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范文程当即建议顺治改变与闯王“并取中原、共享富贵”的既定策略,亲自起草并向全国发布檄文,旗帜鲜明地提出“消灭闯贼(李自成),为崇祯帝和大明百姓复仇”的口号。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或“危机公关”,如今已热得发烫,其实在历史上却早已有之,实在不算新鲜,而且运用之妙,可谓炉火纯青!
清朝初年大臣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因其及时而恰当的舆论引导,让他成为满清定鼎中原的第一功臣!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后,范文程当即建议顺治改变与闯王“并取中原、共享富贵”的既定策略,亲自起草并向全国发布檄文,旗帜鲜明地提出“消灭闯贼(李自成),为崇祯帝和大明百姓复仇”的口号。
清兵占领北京后,范文程又建议清军为崇祯皇帝戴孝并诏告天下。两次舆论引导,让清军摇身成“义师”。因为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从而赢得了明朝汉族士大夫的广泛支持,大大削减了全国各地的抵抗。使得只有区区十几万的清军,最终建立中国最后也是最为辉煌的王朝———清朝。
康熙帝曾盛赞范文程:“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接受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拒不服从并举兵南下,这一举动明明属“谋逆”,但他却向全国告示,出师是为了“诛齐黄,清君侧”。
有利的“舆论引导”,无疑争取了不少士族力量和民间的支持。攻入南京后,朱棣还为失踪的建文帝举行“国葬”并诏告天下,然后顺理成章自立为帝。与此同时,对于方孝儒等扰乱舆论视听者,则处以“灭十族”等酷刑,格杀勿论!
如果让历史再回到2000年前,陈胜、吴广算得上较早的舆论引导高手。为了能一呼百应反抗暴政,他们一大早从热被卧里起床,装神弄鬼,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被发配到渔阳戍边的900百民夫惊诧狐狸怎么能说人话,以为是天意,便信以为真,最终引爆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历史上,通过各种舆论引导术,以争取多数,瓦解中间,孤立少数,从而改变历史进程的可谓不计其数,即使结局失败,也起到了严重削弱了皇朝基础的作用。
汉文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蕃,结果爆发“七国之乱”。“七王”打的就是“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尽管最终失败,但逼得汉景帝不得不杀掉晁错、下发“罪己诏”等以平息叛乱。唐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虽然只做了两年瞎眼皇帝,后被其子谋杀,但也使得强大的大唐帝国从此走向下坡路。
每逢改朝换代,运用舆论引导术、以争取民心,成为各方力量推翻王朝的不二厉器!而在和平时期,当王朝遇到危机,历代帝王创造出的舆论引导术不胜枚举。“罪己诏”就是其中的一种。
历史证明,通过“罪己诏”术,确实可以起到平息民怨,消除矛盾,树立形象,争取支持的功效。北宋苏轼论“罪已诏”,曾一语道破天机:“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
汉文帝是历史上下罪己诏最多的皇帝,只要一有大的灾害或者异象可能引发民变时,他就下“罪己诏”自我检讨一番,大多能赢得民心,为开创“文景之治”立下汗马功劳!
