟不至。然而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可惜李陵未能实践其“吾不死,非壮士也”之诺言,而如韩延年那样战死疆场,以完名节,其一生的大错,正始于此。或者这是因为他毕竟还年轻气盛,欲图来日争贰师援兵不至这口气?或者他想暗敛机锋,以待来日?固然,自古以来战无必胜之理,战败则就有被降的可能。然而不管怎样,武将贪生,战败降敌,在近代之美国人那里,或仍可以“光荣投降”而赢得谅解甚至喝彩;在时下流行的三两不韵世事的小毛娃子光着屁股又蹦又跳地在那里歇斯底里嚷嚷着的“汉奸万岁”的口号声中,或也能赢得惺惺相惜的相投臭味。然而在中国传统之“不成功便成仁”的伦理和道德框架里,却决不能容许之;在任何一个尊重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命、并渴望在人格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的社会里,大概也鲜能被容许。而况自古以来,被俘不降不屈就义的壮士多有,岳飞所谓“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者也。因此,李陵的投降行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辩解的。李陵之为后人所痛恨之处,也正在于此。

如果李陵战死或自尽而死,他必已是垂范千古的民族英雄;如果李陵就此甘心情愿地作人奴才,为人驱使如明末的洪承畴,那倒也简单。然而李陵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似乎是为了使自己从“心有不甘”中解脱出来的路。这条路对他而言是至为难行,每迈一步,都要备受民族大义良心的煎熬。

然而他确是被他那不甘之心所驱使,沿着那条路向前走去了。

(三)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和秦火及随之的七八年楚汉相争后,人丁凋零,民不聊生,众心思定。经过文景四五十年修生养息后,到武帝时,才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相对稳定的民族形体。相随于它而产生的,即所谓的“汉奸”。因此,汉奸实可谓与本民族如影随形,从一终始。

汉奸,顾名思义即背汉之奸人。于汉朝而言,任何的出卖了汉朝天下之利益者,都可以归入汉奸之列。在帝制时代,天下每每被简单等同于帝王家之天下,因此维护帝王正统之人就常常把背叛了帝王家利益之人,也简单的归为贼逆,乃至于汉奸。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诚如顾炎武所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因此,所谓汉奸,首先是一个民族和民族所立根其上之文化的概念,而非与国家有必然关联之概念,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为统一,但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汉奸之界定,根本要看他之行为是否背叛、或者葬送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而不是看其是否效忠于某一家一室。是故,蒋氏败居台湾,柄守民族大义,不为汉奸;而李贼登辉之流的台独分子,以出卖中华民族之利益为己任,故天下华人同声共愤,人人得而诛之,此则汉奸之活例证也。所谓背叛,是把利益出卖于异族,如秦桧汪精卫者流;所谓葬送,如贪婪蛀食本民族之精血,虽不卖于人却也给本民族带来极大损伤,如历来之贪官污吏、尸居其位之无能蠢徒;此二者都应算入汉奸之列。

同时,对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的界定和诠释权,也决不操纵于任何强权,抑或无论是被虚幻化、或是被具象化的“人民”之手。强权统治者之利益向难与民族之利益相统一,固已被历史所反复证实;即便是所谓最广泛之“人民”,也必要受时代之局限,而难于看清本民族之利益,究在何处。因此,如果要对是否汉奸作一公正的评判,则拥有最后评判之权力者,只有时间,和绵延于时间之中的被真实书写之历史。是故,秦桧虽能以欺瞒天下于一时而善终其身,亦不免于长跪千载任人唾弃;袁崇焕虽被愚昧民众唾骂而活活生食,其忠魂碑骨终能历万代而永久,共三光而永光。

汉奸除了可按前述的背叛与葬送、即拿了民族利益去卖和拿了利益自己吞吃之间来分别外,还可据其行状、危害大小进行归类。

汉奸以危害而论,可分大汉奸、中汉奸和小汉奸。诸如汪精卫周作人者流一人附逆可使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之锐气受剧挫者,是为大汉奸;以手无缚鸡之力鼓噪舌簧为敌效命惜无多大影响力但总能时不时得点赏钱如时下那般四处乱窜求洋人制裁中国来换点买米的钱者,是为中汉奸;头戴鸭舌帽给鬼子站岗放哨带路抓八路顺便到良民家偷点鸡抢点狗而心里总还惴惴不安者,是为小汉奸。

汉奸以行状论,则可分苦命汉奸、白痴汉奸和泼皮汉奸者。苦命者,是只知为敌效命作牛作马一肚子苦水也不敢倒,如洪承畴那样干的眼睛累瞎而没得大官作、如阮大铖那样跑的累死也没人埋者也;白痴者,是为敌效忠却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一旦油料被轧尽则被廉价兜卖甚至置之不管而自己还懑头不知一脸纯情相,如魏师傅者也;最后一种即所谓泼皮汉奸,是诸汉奸中时尚比较多见者,即在自己的脸上身上处处涂抹上“汉奸”字样,然后跣足光屁股披头散发沿街乱蹿见人就长哞一声“我是汉奸”,随后就现出一脸得意状、从别人惊讶猛醒后顿喝一声“打”之中获得无上之满足者也。

以上述之标准衡量之,则战败被俘并甘愿受降之汉将李陵,又该属于哪一类呢?

李陵到底为什么会成为“汉奸”?

李陵到底为什么会成为“汉奸”?首先,他还谈不上是汉奸,在这个问题上,有人用当时的汉族未形成来说明,我认为关键还是对汉匈战争的性质的认识问题。个人认为这场战争没有正义与不正义之分,是两个民族之间的争斗,争夺土地、河流肥沃的土壤与广袤的草原!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中性的,与吴三桂的投降,帮助清军入关,血屠山河,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正义的民族保卫战争,投降异族就是汉奸。而李陵只不过在一场中性的民族争夺中投降了,谈不上汉奸的高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是个精神上的懦夫。认为其不是汉奸,进而赞扬歌颂他完全错误,无论是怎样的原因,在战场上投降都是一种卑怯的行为。在任何一种道德标准上,都是受到唾弃与鄙夷。因为他没有作到作为一个军人应当作到的义务。军人的天职是保护家园,奋勇杀敌,战死不降。更何况在中国这个更加注重气节的民族,投降意味着精神上的屈服,是我们必须要加以严厉声讨的这种投降主义。
尽管,已经到了21世纪,我们对古人的看法更加开放,不再局限旧时的理论。但是,开放不意味着无限的放松,我们必然有个道德的底线。那就是职责,一个人若履行了他的职责,他就是在这个底线上是值得赞扬的,否则,则是令人鄙视与唾弃的! 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需要个人履行义务,需要刚强性格,需要永不放弃的时代。我们去赞扬一个在战场背弃自己义务与职责的人,有意义吗?我们需要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英雄,不需要投降、屈服、意志薄弱的凡夫,即使他的遭遇在情感上那么容易引起人的同情与怜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4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