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是不是也有春运,古人过年的时候是怎么回家的

众妙之门 2023-06-13 19:06:35

古代是不是也有春运,古人过年的时候是怎么回家的

古人是怎么回家过年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随着农历春节将近,大批在外打工的游子开始了自己的回家之路,“春运”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了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求学,因为中国本来人口众多,人群集中在春节返乡,从而形成了这种世界罕见的现象,根据统计,近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了2015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总人口搬一次家。

这和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看重,自然也离不开关系,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春运的雏形,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回家过年的?就让我们来看看吧!《论语里仁》里面有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再加上以前是传统封建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所以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春节需要回家的是哪些人呢?一般就是朝廷的大臣,还有各个地方政府的公职人员和商人了。

早在唐朝时期,春节放假七天就已经成为了传统,唐玄宗颁布了《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意思就是说春节放假七天,冬至放假七天,形成了两个黄金周,到了宋朝节假日更加人性化了,官员不但有春节、寒食、冬至放假七日的规定,年末还有“封印”假期,也就是说宋朝的各级官署,到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就会封官印停止公务,然办公人员回家过年探亲,一直到次年的正月20日再过来,这点很好的照顾到了那些家在偏远地区的人员。

既然放假的事情确定了,就再来说说交通的事情,古代基本是靠马车出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筑了大量官道和秦直道,统一了车轮半径,这让全国的交通便利起来,同时秦始皇可以说是国道的创始者了。

《汉书》记载:“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这里的驰道实际上已经和高速公路差不多了,宽五十步,也就是70米的样子,隔三丈就栽种一棵树达到吸尘巩土的目的。中国过去最著名的驰道有九条,包括了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山东的东方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

此外从秦朝开始,还有了专门的“轨道”,根据碳14测定,秦汉代的轨道,和如今的铁路基本上没有区别,只是不用火车头牵引,而是采用马拉动的方式,车行驶在轨道上,减少了颠簸,速度效率也会加快,轨木并非铁铸造,而是木头铺设,作了很好防腐处理,很多专家认为,秦轨道的发现,比起兵马俑更加惊人。这些都加速了人们回家省亲的路途,如今春运期间很多车站旅客被因为拥挤而苦不堪言,恐怕古时顺畅的交通就要让他们羡慕了。

接着我们可以说下古代“春运”最重要的关键:交通工具,如今回家可以坐大巴、火车飞机,过去就只有畜力车了,当然畜力车也分很多种,从动物分有马车、驴车、牛车,从结构上则有辎车、安车等等,辎车就如同现在的大货车,一般运送粮草,自然也可以坐人,不过坐上去很不舒服。稍微穷点的人就只能挤在一堆,坐辎车回家了,而至于更穷的就用脚走路了。

过去人们是否也要抢车票呢?这或许不用,但是唐朝政府为了稳定“春运”,杜绝“黄牛”的产生,采取了明码标价的手段,做出明文规定。

《唐六典》记载:春节期间雇佣马车,载1000斤,走100里,那么运费是900文,马匹每驮100斤,走100里,运费100文,走山道坡路,运费120文,雇主和车夫可以通过地势的崎岖酌情商讨,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价格也不能超过150文,走平坦大道,费用再低也不能超过80文,同样,“巴士公司”也不能店大欺客,故意拖延,马匹至少每天要走70里,驴载货物至少每天要走50里,车行至少30里。这么做很好的保护春运时期的畅通。

至于春运的价格,我们能够看下春节李白回家探亲的价格就知道了,开元十八年,李白30岁,他在京城呆了郁郁不得志的一年后,自然也想家了!李白的家在四川江油(人家出身在吉尔吉斯斯坦,不过5岁就搬家),这段路途怎么走?从都城长安出发,往西走到大散关,然后搭马车行驶“高速公路”陈仓道,紧接着翻越秦岭和大巴山,沿着国道金牛道继续走,路途长达1800里,四川地势崎岖,有三分之二的路途是山路,李白足足走了一个月,路上雇佣马车和寄宿则使用了12贯铜钱。

这是什么概念,一贯铜钱有1000文铜板组成,唐朝1斗米只需要5文铜钱就能买,放到如今,折算成汇率,李白路上至少花去了数万元,这回家的代价也着实太大了一点。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公务员也吃不消,更不用提那些贫苦的路人了。诗人蒋士铨的一首《岁暮到家》也是叹出了春运回家的不易: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无论是古人,还是如今分散四处的游子,归家为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外打拼的是美好的将来,他们的足迹虽然细小且不醒目,但是这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画卷上不可忽视的印痕。

古代中国如何过春节

在古时的中国,春节假期不似现在一样有统一的规定,朝代不同放假的时间与规矩也不尽相同。

古人非常重视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周代,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兆民。

