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时期的匈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自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以来,中原民众就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扰。这其中,又以匈奴、胡人等为代表。
匈奴一直是中原各国的心腹大患。他们能征善战,最强盛时,一度将汉高祖刘邦包围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如果不是陈平用计策贿赂了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还没做几天皇帝的刘邦恐怕得把老命丢在北方。
在汉武帝时期,经过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将的沉重打击,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北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追击下,被迫向欧洲迁移;南匈奴依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臣民。
东汉末年,朝廷对南匈奴的控制遭到严重削弱。南匈奴又开始兴风作浪了。他们和胡人在边境地带烧杀抢掠、祸害民众。但是,自从曹操出现后,南匈奴、胡人就很少侵犯中原,老实多了。到后来,不管是南匈奴还是胡人,纷纷对曹操毕恭毕敬,每年都前来许昌向曹操进贡。
曹操做了什么,让这些曾经嚣张一时的匈奴、胡人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195年,南匈奴有了新的单于——呼厨泉。呼厨泉见中原一片混战,趁机而入,没想到,他们一露头就遇到了曹操。
这一年,曹操很忙。要忙着与劲敌吕布作战,要忙着把汉献帝从长安接到许昌来……可就在这百忙无暇的时候,曹操还抽空与呼厨泉打了一仗。结果,呼厨泉被暴揍一顿,不得不宣布投靠曹操。
当然,匈奴人说话是不算数的。7年后的202年,呼厨泉“好了伤疤忘了痛”,在平阳对曹操发动叛乱,他联合袁尚部将高干和郭援,进攻河东,掠取关中。曹操任命凉州军阀马超为司隶校尉,率部征伐。
马超是出了名的一名猛将,他干净利落地打败了敌军。呼厨泉见势不妙,赶紧投降。
这次投降,曹操就不会轻易放过呼厨泉了。为了永久性地解决南匈奴问题,曹操将呼厨泉留在许昌为内侍,让匈奴贵族右贤王管理朝政。后来,曹操更是将南匈奴分为5部分,每部分选出领导人,由汉人大臣担任司马,对其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南匈奴虽然还存在着,但单于有名无实,权力全部落到曹操手中。
祸害中原几百年的匈奴问题到此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收拾了匈奴,曹操就向胡人开刀了。
三国时代,胡人居住在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一带,因此人称“乌桓”。东汉末年,乌桓蠢蠢欲动,屡次南侵,掳掠人口财物,成为中原政权的一大祸害。官渡之战后,乌桓与袁绍残余势力进行勾结。
为了平定北方边境、追击袁绍残余势力,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曹操的决定遭到绝大多数军师的反对,只有郭嘉一人支持。曹操历来很信任郭嘉,对他几乎言听计从,这次有了他的支持,自然就一锤定音了。
207年5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远征乌桓。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白狼山与乌桓军队进行了一场决战。
乌桓与匈奴同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与鲜卑同属东胡族,其凶猛彪悍程度不亚于匈奴,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然而曹操军队并不惧怕,以虎豹骑为首的精锐部队左冲右突,将乌桓单于蹋顿当场斩首。这就是《三国志》记载的:“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此战扫清了袁绍残余势力,解决了乌桓对北方的威胁。战后,乌桓人少部分远迁辽东地区,“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逐步融合为中原民族的一部分。
有了曹操神一般的存在,此后几十年,中原地区再无边患。
秦国统一天下之际,匈奴内部还没有完成整合,且九原的秦军一直驻守边境,匈奴没有办法突破九原秦军的防线进入内地。当时的匈奴还是部落制度,头曼单于也只是名义上的匈奴之主,他并不能如臂使指般的调动匈奴各部合力击秦。秦军强大的战斗力也不是吹出来的,赵国边军都能一战剿灭匈奴十五万大军,秦军更能击败匈奴联军了。李牧给匈奴沉重一击,十五万青壮战死,恢复也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正好处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之际,因此大秦一统天下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称为单于;单于的权利远远没有中原诸侯王的权利大,诸侯王可以调动全国的人力财力发动战争,但大单于却需要跟各个部落的小单于协商。头曼单于每次对中原诸侯发动劫掠,都需要跟大小头领商议,各部落出多少兵,胜利后如何瓜分战利品,商议好了才能共同出兵作战,商议不好就无法共同出兵。头曼单于发动劫掠赵国的战争后,被李牧击败而归,损失十分惨重,故匈奴十余年不敢大规模入侵中原,他们也需要修养生息。
嬴政发动统一战争后,一直有两支秦国军队没有参与统一战争,一支是九原军团,另一支是陇西军团,这两个军团的任务就是防备匈奴趁统一战争时南下劫掠!陇西军团是老秦人的最后军团,是由秦人东迁关中后留守秦邑的老秦人与融入秦国的戎人骑兵组成,他们战斗力爆表,骑射水平还高于匈奴。九原军团是秦国击败赵国后设置的常备军,由秦国骑兵与赵国投降的边军组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蒙恬又率领数十万秦军加入九原军团,使得长城兵团有三十万之众。有陇西与九原两支军队防备匈奴,匈奴根本不敢南下劫掠!
