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宫廷剧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剧中见到皇上通常是要下跪,这是一种表示忠诚的方式吗?纵观封建历史,想必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无形体现。那么这种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但是交给叔孙通后,什么都制定的好好的。
说起叔孙通这个薛县人,起初他是当秦朝的待诏博士的,学问自然是不用说的高。他很会说话。叔孙通曾在秦二世朝中为官,陈胜起义,二世皇帝召人议论此事。人们都说是造反,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都变了色。
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当今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这才转怒为喜。就这样,说人话有人造反的被治罪,说是盗贼的都免了官,只有他叔孙通得了二十匹帛的赏赐,还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这个官可来得太轻松了。
眼见秦的天下将要灭亡,他轻车简从,收拾金银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盘踞在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后,叔孙通就跟随着楚怀王。怀王被举为义帝后,把京城迁到长沙,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
不过随着项羽和刘邦的交战形势看来,项羽是注定要败的,于是叔孙通就又投降了汉军。队列变了,而叔孙通的官职没变,他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负责举荐勇武之士为汉军争夺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
前端警告: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
因为这个礼仪,叔孙通立了大功,封为奉常,赏赐黄金500斤,他的孩子们都被封为郎官。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
刘邦晚年想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叔孙通以不合礼仪为由,驳回皇帝意见。因此,刘盈上台后,继续重用他制定宗庙等各种仪法,一时盛宠。
对于儒生来说,叔孙通的确是深懂礼仪,司马迁等史学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是从个人来讲,这个人未免太过圆滑了些。当然,个人活法不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是一种生存状态。
这这就是跪拜礼仪的由来,从那时起跪拜礼就一直延续了好久。直到近代这种礼仪才被取消,这也算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标志性礼仪。
? ?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四千多年的君王统治历史,大家应该都在电视剧里面看到过,大臣都是在君王上朝的时候跪着和君王谈话的,便不由得让人想问,古代的大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拜君王的?
? ? ? 这就得从咱们中国的历史开始说了,在炎黄联合打败蚩尤之后,尧、舜、禹就分别当过君王,由于当时的君主选拔是禅让制,禅让制顾名思义就是先一代的君王和大臣们一起讨论谁比较有才能,谁适合当下一代的君王。由此可见,这时的大臣们权势都是较大的,毕竟能和君王一起讨论下一任的大事,并且这些大臣还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 ? ? 由此可见,在这尧舜禹时期的奴隶制社会,大臣是肯定没有在上朝时向君王跪拜的。