历史上最后一道“罪己诏”是光绪皇帝下的,大意是说自己由于德行与治国能力不足,引致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惊扰了祖宗宗庙,还让老太后操心了!只可惜此时的王朝气数已尽,病入膏肓,“罪已诏”已于事无补。
清军入关谁之过?应该是1崇祯皇帝2李自成3吴三桂 三人均有过。其他汉奸就不说了。
1崇祯皇帝治国不力 引发李自成作乱 导致吴三桂引狼入室
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占领京师时,在是否归顺大顺政权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然而最终向清朝屈膝投降(因为李自成扣押了他的父亲吴襄以及其部将刘宗敏抢夺了的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就是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他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而多尔衮在假意再三推辞下,终于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进兵中原。
事实上,满洲对此早有准备。范文程在清朝问鼎中原的过程中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明朝灭亡前夕,清国便决定派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统兵伐明,企图再次大掠中原。而几乎在李自成进京的同时,清廷重臣范文程便察觉到明朝将亡,便奏请清廷占领中国。李自成进京十五天后(四月初四),清廷急召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入盛京讨论明亡之后的对策。范文程指出了李自成的某些失策和弱点(如肆意刑讯拷问明朝大臣、强行向在京官僚商人追赃、贪图子女玉帛等),断言“可一战破也”,极力鼓吹说:“我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声罪以临之,衅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他还要求清军改变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称:“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若将统一区夏(即华夏),非乂安百姓不可”而多尔衮本来就有吞并中国的野心,在范文程的鼓动下,满清当局立即下令连日急骤兵马,十多万八旗精锐迅速涌向中原。清军本来打算从西协和中协(即今北京市北面及其附近的长城)入关,然而行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得吴三桂“乞师”之信,多尔衮为顺利入关并且让吴三桂彻底投入清朝阵营,拒绝了吴三桂的请求。最终吴三桂剃发称臣,归降清朝,多尔衮遂出兵从山海关长驱入关。因此,清军入关可以说是必然的。
得到满洲的帮助后,吴三桂又发布檄文,号召汉族地主阶级和富商大贾支持满洲贵族对农民军发起反攻。清统治者与吴三桂的结合,给农民军造成了不利的形势。李自成曾派人招降吴三桂,在吴三桂拒绝后,他立即率兵东征。大顺永昌元年(1644 年,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三日(阳历5月28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军激战于山海关前,一时难分伯仲。早在四月二十一日,答应援吴的清军便在一片石击溃了李自成派去切断吴三桂后路的唐通部农民军,多尔衮先命吴三桂迎战李自成大顺军。双方鏖战至中午,吴军逐渐实力耗尽,为农民军包围。接着清军猝然袭击,农民军失利,李自成败退京师(详见山海关大战)。清军正式入关。山海关之战是农民军从反明斗争转向抗清斗争的起点,从此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吴三桂、洪承畴、郑芝龙、尚可喜、范文程、耿精忠、孔有德、祖大寿、祖可法等。
1、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2、洪承畴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兵入关,此后开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翌年赴江南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
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3、郑芝龙
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祖籍光州(今河南固始),字飞黄(一说字飞龙),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
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郑芝龙以东南沿海为基地活跃舞台的海商兼海盗(随朝廷政策的变化身份随变),以其经营的武装海商集团著称,发迹于日本平户,为明郑势力的开始。
郑芝龙在离开日本到台湾建立新的根据地,不仅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而且效仿明朝在台湾设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割据政权。
明政府无力剿灭郑芝龙便转而招安,1628年,郑芝龙受到明廷招抚,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军入关,郑芝龙于1646年降清后被软禁北京,清朝利用郑芝龙多次招降其子郑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狱,于1661年11月24日被杀。
4、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
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康熙年间,晋封为平南亲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
5、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 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汉奸
范文程是“汉奸”吗?
精明怒吼:“数典忘祖,妄为文正公苗裔,他范文程不是汉奸,谁是汉奸?!”
遗老遗少们笑怼:“汉奸?岳飞都不能当民族英雄了,范文程凭啥是汉奸,醒醒吧,大明早亡了!”
"贰臣",泛指在前一个朝代做官,投降后一个朝代又做官的人。乾隆皇帝以“忠君”为准绳,评价投降的明朝官员为“贰臣”。他将这个“贰”定性为中性词,即褒贬不一,褒扬的是这些人为大清所做的卓越贡献,贬斥的是他们节气有亏。“贰臣”一词,在当时非常具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乾隆皇帝既过河拆桥,又嫌邀买人心。不过乾隆皇帝也不傻,毕竟“贰臣”们的后代皆是朝中栋梁,一句“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全是老朱家的错”又把“理儿”给圆了回来。
范文程是“贰臣”吗?