秦国统一华夏后,匈奴恢复了元气,头曼单于在冒顿的怂恿下再次集结大军南下劫掠,他们认为秦国通过统一战争已经元气大伤,正是击败秦军的绝佳时机。历史上记载得多的是蒙恬的长城军团一战击溃匈奴主力,追亡逐北七百余里,使得匈奴士不敢弯弓报抱怨,民不敢南下牧马!其实在西线(甘肃、宁夏)战场,秦军的反击同样重创匈奴左贤王部,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秦军大将是翁仲将军!据说翁仲身高八丈,力大无穷,徒手可搏虎与熊;他在战场上不骑马,疾步如飞,腋下夹着十多支短矛,用手将短矛飞掷而出,犹如弩机发射大箭一般击杀匈奴骑兵,威震匈奴!后来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融化后铸成金人十二个,这些金人就是按照翁仲的形象铸造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争霸。三国时期也是我国著名乱世整个中原为了地盘都乱成一锅粥了,汉室名存实亡,国力衰弱百姓大量死于战乱,可是就是这样匈奴却依然不敢南下,这是为何?
原因一,大汉名将辈出,当年把游牧民族打的恐惧大汉了
战狼中有一句观众很熟的台词叫?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这句话的出处源自大汉王朝,当年匈奴来犯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卫青霍去病哪个不把匈奴打的屁滚尿流,跑到远远的地方躲着不敢入侵,对大汉的恐惧简直无以复加,百年来树立的威望依然还在。
原因二,汉朝实行州牧制,灵活性高外敌入侵无需上报直接派兵
汉朝的州牧制灵活度极高,一个地方的权力交到一个人手上,可以说权力极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可以称得上土皇帝,这些人巴不得游牧民族来犯,不用皇帝命令就能自己带兵打仗还能立功多舒服。况且汉朝人尚战,?凡日月所照,江河所止,皆为汉土?。这是何等的气魄。
原因三,曹孙刘三人虽然内战,但还是懂得先安外在安内的道理
三国后期曹孙刘三人成鼎立之势,三人虽然打的不可开交但还是懂得抵御外敌。曹操北御匈奴,刘备西拒羌戎,孙权遣兵南海,作为炎黄子孙大家都不会让外地践踏中华每一寸土地。有一句话说的好?国恒以亡弱,独汉以亡强?。大汉虽亡,但也是在强盛中灭亡,只要我们能重拾信念,中华崛起指日可待。
匈奴是古代最为强悍的民族之一,曾经长期威胁中国北方领土安全,后来更是成为欧洲的噩梦,被称为上帝之鞭。最鼎盛时,占据整个西域,西伯利亚,现在的蒙古内蒙古地区,还有河套平原、东北地区,是一个领土十分广袤的庞大帝国。当时匈奴的可汗称自己为众王之王,但是,很奇怪的一点的,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反击,总共也就杀了匈奴15万人,那么失去十五万人的庞大匈奴帝国,为何从此就一蹶不振了呢?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匈奴就开始嚣张,不断侵犯赵国,被名将李牧一次性消灭其10多万军队,从此几十年不敢南下。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又恢复过来,占领了河套地区,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军队将其打败,北逐匈奴800里,然后修筑长城。这一次,对其打击也很大,后年20多年都没有大的战事。
到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匈奴又恢复过来,白登之围差点将刘邦老命搭上。刚刚统一的大汉无力大战,只得不断和亲求和,来换取和平。到了汉武帝时期,休养生息的汉武帝开始大规模的反攻,发动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四大会战。卫青、霍去病给予匈奴重创,每次斩首都有好几万,最多的一次是漠北大战。
汉武帝投入了超过10骑兵,还有上百万的步兵随同作战。匈奴也派上了最后的精锐。最后,卫青斩首9万,从此匈奴开始一蹶不振,史记上的记载是,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而同样是杀了匈奴十几万,为何前面匈奴能够快速恢复,而汉武帝的远征让匈奴彻底打趴下呢?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汉军远征匈奴,在杀光其军队的同时,也进行了三光政策,他们的牛羊全部抢光,看到的成年男子多数被杀,能烧掉的也都烧掉了。而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战斗力来源就是牛羊马,这些畜生可不像是我们汉人的水稻,隔半年就能出产,这种牛羊马一旦大规模失去,那恢复起来是特别慢的。
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匈奴从水草丰富的河套、漠南被赶到了漠北苦寒之地。当时一部分西迁到了欧洲,留下来的很多妇女儿童在没有足够的牛羊马等食物的情况下大量死亡。因此,匈奴实力被大大消弱了,此后匈奴恢复尤其慢,一蹶不振,再也不是大汉的威胁了。不过到五胡乱华时期,匈奴又猖獗了一时,当时大肆屠杀汉人,这是后话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