? ? ? 时间继续向后推移,到了七国割据时期,这时候的国家分别为秦、汉、赵、魏、楚、燕、齐。这些国家都是由奴隶制社会转变而来的,所以臣子的地位应该没有太低,君王的权势也没有非常的强大。但是,在秦国商鞅变法后,事情开始转折,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君王的中央集权,以及立战功制度,但是由于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权利,于是商鞅被这些贵族打压,而秦国的皇帝是十分支持商鞅的,所以会让贵族不尊敬君王,因此也没有跪拜的形成。但是随着秦国国力的强大,秦国一扫六合,官场当中也出现了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大臣。这些其他国家的大臣都是君主征战收复的,所以很听从君主。再加上秦扫六合,导致秦军队变强,君王手里的军权也变得强盛,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 ? ?这时的大臣在君主面前已经没有丝毫的威严了,所以只能在君王面前跪拜。因此,大臣的跪拜最早应该是在秦朝开始的。
影视剧中只要涉及到古代,不管哪个朝代,上朝的时候,臣子见到皇帝,莫不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乃至于三拜九叩,臣子见皇帝就要下跪、磕头,好像自来有之,然而…… 一:皇帝给臣子下跪 战国,魏国远道而来的范雎第一回见到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就跪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秦昭襄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寡人 所谓「 ”跪而请曰”,后人就解释为跪着请求,可这里的问题是,秦昭襄王是君,于秦国而言,就是后世所谓的皇帝; 范雎是臣,确切的说,此时还不是臣,只是山东来的一个士子,秦昭襄王就能向他跪着请求,难道秦昭襄王就如此礼贤下士,甚至都到了不顾体面,不顾君臣之分的地步。 如果是,范雎得有多么恐慌啊,但是,面对秦昭襄王如此大礼,范雎却毫不在乎,避而不答,唯唯,唯唯者三,乃至于秦昭襄王再三跪请,死活不放,范雎一看,不说点啥实在过不了关,于是呢,才啰里啰嗦说了一大通。 说的秦昭襄王心悦诚服,于是,君臣欢会,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俩人你跪一个,我跪一个,实在热闹的不得了。 至于君臣二人说了点什么?谁管他呢,这里的问题是,君跪臣,臣也没当多大的事,臣跪君,君还得还礼,皇帝还得给臣子下跪,为什么,世界颠倒了? 当然不是,究其原因,则完全是一件家具惹得祸啊! 秦跽坐陶俑(图片来自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 到底什么家具呢,说出来大家都认识,而且生活中也离不开,它就是鼎鼎有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凳子。 凳子居然跟皇帝给臣子下跪有关,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二:关于身高的困惑 上古,即先秦两汉以前,人们普遍个子不高,秦制:六尺以上就算是成年。秦国如此规定,汉又沿袭秦制,所以,成年的身高应该比六尺高不了多少。 六尺究竟有多高,现在,一尺大约30公分,六尺就是一米八,实在是很高了,但秦汉时期可不能这么算,古尺,一尺只在23公分左右,六尺也就是一米三、四上下,一米三、四的人就算是成年,古人的平均身高到底有多少已经可想而知。 正因为普遍个头不高,所以用不着什么高脚凳,家里常用的家具都比较矮,反映到坐具上,流行的是塌,类似于日本的榻榻米,家里但凡来客,脱了鞋就上炕,都跪坐在榻上,具体姿势是: 双膝着地, *** 坐在脚后跟上,称之为「 ”跽坐”。 在这种坐姿下,挺直腰板, *** 离开脚后跟,就称之为「 ”跪”,虽然从表面上看,跟后世的跪法形式相同,但意义可是大不一样的。 常年战火,礼仪失传,朝会混乱 倘若双方谈的比较投机,则会配上头部或者手部的动作,成了所谓的作揖、稽首、顿首,就成了「 ”拜”,但这种「 ”拜”,只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并没有什么着意区分尊卑的意思,皇帝给臣子下跪就这么来了。 从这个层面讲,范雎见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向范雎跪拜,皇帝给臣子下跪,并不是什么不顾体面,放下君臣之分,而是,出于对范雎的尊重,范雎向秦昭襄王回拜,也不是什么后世所谓的尊卑,而是回礼。 在上古典籍中,君臣之间这样你跪我,我跪你的例子还很多,不过是普通的社交礼仪,不能做过多的解读。 这种礼仪反应到朝堂之上,朝堂上不摆榻,君臣就席地而坐,充其量铺个毯子,这时候君臣议事,你拜一下我,我拜一下你很正常,仅从礼仪上讲,此时君臣相等,互相尊重,实在融洽的不得了。 到了汉朝,由于常年战火,礼仪失传,刘邦打下天下,第一次朝会的时候,大臣们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还有喝了酒乱耍酒疯的,实在混乱的不得了,此情此景,让刘邦非常头疼。头疼怎么办? 