肯定不是。《贰臣传》共收录明清两朝为官者一百二十人,其中不乏洪承畴、钱谦益这般的大人物。范文程虽然是生员身份,但并未入仕,首要条件不符合,所以范文程不是“贰臣”。
范文程,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祖父范锐曾为嘉靖时期的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为沈阳卫指挥同知,其十八岁时,与兄范文寀同为沈阳县学生员。秀才范文程家族世受明勋,若不是万历四十六年抚顺惊变,他的人生历程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貌。
范文程是“汉奸”吗?
遗老遗少们网络上的几点质疑:
一,范文程,明之生员,投入大明建州卫军民都指挥使司,不算反叛,何为汉奸?
二,清军入关后,范文程安抚民心,是弥合民族矛盾的功臣,拯救汉民无数,何为汉奸?
三,中华一统,花团锦簇,汪精卫、菜菜子之流才是汉奸,范文程是融合的必然,何为汉奸?
精明答质疑:
一,此役恕不赘述,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就在赫图阿拉建国了,范文程兄弟于万历四十六年在抚顺被掳,何来不算反叛。
二,范文程为仕宦家庭出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加之十数年中枢的历练,流于表面的手腕耍的非常漂亮。用”李闯“掩盖得国不正及民族矛盾,用"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稳定民心,实际都是政治操作,实际效用不大,清军定鼎全国的过程中,汉民之血不是一纸公文能止得住的。制定制霸中原政策的那个人,必然也是罪魁之一,何来救民于水火。
三,”汉奸“一词,早见于元代,顾名思义出卖汉族利益的败类,至清代方跳脱出单一民族的指代,到了清末民国,始上升到背叛国家。而今的中华,民族融合,欣欣向荣,以今日之观点,范文程算不得”汉奸“。但在明朝,作为主体民族,以”汉奸“论,绝不为过!
孰对孰错,争论不休,各位看客,你们的疑问是什么,回答又是什么呢?
《清史稿》:“天命三年,太祖既下抚顺,文寀、文程共谒太祖。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清史稿》对于范氏兄弟投金,并得到重用的记述非常简略,即模糊了过程,又推高了立意。实际情况绝没有那么简单。万历四十六年抚顺一战,不但战死了辽东总兵,还造就了两位影响 历史 进程的汉人,李永芳与范文程,只不过二人的机遇却截然不同。
李永芳,无胆鼠辈,开门降敌后,封了参将,做了驸马,平步青云。范文程则不然,他是被掳降民,没被杀死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面临他的是九年旗下奴生涯。
我们不知道那九年范家兄弟是怎样渡过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在什么样的心理转变之下,开始死心塌地的为后金效命。一般情况下,人在如此境遇下,要么实际点,凭本事挖祖坟,要么卧薪尝胆,他日卷土重来。不过,前者更多,后者太少,范文程可能只是个普通的秀才而已,期望他在那般的逆境中反转,也是不现实的,从此点上看多少让人产生些许怜悯之情。
可后来的故事,就完全翻转了。
故国无望,受到赏识,自然要一逞胸中抱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康熙,范文程一生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从辽东到入关,从军策到民政,大清成长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其不愧为清初一代重臣,更不愧死后,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的评价。
平心而论,皇朝更替在我们土地上数千年不觉,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奸”,那个“贼”,绝不在少数,文人有“气节”,文人也多“投机”,对大清来讲是具有重大贡献的忠臣,忠到甚至超越许多八旗勋贵,忠到让他忘记家毁成灭,忘记九年奴役,忘记多铎的辱妻之恨。难道这一切只是为了一逞胸中抱负吗,还是只是为了生存需要?
有些事情不遑多论, 历史 的大框架下,人们普遍的评价是清之功臣,明之叛逆,人们强调他入关后扶民有功,强调他节气有亏,完全忽略掉了对他的实际定性,才致使争论不休。当然,而今也不会就这一问题再定性了。
作者窃以为,范文程实为汉奸而!
