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见吴国国势日见昌大,于是请求发兵伐楚。阖闾表示,既然你伍子胥帮助我成了大业,我一定帮助你复仇,但我有一个心腹大患,大患不除,我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伍子胥当然明白,王僚的弟弟和儿子尚在国外,掩余、烛庸不足为患,惟有庆忌有万夫不挡之勇,而且性情刚烈,据说正在操练兵马,发誓要灭吴枭其仇人之首。于是,伍子胥便把吴国另一个勇士要离推荐给阖闾。
要离是伍子胥的至交,又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其人身材瘦弱矮小,但勇武超群,又善于计谋。市井之中,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 据说齐国著名的武士椒丘欣也曾遭到他的折辱,甘拜下风。
当时,椒丘欣作为齐王的使者前往吴国。在渡过淮水的时候,饮马于渡口。掌管渡口的小吏警告他不要这样做,因为水中有一种怪物,时常出没,害死饮水的马匹。椒丘欣不以为然:“我是天下著名的壮士,什么怪物敢来捣乱?”不料怪物果然出现,把正在饮水的马拖入水中吃掉了。椒丘欣大怒,赤膊挥剑,跳入水中,和那个怪物一连厮杀了好几天,终因气力不支,退回岸上,眼睛被那怪物弄瞎了一只。
到了吴国之后,有一次参加朋友举行的宴会,椒丘欣自持曾与水怪搏斗,傲慢无礼,出口不逊,盛气凌人,弄得来客非常恼火,但又不敢和他较量,只好忍气吞声。当时要离也在场,就坐在椒丘欣的对面,见其如此狂妄,便斥责道:“我听说,勇士之斗,与日月战不变色,与鬼神战不后退,与敌人战不求饶。出生入死,不受侮辱。你与水怪搏斗,不仅丢失了马匹,还弄瞎了一只眼睛,留下残废之身,徒有勇武的虚名。这是壮士的羞耻!你不死在搏斗场上,却偷生而还,苟延残喘,居然还好意思在这里装模作样!”椒丘欣受到这顿辱骂,怒恨交加,决定晚上找要离算帐。
要离回到家中,告诉妻子说:“我今天在宴席之上当众羞辱了椒丘欣。此人怀恨在心。晚间一定会找上门来决斗。请你晚上不要把门关上。”
夜幕降临之后,椒丘欣来到要离的住处,见大门洞开。毫无防范,便径直闯入内室。只见要离披头散发,卧于床榻之上,丝毫没有惧怕的神色。椒丘欣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手持利剑,厉声问道:“你已经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你可曾知道?”
要离答道:“不知道。”
椒丘欣道:“你当众羞辱我,,这是第一个;回家以后不关紧大门,这是第二个;睡觉时不加守卫,这是第三个。你犯了这三个错误,死了不能怪我!”
要离非常镇静地对椒丘欣说:“我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倒是你做了三件亏心事,你知道吗?”
椒丘欣声称不知。
要离对他说:“我在上千人面前羞辱你,你却不敢当众复仇,此其一;夜至私宅,登堂入室,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此其二;手持利剑,抓住我的头发,口出狂言,此其三。你做了三件亏心事,反而来恫吓我,是不是太卑鄙了?”
椒丘欣闻言,丢下手中的利剑,惭愧地说:“人们都畏惧我的勇武,不敢正视我一眼。要离居然凌驾于我之上,这才是天下真正的壮士!”此事传开,要离之勇名闻天下。
阖闾早已知道要离的大名,听伍子胥一说,连忙传令接见。殿堂上,阖闾见要离貌不出众,身材矮小,大失所望。碍于情面,不得不客套几句。要离看出阖闾的心思,大言道:“小民出身草野,身弱无力,一阵大风也许就能把我刮倒。但大王若得公子庆忌,我可以把他杀掉!善杀的人,在智不在力。专诸近王僚,一剑要了命;小民近庆忌,岂有他的活路!”
阖闾为他的豪气所动,不禁刮目相看,连忙赐座,亲自把盏。酒后,二人和伍子胥一起研究,制定了一个谋刺庆忌的方案。
一日早朝,伍子胥哭拜在地,恳请吴王发兵攻楚,说是父兄大仇不报,难能竭力国事,同时推荐要离为大将。阖闾冷笑道:“要离鼠头獐目之辈,给寡人开个心还凑合,让他领兵打仗,岂不令楚人耻笑?况且寡人邦国未靖,不堪兴师。”
共2页:12下一页
苦肉计,按照常理,人不会伤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种伤害,一定是某种自己无法抗争的力量导致的。利用好这样的常理,自己伤害自己,以蒙骗他人,从而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这种做法,称为苦肉计。苦肉计,不仅用于战争之中,还广泛地见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经商活动中,经营者利用“苦肉计”,对自己不合格产品集中进行销毁,用以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树立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下一步赚回更多的钱而埋下伏笔,是非常可取之计,但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中文名
苦肉计
拼音
kǔ ròu jì
注音
【解释】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敌方信任的计策
【引证解释】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周瑜 曰:‘今日痛打 黄盖 ,乃计也。吾欲令他诈降,先须用苦肉计瞒过 曹操 ,就中用火攻之,可以取胜。’” 清 李渔 《凰求凤·闻捷》:“假粧病态,伪作愁容,这分明是个苦肉计。”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六章:“干脆连 郑克昌 也同时‘逮捕’,叫他到牢里继续麻痹 甫志高 和 陈松林 ,再演一场‘苦肉计’。”
《三国演义》苦肉计
三十六计
1.胜战计
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2.敌战计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僵: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3.攻战计
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欲擒故纵: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4.混战计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
5.并战计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
反客为主: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6.败战计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连环计: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走为上计: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参考资料:三十六计--
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内容介绍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60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八卦史记之四十七:舜的后代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