稍微皱了下眉头,便立刻叫秦末大儒叔孙通看到 ,立刻出来主动请缨,向刘邦请求,制定一套适合上朝的礼仪,刘邦欣然答应,于是,叔孙通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 ”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刘邦: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在沿袭秦俗的基础上,选用了一些古礼,再揉入「 ”君尊臣卑”的思想,制定了一套合乎上朝的礼仪。礼仪制定好之后,让大臣们努力学会。 再上朝的时候,大臣们就有模有样,让刘邦开心的感慨: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终于知道皇帝有多么尊贵了。 繁琐的朝仪让刘邦都感到开心,那么,这时候皇帝给臣子下跪,改成臣子给皇帝下跪了吗?当然没有,还早着呢。 三:可以分出尊卑的叉手礼 汉朝的个子还是不高,高脚凳依旧没有出现,家里用的还是榻,家具条件不改善,大臣们怎么肯先主动给皇帝下跪? 汉延秦制,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古人的生活习俗没多大变化,因此,礼仪上也只是稍作修改,并不是颠覆性的改变。 叔孙通在朝仪中加入「 ”君尊臣卑”的思想,虽然被宋朝的司马光等人批判为: 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 认为他只是为了巴结皇上,并没有学会古礼的精华,而是继承了古礼的糟糠,批判的如此不堪,但叔孙通的改变也仅仅是: 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皇帝和诸侯百官 皇帝以及诸侯百官,还是跪坐在殿上,但诸侯百官需要俯下身子,低下脑袋, 给皇帝上寿的时候,需要按照地位尊卑依次起来。 一个「 ”坐殿上皆伏抑首”,臣子们还是坐,但需要俯下身子,以示跟皇帝尊卑有别,司马光为此,很看不起叔孙通,然而,叔孙通也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骨气。 大臣们对皇帝如此尊重,皇帝呢,也不能无动于衷,还是沿用古法,大臣给皇帝行礼的时候,皇帝也需要给大臣回礼,也就是秦昭襄王的你拜我,我拜你,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级别有所不同,怎么个不同法? 所谓:天子为三公下阶,为卿离席,为大夫兴席,为士抚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 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要求,从这个层面看,这时候,即便当了皇帝,也是不能目中无人的,否则,大臣就会依据礼法予以谴责。 然而不管怎么说,臣子依旧不给皇帝下跪,皇帝头疼啊,这帮玩意怎么这么难缠呢,咋办?一种介乎于跪与不跪之间,比较变通的礼仪出现了,什么礼? 叉手礼: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 直到魏晋,皇帝越来越是尊贵,大臣跟皇帝对答时,需要将两手交叉到胸前以示尊敬,于是呢,叉手礼应运而生,所谓叉手礼,即: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叉手礼自起源之时,就有尊卑之意,流传到地方,成了下属见官长、晚辈见长辈的必备礼仪,一直盛行到唐,到宋,当时: 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 小孩子上学的第一堂课,就要先学会叉手,叉手礼就这么厉害,连辽、金等国都学了去,有了变通的方法,臣子更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还是不给皇帝下跪。 皇帝心累啊,要这帮瘪犊子玩意下跪磕头怎么这么难,难道电视剧全是骗人的吗,其实皇帝也不用着急,因为很快,皇帝的救星,高脚凳就出现了。 四:救星出现了,但是…… 两宋时期的高脚凳 两宋时期,尺跟现在差不多,一尺已经有了30公分,从这个层面上讲,两宋以后,古人就可以跟现代人比比身高了,个子高了以后,矮型家具显然不符合需求,其他家具什么时候出现暂且不论,但高脚凳,也就是可以将两条大长腿垂下来的凳子的确是这个时候出现并流行起来的。 高脚凳出现意味着什么呢? 古人终于站起来了,站累了还可以坐到高脚凳上,这个时候给对方行礼,首先得从凳子上下来,作揖什么的,倘若就势滚到地上大礼参上,对对方而言,想必是极好的。 然而,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骨气,只肯在朝堂上站着,硬是硬着膝盖不肯下跪,甚至北宋时期还有这样的规定,将:朝堂行私礼,跪拜视之为失仪,即: 朝堂之上只许站着行礼,倘若谁跪倒在地,则是一种需要受到严厉打击的行为,怎么打击:犯者夺俸一月。扣你的工资。皇帝想要大臣下跪磕头就这么难,不肯下跪怎么办? 楼钥(1137~1213年),字大防,又字启伯 没关系,两宋周边,不还有些对峙的国度吗? 