从时代看,当时的时代,背叛民族者,实为汉奸!
从作为看,范文程双手沾满了同胞的血,皇太极时期数次叩关,范文程一介文人披甲上阵,杀伐狠辣,绝不是简单赞画参谋可比,凶辣程度不弱满洲八旗子弟。
范文程是真汉奸!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太宗皇太极因患中风,与世长辞。
在谁来接班的混战中,最有权势的多尔衮以大局为重,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和卓识。他站出来表态,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改顺治元年,就是后来的清世祖顺治皇帝。当时福临6岁,连自己的生活还不能自理,又如何能治理国家?多尔衮决定帝年岁幼稚,吾与郑亲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多尔衮后被尊为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初封贝勒,因为在10位贝勒中,按年龄大小排行第九,所以也被称为“九生”。多尔衮英武超群。天聪二年,他年仅17,随太宗征内蒙察哈尔多罗部立过大功。天聪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多尔衮掌管吏部。天聪九年,多尔衮率兵追击林丹汗残部,招降林丹汗之子额哲,获传国玉玺后献给皇太极,又立大功。在清王朝的奠基事业中,多尔衮贡献很多,还是颇有政治头脑的杰出人物。太宗死后,多尔衮名为摄政王,实则掌握着清朝最高权力。
明清之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已成燎原之势,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得到迅猛发展。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同年2月,起义军攻占太原、代州。3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向北京进发。3月17日,兵临北京。两天后,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泣退众臣,亲手砍死了袁妃,逼死周后,又杀死女儿坤仪公主,然后自缢,农民军占领北京。
此时,满洲统治者正在关外盛京注视着关内形势的发展。4月4日,在尚不知李自成入京消息的情况下,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说:“当今正是摄政诸王建功立业、重休万世之时,应该进取中原,与‘流寇’争角。”
当即,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打出“救民出水火”的旗号,4月7日祭天伐明,9日全军出动,13日兵至辽河。这时,得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已死的消息,入主中原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便加紧向山海关进军。
早在京师危急的时候,崇祯帝命宁远总兵吴三桂回师。吴三桂慢慢吞吞,折腾了十几天,才走到河北丰润,得到李自成已攻占北京,于是又退回山海关不敢前进。吴三桂没想到,李自成不久即派唐通前来,带着其父吴襄的亲笔劝降信和犒师的银两,他入京,另派2万起义军把守山海关。他接受了犒师的银两,但却屯兵九口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才慢慢地向京师而行。
走到滦州,听得逃来的家人吴福密报:家产悉数被抄,夫人、小姐被杀,父亲被囚,爱妾陈圆圆被闯将刘宗敏抢去做了压寨夫人。他马上又掉头回山海关,击走了李自成派来接防的那2万人。
不几日,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前往山海关征讨。危急时刻,吴三桂采用方献庭的密策,派副将杨坤、郭云龙出关,向多尔衮送去密信一封,上书:“西伯辽东总兵吴三桂谨上书于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殿下:我朝李闯作乱,攻陷京师先帝惨遭不幸,祖庙化为灰烬。三桂受国厚恩,据守边地,意欲为君父复仇,怎奈地小兵少,不得不泣血而求助。我国与北朝(清及前身)通好200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亦念之,而且乱臣贼子当也北朝所不能容之。夫除暴安良者大顺也,拯危扶颠者大义也,救民水火者大仁也,取威定霸者大功也。素闻大王乃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为时不再得,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即立选精兵,直入中协,三桂自率所部,以合兵而抵都门,灭流寇之宫闱,而示大义于中国。则我国之报于北朝者,岂惟财帛?行将裂地以酬,决不食言!”