宋代吴自牧在其《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明清时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在立春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要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一里以外的春场去迎春。

唐朝春节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后放假3天,加上初一,刚好7天假。但是某些唐朝官员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

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因此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而是要跟皇帝团聚。

第二个规矩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这断绝了地方官在老家过年的可能性,他们要想跟家人团聚,地点只能定在单位。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3个时段,元宵也是“年”的一部分。在宋朝,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放假7天,加一块儿接近半个月。

地方公务员有项特殊福利,每年腊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与老婆娃儿老爸老妈联欢,只要在第2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

首都高级公务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

除了陪皇帝开会和耍乐子,还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叫“赐食”。赐食又称“廊餐”或“廊下餐”,宋代廊下餐最出名。

总之朝代不一样,官员的假期与过节的形式也不同。普通百姓过春节的方式就类同了。扫房、祭灶、春联、爆竹、……与春节有关的习俗都带有农耕文明的印记。

古时的春节,具有浓浓的仪式感,老百姓在春节期间虔诚祈愿,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扩展资料:

古代春节同样“回家难”?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或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

古代春节“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便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秦代,陆路交通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也给“春运”提供了便捷。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参考资料来源: 中新网-历史上的"公务员"春节怎么休?唐朝按单双号上朝

参考资料来源: 中新网-古代春节同样“回家难” 古人怎样搞“春运”?

古人也会过春节,他们是如何庆祝节日的?你知道吗?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是传统上的“年节”,春节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比较悠久的,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在我国每到春节,由于地域的差异,每个地方都以不同的形式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每个地方都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形式的多样性彰显了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位新年的第一天,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是结束了。不过,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春节是怎么过的,这里就不细讲了,但是很多人应该都不是很了解古人的春节是怎么庆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一般说是汉族的春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在饮食上大部分都是以吃年糕、饺子、糯米团、水煮蛋、大肉九、全鱼、葡萄酒、金桔、苹果、花生、瓜子、糖果、茶叶和美味佳肴为主;然后会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贴春联、年画、剪纸、祝福字、点蜡烛、点热闹的火、放鞭炮、守岁、送年钱、拜年、探亲等等,参观祖坟、参观花市、生火等等。

在古代,每逢春节,街上都会有游行队伍。最重要的是,各个朝代和地区都是有区别的:有些地方会上演社会剧,有些地方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一旦戏曲逐渐成为伟人的主要娱乐,春节期间听戏曲就逐渐成为古代“春晚”中一个非常热闹、最受欢迎的地方。这种游行在许多地方被称为“春季表演”。至于古代富有的地主,他们懒得出去看戏。他们通常会在自己家里搭建一个舞台,然后邀请一个剧团来唱。

中国的新年礼仪自汉代就存在了。唐宋以后,它变得非常流行。如果有人不必亲自去,他们会用著名的帖子祝贺他们。中国传统的春节,在元旦之后,基本上每天都有相应的习俗,但都是元旦的延续。第五天之后,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节日和习俗,比如送穷人、打开市场等等。春节期间,古人还举行祭祀灶神、写对联、做豆腐、切肉、磕头、打球、跳猴等民俗活动。在最后一个元宵节,首都将有一个热闹的夜晚。各地将举行元宵节,同时猜灯谜和各种戏曲。皇帝也将与人民一起庆祝

现在,春节一到,春节交通已成为全国的头等大事。虽然古人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但他们也不得不乘马车、步行或骑驴回家过年,以及探亲访友。事实上,它也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春运。从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春节有着极大的热情。

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回家过年?

春节即将来临,中华大地,有钱躺着回家,没钱站着回家。望车站内外,大包小包,道路之上,民工滔滔。看人山人海,车票如此难搞,引无数英雄站断腰。昔秦皇汉武,见此遁逃,唐高宋祖,更是没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骑马往回飙!!!

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回家难的问题依旧很普遍,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回家过年呢?为什么每年春节都要回家过年呢?

由于古代社会思想还比较封建,所以就很少有人外出务工,即使有也不会离开家乡很远,因此春运的道路上并不拥挤。

无论多长多远的回家路,大部分人靠的是双腿!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是的,在现在看来接近疯狂的回家方式却是古人返乡的主要方式。

古代回家难,主要还是行路难,到了秦代统一六国之后,商贸往来就比较密集了,不管是游学之人、商人、外出务工人员都增加了很多,因此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为人们提供便利。

此外,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但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而且大部分时候有带行囊,负重挑担步行。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路途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宋代中国的主道路基本成型,四通八达的驿站给人们生活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只要不打仗,一般驿路都可以走。还有喝茶的寮棚等驿站供路人歇脚,充饥。茶寮一般有茶水,包子馒头烧饼等干粮出售,有些茶寮还有热乎饭菜供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