不是别个,辽、金、西夏等,两宋的臣子不肯下跪磕头,但周边,就没这么多讲究,南宋时,宁波进士楼钥出使金国,就发现当地人接待客人时兼用跪礼与揖礼:或跪或喏。 楼钥看了之后,很赞同揖礼,因为那是从中原流传过来的,但当地起源的跪礼,则嗤之以鼻,轻蔑的称之为:跪者胡礼。 不是中原大国的礼数。然而,楼钥哪里能想到,就这种胡礼,随着元朝入主中原,传过来了。 元朝中原立国以后,大臣们向皇帝奏事,都需要:皆跪奏事。或者:方奏,臣皆列跪。由此可知,到了元朝的时候,皇帝想让大臣下跪的愿望终于实现,但是…… 五:朱元璋再加一把火 元朝大臣御前奏闻一律下跪,大约只是刚刚开始,没那么多规矩,到朱元璋掌权之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即在《大明会典》中规定: 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从法律的角度要求,臣子见皇帝,必须下跪,臣子的膝盖终于没法不软了。 本来已经让了步,但皇帝还不满足,朱元璋依旧觉得,没有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没有详细的分出尊卑,于是,再细化一步,曰: 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臣子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什么意思? 当官不但需要给皇帝下跪,官长见面之后,也要下跪,俗语有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朝廷的风气流传到民间,跪礼就流行开来,古人的膝盖终于彻底软了。 所谓: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皇帝需要给臣子下跪;但到了元朝,才彻底改成臣子给皇帝下跪;再到明朝,不但给皇帝下跪,见到官长,也要下跪;到了清朝,不但御前奏答要下跪,皇帝降旨,也得跪着听。因为跪的场合实在太多,膝盖受不了,所以,就有人英明的发明了「 ”膝里厚棉”。 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 所谓: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 至此,历经千年时光,到了元明时期,臣子终于给皇帝下跪了,没有办法,古人就是这么聪明,臣子给皇帝下跪成为一种常态,造成的结果是: 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 皇帝一家独大的愿望终于实现,但臣子,逐渐丢失气节,越来越像个奴才了。 文/斯文卿相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宋史》、《元史》、《明史》、《拟免跪拜诏》等
人们对古代官场的印象,基本绕不开跪拜,现代影视剧中,无论哪个朝代,只要臣子见到皇帝,一大半要行跪拜之礼,下跪磕头好像自古有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代面见天子或接旨,在不少朝代其实没那么多规矩,在春秋战国时期,自魏国远道而来的范雎,首次面见秦昭襄王时,便没有向其下跪,反而是秦昭襄王向他下跪问道,先生有何可以教我?史书杀光鸡杂,秦昭襄王是跪而请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跪着请求的意思,一代国君能做到此地步,当真让世人为之动容。从这儿也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秦昭襄王是君,在秦国是说一不二的皇帝,而范雎只不过是个臣子,严格一点来说,此时的范雎还不算臣子,顶多是个士子。
秦昭襄王能够向其下跪请教对方,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已经到了不顾脸面的地步,自古中国人好面子,上位者自有威严,为保持自己的威信,很多统治者十分在乎颜面,然而秦昭襄王就做到了,为国家不顾个人颜面。若一般人被国君跪拜,内心大多是恐慌的,古人所认为的天子,乃上天在凡间的化身,故而对皇家很是敬畏,可范雎面对秦国国君如此大礼,却感到毫不在乎,避而不答,直到秦王再三下跪请求,范雎才开始指点。在这个时期,根本没有下跪的说法,士人面见统治者时,可以不向其下跪,只要你有才,君王还会向你下跪请教问题。当然了,古人此时谈话,也不是站着说话,或者躺在床上,这时凳子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因为百姓普遍身高不高,凳子什么的,也没人精思广益发明出来,其实凳子到北宋才出现,是由胡床演变而来,而胡床传入中原是在晋代,在此之前,人们平时宴席聊天时,都是坐在榻上。古代但凡来了客人,直接拖鞋上榻,但官员与国君商议政事时,自然不会如此。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中国人的身高一直不理想,比许多欧美人要矮上一截,在春秋战国时,古人的身高更加矮,史书上记载秦国有过一项规定,六尺以上的人可以算成年,后来西汉建立,沿用前朝的规定,古代成年人的标准在六尺左右,那么六尺是什么概念?以现代的计量方法去算,三十公分一尺,六尺的话差不多一米八,要是这么看,古人身高比现代有过之无不及,可秦国的尺度跟现代相差很大,那时一尺只有二十三公分,六尺的话只有一米四左右,一米四可以算成年,古人的身高有多矮就不用多说了。