此信说明吴三桂已决心倒向清朝,和农民军作对。其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明末清初有个诗人叫吴梅村的,顺治九年作了一首《圆圆曲》,诗中说: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痛哭六师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中透露,吴三桂之所以要引清军入关,只是为了爱妾陈圆圆。此话似乎有些过激,但仔细琢磨,也自有其道理。那吴三桂并非什么正人君子,他爱财、惜命,又极有官瘾,当然也不会不爱美色。
这个陈圆圆,本姓邢,母亲死后,其姨把她养大,故改了姨家的姓。她家住姑苏,名沅,字畹芬,“蕙心纨质淡秀天成”,长大成人,竟色艺无双,被崇祯皇帝的周后之父物色入宫,周后想用圆圆夺田妃的宠,不料此计未成,田妃倒将圆圆遣出宫来,送给自己的父亲田弘遇享用。怎奈老夫少妇,终嫌非匹,“石崇有意,绿珠无情”。时值闯军大盛,时局动荡,为保产业,田弘遇想结拥重兵、握实权的吴三桂,邀其赴家宴。三桂在田府一见圆圆,立即为之倾倒,以保田氏胜于保国家的誓言,将圆圆强索到手。后来,明廷谕旨,饬令三桂迅速出关,军中不能随带姬妾,只好把圆圆留在北京,叫父亲吴襄看着。此番得家人来报,知自己的爱妾居然被掳,顿时气得七窍生烟,咬牙切齿,誓报此恨,而眼下又力量不足,怎能不忙如丧家之犬投奔清朝。
再说多尔衮已令清军向山海关进军,静观关内形势,寻隙进关。此时前锋刚到锦州,正在规划下一步行动。忽然,杨、郭二将持吴三桂邀书前来,清军赶快把书信转至多尔衮。
吴三桂的请求,无疑给了清军入关的极好机会,也正中多尔衮心怀。想当年,清军为打通入关之路,两次在宁远受阻,一次努尔哈赤受伤,不久便撒手而去;一次皇太极失败,险些丧命阵前。这次可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入关,此乃天助大清。
于是,多尔衮当即决定,以变应变,要投下诱饵,招降事故三遂令才学深通的范文程,濡墨沾毫,写下回书:“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复书明平西伯吴三桂麾下:闻说李闯攻陷北京,明帝惨遭不幸,实在令人发指。为此,我定当率仕义之师,破釜沉舟,誓灭李闯,救民于水火。你思报君恩,与李闯不共戴天,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忠臣。以往你我长期为敌,今当捐弃前嫌,通力合作。古时候,管仲射桓公中钩,后被尊为仲父,辅佐桓公,遂成霸业。此等往事,足为今人良好榜样。你如率众来归,我大清必封以故土,晋爵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二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能长享富贵,当如带砺河山,永永无极。”文程写毕,呈与多尔衮。多尔衮看过,命加封,交给杨、郭二人。这两人翻身上马,连夜赶回,向吴三桂复命。
吴三桂看了多尔衮的回信,知道清军已答应出兵,自己不觉腰也硬了,胆也壮了。从信中得知,自己如若投降清军,大清还能“封以故土,晋爵藩王”,更是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连嘴巴也乐得合不上了。
4月21日,清军到达离山海关10里的沙河。吴三桂得知这个消息后,赶快率领500名精锐骑兵去迎接清军。他一见到多尔衮,立即跪拜称臣,又假惺惺挤出几滴眼泪,哭崇祯皇帝的不幸。他说:“启殿下,目前中原无主,务必请殿下迅速挥师入关,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尔衮见吴三桂已是真心投降,赶快双手扶他起来,并下令叫人宰牛杀马祭天,与吴三桂折箭盟誓,表示双方从此精诚合作。吴三桂和他的500骑兵,于盟誓后立刻剃发留辫,改穿清人服装,表示完全归顺于清军。
第二天,多尔衮领清军,分三路浩浩荡荡开进山海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958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康熙将藩王吴三桂五马分尸分发各省