因为百姓普遍身高不高,凳子什么的,也没人精思广益发明出来,其实凳子到北宋才出现,是由胡床演变而来,而胡床传入中原是在晋代,在此之前,人们平时宴席聊天时,都是坐在榻上。古代但凡来了客人,直接拖鞋上榻,但官员与国君商议政事时,自然不会如此。
一般来说,官员们在国君跟前商量国家大事时,是跪在榻上进行的,具体的姿势是,双膝跪地,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这种姿势也被称为跽坐,跽坐相对直跪要轻松一些。也许不少人会认为,跽坐与跪没多少区别,形式都差不多,但其实两者所蕴含的意义不同,跪不仅要挺直腰板,臀部也要离开后脚跟,从体力上来说,自然是跪难一些,跽坐腿麻还可以小范围调整。战国时,跽坐流行于诸国,若是双方谈的比较投机,还会向对方作揖、顿首,形成人们常见的拜,但这里的拜,只是为表现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没有后来所赋予的尊卑,所以上面所讲到,秦王给范雎下跪请教,只是因为范雎有才能,可以帮他治理国家。两人经过交谈后,范雎向秦王回拜,也是一种回礼。在史书中,君臣之间互跪的例子还很多,在当时是一种普通礼仪,没有过多的意义。
上朝议政不摆榻,无论是国君还是大臣,全部是席地而坐,只是在地上铺个毯子,此时君臣之家互相作揖很正常,从礼仪上来说,这也是互相尊重,彼此非常融洽。进入两汉后,曾经人们所遵循的周礼,早已经在战火中失传,刘邦并非出身贵族,对于礼仪没那么多讲究,根据记载刘邦第一次上朝时,大臣们千姿百态,有席地而坐的,也有站着的,甚至还有酒后发疯的,总的来说乱行一锅粥。朝廷这个样子,在民间自然没有威严,于是刘邦请来大儒,制定上朝的礼仪标准。在秦朝原有的基本上,选用一些古礼,再加上天子为尊的观念进去,礼仪制定完成后,大臣们终于有模有样,那么可能有人问,见天子的跪拜之礼是此时开始的吗?
其实并不是,时间还长的很,自古有句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对于古人来说,下跪除了给长辈天地之外,其余赋予自尊的意义,虽说汉朝沿用秦规,但严格一点来说,没发生多大变化,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正。汉朝的诸侯官员,虽说还跪坐在朝堂上,但此时已经不能直腰,需要把身体俯下,将头低下眼睛不可直视天子,上奏时也要按照尊卑顺序进行,后来这个规定,被司马光等人批判为糟粕,认为制定此条规定的人,是在巴结天子,而不是沿用古礼。
进入魏晋后,得益于中央集权制,使得皇帝权力越来越大,礼仪也发生小变化,大臣上奏时要以叉手礼,表示自己的尊敬,叉手礼不似跽坐,已经有尊卑之别,不仅是朝廷官员们学,就连少不更事的孩童,也要从小学起。虽说君臣之间已有尊卑,但跪拜还没有形成,直到宋朝时期,出现了凳子,古人终于站起来了,宋朝是个文人国家,年纪大的官员,上朝时还能小坐一会儿,这时再给别人行礼,就要从凳子上站起来。北宋有规定,在朝堂上私自行礼,或直接跪拜是失仪的表现。
此时上朝只准站着行礼,若是谁直接跪倒在地,还会天子责罚,后来周边辽国、金国等国,出现一种新礼仪,这些国家的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皆以跪或喏,被宋朝士人不耻,认为这是胡人的礼仪。南宋灭亡后,进入蒙古人的元朝,于是出现了跪拜礼,大臣们向天子上奏时,全部要跪着方能奏。大概是元朝开了个头,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也制定规矩,但凡要上奏的官员,一律要下跪启奏,《大明会典》中记载,凡百官奏事皆跪,天子下令才可以起来。这是臣子见到皇帝,必须要下跪,不然会被视为不敬。明朝的跪拜之礼,也进一步升级了,不仅见到天子要下跪,见到自己的上司,也需要下跪行礼,于是这股风气流传至民间,百姓们纷纷效仿。
总的来说,在元朝之前,臣子也不需要向天子下跪的,面见天子只需作揖便可以,元朝开始跪拜之礼,到了明朝后,不仅要给皇帝下跪,还要给上次下跪,清朝就不用说了,下跪的场合实在太多,上奏要下跪,接圣旨也要下跪,由于跪得太多,膝盖容易酸痛,古人还发明了护膝的东西。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跪拜礼行的越多,倒显得皇帝一家独大,大臣倒想奴才一样。直至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觉醒,才让跪拜礼完全消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